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20 08: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诵课文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句读停顿

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

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

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②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③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⑤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⑦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 / 必以情 (根据,按照)

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

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 (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⑨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②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③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④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⑥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

⑦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

⑧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⑨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⑩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忠诚(今)

五、翻译课文(略)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给你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登上战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师。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他们的军事行动),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观察他们车轮的印子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六、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齐师伐我;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

远谋。

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9、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1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 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 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5、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七、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亲临前线担任统帅。

八、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①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①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

②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

③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④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⑤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d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