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开展高中古典诗词群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27 01: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 南 大 学

文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专 业:学科教学(语文)

姓 名:李卓元 学 号:104754160243 课 程: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 任课教师:刘进财 副教授/教授

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开展高中古典诗词群文阅读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登高》为例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范畴。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统一,它是经历了世代积累的人类情感的密码,其背后蕴涵了许多人类的共同情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破解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意象历来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傅道彬先生在《晚唐钟声》中列举了月亮、黄昏、森林、雨、门、钟声、烛光灯影、舟船、石头等中国文学中具有文化原型的意象。并且通过考察这些意象的发展轨迹,通过对意象的原型分析,串联起这些意象在诗歌中不同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古典诗词的群文阅读,通过对比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运用的模式,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进而学会由这一意象的不同组合分析意境。下文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具体分析这种方法: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通过查阅大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教师中已经注意到了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尤其是首联与颔联)的意象,主要有“急风”、“高天”、“猿啸”、“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但是一方面在讲解前两联写景句时,将几个意象单独拆开进行讲解,没有注意到其在构成意境中的作用,没有开掘背后的深刻含义,只是简单的交代具体物象与抽象情感间的机械的联系,程式话的灌输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忽视了后两联抒情句中的“秋”、“台”、“霜鬓”、“酒杯”几个对抒情有重要作用的意象,没有提及本文最重要的“登高”的行为意象。

在利用意象分析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整体阅读

朗读全诗,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包含的意象;将全诗划分为写景和抒情两部分。

二、感知意象

先着重分析首联、颔联中“猿鸣”、“归鸟”、“落木”、“长江”四个中心意象。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这些意象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下面是笔者收集的一些关于这四个意象的诗句。

1.关于“猿鸣”的诗句: 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鲍照《拟古诗》“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 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居易《题新涧亭》“今日望乡迷处所,猿声暮雨一时来”。 白居易《题岳阳楼》“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二猿 》“松上夜猿鸣,谷中清响合。” 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 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

陆游《三峡歌》“神女庙前秋月明,黄牛峡里暮猿声。危途性命不容恤,百丈牵船侵夜行。”

李商隐《韦蟾》“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

明·刘基《旅兴(四十首)》“万物尽凋落,芳华谁独存。我愿化为鹤,不愿化为猿。鹤鸣声闻天,猿鸣烟雨昏。空林夜寥寂,踯躅伤精魂。 ”

明·金大车《游能仁寺》“九月霜清猿啸苦,诸天风静磬声传。不堪摇落逢秋日,况复蹉跎入暮年。”

明·张含《怀归》“青山绿树孤猿啸,黑水黄云一雁哀。” 由上面诗句对比发现,“猿声”、“猿鸣”、“猿啼”、“猿啸”大多和表达“哀”、“伤”、“悲”、“苦”等情感的字词连用。在意象组合上多和“秋雨”、“秋月”、“夜幕”等代表悲愁的意象组合形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正是“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而猿鸣在声音上渲染了秋天万物凋零的萧瑟之感,本诗《登高》正是这样的;而且多与远行的悲苦、望乡的情感相联系,如鲍照的《拟古诗》、白居易《题新涧亭》、陆游《三峡歌》等,而本文也有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描写。在地点上由郦道元的《三峡》开始,三峡猿鸣就成为有独特含义的意象,李白《早发白帝城》、陆游《三峡歌》包括本诗都是描写的三峡猿声,而《登高》的写作地点,也正是三峡长江之滨、矍塘峡口的夔州。

2.关于“归鸟”的诗句: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刘希夷《捣衣篇》“绛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白居易《别杨颖士、卢克柔、殷尧藩》“倦鸟暮归林,浮云晴归山。独有行路子,悠悠不知还。”

毛泽东《五言排律·湘江漫游联句》“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深林归倦鸟,高阁倚佳人。”

关于归鸟的意象,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由动物归山林,联想到游子归家,是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以来就有的传统,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归鸟意象经常与归人、游子一起出现,而《登高》中“鸟飞回”一句,也正是与下文“万里悲秋常作客”并列出现的。

3.关于“落木”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k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