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Microsoft Word 文档

更新时间:2024-01-21 01: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养自主学习精神,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领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课堂效率管理的基础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适时加以精当的点拨、引导,让课堂鲜活灵动起来。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老师一直占领着“霸主”的地位,很多老师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沉醉在自己的“教学艺术”中不能自拔,常年累月不知疲倦甚至还自鸣得意,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犹如婴幼儿,你灌一口,我咽一口,有厌食症的孩子根本咽不下去甚至还反胃、呕吐。所以我们第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话语权和展示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老师不再当演员,学生不再当观众、听众。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导演,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展示自己实力的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精神,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一、重视培养前置性学习(课前预习)习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夸美纽斯也曾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现的。”预习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的重要阵地;预习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预习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假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在课前认真的预习的话,那么上课时他(她)根本不可能做到积极、主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悟。预习完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安排,自己读书,自己查阅字典、有关资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问题。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那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自学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当接到新的班级,我总要花费很多时间抓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他们如何预习并要求做到每天坚持,以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尤其要从低、

中年级抓起。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已经形成了预习习惯的话,老师会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一次上公开课,我教《匆匆》一课,因为头天才接到通知,没时间准备,只让学生回去把课文认真的预习,至少读5遍,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到书上。没想到效果却很好。学生朗读有感情,感悟也能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得深刻。如学生一:“时间太匆匆了,我们要抓住今天”;学生二:“我的时间白白流逝在电视机前”;学生三:“我的时间在我踢足球时从脚下溜走了”学生四:“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过去我读这句诗时不理解还笑,现在明白了;学生五:我以前的成绩谈不上优秀,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我骄傲,我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学生的真情告白让听课的老师也发生了共鸣,我事后觉得学生这节课的表现真令人难以置信。

二、重视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探索因素,延伸、拓展教材,与语文教材融会贯通,设计各种活动方案。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构建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并从心底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前几年我带的403班,开头一年我着重引导他们如何去搜集整理资料,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他们交流,好的资料就在教室内展出。上课时留足时间,让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我呢,也必定花时间准备。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动下,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知识越来越丰富,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教大瀑布的葬礼》一课, 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当完成教学任务后,我通过拓展课外知识:30多年前,黄河源头玛多县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草地,依靠强大的畜牧业一度是全国的首富县,而如今随着草场的退化,玛多县却变成了贫困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放手发展畜牧,仅1万人口的全县竟然牛羊总数高达80多万头,那时候缺乏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意识,放牧过度,全县草地退化严重。到去年为止,全县70年代原有的大片草地,70%退化了,目前还在以每年2.6%的速度疯狂沙化...... 学生的震撼很大,然后我告诉他们“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远不止这些,请你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这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以致下课时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用“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查找资料并进行交流和探讨”作为本课的结束语,那几天只要是课余时间,都能看见孩子们积极地探讨这个问题而叽叽喳喳的场景,和因有了新的发现而兴奋的小脸,我真的体会到了“享受快乐的课堂”的感觉。 三、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使课堂鲜活起来。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激励,就是最佳方法之一。激励,能让学生学习主动起来;激励,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期待;激励,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激励对中下层学生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敢兴趣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信心。这学期,班里有两个后进生叫小民和小军,开始我看到他们单元考试很差,该背的不背,作业也很潦草,考试成绩倒数有名,心里很着急。就经常在放学后留下他们补背书,补作业,自己辛苦不说,还没有一点效果。和家长联系,家长说怀疑自己的孩子真的是笨,读语文可能读不好了时我心里一惊,知道自己错在哪了。于是我经常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书写有进步,课堂上有时也能主动发言等等,对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再表现得那么关注,只要求他俩保持及格不要再下滑就行。想不到效果却出奇的好。家长也很高兴地说自己的孩子对语文不再那么怕了,成绩有了进步不说,有时还会主动练字、主动阅读。我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语言激励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真会思考问题”“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太棒了,大家没想到的问题你竟然想到了,真了不起!”“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你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 “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除了语言的激励还有体态语激励、奖品激励、作业激励、短信激励、小组激励等等,多元化的激励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效果很好。当然,激励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在

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但不能滥用。

四、重视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甚至是瞬息万变,先进的现代网络信息可以让人们瞬间跨越上下五千年,随心所欲环游世界。因此要重视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但如果学生只会把收集到的资料不加整合就使用的话,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作为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还要交给整合资料的方法,课堂上才能展现各有各的精彩,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总之,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前置性学习(课前预习)习惯,重视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重视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使课堂鲜活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灵动起来,充满惊喜,充满欢笑,充满奇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