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学生版)

更新时间:2023-06-07 16: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编写人:张新锋 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2012年2月22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归纳总结“师”、“道”、“其”、“乎”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掌握重点句

子的翻译。

2、理解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士大夫中形成了“非师无学”“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固步自封,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者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在这场运动中,韩愈功不可没。《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文体知识

说——古代文体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像初中阶段学习的《马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种文

导学案

体。“说”古意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一、课前自学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谥号“____”,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词注音

传.道受业( ) 句读.( ) 或不.焉 ( ) 官盛则近谀.(巫医乐.师( ) 郯.子( ) 苌. 弘 ( ) 老 聃. (六艺经传.( ) 师襄. ( ) 李 蟠. ( ) 以贻.之 ( 3、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③吾从而师之 ( )

④吾师道也 (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2)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4)于

耻学于师 ( ) 其皆出于此乎 ( ) 不拘于时 (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二、课中探究:

1、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哪句话表明了教师的职能?

2、哪句话表明了从师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3、第二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4、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 ) )

导学案

5、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6、第四段中作者称赞李蟠的原因是什么?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三、反馈达标

l.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以贻之(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老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李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 )

A.吾从而师之 B.孔子师郯子 ..C.吾师道也 D.稍稍宾客其父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小学而大遗 ....C.吾从而师之 D.圣人无常师 ....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不拘于时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师不必贤于弟子 6.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

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

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导学案

四、课后反思:

1、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并指明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习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足之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有关韩愈诗句和名言警句。

2、收集有关颂扬教师的诗文和歌曲。

六、教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nh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