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民俗(服饰、饮食、居住、建筑等风俗)

更新时间:2023-11-08 23: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领悟民俗(服饰、饮食、居住、建筑等风俗)

一、单选题

1.体形型服装是符合人体形状、结构的服装,这类服装的一般穿着形式分为上装与下装两部分,起源于( A )

A.寒带地区 B.热带地区 C.亚热带地区 D.温带地区

2.样式型服装是以宽松、舒展的形式将衣料覆盖在人体上,起源于( B ) A.寒带地区 B.热带地区 C.亚热带地区 D.温带地区 3.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的朝代是( D ) A.汉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生活在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穿鱼皮衣裤,以打鱼为生的是( C ) A.朝鲜族 B.蒙古族 C.赫哲族 D.满族

5.服饰文化较为发达的温带地区,一般年平均气温在( C ) A.25度左右 B.28度左右 C.20度左右 D.30度左右 6.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体现的是服装的( A ) A.审美功能 B.标志功能 C.实用功能 D.象征功能

7.中国冠服制度(中国最早的服饰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被纳入礼治的时期是( B )

A.秦汉 B.春秋战国 C.两汉 D.隋唐

8.织绣工艺巨大进步,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等风行全国的时期是( B )

A.夏商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9.公元前307年,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的是( A ) A.赵武灵王 B.楚庄王 C.齐王 D.秦王

10.汉代派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贯欧亚被称为“丝绸之路” 的陆路通道将中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多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同时也把西方文明带到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位功名显赫的使者是( D )

A.班超 B.霍去病 C.卫青 D.张骞

11.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是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 D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的朝代是( B )

A.汉朝 B.唐朝 C.隋朝 D.明朝

13.受封建礼教影响,我国历史上有女子缠足陋习,也称“裹小脚”。这种封建社会畸形审美观始于( A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4. “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清朝 “补服”沿用的是( D )

A.宋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15.四、五品以上官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这种装扮属于( C ) A.宋朝 B.唐朝 C.清朝 D.明朝

16.根据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的朝代是( B )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17.旗袍款式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它原本是( C ) A.蒙古族服饰 B.朝鲜族服饰 C.满族服饰 D.鄂伦春族服饰 18.出现中山装的时间是上世纪( A )

A.20年代前后 B.30年代前后 C.40年代前后 D.50年代前后 19.清代男子袍服的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似( A ) A.马蹄 B.水袖 C.喇叭 D.衬衣袖

20.一向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的是( C ) A.蒙古族 B.裕固族 C.朝鲜族 D.藏族

21.脱一袖的服装装束属于( A ) A.藏族 B.回族 C.裕固族 D.蒙古族

22. “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的是( B )

A.藏族 B.维吾尔族 C.回族 D.土族

23.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的是( B ) A.回族妇女 B.维吾尔妇女 C.傣族妇女 D.朝鲜族妇女

24.男子们戴白色的圆帽,妇女常戴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这种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的是( C )

A.裕固族 B.哈萨克族 C.回族 D.瑶族 25.最具传统风格的短衣长裙服饰属于( D )

A.藏族妇女 B.维吾尔族妇女 C.蒙古族妇女 D.朝鲜族妇女 26.旗袍、坎肩、马褂等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服饰属于( A ) A.满族 B.蒙古族 C.回族 D.壮族 27.常穿当地土布制作的黑色唐装的是( B )

A.傣族男子 B.壮族男子 C.瑶族男子 D.高山族男子

28.2008年,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苗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B )

A.金饰 B.银饰 C.刺绣 D.头饰

29.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身着西装、颈系领带同外宾晤面会谈时,当时许多西方记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认为中国的政治空气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预示着中国将与西方建立起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的关系,这体现了服装的( D )

A.实用功能 B.审美功能 C.标志功能 D.象征功能

30.不仅是人活动的保护层,也是人告别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中放在首位的是( C )

A.食 B.行 C.衣 D.住

31.详细记述了古代衣、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的具体仪式和礼节的,专论礼教和礼治的典籍《仪礼》,出现的时期是( B )

A.夏朝 B.东周 C.战国 D.商朝

32.宫城与皇城置于全城主要地位,确立了中轴线和棋盘形道路的规制的是( C )

A.北京 B.开封 C.长安 D.洛阳

33.中国最早的塔是洛阳白马寺木塔,建于( D ) A.三国 B.隋朝 C.西汉 D.东汉

34.我国古塔建筑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多为楼阁式、密檐式和( A ) A.单层塔式 B.双层塔式 C.高层塔式 D.复式塔式

35.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为古今中外一大奇观的是( C )

A.花桥 B.宝带桥 C.卢沟桥 D.赵州桥

36.属于防御守卫建筑的有城墙、城楼、关隘、长城、( D ) A.祠宇 B.钟楼 C.石坊 D.烽火台

37.属于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的有市楼、鼓楼、过街楼、影壁、( B ) A.祠宇 B.牌枋 C.石坊 D.村堡

38.陵墓建筑有崖墓、祭台、帝王陵寝宫殿、( D ) A.堞楼 B.钟楼 C.村堡 D.石阙

39.属于祭祀性建筑的有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 C ) A.钟楼 B.村堡 C.祠宇 D.石坊

40.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的是( C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秦始皇 D.汉武帝

41.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的是( D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秦始皇 D.汉武帝

42.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独特的单体造型、写意的山水园景和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等建筑特点属于( A )

A.古代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埃及

43.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的是( A )

A.隋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44.文化娱乐建筑“瓦子”( 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产生的朝代是( B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5.私人创办的书院开始发展的时间是( B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6.产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法典《营造法式》的是( C ) A.唐代 B.元代 C.宋代 D.明代

47.作为传统民居形式的四合院,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成为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代表地区是( A )

A.北京 B.天津 C.西安 D.上海

48.石库门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 代表地区是( D )

A.北京 B.天津 C.西安 D.上海

49.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的是( D )

A.广西竹楼 B.广东民居 C.江西民居 D.福建土楼

50.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 )

A.平遥古城 B.凤凰古城 C.阆中古城 D.丽江古城

51.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的是( A )

A.丽江民居 B.凤凰民居 C.平遥民居 D.徽州民居

52.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是( C )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凤凰古城 D.徽州古城

53.以吊脚楼作为传统民居的民族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和( B ) A.纳西族 B.苗族 C.高山族 D.傣族

54.作为建筑艺术精华的花桥和鼓楼,同属于( B ) A.壮族同胞 B.侗族同胞 C.布依族同胞 D.土家族同胞 55.俗称竹楼,因建筑材料取之于竹而得名的是(C)

A.高山族民居 B.纳西族民居 C.傣族民居 D.土家族民居

56.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 D )

A.卢沟桥 B.洛阳桥 C.广济桥 D.赵州桥

57.已有早食、午餐、夜食之分,三餐制形式基本固定的朝代是( D ) A.夏代 B.商代 C.秦代 D.汉代 58.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 C ) A.饺子 B.春卷 C.粽子 D.元宵

59.烤馕、抓饭、手扒肉、烤羊肉串等颇具特色的美食属于( C ) A.内蒙古 B.西藏 C.新疆 D.宁夏

60.我国最有特点、最引外国人瞩目的餐具是( D ) A.碗 B.盘 C.勺 D.筷子

二、多选题

1.衣裳冠冕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要素,而且关系到礼制,分尊卑、( ABCD )

A.别贵贱 B.理内外 C.辨亲疏 D.严华夷

2.依据服装的基本形态与造型结构,可分为三种:( BCD ) A.实用形 B.体形型 C.样式型 D.混合型 3.体形型服装的上装相适应于人体的形态是( ABD ) A.胸围 B.项颈 C.头部 D.手臂

4.按穿着组合,服装大致分以下几种:整件装、裙裤、( ABD ) A.背心 B.套装 C.鞋子 D.外套

5.服装按特殊功用分,有高温作业服、飞行服、宇航服、登山服、( CD ) A.职业装 B.家居装 C.消防服 D.潜水服

6.关于服饰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如避邪说、装饰说、巫术说、( ABCD ) A.身体保护说 B.遮羞说 C.图腾说 D.吸引异性说 7.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 ABC ) A.生产生活方式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人文环境因素 D.外来文化因素

8.服饰有多种功能,概括起来说,主要有象征功能、( ABCD ) A.实用功能 B.标志功能 C.审美功能 D.仪礼功能 9.属于混合型服装的有( AD )

A.中国旗袍 B.欧美的西装 C.非洲式长袍 D.日本和服 10.体现服装标志功能的有( ABC ) A.邮局职工的橄榄绿衣 B.军人的迷彩服 C.医生护士的白大褂 D.暖和的棉衣

11.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创造了衣裳的人有( BC )

A.伏羲 B.黄帝 C.胡曹 D.女娲

1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庭院式组群布局,注重廊院;重大建筑在艺术处理上常以附属建筑衬托主体建筑,并与园林结合,讲究造型和整体布局,( AD )

A.采用木构架 B.使用多种拱券 C.采用半露木构 D.多用斗拱

13.桥梁建筑多有实用价值,其中有独木桥、木排桥、藤索桥、铁索桥等,后来发展为( ABCD )

A.木梁桥 B.大型砖桥 C.铁桥 D.浮桥

14.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宫廷府第建筑、防御守卫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 ABCD )

A.桥梁及水利建筑 B.民居建筑 C.宗教建筑 D.娱乐性建筑 15.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是( CD ) A.红顶 B.龙舟脊 C.青瓦 D.白墙

16.南北朝时期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窟寺,如( ABCD )

A.大同云冈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天水麦积山石窟 D.洛阳龙门石窟 17.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是( BD ) A.乌镇 B.西递 C.周庄 D.宏村 18.在中国民居中,齐名的是( CD )

A.北京民居 B.福建民居 C.山西民居 D.皖南民居 19.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在( BD ) A.运城 B.平遥 C.大同 D.祁县

20.中国古代建筑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ABCD ) A.歇山 B.硬山 C.攒尖 D.卷棚

21.中国四大名园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BD ) A.无锡的寄畅园 B.苏州拙政园 C.浙江的绮园 D.苏州留园

22. “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是丽江古城、山西平遥、( AC ) A.四川阆中 B.凤凰古城 C.安徽歙县 D.镇远古城

23.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最能体现中国建筑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是( AB )

A.北京故宫 B.北方的四合院 C.苏州的园林 D.福建的土楼 24.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 AD ) A.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B.中东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C.欧洲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D.印度(天竺)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25.各种园林艺术的发展把中国古代建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的朝代是( CD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6. “八大菜系”指的是鲁菜、川菜、苏菜、粤菜、徽菜、( BCD ) A.沪菜 B.浙菜 C.闽菜 D.湘菜 27.用筷子用餐时要注意的事项有( ABCD ) A.不舔筷子 B.交谈时,要放下筷子

C.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D.不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 28.中餐座次安排的规则有( ACD )

A.面门定位 B.女士优先 C.以右为尊 D.以远为上

29.西餐的特点有: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选料精细、( BC ) A.五味调和 B.讲究调味 C.注重生熟程度 D.食医结合

30.广西苗族重要节日里或有客人来时,均食用糯米饭,佳肴还有( AB ) A.酸鱼 B.酸肉 C.手抓肉 D.清蒸鱼

31.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在“味”字上下功夫,讲究味的( BCD ) A.酸 B.多 C.广 D.厚 32.湖南菜最大特色是( CD ) A.咸 B.麻 C.辣 D.腊

33.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是合家团聚,( ABC ) A.赏月 B.吃月饼 C.吃瓜果 D.吃饺子

34.西餐是我国对欧美地区菜肴的统称,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是以英、法、德、意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式”,又称“欧式”,其特点是选料精纯、口味清淡,以款式多、制作精细而享有盛誉;二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式”,也称“俄式”,其特点是( ACD )

A.味道浓 B.注重食疗 C.油重 D.咸、酸、甜、辣皆具 35.北方地区冬至的习俗有宰羊、( BD ) A.吃花馍 B.吃饺子 C.吃包子 D.吃馄饨 36.饮食习俗分为( ABCD )

A.日常食俗 B.节日食俗 C.祭祀食俗 D.待客食俗 三、判断题

1.一般意义上,我们把服饰分解为“衣服”和“装饰”。(√) 2.按照居住经度的不同,人们更换服装的频率是不相同的。(×)

3.俗语说“只认衣衫不认人”、“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些话反映出在等级社会中,服饰作为人的部分外在形象,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品位,也能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职业。(√)

4.黄色在秦朝之后就成为天子帝王的专有色彩了,平民百姓不得穿黄色衣服,即使品位很高的官员也必须奉守此法,不能僭越,否则会犯下“犯上”之罪。(×)

5.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在庆典和迎送国宾的场合必不可少的仪仗队着装以及人们对婚礼服饰的重视体现的是服装的仪礼功能。(√)

6.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 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 1 枚骨针和 141 件钻孔的石、骨、贝、牙等装饰品,证实当时的人已能利用兽皮一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7.由夏代到西周,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

8.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延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9.西汉的建筑,砖石结构大为发展,木构建筑也出现楼阁式,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

10.东汉以后,宗教建筑大量兴起,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精美的雕塑与壁画。宋元以后,建筑工艺又增添了新的因素,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中亚各族的工艺影响,使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呈现出新的趋向。(×)

11.我国的宫苑以历代古都最为典型。(√)

12.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黄河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13.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14.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15.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

16.2008年7月6日,江西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使用筷子了。(×)

18.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19.热食不仅是中国饮食习惯,也是中餐的灵魂。(√)

20.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讲究聚食制。聚食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21.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

22.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

23.在西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

24.欧洲人用餐是右手持叉左手持刀,边切边叉,将食物送入口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k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