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史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0 03: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时间 课题 年 月 日 第 周 授课时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通过对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理解农奴制的存在是导致俄国全面落后的根源,认识俄国改革农奴制的必要性。 (2)通过对改革的酝酿过程的了解,认识亚历山大二世推进改革的目的。 (3)识记解放农奴法令,理解废奴法令的作用。 (4)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1)通过创设情境,分析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认识及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过程与方法 碍作用。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3)通过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评价“二一九法令”,认识改革的进步与局限。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重点 难点 (1)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的认识及其评价。 (1)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2)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知识与能力 教

学目标教学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在改革的影响内容分析时,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近代化的概念”。通过对“近代化概念”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去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如何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所谓的近代化就是: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 反思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导入新课] 概念解释:农奴制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讲授新课]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展示材料: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

学生思考:根据材料,请问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什么社会问题? 学生回答: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的存在给俄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工业发展缺乏的必须的自由劳动力。 2、缺乏工业资本。 3、农奴制下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无法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导致阶级4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发展的六大条件学过 程 2、出示: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比较表 学生思考:以上表格反映了俄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经济上:俄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 3、展示材料: 材料一: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颁布《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 图片:“农奴的房屋”、“ 地主在毒打农奴”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思考:以上材料说明农奴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完全束缚在土地上。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十分严重。 4、展示图表: 教

学生思考:综合材料一及左图表说明农奴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政治上:俄国农奴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农奴暴动不断。 5、出示材料及“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图片 材料一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材料二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以说明俄国什么社会现实? 学生回答:思想上:国内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新思潮出现。 6、出示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人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这场克里木之战,证明了蒸汽机胜过了风帆,铁路胜过了马车??——《大国崛起》 学生思考:根据材料归纳俄国最终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7、出示材料: 材料一:1856年 签定《巴黎和约》规定:不准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俄国撤除黑海沿岸 的军事要塞。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呢???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学生探究: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A、大大降低了俄国的国际地位; B、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使统治者认识到改革是俄国的唯一出路。 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小结: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的失败(直接原因)。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1、展示材料: 材料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苏联通史》第二卷 学生思考:材料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综教

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基本态度:主张废除。 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 学生思考: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 学生回答: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材料二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学生思考: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二一九法令 1、展示图片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二一九法令”。 2、学生阅读课文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学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3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