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成果与名著归纳

更新时间:2023-12-16 23: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875-1876年在日内瓦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1876年加入巴黎语言学会。1876-1878年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语言学,在那里结识了青年语法学派的重要人物布鲁格曼、奥斯脱霍夫等人,和他们共同从事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工作。1878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1880年以论文《论梵语绝对属格的用法》获莱比锡大学最优生博士学位。1881-1891年他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讲授历史比较语法,培养了众多的比较语言学专家。1891年回国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讲授梵文和比较语法。

从1907年起,他曾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但没有写成讲义,1913年他因病去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提出了全新的语言理论、原则和概念,为语言的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语言理论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什么是语言形式?概言之,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后来有广泛影响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以索绪尔的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今天被称为\索绪尔语言学\,也称\索绪尔主义\。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不只限于语言学,现代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并采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的结构。

本书著者是现代语言学奠基人、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绪尔1906-1907、1908-1909、1910-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连续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但并没有写成书籍或讲义,到1913年去世后才由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课堂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他材料编辑整理而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

该书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1922年在巴黎出第二版,其后还连续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1949年出第五版,各国语言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中译本于1980年出版。

全书从序言到索引和目录,一共只有331页。其中除\绪论\外,分为(一)一般原则,(二)共时语言学,(三)历时语言学,(四)地理语言学,(五)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等五部分。

\绪论\简单叙述语言学的历史和它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语言学的对象、言语行为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文字表现语言和音位学。一般原则部分主要讲语言符号的性质、符号的不可变性和可变性,以及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中的种种理论问题。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共时语言学分八章,除概说外分别论述语言系统的结构原则;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语言价值;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语言的机构;语法及其细分和语法中抽象实体的作用等。历时语言学也分八章,除概说外分别叙述语音的演变;语音演变在语法上的后果;类比作用;类比与演化,流俗词源;粘合作用;历时的部件、同一性和现实性等。

地理语言学部分分四章,分别论述语言的差异,地理差异的复杂情况,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语言波浪的传播。

最后,回顾语言学问题部分分五章,分别叙述历时语言学的两个情景,最古的语言和原始型,重建,人类学和史前学中的语言证据,以及语言系属和语言类型。

一般原则和共时语言学两编是全书的核心,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理论、新方法基本上都集中于此。

《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的著作。

它的重要贡献主要是:v(1)区分语言和言语,其著名公式是:言语活动=语言+言语。言语活动除去言语,剩下语言,这才是\语言学的又完整又具体的对象。

(2)区分共时和历时。这是继区分语言/言语后的\第二条分叉路\,是第二个\两条道路的交叉点\。

(3)符号理论。索绪尔最早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一种有两面的心理实体\,他用\能指\和\所指\这两个术语来分别指称符号的\两面\,并进一步提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4)系统理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个在其内部一切都互相联系的系统\,有\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类关系。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如\差别\、\对立\、\价值\、\实质\和\形式\,使\系统\的概念超出了分类和描写的狭隘框框。

(5)符号学、音位学及其他。

(a)今天,一般认为符号学和语言学是两门科学,虽有联系,但彼此独立。符号学却肇源于索绪尔的《教程》:\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

(b)现代语言学中的音位概念,也源出于《教程》。他关于\系统\的一个定义已包含了音位理论的基本思想:\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的声音上的差别,因为带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

(c)《教程》还有论述外部语言学的内容。在索绪尔看来,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语言的方法,前者按照语言\自己固有的秩序\研究语言,而后者是从语言学和其他领域的关系上去研究语言。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Lauenburg),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任职期间,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影响,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极大兴趣,与学生们合作编写出版了一套研究印第安语言并附有注释的丛书,认真分析了语言结构,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萨丕尔的代表作是《语言论》及身后出版的论文集《萨丕尔论语言、文化和个性文集》。

《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主要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关系。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对语言本质的看法。语言不是本能的行为而是社会的习俗。\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这里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文化的\功能。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后来又提到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所以说萨丕尔的语言定义全面地概括了前人所说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2)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把语言成分说成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他说:\正象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

(3) 强调语音模式。语音模式有它的心理基础。他认为在表面的语音系统背后,\还有一个更有限制的,'内部的'或'理想的'系统\,表面系统的语音可以发生变化,内部的模式却不变。

(4) 区分四类语法概念。Ⅰ类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独立的词或词根,代表事物,动作或性质;Ⅱ类是派生概念,通常是派生词缀表示的概念;Ⅲ类是具体关系概念,是像\性\,\数\这样一些比较具体的语法范畴;Ⅳ类是纯关系概念,是像\格\这样纯粹表示句法关系的语法范畴以及词序、虚词等表示纯句法关系的语法手段所表示的语法概念。

(5) 独特的语言类型见解。他认为按形态分类行不通,因为没有一种语言是单纯的,往往可分属几种形态类型;在语言类型上分先进和居后更是荒谬的,\每一种语言都像有一个基本规划或固定的体裁。语言的这种类型或规划或结构'本性',比我们所举出的任何单一现象更是根本性质的\。他根据他确定的4类语法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来给语言区分类型。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6) 语言、种族和文化。他把语言的演变说成是一种\沿流\,这种沿流有一个总的方向,即\坡度\;语言间的接触是语言演变的原因之一,但借用必须符合沿流。

至于语言,种族和文化,这三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很难证明'气质',一个民族的总的情绪倾向,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的趋势和沿流的决定因素,尽管它会在个人怎样把握这文化的各成分时显露出来\。

\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同一回事。基本的思维结构并不显出有重要的种族差别,所以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异,并不指出种族上也有这样重要的区别\,\我也不相信文化和语言真有因果关系。

文化这名称的定义可以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麽。语言指的是人具体地怎样思想\。

《语言论》中引用的语言多达60种以上,足见萨丕尔语言知识的丰富,特别是书中提供的美洲印第安语的事实更是使人大开眼界。它对美国语言学有广泛的影响。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英语教科书和德语初级教科书。二战期间,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1945年,他为美国国防部编的《俄英词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

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语言论》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著,1933年出版。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本书主要观点如下:

(一)从行为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为一系列刺激和反应,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传递公式:Sàr?sàR:S表示实际的刺激;R表示实际的反应;r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s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布龙菲尔德说,S和R都是\实际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关心的。很明显,布龙菲尔德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言语行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映。

它的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2\,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排除了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语言科学。

(二)制定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系统,他首先使用\替换法\研究音位学。如,pin-fin-sin-tin这三个词的区别由词的开头音不同造成,接下来用同样的原理替换pin单词中的剩下的两部分,从而得到pin是由三个不可分的单位组成的结论;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有区别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叫做音位。

接着,他说道:\我们可以用三个音位来分析和描写pin这个语素\,\任何一个语素都可以全部描写为某个配列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音位组合(不管它的意义)\,由此可见,布龙菲尔德认为语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组合构成的,而全部语素就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词汇。

从词汇转向语法,就需要\配列\(arrangement)的概念,语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种:词序、变调、变音、形式的选择。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句法如短语和句子;词法是粘附形式出现于组成成分中的结构,包括词和词的一部分的结构。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些原则去描写一种语言的构。

(三)对历史语言学的原理、原则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哈里斯(Zellig Harris,1909--),语言学家,美国描写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继布龙菲尔德之后“美国新语言学的发言人”。1909年10月12日出生于乌克兰南部的巴尔塔城,4岁移居美国,一直接受美国教育。1930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32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在同一所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该校任教。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哈里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分析方法的方面,不过他的研究重点在1951年以后发生了一些改变。1952年以前,他重点研究形态和语音的结构分析,并出版了代表该时期主要成果的专著《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年初版,1960年第4次重印时改名为《结构语言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大变);此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句法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观点主要集中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1952)、《话语分析范例》(Discourse Analysis: A Sample Text,1952)、《分布结构》(Distribution Structure,1954)、《句子结构的线性分析》(String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1962)、《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1963)等论著中。

哈里斯学术贡献体现在他把“分布关系的逻辑”作为结构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描写语言的严格的技术,对美国描写语言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1951年的出版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被认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诞生,有人把它称作“后布龙菲尔德时期”(post-Bloomfieldian era),这一时期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因为哈里斯的努力而呈现出精密的分析手续和高度的形式化,“分布”成了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转换-生成语法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乔姆斯基是美国当代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都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乔姆斯基的学说不仅在语言学界,而且在哲学界、心理学界等很多领域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也与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人称他为计算机科学的“老祖宗”。

《句法结构》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著,1957年荷兰海牙摩顿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共10章。在此之前,乔姆斯基于1955年写了《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直到1975年才正式出版,《句法结构》可以说是该书的纲要。

《句法结构》是对美国传统的描写语言学的一场革命,其革命性首先表现在乔姆斯基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描写语言学的经验主义。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他把语言学看成跟自然科学中的其他科学一样,可以从假设出发,进行推演并形式化。换句话说,非经验主义是可能的。《句法结构》有一半篇幅用于英语语法的形式化。非经验主义和形式化是转换生成语法的首要标志。

把句法关系作为语言结构的中心并以此说明语句的生成是这场革命的又一表现。为了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论证了语法的生成能力,认为应该把语法看成是能生成无限句子的有限规则系统。

它以\核心句\为基础,通过转换规则描写和分析不同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书分析了以\马尔可夫过程\为基础的通讯理论,认为它只能生成有限状态的语法,而这种\有限状态的语法\不能生成象英语这种语言里含有不连续结构的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基于此,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语法模式,认为它才能生成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不会生成不合乎语法的句子。转换语法模式由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三套规则构成。

短语结构规则有三种:合并、递归、推导式,其基本形式是x→y 。→读作“改写”,这个公式就是将x改写成y。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是\核心语符列\,不经过转换直接由这种语符列得出的基本句型叫“核心句”。

转换规则包括:移位、删略、添加。最后运用语素音位规则得出实际说出的句子。这三套规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因为短语结构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实际上继承了描写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和语素音位的分析,转换是一种创新,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句法结构》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这一时期的理论框架不包括语义部分。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理论不应该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上,而应该用某种严格的、客观的方法去代替对于模糊的语义的依赖。不过这一立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做了重大的修正。

《《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语法第一阶段--古典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被人们认为是\乔姆斯基革命\开始的标志,也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叶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1860-1943),丹麦语言学家。1860年7月16日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兰内斯,童年时就对拉斯克(Rasmus Rask)的著作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冰岛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并读过缪勒(Max Muller)和辉特尼(Whitney)的著作。17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语文学,学过速记、法国文学,研究过丹麦方言,致力于语音学的学习和研究。1887年获哥大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他游学欧洲,拜见了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在德国潜心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从1893年起,叶斯柏森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英文教授一直到1925年退休为止。1920--1921年任该大学校长。他也是许多科学院和学会的成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还是1936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的主席。1943年4月30日在罗斯吉尔德(Roskilde)去世,享年83岁。

叶斯柏森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极丰,代表作有:《语言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进化论、特别着重英语》(Progress in Languag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语言教学法》(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的成长和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语法哲学》(Philosophy of Grammar)、《英语语法纲要》(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以及耗费他40年心血的7卷本巨著《现代英语语法:历史原则》(A Modern English Grammar: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叶斯柏森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有重大的贡献。百年来,他的一系列著作一直被视为语言科学历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人们公认的的英语语法的最高权威。拉波夫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3位语言学伟人时说:\索绪尔被认为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梅耶是历史语言学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语法哲学》

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on)著,1924年英国伦敦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公司出版。全书共二十五章,引用了大量的英语材料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语言现象,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活动中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系统地阐述了语法的一般原则。这是作者在多年研究各种语言,特别是英语语法时形成的,可参阅作者的《现代英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精义》。《语法哲学》的中译本由何勇等译,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全书主要讨论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头三章,叶斯柏森论述他对语言学一般理论问题的看法,强调从实际交际中的活的言语入手研究语言的本质。针对把语法分成形态学、句法学和构词学的传统观点,他提出语法研究和语法描写的新分类法,主张语法应分两步来叙述:第一步从形式到意义,称为“形态学”;第二步从意义到形式,称为“句法学”。

在后面的章节中,叶斯柏森建立了他的语法体系,提出了“品级”(Rank)和“系联”(Nexus)两个重要范畴。

他认为词不是标志个别事物的,而是标志所有具有大量共同特征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物。词是语言的单位,而不是语音的单位,也不是表意的单位。第七章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品说”,根据词在句中的地位把它们分为首品(primary)、次品(secondary)和末品(tertiary),其中首品大致等于名词,次品大致等于形容词和动词,末品大致等于副词。“连接”(junction)和“系联”(nexus)理论也是叶斯泊森语法体系的基石之一,它们是词组的两种结构方式。

“连接”是一种限制或修饰关系,它表示的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系联\是一种主谓关系,它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系联中的次品总是把某种新的东西带到这种联结中,独立的系联就是一个句子,系联也可以作句子的成分。

关于句子定义,叶斯泊森从功能着眼,把句子分成三类:(1)非结合句;(2)半结合句;(3)结合句。最后,他谈到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史对语法研究的重要作用。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传统的规范语法向现代的描写语法转变的重要一步。他冲破传统逻辑的束缚,从语言本身及其交际功能出发来研究语法,依据现代英语的实际,提出\三品说\,使语言理论成为概括语言事实的工具,而不是让语言事实去迁就语法的教条。

叶斯柏森在书中创造了大量新的术语,如“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母音大迁徙”(Great Vowel Shift)等。他最先使用SVO三个字母代表“主动宾”,也是最早在著作中系统地使用“§1.1”来代“节”,这些在今天语言学著作中几乎已成定规。本书对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语言学家陆志韦、吕叔湘、王力等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都采用了“三品说”。

梅耶(Antoine Meillet,1866--1936),法国语言学家。1866年11月11日出生于法国的木兰。少年时代在该镇公立中等学校念书,1885年起就读于巴黎高等研究学院,学习斯拉夫语,伊朗语,梵语,爱尔兰语等,兼攻比较语法。1886年开始选听索绪尔的课程,同时到法兰西学院听布雷亚尔的语义学。1889年成为大学教员。1889--1890年担任索绪尔在高等学院的代表,1891年被任命为该学院印欧语比较语言研究室主任。1902--1906年,他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亚美尼亚语。1906年,他在布雷亚尔之后,接任法兰西学院印欧语比较语法教授,一直到1932年正式引退。

1910年他当选为柏林大学名誉博士。1913年被选为挪威奥斯陆科学院院士。1924年,成为该科学院人类文化比较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25年成为巴黎高等研究学院第四部主任。他还担任过法国语言学会的秘书。

梅耶著述颇丰,大部分是关于历史语言学方面的。他先是研究斯拉夫语族的语言,著有《古斯拉夫语属格--宾格用法探讨》和《古斯拉夫语词源和词汇研究》,而后他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几乎涉及所有印欧系语言,著有《古典亚美尼亚比较语法纲要》、《古波斯语语法》、《日耳曼族语言的一般特性》、《希腊语史一瞥》和《拉丁语史概要》等著作。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作中最重要的首推《印欧比较研究导论》,此外,《印欧语方言》,《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等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经典之作。

梅耶的主要贡献是:借助于历史比较法,阐明了印欧共同原始语的系统及历史;坚持语言的社会性,重视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化所起的作用;揭示和研究语音变化的心理机制。梅耶始终强调语言是一个可以单独研究的系统,并从每个学派的理论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加以提炼,将它们融汇一体,为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勾画出了一个清楚的轮廓,使历史比较法的原则和使用条件得到了明确的确定。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1924年梅耶应挪威比较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前往奥斯陆去做学术演讲,后来将讲稿整理成《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一书出版。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比较法的定义,第二章共同语,第三章所用的证明,第四章共同时期和有史时期的语言发展,第五章方言,第六章语言地理,第七章混合语的概念,第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八章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第九章特殊的创新,第十章新的精密的研究之必要性。全书以通俗的语言有力地论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成为一部讲历史比较法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比较法的一般原则。梅耶认为,历史比较法的客观根据是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亲属语言之间的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因此,如果语言符号之间出现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那么就可以肯定这是因为这两种语言有同源关系,可以根据语音对应去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构拟同源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

不过梅耶指出,构拟原始母语的意义并不在于重现原始母语的模样,而在于将历史比较法的研究成果和亲属语言的共同特点用简明的方式凝固在原始共同语中。

梅耶说:“必须在所比较的语言中尽量找出这种古代语言的那些被保留下来的特征”,要从形态、语音、词汇三个方面来寻找这些特征,分析他们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价值;也只有从形态、语音、词汇三个方面得到证明,才可以确定语言的同源关系。这样,梅耶就在这本书中为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勾画出了一个清楚的轮廓。

2.将谱系树理论和波浪说纳入到历史比较研究的框架。谱系树理论是历史比较法的理论基础,它以语言的不断分化为理论前提,假定一种原始语言通过一次次的突然变化而分化成几门不同的语言,其中的每一种语言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发生分化。

这样,这些语言之间就形成一种如同“树干”和“树支”那样的关系,因而被称为谱系树。波浪说则假定原始共同语内部本来就存在方言歧异,这些方言像波浪一样向四周扩散,使不同的语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

梅耶分析道,谱系树理论的缺陷在于原始共同语内部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统一,所以波浪说理论的一些精神事实上可以改进历史比较法,在波浪说理论影响下而出现的方言地理学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也可以用来改进历史比较法,使之成为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工具。这就使语言学家有了一整套可以拿来直接作比较的材料,从而能使比较法更精密、普遍和便利。

3.历时演变的普遍现象。梅耶指出,不同的语言在语言变化方式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他将这些共同的特点上升为一般规律,并用来分析语言的发展。例如,对于所有语言来说,如果音节的重读与非重读的区别在音强,则非重读音节的元音趋于央化;如果区别在音长,则非重读音节的元音趋于高化。

当然,梅耶并没有因为这些共性而忽视了某些语言的特殊音系结构对音变的制约,但这并不能否定音变现象之间的联系和音变的某些普遍规律,\趋势的统一性有时为特殊的情况所掩盖\。

梅耶还主张加强对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变化的研究,认为语言学家对当前的变化注意得太少;语言研究要向着精密化、系统化的方向,就必须注意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变化。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韩礼德(M. A. K. Halliday,1925--),英国语言学家。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学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1949年至1950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完成了对用我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退休。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系\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韩礼德的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和《功能语法导论》(1985)。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

《功能语法导论》

本书出版于1985年,英文名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著作。韩礼德是一位既重视系统的概念又重视功能概念的学者,该书阐述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思想。

全书共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小句(clause)及其相关问题;第二部分讲小句之外以及围绕小句所产生的众多的关系问题。在这本书中,韩礼德提出了他对语言结构的看法:语言分为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各存在实体与形式,前者的实体与形式分别是语音和音位,后者的实体和形式分别是语义和语法。

这种看法导源于丹麦结构主义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不过叶尔姆斯列夫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体,而韩礼德则综合考虑语言两个方面的实体与形式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他的语言理论模型:在人类经验之上是语义系统,通过词汇、语法、音系、文字达到有物质形式的声音和图形,越往人类经验的方向走,其最小系统的数目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语言的各个结构层面,从上层到下层,是个实现的过程,语言是经过三次编码才实现为声音、图形的实体。

为了说明这一点,韩礼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层面,不同层面的性质各不相同,语义层面、词汇语法层面、音系文字层面的意义各不相同;级阶(rank),同一层面中,存在由大到小的单位,如在语法层面存在句、小句、短语等不同的级阶,在音系层面,有句调、调群、音步、音节、音位等。

同一层面的级阶是构成关系,各构成关系之间的性质是不变的;层面和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realize)。如音系方面:音位构成音节,音节构成音步,音步构成调群,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调群构成语调;语法方面:语素构成词,词构成词组、短语,词组、短语构成小句,小句构成句。这两个层面之间的要素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不能认为音位与语素是对应的。

本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这就是: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前二者与人类的经验有关,后者与语言内的因素有关。三大元功能之间互相不存在替代、衍生、包含等关系,每一个元功能下有更小的功能,形成一个语义的网络。其中,达意功能包含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极性(肯定或否定);人际功能包含语气、情态系统、语调;语篇功能包含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

通过这样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到语法。韩礼德认为,人类的语法与人类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天然的联系。

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丹麦语言学家。1899年10月3日出生于哥本哈根, 1917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比较语言学史,1919年发表关于Oscan语铭文的论文并获大学金质奖。1923年获立陶宛语音位学硕士学位。1926-1927年,他在巴黎跟随梅耶研究普通语法学,其间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普通语法原理》。1931年,他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办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自任会长,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1932年发表题为《波罗的语言研究》的博士论文,主要讨论波罗的语言的历史音位学问题。1935年发表了《论格的范畴--普通语法研究之一》。

同一年,在伦敦语音学大会上,他和乌尔达尔一起提出了语言“表现”分析的理论,形成了他的“语言理论”的雏形。1943年,他写成《语言理论导轮》(英译本名为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完成了他的语言理论建设。这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一本最权威的代表作。1956年,他亲手创建了哥本哈根大学语言学和语音学学院,并担任院长。1965年5月30日,叶尔姆斯列夫去世,享年65岁。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他接受索绪尔“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理论并加以发挥,用演绎的方法分析语言的结构,试图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能适用于各种语言分析的理论,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它和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一起,并称为结构语言学的三大学派。由于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过于抽象,很少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而所用的术语又比较奇特,因而它对语言学的影响远逊于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特鲁贝茨柯依(1890--1938),俄国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90年生于莫斯科。1908年入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他对语言极感兴趣,学习了芬兰-乌戈尔语系、高加索语系和印度语系的多种语言。1913--1914年在德国进修期间,在莱比锡大学听过新语法学派代表人物布鲁克曼、莱斯金等人的课,学习了梵语和阿吠陀语。1915--1918年,在莫斯科大学和罗斯托夫大学任教,研究比较语言学。1919年迁居保加利亚。1922年起在维也纳大学执教。192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特鲁贝茨科依积极参加学会的活动,成为该学会的核心人物。1930年任\国际语音协会\的会长。1938年逝世,年仅48岁。

特鲁贝茨科依的学术思想和贡献主要是音位学的研究。他成功地把索绪尔的对立论和库尔德内的功能观结合起来,并运用于语音的研究,撰写并出版了《音位学原理》一书(逝世后由雅科布逊整理于1939年出版)。这是布拉格学派的一部代表作,也是音位学的奠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基之作。它提出了一整套语音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如音位的辨义功能、音位对立、对立中和、超音位等概念对后来音位学的研究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理论和方法直至今天也还被广泛运用,并推广到语法、词汇、修辞、标准语理论等领域的研究。

特鲁贝茨科依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1936年12月他在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一次活动中提出的\语言联盟\概念和关于印欧语必须具备的六个特征的论述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促进了语言亲属关系和语言类型学的研究。

语言学名著 《音位学原理》

《音位学原理》是特鲁贝茨柯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雅科布逊整理后于1939年发表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7卷上。这是音位学的一本经典著作。

特鲁贝茨柯依在书中指出: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在语言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并非音本身,而是能分辨意义的对立,音位体系是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

为了说明对立的重要性,特鲁贝茨柯依从语言系统的角度,从对立的两个相关成分的逻辑关系的角度以及根据辨义范围的大小,对音位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 偶项对立(Bilateral Opposition),指某一语言中独具某一特征的一对相关成分之间的对立,如/t-d/是德语中唯一的一对齿塞音。

(2) 正负性对立(Privative Opposition),指在某一特征上两个成分处于此有彼无的对立关系,如“浊音/清音”,“鼻化/非鼻化”。

(3) 成比性对立(Proportional Opposition),指其所处的对立关系也适用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其他的一些对立成分,如捷语/p-b/之间的清浊对立,也是/t-d/,/k-g/之间的对立关系。

(4) 可中和对立(Neutralizable Opposition),指在一定语音位置上可以失效的对立关系,如捷克语浊辅音音位在词末尾读作清音,失去区别作用。

在此书中,除\对立\之外,与音位这一基本概念相关的重要概念还有“音位的变体”,“超音位”等等,同时,对重音,音高,语调,音渡等“节律特征”也有一定的分析。

《音位学原理》的理论并非十分完善,出版后马泰修斯就批评此书过于繁琐。但是,这是一本奠基性的音位学著作,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在分析百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之后总结出来的,基础扎实,立论可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这本著作讨论了音位学中各个层次的主要问题,而且它所确立的方法、术语、概念(如对立,标记项,中和等),今天已被广泛使用,并推广到了语法,词汇,修辞和标准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语理论的研究领域,对世界各国的音位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连不赞成布拉格学派的哈里斯都说:“决不应贬低特鲁贝茨柯依这部先驱性著作的价值。”目前,此著作除德语单行本外,已有法,俄和英等通用语种的译本。

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美国语言学家。1896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人的家庭。1918年获莫斯科大学硕士学位。1920年以“俄国红十字代表机构”成员的身份到捷克斯洛伐克,在布尔诺大学担任教学工作。1923年发表《捷克斯洛伐克诗歌和俄国诗歌的比较》,把音位学原理应用于诗歌语言的研究。1930年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当时成立不久的“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建立了联系,并做了很多关于儿童语言和失语症及错语症等病症的研究。1941年,他移居美国。1942--1943年在纽约一所法国学者创办的“高等研究自由学院”任教,和他门一道成立了\纽约语言学会\,并筹办了《词》(Word)。1946--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82年7月18日卒于美国。

他是9个科学院的院士,并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雅科布逊是莫斯科语言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15--1920年任会长,又是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26--1939年任副会长。

雅科布逊的主要语言学论著有《论俄语音系的演变》,《儿童语言,失语症与语音共性》,与C.G.M.方特,哈利合著的《言语分析初探》,与哈利合著的《语言原理》以及《选集》。

雅科布逊对语言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张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研究语言,致力于探索支配语言结构各层次的普遍原则。在音系学方面,他区分了12对区别特征,承认音位之间有对立关系,并把这种强调对立关系的理论应用于语法和词汇,提出了标记性理论。

在历史语言学方面,他认为语言的变化往往以系统、系统的稳定和系统的重建等等为目标,所以历时的研究不但不排斥系统和功能,而是恰好相反。在心理学方面,他指出,世界上各种语言最早普遍存在的语音区别,儿童最先习得,而失语症患者最后丧失;一些不大普遍的语音,儿童习得较晚,失语症患者丧失最早。他还强调语言功能方面的研究,也研究诗学,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并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雅科布逊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著作丰富,兴趣广泛,并精通多种外语,经常用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写作,因此他与其他国家学术界交流的机会很多。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各国受他的影响最大。

拉波夫(W. Labov, 1927- ),美国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1927年12月4日出生于美国Rutherford。194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在哥仑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1964年到1970年担任哥仑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71年至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副教授,1976年担任该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1979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6年还出任纽约语言学研究所萨丕尔教授席位。

拉波夫早期师从魏茵莱希,重点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曾共同撰写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为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反对索绪尔以语言、言语的区分为基础的“就语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言而研究语言”的理论。这就使索绪尔以来的语言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联系不同的社会因素具体考察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运转和演变,研究语言的变异,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大批社会语言学家形成了一个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变异学派\。

语言学名著 《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

这是一篇长篇论文,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当代语言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由美国语言学家魏茵莱希(U.Weinreich)、拉波夫(W.Labov)等人论著。英文标题为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Language Change,载于《历史语言学指南》(Directions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由W.P.Lehmann和Y.Malkiel主编),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篇文章的初稿曾于1966年4月提交德克萨斯的一次专题讨论会讨论,当时文中的第三章只是个粗略的提纲。会后,作者们对草稿进行了修订,一些观点有所变动。

全文共十余万字,分为四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个人方言的离析”,第三章\关于结构变化问题\,第四章\语言是个有异的系统\。到目前为止,还不见有译成汉语的全文发表,只在《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4期上刊载了王洪君节译并评述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以往在语言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从索绪尔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直至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他们一脉相承的特点是强调语言系统的同质性,这样就使得语言演变无法在语言结构中得到解释,因而成为神秘和不可思议的东西。

文章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理论模型,这个模型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同质的系统,而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结构。每个言语社团所说的语言都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系统。使用双方言的人的头脑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说话人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交际对象而选择某一个子系统来进行交际。

由于两个子系统在同一个人的言语能力中共存,一个子系统的成分会进入另一个子系统而成为变异成分,如果某一变异成分在言语社团的某一社会人群中扩散、传播,就意味着演变的开始,如果使用这种变异成分的社会人群在言语社团中具有特殊地位,这种变异成分就可能成为其他社会人群的模仿对象,从而从一个社会人群扩散到另一个社会人群,完成演变的全过程。如何分析这种变异成分的变异?文章提出了一个变异规则的结构公式:

A → g[B] / X[ /z]Y g[B]=f(C,D,E??)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A在X[ /z]Y的条件下变成g[B],而g[B]的值由C,D,E来决定,C,D,E一般体现为年龄、风格、社会阶层等因素。

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反映语言实际存在状况的模型,它着眼于正在进行中的音变,运用变异规则对语言中的变异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可以从语言的共时差异中去考察语言的演变,为语言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它把年龄、风格等社会因素纳入到语言结构中来,开阔了语言研究的视野,使语言研究迈入一个新的领域。

鲍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1886年移居美国。在德国海德堡、波恩和基尔等地完成学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感兴趣,后来迈进了人类学的领域。曾任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副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学馆馆长、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纽约科学院院长等职。1842年去世,享年84岁。

鲍厄斯研究南北美印第安人的体型,认为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体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组织并参加\杰塞普考察队\,研究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主持考察报告的撰写。

鲍厄斯从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描写了上千种没有文字材料的印第安语言。通过实地调查,鲍厄斯确立了描写语言结构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他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这种语言,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者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鲍厄斯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目的和道路。

鲍厄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并为这本手册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早期的经典文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种族和语言、语言的特性、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和人种学。鲍厄斯还著有《儿童的成长》、《原始人的心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鲍厄斯从人类学出发来研究语言,他把语言学只看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方法,但他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可以说鲍厄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早期奠基人,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揭开了序幕。

霍盖特(Charles Francis Hockett,1916--),美国语言学家。1916年1月17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1932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萨丕尔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进修人类学和语言学,同时经常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鲍厄斯主持的美洲印第安语讨论会,1939年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40-1942年期间,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进行语言调查,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帮助弗里斯做研究工作。1942年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做语言工作,编写供军队使用的汉语教材和词典。

从1946年起,霍盖特一直在康奈尔大学教语言学和人类学,并曾主持基础汉语教学,为美国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1964年他曾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73年被选入美国文理科学院,1974年又被选入国家科学院。1986年他曾来我国讲学5个月。

霍盖特是位多产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从1939年到1948年,他共出版了专著、论文146种。其中重要的有《音位学手册》、《现代语言学教程》、《语言、数学、语言学》、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语言学的现状》、《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另外还有十几种汉语论著。《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一部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并展现出美国结构语言学后期的基本面貌。

霍盖特对发展和完善布龙菲尔德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美国布龙菲尔德学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语言学名著 《现代语言学教程》

霍盖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于1958年,它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又是论述语言学各方面问题的综合教材。

该书自问世以来,虽然经历了语言学各种新兴理论的冲击,但仍旧一再重印,并出版了波兰文译本(1969)和西班牙文译本(1971),至今仍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被公认为全面、扎实、稳妥的现代语言学手册。汉译本根据该书对语言共时描写原则和历时演变规律的论述,分上下两册,分别出版于1986和1987。

《教程》全书六十四章,除绪论(第一章)外,归纳为十二个大问题。

(1) 通过声音发信号:音系。这部分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音位理论和方法。

(2) 音系和语法:不同的模式层面。这部分主要论述语言的结构,其中第十六章“语言的构造”是全书的纲。

(3) 语法系统。这部分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其中第三十一章“语法的核心”至关重要。

(4) 语素音位系统。这部分论述语素的音位编码和语素的同一性问题。

(5) 习语。

(6) 共时方言学。 (7) 语言的个体发生。这部分研究个人从小到大的言语习惯的发展过程。

(8) 种系发生。这部分论述语言历史演变的规律。

(9) 语言的史前状况。这部分论述探究语言史前状况的基本方法。

(10) 文字。

(11) 文学。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12)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部分论述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对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其中,前四个问题(第二章-第三十五章),论述语言的结构和分析语言的原则与方法,可称之为“描写篇”;后八个问题(第三十六章-第六十四章),论述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探索语言演变过程的原则与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篇”。

霍盖特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习惯系统”,包含五个子系统: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其中,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是中心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是外围系统。《教程》的主要任务在描写语言的中心系统,即整理出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并以语素音位系统为“中介”把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系统联结起来。

霍盖特在《教程》中所表述的描写语言的这套理论框架和描写技术,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中心系统描写的进一步程序化,可概括为\由表及里\和\分层单向推进\的基本原则。

《教程》归纳总结出来的音位研究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语法描写的程序是简明实用的。如果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那么霍盖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就可以说是美国结构描写语言学成熟阶段的带有总结性的著作。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藏语和汉语》(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汉文典》(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40)、《汉语》(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1954)。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行了订正。 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我责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者们(指清儒)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应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在重建中古汉语的时候,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

1)韵书和韵图;2)汉语方言;3)外语借词。在上古音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和汉字的谐声原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应用内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内部拟测法”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将共时语言结构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演变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实际应用已见于高本汉的汉语上古音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分见于《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中国音之中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和《汉语的词族》等不同的著述中,到1940年,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凝聚,以字典的形式写进《汉文典》。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上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广泛接受。

语言学名著 《中国音韵学研究》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古代汉语的音系 、古音字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际上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广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词(约公元600年)、越南借词(9-10世纪)。

以这些材料为基础,高本汉从《切韵》的反切出发,通过系联法来确定中古汉语的音类,也就是根据反切上字确定声类,根据反切下字确定韵类。

高本汉从方法论的角度确立了系联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语文学提取音类和分析音系的一种经典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中古音系(切韵音系)的音类框架之后,高本汉就将其作为构拟对象,把中国境内的30多个方言点的读音和几种域外方言的音值作为比较的材料,全面地构拟出了中古的声母、韵母系统,其中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历史比较法。

由此可以看出在本书中高本汉运用的是语文学和历史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结合是方法论上的一个进步,两种方法各有运用的领域,各自揭示了古音的一个方面。不过,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从根本上说,高本汉考订古音的方法是以语文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历史比较法作为补充。

但是,就是这作为补充的历史比较法给中国音韵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将之引向一个广阔的领域。在书中,方言与外语借词对重建中古音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据二等肴韵在广州方言中的独立,确立了它在音系中的地位;据越南借词中读音的分立分开了喻三和喻四。

1.把中国古音构拟出来,要想作系统的现代方言研究的起点,这一层是很必要的;

2.把中国方言的语音作一个完全描写的说明,作过这层之后然后可以;

3.用音韵学的研究指明现代方言是怎样从古音演变出来的。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为完成这一宏伟的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经过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力、董同龢、张琨、李荣等的研究补正,高氏研究中的一些疏漏得到了改进和改正,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日趋完善。

马尔丁内(A.Martinet,1908-- ),法国语言学家。1908年出生于萨瓦县奥特维尔城。曾就读于巴黎大学文学院和巴黎高等研究学院。后在柏林大学学习了一年,以后又回到法国,在法兰西学院受业于法国大语言学家梅耶的门下,专攻历史比较语言学。

他的博士论文《日耳曼语中起源于表情的叠辅音》曾得到梅耶的赏识和指导。1938年起,任巴黎高级研究学院教务长。1946年到美国,主编纽约语言学会机关会刊《词》(Word)。1947--195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及主任。1955年起任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以及高级研究学院教务长。1966年起任欧洲语言学会会长。现因年迈退休,但仍参加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的学术活动。

马尔丁内在学术上研究的重点是音位学,特别是历时音位学,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是《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他在普通语言学领域也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普通语言学纲要》和《语言功能观》都是代表作。他在语法研究方面的论著主要收在《功能语法研究》中。

马尔丁内习惯于将自己的学术理论称为\功能语言学\。他的功能语言学可以说融汇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的长处。他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有两大方面:一是语言功能观,一是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

他认为言语活动应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其实质是以功能为尺度从言语中筛选出语言事实。他提出了双层切分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区别人类语言与其他交际系统的主要标准。“双层切分”是一重要思想,指语言可以切分为一系列词素,词素又可以切分为一系列音位。人类语言只要有少量音位(通常不超过50个)就可以完成交际功能。这一概念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马尔丁内认为语言研究应从事实出发,而不应硬套什麽理论或所谓的“发现过程”。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音系学就是从语音的功能,如辨义,定界,表情等来研究语音,音段成分是音系的核心,而超音段成分则属边缘部分。

在句法方面,他强调从词素的句法功能来分析句子,特别重视表示句法关系的功能词素。同时他提出,语言演变的动力来自于交际的需要和人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冲突。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是使语言处于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

坦尼埃尔(Lucien Tesniere,1893--1954),法国语言学家,从属关系语法的创始人。1893年5月13日出生于法国鲁昂附近的一个公证人家庭。他从小就显露出对语言的兴趣和天赋。1912年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德文,次年获学士学位,后来到德国留学,师从青年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格曼。

1921-1924年任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法语教师,回国后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斯拉夫语讲师,后任教授。1937年起任蒙彼利埃大学比较语法教授,1951年后改任语言学教授。1954年12月6日逝世,享年61岁。

坦尼埃尔初期研究的主要是斯拉夫语和历史语言学,他的博士论文《斯洛文语的几种双数形式》是用历史语言学和语言地理学方法研究斯拉夫语的一部力作,曾受到巴黎斯拉夫语研究院的嘉奖。他对语法的兴趣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1934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语文系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建立一种句法”的文章,阐述了从属关系语法的基本观点。此后,他就潜心从事从属关系语法的研究,完成了巨著《结构句法基础》,不过他生前未曾出版此书,是他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这本书是他生命最后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它的配“价”理论:以动词为中心考察它与句中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提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分析句法结构,建立他的“从属关系语法”的一般理论。

坦尼埃尔为实现这一目标曾做了大量的语言对比研究,其中涉及到古希腊语、古罗马语、斯拉夫语、匈牙利语和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希望他所建立的语法理论能揭示不同语言的共同的内在结构规律。他的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有很大的贡献。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更多中文考研精品笔记和真题请访问华语天下 http://www.dwhy123.cn 音系学就是从语音的功能,如辨义,定界,表情等来研究语音,音段成分是音系的核心,而超音段成分则属边缘部分。

在句法方面,他强调从词素的句法功能来分析句子,特别重视表示句法关系的功能词素。同时他提出,语言演变的动力来自于交际的需要和人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冲突。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是使语言处于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

坦尼埃尔(Lucien Tesniere,1893--1954),法国语言学家,从属关系语法的创始人。1893年5月13日出生于法国鲁昂附近的一个公证人家庭。他从小就显露出对语言的兴趣和天赋。1912年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德文,次年获学士学位,后来到德国留学,师从青年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格曼。

1921-1924年任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法语教师,回国后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斯拉夫语讲师,后任教授。1937年起任蒙彼利埃大学比较语法教授,1951年后改任语言学教授。1954年12月6日逝世,享年61岁。

坦尼埃尔初期研究的主要是斯拉夫语和历史语言学,他的博士论文《斯洛文语的几种双数形式》是用历史语言学和语言地理学方法研究斯拉夫语的一部力作,曾受到巴黎斯拉夫语研究院的嘉奖。他对语法的兴趣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1934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语文系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建立一种句法”的文章,阐述了从属关系语法的基本观点。此后,他就潜心从事从属关系语法的研究,完成了巨著《结构句法基础》,不过他生前未曾出版此书,是他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这本书是他生命最后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它的配“价”理论:以动词为中心考察它与句中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提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分析句法结构,建立他的“从属关系语法”的一般理论。

坦尼埃尔为实现这一目标曾做了大量的语言对比研究,其中涉及到古希腊语、古罗马语、斯拉夫语、匈牙利语和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希望他所建立的语法理论能揭示不同语言的共同的内在结构规律。他的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有很大的贡献。

本资料仅限于个人学习交流使用 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r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