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更新时间:2023-12-16 08: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前 言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全国解放,川军这一民国史上重要的军阀派奉一直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上。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近现代重大军事事件,我们都不难找到川军的身影。研究川军,对于研究四川军阀史、民国军事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前及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通过多年的收集,以四川省及所属县、市地方志和有关工具书为基础,整理出157名川军将领的简历,编成此名录,为广大对川军和四川军阀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当然,157人对于宠大的川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同时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文中任存在很多错误和不足,有待于广大读者的进一步完善补充和批评指证。 说 明

本名录的收录标准为,附合下列三条之一的川军将领:

1、民国年间被经北洋政府公报授予陆军少将及加少将衔以上军官 2、1934年以后经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铨叙的少将以上军官

3、虽未经以上两种授衔,然而虽曾在川军部队任过旅长、师参谋长或同等职务以上者。 4、对于即在川军,又在其它军系任职者,视其在川军任职时间的长短和职务高低,酌情处理。

本名录对收录将领,按以下格式介绍。1、姓名;2、生卒年月;3、军衔;4、学历出身;5、所属派系;6、与本名录收录的其它将领的近亲属关系(如父子、兄弟、翁婿、叔侄等);7、简历。

本名录的排列顺序为:1、经北洋政府公报授予的将领;2、经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铨叙的将领;3、未经正式公报或铨叙的其它将领。以上三小类的将领各自按军衔或职务高等排顺,同军衔或同职务将领排名不分先后。

关于本录所列军衔的特别说明:军衔,民国年间称为军阶、阶级,本名录所列军衔,全部是经过北洋政府公报或南京国民政府铨叙的军衔,而不包括将领因任职关系而佩带的军衔,一般来说,铨叙军衔要低于佩带军衔,如果有读者发现,本名录所列军衔低于您原掌握的资料,就是因为对民国将领军衔理解的不同造成的,而非因某一方的资料错误。特此说明。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上将1名:

刘存厚(1884—1960)字积之,四川简阳人。北洋政府陆军上将,将军府崇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六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清末举人。日本陆军士军学校毕业后回国,任云南讲武堂教官、新军十九镇管带,参加了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任云南援川军参谋长。1912年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9月19日授陆军中将衔,后兼重庆镇守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护国军务院抚军。1916年1月22日,加上将衔。1917年任四川督军,4月25日授将军府崇威将军。1923年,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1924年1月29日授陆军上将衔。1927年后任国民革命军23军军长。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战败后被撤职。后长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著有《云南光复记》、《护国川军战纪》、《蜀军志》等。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中将加上将衔: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盛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六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1

生于彭县升平乡。1902年考入四川速成武备学堂,1905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广西督练公所编译科长兼陆军小学堂教习(一说是任监督)。1910年返蓉,任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编译科长,后调升编译局总办、教练处会办,旋又兼任陆军小学堂总办。1911年11月任大汉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参加了辛亥革命。12月8日,川军兵变时,单骑出城调兵平叛,兵变平息后,被举为军政府都督,22日捕杀清川都赵尔丰。1912年4月27日,四川成、渝两军政府合并,于成都成立“四川都督府”,尹任都督。同年4、5月间,达赖十三世受英国教唆,进扰川边。尹亲自领兵西征康藏,平息叛乱,6月受袁世凯任为西征总司令,7月督师西进,底定康藏。袁世凯在英国的威胁下,令尹不许再进军,尹不得不就地驻下,经营川边。1912年10月9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3年5月,改任川边经略使。后袁世凯明令撤销川边经略使,调尹进京,以“亏空公款”将其逮捕,处以九年徒刑。袁死后,黎元洪将尹特赦出狱。此后,尹退出政坛,息影闲居。1924年7月11日授将军府盛威将军。1953年,病故于重庆。撰有《止园文集》、《止园诗抄》、《经述讦时》、《止园通书》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澜,四川巴县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毅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三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1911年在重庆参加辛亥革命革命,1912年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护理四川都督,10月9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胡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4年6月30日由授将军府成武将军,8月23日授将军府毅威将军。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周骏(1884—1923)字吉珊,四川金堂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翔威将军,四川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学校中国队第六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1902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1904年毕业。1905年由四川总督锡良选派赴日留学,1909年回国,参加廷试,中步兵科举人,分发四川任新军第17镇第63标标统,驻防成都北郊凤凰山。1910年春,四川陆军讲武堂成立,任兼职教官。辛亥革命四川独立后又于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省门之变),军政府正、副督都蒲殿俊、朱庆澜逃避。军务部长、同盟会员尹昌衡出城召兵平乱,周应召派出300人随尹入城,于次日被推举为军政府军务部长。四川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后,周兼任川军第1师师长,驻防泸州。1913年,参与镇压“二次革命”,与熊克武部讨袁军作战,战后兼任重庆镇守使。护国战争爆发后,四川将军陈宦于1916年5月22日被迫宣布独立,袁世凯任命周骏为第15师师长,授“益武将军”(一说崇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周派所部王陵基西上驱陈,于6月26日进入成都。仅过四天,护国川军刘存厚部就进入成都,周部溃逃。7月6日,北京政府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7月20日,周被迫交出兵权,残部由川北卫戍司令钟体道节制。周下台后,与王陵基率手枪队百余人,携带搜刮的巨款,经金堂逃到遂宁,后再经西充、巴中、城口出川,去北京候用。1917年,被北京政府授为将军府翔威将军。1923年5月,任四川盐运使职,不久病死,时年39岁。

周道刚(1875—1953)字菶池,又名凤墀,四川双流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保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三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双流红石乡,1900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4年毕业回国,1905年任四川武备学堂监学兼军事教习。次年,武备学堂改为陆军小学堂,任监学、教习,继任总办,并任65标标统。1909年,代理第33混成协协统。1912年12月29日授陆军少将衔。1916年7月任川军第1师师长,10月8日晋加中将衔。1917月6月,邀集川军师长聚会成都,推刘存厚领衔,联名通电北京政府,声讨川督罗佩金,旋任四川督军。就职后拉拢川军,驱逐滇军,暗

拒北军,导致北军、滇军、黔军、川军熊克武部的围攻,因之去职。1917年11月7日晋加上将衔,12月18日授将军府保威将军。1925年7月,任四川善后会议副主席。 抗战时期,在双流红石乡创办私立岷江小学,在彭山青龙场创办曹达(即纯碱)厂,兴办教育及实业。1941年3月,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月15日当选为川康建设期成会会员。次年7月,当选为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4月,再次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53年病死于成都。 赖心辉(1884—1942)字德祥,四川三台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正威将军,云南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11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入同盟会,任炮兵管带。1918年2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3年任刘湘部川军第1师师长兼边防军总司令。1924年9月10日授将军府正威将军。1925年任四川省长,10月9日授中将加上将衔。同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22军军长。1929年与杨森、罗泽洲结盟进攻刘湘,兵败入黔。其部被改编新编第11师,任师长。1942年病逝于成都。

刘成勋(1885—1945)字禹九,四川大邑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05年任云南新军19镇随营学堂教官,74标三营管带,后调黑龙江巡防营管带。武昌起义后回川,历任四川陆军参谋长、旅长、师长、军长兼成都卫戍司令等职。1913年6月22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20年为建昌镇守使,1922年被推为四川临时省长。旋复任镇守使。1925年充善后会议会员,10月9日晋加上将衔。1926年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3军军长。1927年6月,刘文辉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兼并防地及其军队,被迫带着私产回大邑县老家闲居。 陈国栋(1879—1954)原名言保,字益廷,四川郫县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骞威将军,四川陆军讲武堂、保定军官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郫县郫筒镇。1908年顶替已故学员陈国栋之名,补入四川官弁学堂。毕业后,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和保定军官学堂继续学习两年,然后随营见习。1917年,随征茂军司令张达三驻松潘。1920年,任川军第3军第7师师长。1921年10月7日授陆军少将衔。1922年,在对刘(湘)杨(森)之战中获胜,是年冬,在联邓(锡侯)拥刘(湘)反熊(克武)刘(成勋)联军作战中,任陈、邓联军右翼总指挥和第四路军总指挥。次年春,击败熊克武,攻占成都,任中央陆军第31师师长,并指挥第7师、第11师及两个混成旅。1923年9月5日,授陆军中将衔。战后,任川北卫戍总司令,1923年12月10授将军府骞威将军,1924年5月2日晋加上将衔。而后,所部师长段荣琮依附杨森,混成旅长罗戍成遇害,失去主力,被迫通电下野。1925年任四川盐运使。两年后回成都经商、办学,并进行慈善活动。解放后,将家藏古董、文物、书籍等上万件捐献国家。1950年应邀参加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移居重庆,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每月供给生活费100万元(旧币)。1954年病故,终年75岁。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中将:

彭光烈(1883—1956)字直先,四川双流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将军府将军,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双流东升乡。1904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教官,加入同盟会。后历任第33混成协部队官、67标三营管带官,17镇58标标统。辛亥革命后,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奉命率部西征,在雅安逼降赵尔丰亲信傅华封部,又北上光复汉中。不久回川,会同孙兆鸾师讨伐熊克武,至顺庆(今南充市)时,熊弃城逃走。1912年9月19日授陆军少将衔。1913,进驻陕南、陇南间,防御白朗。次年改任昭广镇守使,未到职。不久去北京,1918年返川,后又到北京任川军刘存厚驻京代表。1920年偕尹昌衡自京经上海回川。1923年任四川筹边处长,以赖心辉部骑兵4个连为基础,成立“成属清乡军”。1924年,四川军阀混战,熊克武在潼川督师,杨森将熊部赶至成都。彭在成都以清乡军司令名义,收编熊部,移驻简阳石桥,后移驻乐至。同年3月20日授将军府将军。1925年冬,驻防资州。年底,移至洪雅木城,被刘文辉部强制收编,从此结束军旅生涯。解甲回乡后,任双流县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曾在成都组织射

2

德武术会,自任会长,又曾任过四川省国术馆馆长。1945年任双流第一届县参议会议长。1949年冬,率双流参议会及机关法团通电宣布起义。解放后安排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工作。1956年在成都病故。 熊克武(1885—1970)字锦帆,四川井研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川军将领。

生于1885年12月26日。1905年夏赴日本东斌学堂学习,8月加入同盟会,12月回国,在上海、四川等地组织策划反清起义,1911年4月在广州参加反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组织蜀军北伐,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左将军蜀军总司令,4月任川军第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9月7日授陆军中将衔。1913年7月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到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11月回国,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1916年1月任四川招讨军总司令,参加护国讨袁战争,8月复任川军第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1918年1月任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参加护法战役,3月任护法军政府四川督军,1923年6月任广州大元帅府四川讨贼军总司令,与北洋政府在川军事武装作战,1924年1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7月任建国川军总司令、川滇黔联军副总司令,北上讨伐北洋军阀,1925年10月在广州被国民政府拘捕,四川建国联军被改编,1927年3月获释后经香港转赴上海,1931年3月赴日本神户,九一八事变后回到上海,12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2月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国防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员,为抗战献计献策,1945年5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创办中国公学,1949年7月任川康渝民众自卫委员会主任委员,12月参与策动川西起义,并在成都迎接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70年9月2日在北京病逝。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少将:

罗泽洲(1891—1950)原名鼎成,字平章,四川蒲江人。北洋政府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1年5月15日。曾任川陕边防军第11混成旅旅长,1923年兼任重庆市警察厅厅长,1924年4月16日授陆军少将衔。1925年任川军第11师师长兼成都市政督办,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新编23师师长,1933年任四川剿匪军第3路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被撤职。1937年9月任第47军副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42年11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退役,后任蒲江县参议会议长,1949年12月在蒲江迎接解放。1950年7月17日在成都服药自杀。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上校加少将衔:

杨骁骑(1887—1919)又名万华,字绍起,四川大邑人。北洋政府陆军上校加少将衔,川军将领。

生于大邑县灌口场沙盔街。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同盟会,旋到上海参加熊克武在沪组织的蜀军。后随熊克武部回川,任重庆宪兵司令兼军事巡察总监。1913年8月,随熊克武在重庆发起讨袁,失败后逃亡。1915年底,参加蔡锷护国军,与袁军作战于泸州、纳溪等地。护国战争胜利后,叙功授步兵上校加少将衔及四等文虎勋章。蔡锷任四川督军后,被任为汉军南路五营统领和雷、马、屏屯殖督办兼屏山县知事。6月4日,川、滇军阀混战,杨加入川军一方。川军右翼司令刘成勋委其为第三梯团长兼侧防司令,率部与滇军作战于嘉定、犍为一带,并进入云南攻下绥江县。护法战争爆发,熊克武在重庆任靖国军总司令后,杨在雷、马、屏向应。1918年,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汉军改制,杨改任川军第四师骑兵团长。1919年4月26日,在邛崃驻防时病逝,时年32岁。 南京政府追晋一级上将:

刘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追晋陆军一级上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04年考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后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不久又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学习。清末在四川新军中任

排长。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2师差官、营长,1913年升为团长。1916年,因在泸州对护国军作战卖力,被袁世凯授为陆军少将,不久归附护国军,任旅长。1917年12月27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18年,任川军第1师师长,后改任第2师师长。1920年秋,任川军第2军军长兼前敌总司令。1921年7月1日,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1922年5月,因川军内部纷争,被迫辞职。1923年被复出,任四川善后督办,常驻重庆,同年10月23日授将军府嘉威将军。1924年5月29日授陆军上将衔。1926年11月26日,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1928年春,击败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的联合进攻,完全占据下川东。1933年在“二刘之战”中击败刘文辉,称霸四川。1933年7月7日,任四川“剿匪”总司令,12月发动对经军的6路围攻。1935年2月任四川省主席,同年春率川军围堵红军长征,4月3日叙任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以后,为对抗蒋介石对川军的分解,逐步采取联共抗日态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于7月13日通电主张抗战,8月7日参加南京国防会议,表示抗战决心。9月3日,任第二预备军司令长官。10月15日,改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1月9日,抱病赴前线督师。12月因胃病复发,入住汉口万国医院,1938年1月20日病逝,国民政府2月14日追晋其为陆军一级上将,并举行国葬,遗体葬成都武侯祠侧。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二级上将:

邓锡侯(1889—1964)号晋康,四川营山人。陆军二级上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9年6月22日。曾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未毕业便回川加入新军,1912年转入四川陆军第4师任职,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胜利后任四川陆军第2师3旅5团团长。1918年任川军第5旅旅长,同年2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0年任川军第3师师长,1922年通电拥护北洋政府,任陆军第30师师长。1923年9月5日授中将衔,12月10日加将军府骠威将军。1924年3月8日加上将衔。1924年5月任北洋政府四川省长,1925年5月改任四川清乡督办,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1927年4月任四川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1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5月任第45军军长兼128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3月31日加上将衔,8月任第2预备军副总司令兼第1纵队司令,准备抗战,9月任第4军团军团长,率部出川抗战,10月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5军军长,1938年2月任重庆行营副主任,旋又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7年2月21日叙任陆军二级上将,5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7月任重庆行辕副主任,1948年6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4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办公厅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上将:

王陵基(1883—1967)号方舟,四川乐山人。陆军上将,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1908年任四川陆军军官学速成学堂副官,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2镇标统,1913年任川军第2师先遣支队长兼川东宣抚使,参加讨伐袁世凯,随后投靠北洋政府,先后任川军第1师2旅4团团长,第1师5旅旅长,第1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1913年10月31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16年袁世凯死后,任烟台镇守使兼烟台知事,同年5月24日授陆军中将衔。1922年夏投奔杨森,任川军第2军参谋长,旋任川军第2军第6混成旅旅长,1924年改投刘湘,任川滇边务督办公署第28混成旅旅长,5月31日授将军府尚威将军。1926年任川康边务督办公署第3师师长兼江巴卫戍司令,同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师长兼江巴卫戍司令,1931年任长江上游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总指挥,1934年因围剿红军失败被撤职,1935年任四川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代行保安司令,1938年4月任就任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第72军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0月因功兼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1月13日叙任陆军中将。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抗战

3

胜利后任第7绥靖区司令官,1946年7月31日晋阶陆军上将,同年冬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江西省军管区司令,1948年4月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四川省军管区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江安被俘。1964年12月28日获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但懋辛(1886—1965)字怒刚,四川荣县人。陆军上将,川军将领。

生于1886年1月25日。1903年12月留学日本东斌学堂,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1月回国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11月任蜀军政府参谋长,1912年2月任蜀军政府川南军总司令,4月任四川都督府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团务督办,7月任川军第5师参谋长,1913年8月任四川讨袁军副参谋长兼前敌指挥官,失败后流亡于上海、香港、日本,1915年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参谋长,1916年7月任川军第5师9旅旅长,12月1日授陆军少将衔。1918年5月任四川靖国军第1师师长,1920年5月任川军第1军军长,1922年11月任川东边防督办,1923年7月任四川讨贼军第1军军长,1924年脱离军职,在上海、北京居住,1931年3月赴日本神户暂居,抗战爆发后任国防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员,后任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上将。1947年任四川省第2区立法委员,1949年冬协助中共地下组织进行策反工作,12月30日在成都迎接解放,并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委。1965年11月7日在成都病逝。

吕超(1890—1952)字汉群,号平林,四川宜宾人。陆军上将,川军将领。

生于1890年3月9日。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学习,1911年任同盟会京津分会军事部部长,1913年初任川军第5师2团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军川南司令,参加护国战争,1916年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第2支队支队长,1917年任护国军政府成都卫戍总司令,1920年任川军第5师师长,7月任川军总司令,1921年12月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议,1922年5月任广东大元帅府参军长,1923年任四川讨贼军第1军总司令,1925年任川黔联军总指挥,1926年11月任四川宣慰使,策动川军参加北伐,1928年11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1932年1月任国民政府参军长,1937年1月8日任中将加上将衔,1945年9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6年12月7日晋阶陆军上将。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1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4月任川康区监察委员行署委员,同年冬在中共帮助下参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7月20日在重庆病逝。

郭汝栋(1889—1952)字松云,四川铜梁人。陆军上将,四川军官速成学堂工兵科毕业,川军将领。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重庆蜀军政府“炸弹队”。1912年入四川军官速成学堂,毕业后分发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工兵营任排长,迭升连、营、团长。1925年杨森发起“统一全川”战争时,任杨部第1混成旅旅长,4月9日升任川军第9师师长。9月初,杨森战败,与杨部将领通电服从刘湘,后与杨森旧部五人组成“六部联盟”,防止刘湘吞并。1926年3月,与六部联盟东下万县重归杨森旗下,5月初任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2路司令。1927年参加杨部进攻武汉国民政府之役,任第二纵队司令。1928年1月由南京政府委为20军军长,5月12日通电就职。同年在倒杨(森)作战中失败依附刘湘,1930年率部进驻鄂西。1934年9月,所部改称43军,任军长。1935年4月8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军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战后以喉疾辞职,任军事参议军参议,回川寓居重庆、铜梁,抗战胜利后迁居成都,1946年7月31日晋阶陆军上将并退役。1949年12月在成都迎接解放,1952年病逝于成都。 南京政府追晋之上将:

李家钰(1892—1944)字其相,四川蒲江人。追晋陆军上将,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浦江大兴场白蜡沟。早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肄业。1913年赴南京参加柏文蔚将校团讨袁,参加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之役。1915年,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在川军充任见习军官,继在川军第3师邓锡侯部任团长、旅长。1923年9月4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任四川陆军第1师师长,4月16日加中将衔,8月16日授中将衔。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全川战争”后,联合刘湘等部倒杨,先后攻下荣昌、内江、仁寿等县,进占成都烟酒总局和造币厂。同年,在四川军阀争夺防区中,占有遂宁、安岳、乐至、潼南等县,成为“遂宁王”。1927年,赖心辉被刘文辉等人合谋扣留后,接充四川边防军总司令。“二刘争川之战”爆发后,率部进攻刘文辉,刘文辉千里岷江防线被突破后,乘势追进,俘刘部师长陈光藻、旅长石肇武。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指挥本部及罗泽洲部参加对红军的六路围攻。1935年,参与围堵红军长征。10月,任104师师长兼四川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于红军北上后移驻西昌。1936年2月2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升任47军军长。“七七”事变后率部出川赴晋南作战。1939年冬,升任36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至1944年春,率部担负河南陕县、渑池、灵宝、阌乡一带河防,其间多次以小部队出击晋南。1944年,豫西会战中,率部为各部殿后。5月21日,在陕县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不幸中弹牺牲,6月22日追晋陆军上将。1984年5月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为烈士。

饶国华(1894—1937)原名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人。追赠陆军上将,行伍出身,川军将领。

生于资阳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1911年辛亥革命时从军,历升班长、排长,1917年任连长,先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后转川军第2师刘湘部任连长。入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后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长,21军第1师第2旅旅长。1935年10月,任21军第1师师长。1936年任21军145师师长,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11月到达前线,奉派驻守安徽广德。30日广德失守,率部所一营反攻,为优势日军包围,在拒绝日军劝降后,举枪自戕,壮烈殉国,12月11日追赠陆军上将。1938年1月23日归葬资阳甘溪沟。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拨款修葺了陵墓。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四川新都人。追赠陆军上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89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生。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12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14年毕业后分发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任排长。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升连长。1917年参加川滇战争,升营长。1920年升任川军第7师25团团长。1922年任川军第11旅旅长,1924年任川军第13师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二路司令、第4师师长。1935年10月任41军122师师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叙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军出川抗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奉邻驻守滕县,17日不幸阵亡。4月6日,追赠陆军上将。解放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干才(1900—1949)原名臣栋,四川广安人。追赠陆军上将,泸州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35年任第20军第1混成旅副旅长兼3团团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6年任第20军134师40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10月任第20军134师师长,1939年4月10日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7月任第20军副军长,1944年9月任第20军军长,1948年6月兼任第10兵团司令官,8月兼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9月22日晋阶陆军中将。1949年兼任南京卫戍总司令滁县指挥所主任,同年4月24日在抵抗解放军渡江战役中于安徽芜湖兵败自杀身亡,7月26日追赠为上将。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中将加上将衔:

刘文辉(1894—1976)号自乾,四川大邑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4年1月10日,1916年任川军第2师参谋,1918年任川军第8师29团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8师独立旅旅长,1921年任川军直属第1混成旅旅长,1923年任川军第9师师长兼成都卫戍总司令,1924年8月9日授将军府

4

洁威将军,1925年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军务帮办,10月9日授陆军中将。1926年11月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军长,1927年6月兼任川康边防总指挥,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1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33年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失败,退守西康,1934年12月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在西康阻截红军,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9月任第5军团军团长,18日加上将衔。1938年12月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拒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继续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并兼任整编第24师师长和西康省军管区司令,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主委,国家林业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1976年6月24日在北京病逝。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6年10月16日。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曾任川军第3师团长,1918年1月任北洋政府陆军第22师43旅86团团长,1919年12月任川军第7师独立旅旅长,1920年任川军第2军2旅旅长,不久任川军第2军4师师长,1923年任川东清乡司令,同年11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33师师长,1924年2月14日,授将军府植威将军。1926年7月兼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师长兼5旅旅长,后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29年2月兼重庆市市长,1934年兼任四川剿匪军预备军总指挥,1935年1月兼任四川剿匪军南路总指挥,参加围剿长征红军,7月辞重庆市市长,10月任第23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8月任第2预备军第2纵队副司令兼第23军军长,10月任第25军团军团长,参加广泗抗战,1938年1月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39年3月兼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1941年8月兼任第56军军长,1944年冬秘密参加民盟,1946年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8月任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后任重庆行营副主任,1949年4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四川彭县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1月16日在成都病逝。

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别号至园居士,四川西充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弁目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5年5月9日。曾任新军第17镇33混成旅队官,1911年在四川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川军第16师团长,1919年兼任川南安抚使,1921年兼任四川永宁道道尹,1922年7月投奔杨森,任川军第16师32旅旅长。1924年3月20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6月兼任成都市政督办,24日授陆军中将衔,9月29日授将军府徽威将军。1925年4月任川军第2军1师师长兼第1路总指挥,随杨森攻打刘湘,7月通电拥护刘湘,任川军第16师师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师长,1928年9月改任第21军2师师长兼四川盐运使,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第2师师长,参与追剿红军,1935年6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6路总指挥,10月兼任第44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8年3月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令所部出川参加抗战,4月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8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39年12月赴前线指挥抗战,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1942年7月升任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3月改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2月调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武汉行辕副主任,1948年8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重庆警备司令,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1月兼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博物馆馆长,1957年10月经重庆潜往深圳,企图越境,11月15日在深圳被捕,押回成都,1960年11月在狱中病逝。

唐式遵(1883—1950)字子晋,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20年任川军第2军第3混成旅旅长,1921年任川军第2军第2师师长,1923年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陆军第33师师长,1924年1月28日授将军府重威将军,3月20日授陆军中将。1926年10月任若国民革命军第21军1师师长,

1927年兼任重庆市政督办,1930年兼任渝简公路总局总办,1934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军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10月任第21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任中将,1937年8月任第2预备军第2纵队司令兼第21军军长,10月兼任第24军团军团长,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兼任第23集团军副总司令,1938年6月任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10月24日加上将衔,1941年参与反动围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1942年5月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后回重庆创办南林学院,1948年10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南第2路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1950年2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3月28日在西康越隽县被击毙。后被台湾国民党当局追赠为二级上将。

杨森(1882—1997)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四川广安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882年农历一月二十四日生于广安龙台寺。1906年入四川陆军弁目队,1908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分发新军17镇任排长,1910年升第33混成协一营右队官,同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川军第1师营长。1913年,投熊克武部川军第5师,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转投滇军任黄毓诚旅副官。1915年1月任云南讲武堂队长,12月任护国一军第二梯团中校参谋,参加了护国战争。1917年任滇军第2军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1920年4月脱离滇军,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泸永镇守使、第9师师长。1923年任川军第2军军长,在一、二军之战中战败,逃宜昌依附吴佩孚,由吴任为陆军16师师长,9月5日授陆军中将衔,10月23日授将军府森威将军。1924年2月率部返川,3月8日,加上将衔,5月任四川军务督办。1925年发动“统一全川”之战,失败后逃往汉口,任吴佩孚“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指挥。1926年2月返川,重掌旧部,占据下川东。10月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1927年4月,率部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失败后退回四川。因收留兵败入川的吴佩孚,于1928年1月被南京政府免职,5月所部发生内讧,部下郭汝栋部自任20军军长独树一帖,范绍曾部等转投刘湘。1929年1月,在下川东之战中进攻刘湘失败,失去防地退入渠县。1933年10月参加对红军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任第4路总指挥。1935年率部围堵长征红军,1936年2月2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抗战,9月任第6军团军团长兼20军军长,18日晋加上将衔。1938年1月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兼20军军长。1939年1月免兼20军军长,10月兼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0年4月,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任贵州省主席,1947任重庆市市长。1949年5月,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赴台。1950年4月,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0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1977年5月17日,病逝于台北。

孙震(1892—1985)原名定懋,又名杼,字德操,号梦僧,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绵竹。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保定军校第一期步科肄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2年农历正月初七。1907年考入四川陆军小陆堂,1910年升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其间加入同盟会,1912年升入保定军学校。1913年因离校参加“二次革命”遭通缉,返乡闲居。1915年,改名孙震入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任排长,参加了护国战争。1916年,任2师骑兵团团附。1917年,任骑兵旅第1团团长。1920年任“靖川军”第一纵队司令,后任陆军第21师41旅旅长,17混成旅旅长。1923年9月5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24年任21师师长,8月16日授陆军中将衔。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兼第一路司令,旋改兼29军第5师师长。1929年因病辞职,赴上海就医,1932年夏被召回,率部参加田(颂尧)刘(文辉)“成都巷战”。1932至1935年,先后参加对红军川陕根据地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1935年3月,代理29军军长,不久实任,5月所部改称41任,任军长兼124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率部出川抗战,11月兼任第22集团军副总司令,1938年2月升任总司令,7月免兼124师师长。1939年5月2日晋加上将衔,1943年4月免兼41军军长。1945年10

5

月任第5绥靖区司令官兼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7年6月兼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主任,12月调任第12绥靖区司令。1948年6月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5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后兼川东绥靖公主任。同年赴台湾,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全录》等。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中将:

田颂尧(1888—1975)又名见龙、光祥,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一期肄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8年6月19日。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入保定陆军校学习,不久离校参加苏浙学生军,任军事部部长兼营长,后加入川军,1912年任川军第4师参谋,1915年2月任川军第2师清乡独立支队长,1916年任护国川军第3支队支队长,8月任川军第1军2师骑兵团长兼成都城防司令,1918年7月任北京政府第21师41旅旅长,8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2月任第21师师长,1923年9月6日授陆军中将衔,1923年12月10日,授将军府章威将军,1924年5月2日加上将衔,1925年任四川军务帮办,1926年5月任川西北屯垦使,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1927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1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3年1月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10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2路总指挥,1935年因围剿红军失利被撤职查办,1936年9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从此寓居成都。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中将。1948年3月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冬拒赴台湾,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四川省委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75年10月15日在成都病逝。

范绍增(1894—1978)中将。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人。陆军中将,绿林出身,川军将领。

早年投身绿林,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靖国军模范营营长,不久升任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团长,1923年归附杨森,任川军第2军4师8旅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7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投靠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师长,1931年任川鄂边防司令,1932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部第5路副总指挥,在川北阻截红军,1935年在川康地区参加阻截红军,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38年2月任第88军军长,1941年兼任钱塘江北岸防守指挥官,1942年春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3月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经商,曾任复华银行、永城银行和中央大旅社董事长,1949年春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和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总司令,12月15日在四川渠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50军高参,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河南省体委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978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

黄隐(1890—1969)原名良忠,字逸民,四川华阳(今属新都)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0年6月12日。1905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曾入保定军校一期炮科学习。曾参加辛亥武昌首义。辛亥革命后,改名黄隐顶替裴汉之名,入保定军校二期学习,毕业后供职于川军。1917年任四川督军署少校参谋,参加护国战争,1918年任川军第2师5旅炮兵团团长,旋任第5旅参谋长兼炮骑指挥官,1920年任川军第3师参谋长,1923年任川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9月5日授陆军中将衔, 1924年3月20授将军府宽威将军。1925年任四川江防军总司令,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2师师长兼任四川江防军总司令,1928年9月兼任成都市市长,1931年12月任川甘边区剿匪司令,1934年任第45军126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8年5月任第95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39师师长,1948年4月兼任川滇黔边区指挥官,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四川省军区高参室主任,川西人民行署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4月2日在成都病逝。

陈鼎勋(1893—1973)字书农,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川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h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