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学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7 14: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他的医学观点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从而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视药物治疗,尤其注意对症治疗和预防。他对骨骼、关节、肌肉等都很有研究。

安德烈.维萨里是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维萨里与哥白尼齐名,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1514年12月31日维萨里生于布鲁塞尔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宫廷御医,家中收藏了大量有关医学方面的书籍。维萨里幼年时代就喜欢读这些书,从这些书中他受到许多启发,并立下了当一个医生的志向。他曾就教于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精通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著作,但他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认为必须亲自解剖、观察人体构造,创立了当时少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教学局面,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维萨里的主要贡献是《人体的构造》一书,该书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但他建立的解剖学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开辟了道路,成为人们铭记他的丰碑。

圣托里奥意大利生理学家。最先在医疗实践中使用度量仪器,把定量实验法引入医学研究中,医学物理学派的早期代表。1561年 3月29日生于意大利卡波迪斯特里亚(今南斯拉夫科佩尔),1636年2月22日病逝于威尼斯。1582年获帕多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611~1624年任该校理论医学教授。他把自己的许多发现和发明记述在对经典医籍的注释中。他描述了梅毒、胃溃疡、膀胱癌等病的症状,鉴别了肠系膜脓肿和肠溃疡,并修正四体液学说,力图以纯力学原理解释动物机体功能。他发明多种医用仪器,还把伽利略的几项发明进行了改装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脉搏计、空气温度计、湿度计、浴床、套管针、膀胱结石吸出器等。

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一个荷兰商人。它的最大贡献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300倍,构造简单,仅有一个透镜安装在两片金属薄片中间,在透镜前面有一根金属短棒,在棒的尖端搁上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调焦螺旋调节焦距。利用这种显微镜,安东·列文虎克清楚的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爱德华·詹纳 (Edward Jenner) (1749年5月17日 – 1823年1月26日),亦译作爱德华·金纳或琴纳,又名:安特·爱德华·詹纳 是一名英国医生,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

拉埃内克(1781~1826)法国医师。法国科学院院士。早年随其亲戚习医,接受非正规的医学训练后,在南特任外科医助。1799年任南特主宫医院外科医师,后至巴黎接受正规医学教育后,任巴黎内克尔医院医师。1822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他首先在临床上应用间接听诊法,发明最早的听诊器,并不断改进,用以帮助诊断肺部各种疾病。他重视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的研究,对肺结核、肺脓肿、肺气肿、肺坏疽、支气管扩张等的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及诊断有深入的研究。创用罗音、水泡音、支气管羊音

等术语,并阐明其产生的机理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拉埃内克擅长于胸科疾患的诊断,并发现结核病不限于肺部,全身各器官均可能患结核病。代表作为《间接听诊法》

路易斯·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国医生李斯特并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1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伦琴全名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 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 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释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 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 现象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他对X射线 的发现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以致这些贡献大多不为人所注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

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亚历山大·弗莱明(公元1881-1955年),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莱明名列第43位。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文为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纳德·罗斯爵士,( Ronald Ross,1857年5月13日-1932年9月16日),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攻师,他曾经以军医的身分参加第三次缅甸战争,同时他也写了一些诗与小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蚊子是传抪疟疾的媒介,为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语:Niels Ryberg Finsen,1860年12月15日-1904年9月24日)是丹麦法罗的医师与科学家。他曾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丹麦的第一座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是:“认同他在治疗疾病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以光线放射治疗寻常狼疮 (lupus vulgaris),开启了新的医学方法。”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 德国细菌学家。对微生物学有卓越贡献,和巴斯德一起被公认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毕生研究成果极丰富,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操作及证实了疾病的病原菌学说。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方面,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及染色方法,设计了细菌培养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建立了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方法,使用甲基蓝及复红使细菌着色。在证实疾病的病原菌方面,他首先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体,并于1882年报道了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杆菌并获得其纯培养物。他所创立的柯赫学派,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曾发现了多种病原

务。在研究糖代谢方面取得优秀成绩,其中最著名的是提取胰岛素。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35年逝世。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KBE,MC,FRSC(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年11月14日-1941年2月21日)是加拿大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和诺贝尔奖得奖者。在1922年的夏天,班廷和他的助手研究糖尿病治疗方法的时候,他们制成了一种可以控制血糖的注射药物。这个药物是今天的人造胰岛素。在1922年前,糖尿病是一个无法医治的疾病。就由这个突破性的医学发明,班廷在1923年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奖者。

威廉·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1860年5月21日-1927年9月29日)是一位荷兰医师与生理学家。 埃因托芬出生于当时属于荷兰的爪哇岛三宝珑,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在他小时后便过世。他在1903年发明了最早的心电图与量测装置,并因此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约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1867年4月23日-1926年1月30日)是一位丹麦科学家,曾经获得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菲比格声称发现了一种他称为螺旋体癌(Spiroptera carcinoma)的生物,这种生物会在老鼠体内造成癌症。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Julius Wagner Ritter von Jauregg,奥地利在1919年废除Ritter头衔,之后他的名字变成Julius Wagner-Jauregg,1857年3月7日-1940年9月27日)是一位奥地利医学家。他在1917年研究以疟原虫接种来治疗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the insane)。这项研究使他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尔斯·尼柯尔(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1866年9月21日-1936年2月28日)是一位法国细菌学家,曾经因为关于辨认出虱子为斑疹伤寒的传染者,而获得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雷德里克·哥兰·霍普金斯,OM,FRS(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1861年6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在1929年与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为发现了多种维生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也在在1901年发现了色胺酸(主要氨基酸之一)。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1858年8月11日-1930年11月5日)1858年生于荷兰。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后,到印度尼西亚当军医,后因患疟疾退役回国。1886年他重返印尼爪哇,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脚气病研究。他发现脚气病的病因不是由细菌传染,而是因为缺少维生素B1。这个发现使他在192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30年逝世。

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奥地利著名医学家,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他因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而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1943年逝世。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语:Otto Heinrich Warburg,1883年10月8日-1970年8月1日),德国生理学家和医生。1931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OM,GBE,PRS(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57年11月27日-1952年3月4日),英国科学家,在生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阿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美国生物学家,被誉为“遗传学之父”。生于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在肯塔基州立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动物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实验动物学教授。是美国全国科学院院长,美国遗传学会主席、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医学学会会员。一生致力于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由于创立了关于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的基因理论和染色体理论,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威廉·莫菲(William Parry Murphy 1892年2月6日-1987年10月9日)是一位美国医学家,出生于威斯康辛州。由于关于贫血治疗的研究,而在1934年与乔治·迈诺特(George Richards Minot)及乔治·惠普尔(George Hoyt Whipple)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理查兹·迈诺特 George Richards Minot (1885年12月2日—1950年2月25日) 美国医生。1885年12月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28年迈诺特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1934年与惠普尔(George Hoyt Whipple,1878—1976)、墨菲(William Parry Murphy,1892—1987)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迈诺特关于恶性贫血的病因是某种维生素缺乏的设想是十分正确的,在其后二十年已被福克斯等人所证实。

乔治·惠普尔George Hoyt Whipple (1878年8月28日—1976年2月1日) 美国医生。1878年8月28日生于新罕布什尔州阿希兰;1976年2月1日卒于纽约州罗彻斯特。惠普尔190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年得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学位。他先到巴拿马运河区

待了一段时间,又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并教学几年之后,于1914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医学教授。1921年他到罗彻斯特大学工作,创建了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就任第一任院长,直到1953年。著名学者乔治·惠普尔这位医学和牙科学院的创始人兼院长因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于1934年同美国的乔治·迈诺特、威廉·P·墨菲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汉斯·斯佩曼(Hans Spemann,1869~1941)是一位德国的生物学家,同时也是实验胚胎学领域的先驱。他因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过程而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创新的“胚胎诱导”理念为发展生物学分支的确立作出了很大贡献。

奥托·莱奥维(Otto Loewi,1873年6月3日-1961年12月25日),奥地利-德国-美国药理学家。生于法兰克福,毕业于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后前往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从事研究。他与亨利·哈利特·戴尔一起因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而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躲避纳粹在1940年十移民至美国而后归化美国公民,并在纽约大学担任教职,1961年病逝于纽约市。

大卫·休伯尔(David Hunter Hubel,1926年2月27日-)是一位加拿大神经科学家,与托斯坦·维厄瑟尔(Torsten Wiesel)由于对视觉系统的研究,而与另一团队的科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W. Sperry)共同获得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杰·斯佩里(1913年8月20日-1994年4月17日),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生于哈特福德。1941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后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心理生物学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等组织成员,国际脑研究组织成员。因研究揭开大脑两半球秘密和功能分工,为人们了解人脑更高级功能提供了新观念,于1981年与人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 Karl Bergström;1916年1月10日-2004年8月15日)是一位瑞典生物化学家。于1975年成为诺贝尔基金会的主席。并于同年与本格特·萨米尔松(Bengt I. Samuelsson)共同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1982年,由于对前列腺素的研究,再与萨米尔松以及约翰·范恩(John R. Vane)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此外,他也是演化遗传学家施温提·柏保以及实业家Rurik Bergström的父亲。[1]

本格特·萨米尔松(Bengt Ingemar Samuelsson,1934年5月21日-)是一位瑞典生物化学家,出生于哈尔姆斯塔德,为斯德哥尔摩大学学生与教授,他在1982年由于关

于前列腺素生物机能的研究,而与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 Karl Bergström)以及约翰·范恩(John R. Vane)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罗伯特·范恩 爵士Sir John Robert Vane FRS (1927-2004) 英国医学家。先后在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学医。曾任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教授。1973年任伯罗斯·韦尔科姆基金会研究实验室主任。因发现前列腺素和前列腺环素的生理作用,获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是遗传学先驱者,是20世纪具有传奇般经历的女科学家。她终身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1939年,她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主席。是遗传学主流中的中坚人物。由于提出了“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于1983年获诺贝尔生物学奖,这是世界上靠独自研究成果而得此类奖金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色萨·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1927年10月8日-2002年3月24日)是一位出生于阿根廷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于1984年与尼尔斯·杰尼及乔治斯·克勒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斯·克勒Georg Kohler,1946年生于西德慕尼黑,在西德的弗莱堡大学攻读生物学。后到英国医学研究院生物学研究所的米尔斯坦研究室留学。成功地研制出单克隆抗体,1976年至1984年在巴塞尔免疫研究所工作。1984年起在马克斯.普朗克免疫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6年起在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1995年因肺炎逝世。享年48岁。同丹麦医学家耶恩共同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尼尔斯·杰尼,FRS(Niels Kaj Jerne,1911年12月23日-1994年10月7日)是一位英国出生的丹麦免疫学家。由于发现了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关的免疫学贡献,而与乔治斯·克勒及色萨·米尔斯坦共同获得1984年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医学家。1941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在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医院和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全国心脏研究所工作。1977年以来,一直担任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遗传病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布朗和戈尔茨坦共同研究,在治疗由于血液中胆固醇异常高而引起的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俩的研究成果对防治动脉硬化尤为重要。他们对防止因动脉硬化而阻障血液流通,进而导致心力衰竭和心脏病突发所造成的死亡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俩共同荣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1909年4月22日生于意大利都灵一个犹太家庭,于二战结束后应聘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工作,不久就加入了美国籍。20世纪50年代初,丽塔发现,动物在受伤以后,会用舌头去舔伤口,而伤口便很快会愈合。她从分析动物的这一

行为入手,于1951年从小白鼠唾液中发现能促进动物皮肤表皮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神经生长基因(ngf)。她还于1953年成功地分离出ngf,揭示出神经生长和演变规律,并因此获得1986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斯坦利·科恩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86)。他是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杰出科学家1953年在华盛顿大学与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分离了神经生长因子(NGF)。随后发现表皮生长因子。1959年到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继续研究生长因子在癌症发病中的作用及设计开发抗癌药物。

利根川进(Tonegawa,Susumu,1939~),日本生物学家,曾因其在免疫系统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发现了身体免疫细胞组是如何利用数量有限的细胞生成特定的抗体以抵抗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病毒和细菌。

乔治?赫伯特?希青斯(英语:George Herbert Hitchings,1905年4月18日-1998年2月27日),是一名美国医生。1988年,他与詹姆士?W?布拉克和格特鲁德?B?埃利恩一同夺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格特鲁德·B·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1918年1月23日-1999年2月21日) ,是一名已逝世的美国女性生化学家和药理学家。1988年,她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Sir James W. Black)英国出生 1924年7月14日(1924-07-14) 逝世 2010年3月22日 (85岁) 布拉克爵士在科学界甚有贡献,当中尤以心脏病学为最。他发明的对抗药心得安,对治疗心绞痛起革命性的影响,并被认为是20世纪对药理学起最大贡献的药物之一,他凭这些贡献在1988年获颁赠诺贝尔奖。

哈罗德·艾利洛·瓦慕斯(英语:Harold Elliot Varmus,1939年12月18日-),是一名美国科学家。1989年,他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 因与H.E 瓦尔默斯一起阐明癌

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 而共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2年,科学家迈克尔· 毕晓普对于癌基因曾简洁地将癌基因描述为“引起恶性肿瘤的基因,它们最 初在病毒中被发现,但它们的演化史表明,正常脊椎动物细胞 含有这些基因,当它们异常表达时能导致恶性生长。”鉴于毕晓普在癌基因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使他于1989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爱德华·唐纳尔·托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1920年3月15日-),美国医生。曾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大学教授、西雅图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术。在这一技术帮助之下,他得以完全破译遗传密码。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1922年1月9日-2011年11月9日)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他在1968年,因为解出了遗传密码,而与罗伯特·威廉·霍利(Robert W. Holley)以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在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学习,后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1951年予剑桥从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开始研究核酸,后曾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授及搞研究。后因研究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获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他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合成了精确结构已知的核酸分子。所合成的核酸分子加入适当的物质中便可合成蛋白质。将这些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加以比较,便可知蛋白质中各部分的“密码”位于核酸的哪一片断。1970年他首次人工复制成酵母基因。

罗伯特·W·霍利(Dr Robert W. Holley,1922年1月28日-1993年2月11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曾获得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原因是阐明了连结丙氨酸与DNA的tRNA。共同获奖人还有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及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

阿弗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1908年12月4日-1997年5月22日)是一位美国细菌学家与遗传学家,出生于密西根州。1940年,他与萨尔瓦多·卢瑞亚(Salvador Luria)以及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发现当两种品系的病毒同时感染同一只细菌时,这些病毒可能会因此交换遗传讯息。到了1952年,他与马沙·蔡斯所进行了一项实验,证明了DNA为遗传物质。1969年,赫希、卢瑞亚与德尔布吕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萨尔瓦多·爱德华·卢瑞亚(Salvador Edward Luria,1912年8月13日-1991年2月6日)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微生物学家。与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以及阿弗雷德·赫希,因为关于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而共同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1906~1981),德裔美籍生物学家,他与美国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以及萨尔瓦多?爱德华?鲁利亚(Salvador Edward Luria)共同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德尔布吕克是研究噬菌体(bacteriophages)(攻击细菌的病毒)的先驱,因而获得这一奖项。这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以噬菌体的遗传机能为重点。德尔布吕克的研究引导其他科学家发现构成活生物体细胞内基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和重要性。一些一流大学和相对较小的大学都授予了德尔布吕克荣誉学位。他还荣获了一批权威性的科学奖,包括1964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金伯遗传学奖(Kimber Genetics Award)。他还是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皇家丹麦研究院(Royal Danish Academy)、伦敦皇家协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和法国科学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的会员。德尔布吕克是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的著名人物,他以物理学为基础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思想,刺激了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写下了一本影响后世深远的著作《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这本书影响了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人对DNA的研究。

伯纳德·卡茨爵士(Sir Bernard Katz,1911年3月26日-2003年4月20日,德国出生的生物物理学家,后加入英国国籍,他以研究神经生物化学而著名。1934年荣获莱比锡大学医学学位,1939年获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澳大科亚悉尼医院工作。1952年在大学学院任生物物理系教授及系主任。卡茨研究了神经介质从神经末稍释放的机制,因此与乌尔夫·冯·奥伊勒、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与同事们在关于神经传导的化学方面有许多发现,包括发现钙离子在促进神经介质的释放方面的作用。这些物质以不定的间隔持续地释放等,在科研上做出了贡献。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1912年5月30日-2004年12月29日),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神经学领域著名科学家,研究神经细胞递质等。他因鉴定一种抑制神经冲动的酶而和英国的伯纳德·卡茨、瑞典的乌尔夫·冯奥伊勒共获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3年毕业获得生物和化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纽约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还曾获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心理生理学会、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美国生物化学会、德国药理学会会员。奥塞勒发现了去甲肾上腺素,他在此基础上发现,分离并命名了能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的酶。该酶能对抗某些亲精神药的作用,亦能用于研究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症。正是这一成果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抗抑郁症药物。“他在药理学领域作出了非凡贡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主任所罗门·斯奈德如是评价阿克塞尔罗德。

乌尔夫·斯万特·冯·奥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1905年2月7日-1983年3月9日),瑞典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他与伯纳德·卡茨、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鲁·威尔伯·萨瑟兰(Earl Wilbur Sutherland Jr.,1915年11月19日-1974年3月9日)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出生于堪萨斯州,于1971年因为关于荷尔蒙,尤其是肾上腺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Rodney Robert Porter,1917年10月8日-1985年9月7日 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出生于兰开夏郡。由于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于1972年与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1929年7月1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由于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可拉斯·“尼可”·丁伯根(Nikolaas \,1907年4月15日—1988年12月21日)是一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与鸟类学家。1973年他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奥地利比较心理学家,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也是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阿尔登堡(Altenberg),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 在1949年以前他一直称该研究领域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在德语地区,他被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精神的爱因斯坦”。1973年他和卡尔·冯·费舍尔和尼古拉斯·廷伯格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在个体和社会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卡尔·冯·弗里希骑士(Karl Ritter von Frisch,1886年11月20日-1982年6月12日),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与康拉德·洛伦兹、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George Emil Palade,1912年11月19日-)是一位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由于对细胞胞器功能与构造的研究,而与阿尔伯特·克劳德(Albert Claude)及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共同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René de Duve,1917年10月2日-)是一位细胞学家与生物化学家,出生于英国,是比利时移民的后裔。1920年与家人一起回到比利时。迪夫主要的研究领与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他发现了细胞中的一些胞器,包括过氧化体(peroxisome)、与溶体(lysosome)。1974年,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而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0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