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更新时间:2023-07-17 06: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 授课内容 学习小结

抗菌药是一类能抑制或 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自从发现磺胺类药物和 青霉素以来,抗菌药得 到迅速发展。本章将讨 论喹诺酮类、磺胺类、 抗结核病药、抗真菌类、 其他抗菌药及抗病毒类 药物。

学习要求掌握诺氟沙星、磺胺嘧啶、甲硝唑、异烟肼的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熟练应用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 质,解决药物的生产、检验、运输、贮存的相关问题。 熟悉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甲 唑、甲氧苄啶、

替硝唑、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两性霉素B、硝酸益康 唑、氟康唑、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 临床用途。学会认识这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解决药物 的生产、检验、运输、贮存的相关问题。 熟悉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类、作用机制和构效关 系;熟悉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和构效关系;学会认识药物 的结构及疗效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典型药物:诺氟沙星、磺胺嘧啶、甲硝唑、异烟肼、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甲 唑、甲氧苄 啶、替硝唑、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两性霉素B、硝酸 益康唑、氟康唑、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的化学结构或结构特 点、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

难点:典型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结构特点。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

授课内容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物 其他类抗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一、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和分类 自1962年发现萘啶酸至今,已开发的本类药物约 有50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有吡哌酸、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其抗菌谱广、活性强、 毒性低、疗效可与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媲美, 与多数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给药间隔时间较 长,是抗感染药物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一、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和分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萘啶酸、吡咯 酸等,其抗菌 谱窄,易产生 耐药性,作用 时间短,中枢 副作用较大, 现已少用。

吡哌酸等 抗菌谱扩大, 对变形杆菌和 绿脓杆菌也有 效,副作用较 少。

诺 氟沙 星 、 环丙 沙 星 、 氧氟沙星 星、 等 。 抗 菌谱广 , 对 G- 菌 、 G+ 菌 作 用强,对支原体、 用强,对支原体、 衣 原体 、 军团菌 及分支菌也有效, 及分支菌也有效 , 耐 药性 低 , 毒副 作用小。 作用小。

莫西沙星、加替沙 星等,除对革兰阴 性菌有强大的抗菌 作用,增强了抗革 兰阳性

菌、支原体 、衣原体、军团菌 以及分支杆菌的活 性。

二、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

本类药物能穿透细菌的细胞壁,深入到细菌内部,抑制 DNA螺旋酶的活动,造成细菌遗传物质不可逆损伤,故有 很强的杀菌作用。 据研究,细菌要存活,其DNA必需保持高度卷紧状态,才 能容纳在其细胞壁内。当其螺旋酶被药物抑制后,其DNA 不能卷紧被容纳在细胞壁内,于是无法复制、转录,从而 引起死亡。

二、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本类药物为吡酮酸类衍生物, 本类药物为吡酮酸类衍生物, 具有4 吡啶酮具有4-吡啶酮-3-羧酸基本结 构。2 3 COOH

R1 R2 7 R3 68

N1

5

4

O

1-位为乙基或乙基的生物电子等 排体。 排体。 位羧基和4 位氧是必须基团。 3-位羧基和4-位氧是必须基团。 5-位被氨基取代可使抗菌活性显 著增强。 著增强。 位引入F原子可增效。 6-位引入F原子可增效。 位引入哌嗪环可扩大抗菌谱, 7-位引入哌嗪环可扩大抗菌谱, 增效。 增效。

三、典型药物诺氟沙星,又名氟哌酸C2H5 HN N N

F O

COOH

诺氟沙星性质: (1)具吸湿性,遇光色变深。结构中既含有羧基和 碱性的哌嗪基,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具有 酸碱两性。 (2)分子中的叔胺基团可与丙二酸和醋酐在80~ 90℃反应,显红棕色。(吡哌酸呈深棕色) (3)本品经氧瓶燃烧破坏后,吸收液与茜素氟蓝和 硝酸亚铈试液作用生成蓝紫色配合物。

诺氟沙星贮存和临床用途: 本品为第三代吡酮酸类抗菌药。广谱,对G+菌和G菌的作用明显优于萘啶酸和吡哌酸,尤其对G-菌的 杀菌作用,强于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泌尿道、呼吸系统、肠道、妇 科、耳鼻喉科、外科和皮肤科的感染性疾病。避 光,密封,干燥保存。

三、典型药物环丙沙星, 又名环丙氟哌酸

HN NF

N COOH O

三、典型药物氧氟沙星,又名氟嗪酸

CH3 O H3C

N

N

N

F O

COOH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一、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分类 1932年发现百浪多息(prontosil),可使鼠、兔免受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之后,其后发现百浪多息 在体外无效,只有在动物体内显效,又从服药病 人尿中分离得到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因此推断 百浪多息在体内代谢成对氨基苯磺酰胺,而产生 抗菌作用,并确证它在体内外均有抑菌作用,由 此确认了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从此之后磺胺 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发展极为迅速,筛选出20余种 有效的药物。

一、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按其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三类: 短效磺胺,如磺胺异 唑; 中效磺胺,如磺胺嘧啶; 长效磺胺,如磺胺地索辛。

一、磺胺类

药物(二)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对氨基 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取代 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抑制二氢叶 酸的合成,导致细菌生长受阻而产生抑菌作 用。

一、磺胺类药物R1 NH4 1

SO2NH R2

R1多为H,R2多为杂环,如嘧啶、异 唑等,环上取代甲基 或甲氧基。 (1)对氨基苯磺酰胺为必需结构,即苯环上两取代基彼此处 在对位,在邻位或间位均无抑菌作用。 (2)苯环若被其他芳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 菌作用降低或丧失。 (3)磺酰胺基上N1-单取代化合物使抑菌作用增强,以杂环 取代作用较强;而N,N-双取代物则活性丧失。 (4)芳香第一胺为抑菌作用必要基团,若N4上有取代基则 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

二、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啶(TMP)为广谱抗菌药,其主要作 抗菌增效剂使用。其作用机制是可逆性地抑 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 氢叶酸,影响细菌DNA、RNA及蛋白质的 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抗菌增效剂二氢喋啶焦磷酸酯+谷氨酸+PABA二氢叶酸合成酶 磺胺类药物

二氢叶酸二氢叶酸还原酶 TMP

四氢叶酸

DNA和蛋白质

三、典型药物

磺胺嘧啶,简称 磺胺嘧啶,简称SDO S N H H2N O N N

磺胺嘧啶性质: 本品含有芳香第一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 本品的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化,在日光及重金 属催化下,氧化反应加速。特别是其钠盐在碱性 条件下更易氧化。 磺胺类药物均具有酸碱两性,本品的钠盐水溶液 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析出磺胺嘧啶沉淀; 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草绿色沉淀;能与硝酸银反 应生成白色银盐沉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z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