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虚构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3-09-16 01:22: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平艳 学号5000109102 广电091班 15270998961 邮箱1175863204@qq.com

纪录片中虚构的运用

【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灵魂,但是由于时空的易逝性,我们无法同时停留在一个

时间内和一个空间内,因而对于之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去还原它。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真实,不能把纪实绝对化,它的人文价值和文献价值方面应该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关键字】:纪录片 纪实 真实 虚构

一纪录片的定义及演变

纪录片的定义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如在《电影术语词典》中对纪录片做了至今认为最精辟和经典的界定:“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在我国的普遍定义是: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一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

无论何种不一的定义,但普遍地认为是一种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和灵魂,是纪录片感染力的酿造基础。

纪录片的基本创作模式从20世纪30年代到至今有过几次策略和风格的演变。在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著名文章《纪录片的人生.》中把纪录片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格里尔逊模式,即画面加解说词模式,在30到50年代较为盛行;二是20世纪60年代的“真实电影”,它主张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展示”,是对格里尔逊模式纪录片的反叛;三是访问式,有访问和谈话组成,即人物和解说员直接向观众说话,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式;四是反射式,创造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并把自己的看法、评价和情绪传达给观众,使得纪录片不再是再现的形式。

这一演变的过程突出了非虚构和用事实说话的主线,但是形式的表达上却是有着明显的改变的,即创造者不再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报道者,像在真实生活中那样中立,一味地报道,而是参与到其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有一定的诠释作用,当然这种看法是永远无法取代事实本身的。

二 真实、纪实与非虚构

“纪录片的生命力则往往体现在它的人文价值和文献价值方面,这也应该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注释1)社会化纪录片时期,关注现实、回归社会的主题得到回归,以“超越个人去反映社会的进程”的视角,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

比真实更重的是观点。“一部作品总要表达一定观点,观点正确比真实更重要,观点错了,越真实危害越大”这(注释2)可见纪录片的思想和观点多么重要。

“纪实是一种方法,一种形态,一种追求,一种效果。纪实是非虚构、非表演,对逼近真实有利。然而纪实与真实性之间还有很大距离。纪录片所体现的仅是事物的若干表象和事件片段,且是经过摄影加工的表象,是经过摄影和剪辑层层选删的时间,远非事物的本质和

全貌。”(注释3).因而说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真实,不能把纪实绝对化。

纪录片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纪实物质技术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既有视听形象本身的反映,也有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所以,以这个角度来分,纪录片可以分为表现性和再现性两种。

再现性比较好理解,即对现实的真实再现,完全是中立客观的报道,如纪录片《大家伙》。 表现性是指对现实的创造、认识和理解,如张以庆的《幼儿园》。带有较多的主观性,创造者是目击者和参与者。

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最后防线,无论是表现性的还是再现性的都必须以真实为生命,但随着纪录片的演变和发展,纪录片的素材及其编排上也有着些许变化。素材的采集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表达体现主题,弥补时空易逝的不足,去再现当时的情景,也出现了重演、扮演、动画,甚至是添加元素,用手法去表现一些虚构内容。

“非虚构电影与虚构电影之间的差别,是从来不会真正地以它们在形式方面的技术差别为依据的??非虚构与虚构之间的差别,是在本文的主旨之间,而不是本文的表面结构。”(注释4),由此可以知道,卡纪录片的创造者为表达主题的需要用一些手法去表现的,但是,对于大规模再现的段落,有必要清晰地标示出来,运用现有素材进行在创作,尤演员扮演,但内容须完全来自于现实,尽量还原。

虚构,在纪录片中有内容和手段两种之分,内容是虚构的,假的,手段,即形式上有出入。

纪录片是以纪实美学为基本特征,真实问题,只能在形式表现范围内讨论真实。素材及其编排上体现记录片的真实性。

在素材上,纪录片的实时、采访、采集(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与主题相关的非直接的拍摄素材)、搬演(模仿自然,尽量还原过去的事实,但是与自然情况下取得的素材有本质不同,具人工性质)、添加(与所表现事物无关的的视听素材如主持人、第三人称的旁白)等不同素材来看,真实只是一个素材获取和怎样使用素材的问题,受到个人的理解,环境、自身素养和意识形态影响。

在纪录片的编排上,纪录片单纯地跟新闻一样纪实已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艺术性自然成为纪录片的一个审美特征,即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

三 案例分析——纪录片的表现手段 1 扮演

扮演是较为常见的,通过现在人的扮演去还原过去真实的场景,达到情景再现将观众带到过去的具体场景。扮演作为一种非纪实的因素存在于纪录片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英与白》的出现,纪实的段落不多,大多是一个构成的空间,是一种主观化的对现实生活空间的重构,没有纪实语言所赋予的真实感。在这个片子中,创造者传达的是一种观念,并不是再现片子中任务生活的本身,而是引申出来的意义,是一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和自然间关系的思考,流露出作者的留恋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

《再说长江》中,运用了身着古装的扮演,再现了当时长江流域人们生活的场景,包括原始水利工程的建设,酒的酿造等细节,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写实为主的纪录片不再枯燥乏味,很好的弥补了时空不一的不足。

2 影像资料的运用

在采集上影像资料的运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历史感。借用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到特定的情景

中,《筑梦2008》影片开头呈 现字幕“2001 年7 月13 日晚10 点”,背景声音则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 兰奇宣布2008 年的奥运会由北京来主办的原始声音,这一声音的响起立马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不眠的夏日之夜,紧接着中华大地普天同庆的场景更是让观众再次心潮澎湃,那个曾经让自己也曾喜极而泣的画面。

3 虚化

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说:“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于是,无论是在《英与白》还是《幼儿园》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张以庆化的表述方式,是他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某种情绪。在片中,我们看到导演大量运用了影像语言的修辞方法:摄影造型、蒙太奇隐喻、有意味的留白、主观音乐的加入。作者的让每一个成人都上了一回幼儿园,他充分调用了一切创作手段,构造出了一个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从前和现在的自己。可以说,这一类的纪录片是以作者情绪和创作风格的极大暴露来赢得观众的关注的。

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在他的《幼儿园》中,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外景和哗啦啦的下雨情景等都被刻意虚化。其作用表现在: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的真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 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4 解说词

解说词的运用是纪录片中的主要叙事因素,是强有力的抒情元素。有些片子好象只是一些材料的集合,缺乏内容间必要的联系和叙事的整体性。即使是很感人的材料,但因为没有必要的背景交待,使人很难进入特定的情境,自会减弱了材料的感染力。除了交待背景外,解说词还被用来传达间接性、概要性、抽象性的信息,增强逻辑性,并对画面起整合作用。总之第三人称的旁白作为一种添加因素在纪录片中的出现尤其重要意义。它作为记录过程中的必要交代和有机补充,在节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旁白,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

以焦波的《俺爹俺娘》为例,整个片子是由焦波20多年拍摄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照片所贯穿而成的,它如果单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话,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没有电视画面的,这对于纪录片的叙事和表现来说,在\布局谋篇\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即单就这些照片而言缺乏内容间必要的联系和叙事的整体性。这样,解说词就成了主要的叙事方式了。

焦波的解说词起到了贯穿全片的作用。片子一开始,就出现焦波正在拍摄的画面——小山村的概貌和焦波乌黑的摄像机镜头正在慢慢摇下来。紧接着便出现了解说词: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有一个小山村,那里就是我的故乡,住着我的年迈的爹娘。再出现山脚下村子的全景,叠出爹和娘刻满深深皱纹的脸,这样开始了故事的叙事。

这是一个文学性的写意风格的纪录片,叙事抒情兵种,声画交相辉映,情景交融,深入细腻地营造了潸然泪下的感人的境界。

5运用讲故事的艺术手法

“成功的纪录片,正如与之相对的故事片一样,讲述一个好故事,需要有趣的人物,动

听的故事,充满张力的叙述和一个完整的观点。”(注释5)

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段类型的纪录片,在表现上与文学和戏剧有很多艺术上的相通之处,是运用电视声像的载体来转化文学与戏剧的修辞手段和表现语言。

《俺爹俺娘》的叙事表达得益于文学基础,将文学的叙述、描写、修辞和结构手法引入电视语言之中,将文学的艺术感觉转化为电视载体,来结构故事、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升华主题。片中有四处用了爹背诵的古诗,在人物刻画、结构衔接、时空转换、情感递进、高潮积蓄、主题表达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注释1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试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170页 注释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46页 注释3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45页

注释4 卡罗尔主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01-402页注释5 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存在完全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5页

参考文献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试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存在完全手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