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动用法

更新时间:2024-01-11 12: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意动用法:

1、什么是意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其实它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就认为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孟子·尽心上》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所以明智的君主认为五谷贵重而认为金玉低贱。 ) 晁错《论贵粟疏》

(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4)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汉书·食货志上》)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6)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现代汉语俗语:重男轻女,幸灾乐祸,急人所难,不远千里,均此类用法 形容词使动、意动也只能从语义上辨别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劝学》 问:请比较两个“美”字用法的不同? 答:①是意动,妻子因偏爱而主观认为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②是使动,学习的客观效果是使自身变美。 思考: ①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②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比较两个“小”字用法的不同?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太史郑嗣对鲁僖公:“既然你把她[小妾]看作夫人,难道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写进史书吗”) 《谷梁传·僖公八年》

(2)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柳宗元《封建论》 (3)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5)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7)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8)(云)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 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此用法。 如:草菅人命、党豺为虐、幕天席地

问:“草菅人命”“党豺为虐”应怎样解 释?

答:把人命看作野草;把豺狼看作同党去作残暴之事。

区别名词的使动和意动,主要应从语义上分析,使动是客观变化,使宾语怎么样;意动是主观看法,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当作)什么。 名词的意动有的地方称之为“处动用法”,含有处置义。

六、名词等活用为一般动词(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如动词

定义: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用作动词谓语,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产生一些变化。 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赵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赵氏的子孙做诸侯的人,他们的继承侯位的子孙还有存在的吗?)《触龙说赵太后》

(1)表示动作及其对象。译动宾结构,名词保留在宾语中。 ①许子冠乎?《孟子·许行》 ②晋灵公不君。《左传·晋灵公不君》 ③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④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说符》 (2)表示动作及其方式,译偏正结构,名词原义保留在状语中。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单一动作。只相当于一个名词,不必译为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 ①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 ②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 乃钻火烛之。《孙膑》

注意:分为这三种情况只是为了更好分析名词活用为动词,三种情况可用同一词。 裂裳衣疮,手注善言。《段太尉逸事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行》 许子衣褐。(同上)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东,至东城,只有二十八名骑兵。”(项羽就带领败军往东,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膑》) 秦师遂东。(《蹇叔哭师》) 子路从而后。(《论语》 ) 日渐暮,遂前其足。(徐霞客《游天都》) (二)形容词、数词等用如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能作主语和宾语,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形容词用如动词珠辩认方法可以参照后面讲到的名词用如动词的一些规律,一般情况下

如形容词后连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如果形容词用如动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在后边加时态助词“了”、“着”或“起来”、“下去”等等 七、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类活用的条件)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GO) 2、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 用如动词。 (GO)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7、名词用“而”连接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连用的名词有联合(并列)、偏正、同位三种关系,如果不是这三种关系,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所”后,用如动词。

所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者”前出现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3、名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论语·公冶长》)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乎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 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但副词“非”后面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非”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饰)。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另如:驴不胜怒,驴之;从左右,皆肘之;孟尝君客我。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而名词又不是主语和宾语,名词用如动词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

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 )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宫之奇谏假道》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山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八、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黔之驴》

古代汉语名词直接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应加一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用船载”。 (1)表方位、处所: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译“在、到、当……十名”。) ①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②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 ③ 范雎至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④夫以秦王这威,而相如廷叱之。《廉蔺列传》 成语:道听途说、风餐露宿、东奔西走、南来北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2)表工具、依据: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译“用、依照……十名”。) ①箕畚运于渤海尾。(用箕畚运土石到渤海边上去。)箕畚:表工具。 《列子·汤问》 ②失期,法皆斩。(法:表依据。) 《史记·陈涉世家》 ③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④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⑤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成语:席卷一空、席卷天下

(3)表态度、身份: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译“用对待+名+的态度”。)这种用法,是用对待这个名词状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去对待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齐国将领与孙膑友好,并用对待宾客的态度去对待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③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 ⑤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史记·宋世家》 (4)表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译“象+名+一样”) ①嫂蛇行匍匐。(苏秦的嫂子象蛇一样爬行不敢仰视拜六国之相后富贵而归的苏秦。)《战国策·秦策一》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没多久,一只狼对直走了,另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前面。《聊斋志异·狼》 ③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世家》 ⑤寨中人又鹜伏焉。《冯婉贞》 ⑥昭王…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成语:蚕食鲸吞、冰清玉洁、土崩瓦解、风驰电掣、龙蟠虎踞 (5)、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古今用法一致。 例:今天我休息、朝辞白帝彩云间。

但古代汉语中“日、月、岁”作状语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用“而”或“以”连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战国策·冯客孟尝君》

(2)岁、月、日作状语+行动性动词 ,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翻译成“岁岁”、“月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如: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作事却不忠心吗?) 《论语·学而》

日饮食得无衰? 《 触龙说赵太后》

(3)日字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日、月+形容词、性质变化动词 ,译成“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一月月地”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自从我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地方,到现在一共六十年了,但是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柳宗元《捕蛇者

说》

4)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溯,日+主语 可译成“往日”或“从前”;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往日君王把骊姬作为夫人,[废了原太子

申生而欲立骊姬之子奚齐]百姓的憎恨之心本来就都产生出来了。) 《国语·晋语》

(5)“时”用在主语前,表示及时、按时、当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4、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史记·苏秦列传》 嫂蛇行匍匐。幻灯片 2

说》

4)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溯,日+主语 可译成“往日”或“从前”;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往日君王把骊姬作为夫人,[废了原太子

申生而欲立骊姬之子奚齐]百姓的憎恨之心本来就都产生出来了。) 《国语·晋语》

(5)“时”用在主语前,表示及时、按时、当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4、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史记·苏秦列传》 嫂蛇行匍匐。幻灯片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2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