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1 19: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中共浦北县委党校 陈贤东

【摘要】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是适应当今市场需求,推进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旅游+”来引领农村经济产业融合,对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关键词】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转型

今天的城市高楼林立, 生活节奏紧张,人们生活空间日趋缩小,环境污染也在加速。节假日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一、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形势

(一)国外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兴旺发达

英、法、德、美、日、荷兰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政策支持

1

和扶持、引导,利用良好的农业资源,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开发休闲创意农业,带动了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功能多样化发展。其发展模式主要有5种:一是创建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创建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西欧各国的葡萄酒庄就是最好的案例;三是创建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特别是台湾生态教育休闲农场,通过创建植物迷宫、昆虫养殖教育、花木标本、采酿蜂蜜和花粉、田园餐厅、农庄木屋等多种项目,寓教育与游玩于一体,很受游客欢迎;四是创建森林公园:选择现有的环境条件较好的林区,划出一定区域建设森林公园,保护环境,涵养水源,清洁空气,维护生态,同时可拓展休闲观光、野外运动、娱乐健体;五是创建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农村生活气息。 (二)国内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周边迅速兴起。观光农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带动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可以预见,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型业态必将获得快速发展。如山东、江苏、

2

浙江、四川、湖南等省通过发展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茶叶作物,创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果蔬品尝园等,使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还可以提供休闲、观光、娱乐、科普、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了农业发展模式转换。

(三)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

广西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为抓手,推动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16年底,全区创建并通过验收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0个,创建农家乐4000个,乡村旅游点1100个,休闲农业园630多个,年接待游客5280多万人次,对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成为带动农村就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如南宁市的“美丽南方”、玉林市的“五彩田园”、贵港市的“荷田水乡”、防城港市的“东兴万尾村”、钦州市的“九百垌生态农庄”等。

二、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一)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拓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较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生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优质高效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3

全市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65万多亩,先后注册农产品商标128个,有97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标志,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其次是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创建科技示范园、展示馆,拓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基础上,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大等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的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不仅提升了产量和品质,还拓展了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现代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二)广西南宁市创建的“美丽南方” 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较好展示了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南宁市西乡塘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地处邕江北岸石埠半岛,距南宁市区10公里,南宁市江北大道与005县道连接贯穿其中,是著名作家陆地先生创作的小说《美丽的南方》故事背景所在地,自然风光优美,四季花果飘香,历史留痕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首先是以创建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依托。示范区的创建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配合协作对示范区内道路、水利、电力等公

4

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给予扶持建设。总规划面积为23650亩,其中核心区4450亩,拓展区为6200亩,辐射区为13000亩。示范区总体布局为一村二廊三园四产业,即提升改造一批美丽乡村,打造两条景观长廊(邕江滨水和生态农业景观长廊),建成三大生态园(生态菜园、四季花果园和水上乐园),形成四个特色产业(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建成柏油道路61公里,拥有4000多个停车位,30多家农家乐,1家大型餐厅,2个山庄。

其次是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整个“美丽南方”片区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流转土地8000多亩。目前已入驻了30多家企业,已建成灵湾菜园、水上乐园、胤龙百果园、洛克玫瑰庄园、在望水果园、凤凰园、葡萄园、台湾水果园、木兰园、荷园、吉泓竹园、万骏城卡丁车乐园、中良太空园、文莱苑、和美航空飞行基地等10多个主题园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村庄乡村旅游发展。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不仅每年坐收丰厚的土地租金,部分村民还可以就地在公司里打工领取工资,实现了由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再次是注重挖掘乡村旅游元素,使景观与文化相融合。西乡塘区政府对忠良屯内96栋古宅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进行院落原貌恢复,达到“一院一景”的目标。对新村126栋新宅进行风貌改造、水质治理、村容村貌美化,对示范区内的忠良村实施乡风文明“四大文化”工程,大力发掘土改文化、弘扬知青文化、保护古建筑文化和

5

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修缮土改历史展览馆、知青园和农具展示室,把景观与文化相融合,提升了“美丽南方”的吸引力。

走进“美丽南方”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小桥流水、田园生态。市民可以骑马赏花、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是一个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区。2015年参观人数达65万人次,产品销售及旅游收入4035万元。忠良屯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万多元。2015年10月美丽南方忠良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5年12月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5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案例剖析说明,有效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一是政府引导、整合多种资源集中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引入新型市场主体,植入市场运作机制;三是扶持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四是发掘乡村文化底蕴,培育乡村文化元素;五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开展宣传、营销,结合景区特色,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多措并举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达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三、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6

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挖掘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效益,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2016中央1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域,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例如,贵港市覃塘区利用“覃塘莲藕”这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以龙凤村、姚山村为核心,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3000多亩,带动全区发展莲藕3.4万多亩,并以荷为媒,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发掘了十多个景观景点。每年7月,核心区几千亩荷花盛开,景区同时开展系列活动,壮丽而盛大的景致吸引了数以万计游客,近三年来,“荷美覃塘”核心示范区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还有荔浦县创建的花卉苗木特色产业示范区,兴安县创建的灵渠葡萄产业示范区,恭城县创建的柿园柚园产业示范区,忻城县创建的蓝莓山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浦北县创建的佳丽特色水果核心示范区等等,这些成功案例有许多值得学

7

习、借鉴的经验做法。

1、政府引导,保证基础设施投入。政府整合多部门资源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等综合措施,将示范区的水网、电网、路网、通信网、互联网、停车场、旅游公厕、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好。

2、市场主导,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招商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示范区生产、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示范区培育发展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创建示范区的关键。

创建示范区,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建示范区,要加强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连结农户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

3、科学规划,保证项目建设的持续性。科学制定示范区规划,系统规划好示范区的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选择、创建模式、建设时序。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思路,谋划项目建设工作;提高规划的超前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4、统筹协调,兼顾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益。着力解决示范区谁来

8

种地、种谁的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探索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积极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确保农民增收受益。

(二)要注重挖掘多种元素,以提升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1、农业观光园区规划设计要主题鲜明。重视研究探索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加强对休闲农业开发的专业化指导,注重挖掘多种元素,包括乡村风俗民情,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文化艺术,乡村民居建筑,乡村传统劳作等,以提升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园区内景点、景物的布局有条理、有逻辑,防止项目盲目上马、任意开发,注重保护开发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因素,因地制宜开发观光果园、垂钓园、娱乐、餐饮、农耕、驾船、捕捞等,注重度假型民宿农庄、民俗文化观光、农业科普教育等项目开发,对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避免景点重复,形式单一。

2、重点布局规划,打好基础,完善形态,做出亮点。一要拓展农业的多样性。既要注重农业品种的多样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蔬等特色农业;又要注重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在大力培育农家小院、家庭农场的同时,积极向乡村庄园、乡村酒店、乡村休闲度假区升级。二要提高农业的观赏性。既要有规模化效果,以震撼人心;又要有精致化效果,以静心养心。三要提高农业的体验性。通过设施配套,扩大农业的可进入度和可亲近度,让人充分体会到观赏之喜、采摘之乐和参与之趣。

9

3、提高园区品位,延展个性化服务。很多休闲农庄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呈现低、小、散的特点,对游人缺乏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要注重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开发,同时要研究开发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中老年、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延展个性化服务。

4、突出休闲创意农业的特色。乡土特性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最大的特色,游客可亲自参加种植、采集、品尝和加工等活动,体验农村风情,也从中收获劳动的欢乐,可以举办一些休闲体验型的专题活动让游客积极参与其中。在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举办采摘大赛,让游客在观景、赏花、摘果、品尝过程中体验田园生活;在美食节活动中,聘请专业厨师现场表演烹调,让游客除了品尝美味佳肴外,还可面对面地学习精湛的厨艺,通过专题讲座让游客获得健康美食的知识。

5、适度开发,保护原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的生存之本,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遗迹独特性,有些休闲农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时,忽视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到农村来体验城市生活”,把农家乐搞成人工游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休闲农业的特色应是“农”字,离开了与“农”直接相关的旅游,也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本色。

10

(三)重视扶持引导,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农旅融合发展创建新亮点。

1、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旅融合发展新亮点,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一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四是利用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基地等向游客、村民普及先进农业技术。

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发展。建立生产技术规程,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检测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完善基础设施。在休闲农业示范区,将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于一体,推动设施装备逐步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建立齐全的公共设施、管理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配套为村民和游客服务的休闲设施设备等。

(四)着力品牌创建,强化营销推介。

1、树立绿色食品意识。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追溯制度。充分利用自

11

然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生产操作规程,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把生产有机、绿色食品当作示范区的品牌战略。开发生产符合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以及消费价值观的优质农产品,开拓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市场。

2、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品牌创建。品牌是无形资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商标注册,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名牌实力、名牌形象、名牌认知,积极培育市场认可的名牌。加快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3、突出宣传推介,着力品牌创建。利用媒体、节庆等宣传平台,大力开展营销推介,打造一批农业旅游节庆品牌,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园区品牌,创建乡村旅游模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五)谋划业界合作。

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谋划业界合作,就是要推动多部门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人气指数,扩大市场份额,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深入实施“旅游+”、“全域旅游”战略,借助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商贸、农业、林业、交通等多部门合作举办乡村文化旅游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欢乐乡村游的乐趣,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做大做强“农旅结合”文章,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旅游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和民俗文化特点,实施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逐步

12

形成了“一县一色、一镇一格、一村一品”的格局。

近年来,灵川县紧紧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多部门合作共建,通过“节庆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姑娘节、桃花节、荷花节、银杏节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品牌。以节为媒,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全县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银杏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海洋银杏林”和“海洋万亩桃花”入选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节点。海洋乡依托良好的乡村生态,立足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春赏桃李花开,夏品优质水果,秋看银杏金色,冬观高山雪景”四季旅游品牌,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年05期 【2】袁琳;广西农业“新军团”勃兴供给侧[N];广西日报;2017.04.21;第1版 【3】王文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广西农业发展路径[J];当代广西;2016年11期 【4】陈箐;广西乡村生态旅游聚力前行[J];当代广西;2017年07期

【5】刘珉坤;孙荣蔚;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当代广西;2017年07期 【6】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年04期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l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