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更新时间:2023-03-08 18:43:2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①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②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临床实习:每学生发印历一本,记载治疗经过和疗效。每年比较一次,分上中下三等级。 2.《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由政府编撰的大型方书(100卷,16834方),翰林医官王怀隐主编。书中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先以《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再论述各种病证,体现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3.《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撰的一部大规模方书(200卷,20000余首方),宋徽宗作序。特点: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强调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运气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特点: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最早提出“内消”与“托里”的治则。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代表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书载药1748种,25.《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概括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察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26.《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7.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脉诊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外治手法多样。注重外科护理。 28.杨康候《十产论》记述十种难产情况及处理方法。最早记载转胎手法。 29.五官科:《儒门事亲》内窥镜;《梦溪笔谈》嗓叫子;《洞天清录》“叆叇”。

第七章、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载药1815种。每药之下分24则论述,以功效主治为核心。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主要内容与成就:1.集明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5.批驳了违背科学的见解;6.综合了大量其他学科的资料;7.辑录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收集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对其作者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第八章、清

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主要成就: ①补充订正了《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增加药物品种,订正了药物分类。②以生物进化论观点认识了药物的变化和发展。(该书的主要创见在于较早地提出生物进化观点) 2.《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著。是我国19世纪一步科学价值颇高的植物学著作。为我国古代本草向近代植物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所绘的植物形态图也比较精细而近与现实。主要成就:①比《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增加了500余种,其中记述云南、贵州的植物颇丰②较广泛地搜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纠正以往某些本草著作的错误。 3.《串雅》:撰者赵学敏。是一部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分内编、外编,各4卷。①清·赵学敏和赵柏云合撰②是民间走方医的经验汇编③把走方医的经验归结为贱、验、便④提倡截、顶、串三大法⑤丰富的治疗方法。 4.《理瀹骈文》:清·吴师机著,为一外治法专著。主要内容:⑴认为内外治法,理同法异⑵治法以敷膏为主⑶辩证以三焦分治为提纲,上用涕、中用填、下用坐。

5.温病四大家: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新增药物600种。图文并茂——药物图谱和药物理论相汇聚,方剂和方论相结合,古今验方附例在每药之后。

6.《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了食谱、食疗、食物本草。制定了一般的饮食卫生法则,论述了各种点心、菜肴的配制成分及烹调方法、食物中毒的防治法、妊娠妇女及乳母的饮食禁忌。 7.《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张仲景“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和瘟疫之气;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的,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

8.《察病指南》:宋·施发,除对脉象进行论述外,创有脉图33种,为现存最早的以图示脉的专著。 9.《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彩色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0.王惟一: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三卷(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1.《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主要成就:1.全书详细讨论了二百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种疾病;2.特别注意压痛点和患者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3.首次记载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穴位;4.对足三里、魄户、大椎、正骨等穴位进行考辨,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5.提倡“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6.辑集了宋以前的灸法,提出“针灸需药”。 12.《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2卷。专病专著。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做了讨论,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13.《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肺痨专书,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润肺膏等10首具有止血、止咳、润肺、扶正的良方,为后世治痨提供可以遵循的法则。 14.《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专篇“正骨兼金镞科”、“六出臼、四折骨”篇。主要成就:1.提出各种整复手法(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强调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5.《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宋·陈自明。1.内容提纲契领且丰富全面,分八门论述;2.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改变了以往偏于就正列方的做法。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强调肝脾冲任在妇科的重要作用。 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其弟子阎孝忠整理。1.理论上: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诊断上: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5.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6.善化裁古方,创制了儿科专用方剂(泻肺散、导赤散、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①强调脉诊②外治手法多样③注重外科护理。强调脏腑、气血失调对痈疽发生的关系,在治疗上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学说妄用寒凉攻伐之剂,主张“宣热解毒”、“助胃气”、“扶正固本”等治则。

18.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1.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2.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治疗善用寒凉药,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19.张从正与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1.创“攻邪论”,基本论点“病由邪生,攻邪已病”;2.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治疗当“速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立攻邪三法——汗、吐、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3.不废补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食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20.李杲与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晚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1.创“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A.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B.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作用中的枢纽作用;C.“阴火为元气之贼”。2.治疗“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21.朱丹溪与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被后人称为丹溪翁,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1.创“相火论”;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3.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大补阴丸,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滋阴派”的代表人物;4.注重养生。相火论:1.相火是事物运动的基础;2.相火的常与变:相火之常为生理,“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元气之贼”;3.相火妄动的原因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王好古:阴证论 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24.《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反映了明以前的本草学发展历史;8.医学造诣很深。

3.《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明·朱棣主编。全书收载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往本草书中未收载的。特点:1.把植物分为六部十五类;2.大量载录人们日常不食用的食物;3.每种植物除记载名称、生产环境、形态、性味外,另辟“救饥”一栏,说明该植物可供采集的部分,加工、消除毒性、异味以及调制食用方法;4.图文并茂,是一本植物学图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

4.《滇南本草》——地方本草:明初·兰茂撰,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特点:1.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和治疗经验;2.明确记载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注意点;3.记载了当地丰富的食疗经验;4.所载方剂一般在四、五味以内,但疗效较好。 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载方 61739 首,插图239幅。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本书除了论述临床各科病证外,每种病证有论有方。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的治疗方法,并保存了大量医学古代文献。 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家,于1642年编撰《瘟疫论》,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主要成就:1.疫病是有戾气引起的;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制服;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4.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致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人体的抵抗力;5.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性和散发性的不同表现;6.戾气致病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不同;7.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8.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9.首次提出外壳的化脓感染是由戾气所致;10.攻下逐邪是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11.提出了科学的假设。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8.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全书共载病案21类,209例。强调脾肾,主张温补。

9.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临证喜用“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 10.《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1.提出治虚有“三本二统”;2.“三本”即指脾、肺、肾,治法为清肺、调脾、补肾;3.“治虚二统”——治虚劳的阴虚、阳虚分别统之于肺、脾。 11.《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正宗派”的代表。1.把痈疽的发病归结于水火动静失常,实际上是指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2.治法上,主张内外并治,“消、托、补”三法相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法相结合;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3.记载了许多手术、鼻息肉摘除术、咽喉食道内异物钳取术及截肢术;4.记载恶性肿瘤病主要有乳岩、瘿瘤、失荣、唇茧四病。失荣——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的详细记载。 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总结了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与自己的心得,论述了麻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染性预防法、防治麻风病的方药。 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最早论述梅毒病的专书。主要内容与特点:阐述了梅毒病除了有接触传染外,还有遗传与间接传染;详细记载了梅毒各期的症状;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主要成就与特点:1.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2.着重指出针灸的特殊效果;3.发展了透穴针治法;4.创造了发展了多种针治法;5.头部不宜多灸;6.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15.赵献可:明代,著《医贯》 ,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6.《修龄要旨》: 撰者冷谦。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著,以歌诀的形式论述了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养生、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等。

17.《医方考》——方论专著:明:吴崑。收方700余首,按病证分为72门。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实现了方书以病证为核心向以方论为核心的转化。

18.明代推拿的特点:1.文献上开始用推拿名称代替“按摩”;2.推拿被广泛运用于儿科疾病;3.出现了许多推拿专著;4.推拿作为独立一科继续存在于太医院中。 19.《小儿推拿秘旨》:明·龚廷贤撰,又名《小儿推拿活樱全书》等。特点:1.主要以歌诀的形式写成,易懂、易记、易于运用;2.阐述小儿病证、病机以及推拿治法具体简明;3.既是一部较早较丰富的推拿专书,也是儿科医籍。 20.《针灸节要聚英》:明·高武。《针灸节要》:摘录了《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重要论述编撰而成。《针灸聚英》:汇集了十六世纪以前的针灸文献与治疗经验,加上作者自己的见解;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三具针灸铜人。

的贡献。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瑭,字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6.《吴医汇讲》:清·唐大烈,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特点:⑴收集文稿范围广泛,新的见解观点均可发表,人云亦云者不用⑵文章前登载作者的小传,以使读者有所了解⑶选编文章,按来稿时间定次序⑷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可同时采用,以引起争鸣⑸反对抄袭,允许引用前人文献⑹对各篇文章的文体不强求统一。

7.王清任:有名全任。撰著了《医林改错》。主要成就:⑴强调解剖的重要性⑵书中出现许多解剖学的新发现,明确肯定了大脑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⑶纠正了古人在解剖学上的错误⑷在方剂学上颇有建树。

8.《傅青女主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而成,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9.《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10.《医宗金鉴》:主编吴谦。内容涉及伤寒、金匮、方论、诊法、运气、杂病、妇科、幼科、等。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11.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 12.朱沛文:字少廉,是中西医汇通派的开朗医家。著有《华洋脏象约纂》,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 13.恽铁樵:字树珏,著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 14.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西医治其标,中医治其本;“衷中”不泥古,“参西”不盲从。

15.西方医学传入的形式:建立诊所和医院,创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16.《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简要介绍了咽喉部的解剖生理。着重论述了白喉、烂喉痧等急性疫喉的诊治与预后。运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