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寻源》单元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17 06: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追根寻源》单元分析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能力: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推测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知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载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了解和探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

设计构想

本单元基本上是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汉字、书(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1.历史上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古代人的生活,与今天的学生相距很遥远。所以,教材用学生熟悉的吃穿住、陶瓷、文字和书作为了解历史的话题而切入和展开,有利于学生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比较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了解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借此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2.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范例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

3.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至于用哪方面的史料说明问题,更多地是从方法层面予以考虑,甚至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去学习。

主题活动指引

主题一“吃穿住话古今(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推测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1.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远古时代人类的吃、穿、住是怎样的状况。

2.从相关资料中,了解远古时代人类如何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使学生感受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3.收集相关农谚,找找日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从中感受祖先们的聪明与智慧。

4.通过美食图片和讲述与食有关的故事,感受中华食文化,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异国的食文化。

主题二“吃穿住话古今(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服饰、纺织和建筑的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以及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由此体会到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

1.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了解从古到今,制作服装的材料和工具的变化过程,体会人类的创造力与社会的发展。

2.比较不同时代人们着装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延续与不同文化的交融。

3.让学生找找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区,感受中国丝绸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4.利用图片,引导学生从房屋的演变过程中,了解中国建筑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比较东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感受社会的发展变迁对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影响。

主题三“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让学生初步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人类生产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密切关系。感知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和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

1.借助生活中常用的陶盆和陶壶,让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发明制作陶器的。

2.让学生猜猜出土陶器的用途,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钦佩古人的创造精神。

3.通过小瓷碗的诉说,使学生知道瓷器是中国发明的,感受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找找生活中的瓷器用品,让学生感受陶瓷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展望中国陶瓷美好的未来。

主题四“汉字和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了解书的产生及演变历程。通过学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这其中我们的祖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从中感受祖先们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2.通过教材中的百福图、文字游戏和视频资料,使学生体会汉字的神奇和中国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3.引导学生了解书的演变过程,知道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书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感受古人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

《追根寻源》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活动一 吃穿住话古今(一)

1.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又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在远古时代,火的使用和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创设情境:说农谚

要想多打粮,苞谷绿豆种两样。

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

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

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节气、自然和其他方面的农谚,并说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我们来比较一下吧!

中餐

西餐

餐具

吃的东西

吃的方式

吃的礼仪

小结:我们的祖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步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活动二 吃穿住话古今(二)

1.中华民族的服饰多姿多彩,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

2.人们最初设计的房子,南方与北方有什么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有关资料,分别画一画,谈谈你的看法。

南方的房子

北方的房子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服饰和建筑物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从服饰和建筑物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延续及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了解到居住形式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这种自古形成的居住风格,至今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形态,凝结了人类的创造和智慧。

活动三 陶与青铜

1.请你设想一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造出第一个 “陶器”的?当时,他们是怎么想起制陶的?

2.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介绍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瓷器作品,与大家一起欣赏。

3.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代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请你给大家介绍。

小结:陶瓷和青铜器的发明,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动四 汉字和书的故事

1.举例说明汉字的演变过程是逐步从图形走向方块字、从繁到简的。

2.你知道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吗?它们的进步之处在哪里?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简单介绍

进步之处

总结:透过衣食住行和汉字、书的发展演变,我们追根寻源,了解了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追根寻源》测评试题一

一、我来填一填

1.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称为______。他们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历史比想象的要早很多。

2.______的使用和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使远古时代的人类告别了________的生活。炎帝以发明________而著称。人们称他为__________。

3.清明前后,____________。(农谚)

4.______兆丰年。(农谚)

5.在我国,山西的______食最有名。

6.“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即现在的______。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我国称为__________国,意思是产丝之国。

7.远古时候,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常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__________,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叫做_________。生活在北方的人则在地上________,以避风寒。

8.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能用______缝合______做衣服了。

二、我的选择(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可多选。)

1.属于欧式建筑风格的是:( )

① 圆形拱顶 ② 哥特式建筑 ③ 铁艺建筑 ④ 园林建筑

2.我国的“川菜”的口感是:( )

① 咸鲜 ② 微甜 ③ 麻辣 ④ 清淡

3.二月份的农历节气有:( )

① 小暑 ② 立春 ③ 雨水 ④ 霜降

4.从我们祖辈那里沿袭下来的服饰有:( )

① 旗袍 ② 中山装 ③ 西装 ④ 牛仔服

5.属于我国“八大菜系”的是:( )

① 浙菜 ② 湘菜 ③ 粤菜 ④ 鲁菜

三、我的判断(正确的,请打上“√”,错误的,请打上“×”。)

1.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136种,占20%以上。( )

2.用斗拱将木块咬合在一起的方法,既结实又美观,这是中国独特的建筑构造。( )

3.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服饰都是一样的。( )

4.两千多年前的丝衣,重量只有49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

5.饺子的来历与屈原有关。( )

四、我的理解

1.中西方的食文化各有风采和特点,没有好坏之分。请比较一下,中西方食文化各有

什么特点?

2.从古到今,人们制作服装的衣料和工具有哪些发展变化?从这种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我来填一填

1.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称为北京人。他们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历史比想象的要早很多。

2.火的使用和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使远古时代的人类告别了饮血茹毛的生活。炎帝以发明农耕而著称。人们称他为神农氏。

3.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谚)

4.瑞雪兆丰年。(农谚)

5.在我国,山西的面食最有名。

6.“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我国称为“赛里丝”国,意思是产丝之国。

7.远古时候,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常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构木为巢”,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叫做“有巢氏”。生活在北方的人则在地上挖穴,以避风寒。

8.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能用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了。

二、我的选择(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可多选。)

1.属于欧式建筑风格的是:( ②③ )

① 圆形拱顶 ② 哥特式建筑 ③ 铁艺建筑 ④ 园林建筑

2.我国的“川菜”的口感是:( ③ )

① 咸鲜 ② 微甜 ③ 麻辣 ④ 清淡

3.二月份的农历节气有:( ②③ )

① 小暑 ② 立春 ③ 雨水 ④ 霜降

4.从我们祖辈那里沿袭下来的服饰有:( ①② )

① 旗袍 ② 中山装 ③ 西装 ④ 牛仔服

5.属于我国“八大菜系”的是:( ①②③④ )

① 浙菜 ② 湘菜 ③ 粤菜 ④ 鲁菜

三、我的判断(正确的,请打上“√”,错误的,请打上“×”。)

1.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136种,占20%以上。(√ )

2.用斗拱将木块咬合在一起的方法,既结实又美观,这是中国独特的建筑构造。( √ )

3.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服饰都是一样的。( × )

4.两千多年前的丝衣,重量只有49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 )

5.饺子的来历与屈原有关。( × )

四、我的理解

1.中西方的食文化各有风采和特点,没有好坏之分。请比较一下,中西方食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要点:①使用的餐具不同。②中餐是和餐,西餐是分餐。③中餐讲热闹,西餐重情调。④中餐以“味”为核心,西餐以“养”为目的。

2.从古到今,人们制作服装的衣料和工具有哪些发展变化?从这种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①最早以兽皮树叶为衣。②六千多年前用麻布做衣服。③二千多年前织成了丝衣。④一千多年前用棉布做衣服。⑤现在除了棉、麻、丝外,还有毛料、化纤、竹纤维、纳米等多种材料用来做衣服。

感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我国的服装和纺织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服装面料,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服装,满足人们的需要。

《追根寻源》测评试题二

一、填空题

1.我们的祖先八千多年前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是______。

2.陶瓷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

3.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________或________上的文字,叫________。

4.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______。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字。答案是______。

5.我国最早的书,称为________。

二、选择题(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可多选。)

1.我们称为瓷都和陶都的是:( )

① 景德镇 ② 邯郸 ③ 佛山 ④ 宜兴

2.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是这样记事的:( )

① 口口相授 ② 刻木记事 ③ 结绳记事 ④ 画图记事

3.我国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除了官窑和定窑外,还有:( )

① 汝窑 ② 哥窑 ③ 钧窑 ④ 耀州窑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打上“√”,错误的,请打上“×”。)

1.瓷器的诞生要比陶器早几千年。( )

2.利簋是用来盛放酒的器皿。( )

3.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4.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有声的方块字特点。( )

5.鼎在历史上曾被视为权力和威势的象征,它是祭器,亦是食器。( )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西方人要把“中国”和“瓷器”联在一起?

2.蔡伦和毕昇分别发明了什么?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学到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我们的祖先八千多年前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是陶器。

2.陶瓷中的彩釉和瓷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

3.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4.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字。答案是告。

5.我国最早的书,称为“册简”。

二、选择题(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可多选。)

1.我们称为瓷都和陶都的是:( ①④ )

① 景德镇 ② 邯郸 ③ 佛山 ④ 宜兴

2.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是这样记事的:( ②③④ )

① 口口相授 ② 刻木记事 ③ 结绳记事 ④ 画图记事

3.我国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除了官窑和定窑外,还有:( ①②③ )

① 汝窑 ② 哥窑 ③ 钧窑 ④ 耀州窑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打上“√”,错误的,请打上“×”。)

1.瓷器的诞生要比陶器早几千年。( × )

2.利簋是用来盛放酒的器皿。( × )

3.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

4.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有声的方块字特点。( √ )

5.鼎在历史上曾被视为权力和威势的象征,它是祭器,亦是食器。(√ )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西方人要把“中国”和“瓷器”联在一起?

要点:从“陶瓷路”和瓷器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几方面来回答即可。

2.蔡伦和毕昇分别发明了什么?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学到什么?

要点: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体会到任何一项发明都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认识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z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