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数学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8:04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代数部分

1 整式

整式 单项式:数与字母的积或单独一个数或字母 如:2,3a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 如:a+b,3x-4y

同类项:所含的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时,同类项的系数相加的结果作为合并后的系数,

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号和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号和括号,括号里面都变号 添括号 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 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①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a?amnmnm?n

②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a?am?n幂的运算 ③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a0?1(a?0) ④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m)n?amn

⑤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b)n?anbn

⑥负指数幂:a?n111?11?n (a≠0) 例:3?2?2?;92?1? a933921 ①单项式相乘时,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在一个单项式

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的运算 ②单项式相除时,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

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的积相加 m(a+b+c)=ma+mb+mc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然后把所得的积

相加 (a+m)(b+n)=ab+an+bm+mn (x+a)(x+b)=x?(a?b)x?ab

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其中:(a+b)2+(a-b)2=2a2+2b2; (a+b)2 -(a-b2)=4ab

22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 零

有理数 负整数

实数 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如?,5,0.1010010001…)

1

a(a、b是整数,且b≠0)的形式 ba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 (a、b是整数,且b≠0)的形式

b有理数都可以写成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把较大的绝对值

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加法交换律:a+b=b+a ⑤加法结合律:(a+b)+c=a+(b+c) ⑥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①两数相乘(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除) ②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④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⑤乘法交换律:ab=ba ⑥乘法结合律:(ab)c=a(bc) ⑦乘法分配律:a(b+c)=ab+ac

有理数的乘方: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先乘方、开方,再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

的有效数字 科学计数法:N=a?10n(1?a?10,n为整数)例:3540000=3.54?10;-0.000128=-1.28?10

①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实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 a>0

实数 |a|= 0 a=0

-a a<0(-a表示实数a的相反数)

③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④进行实数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性质以及运算顺序等同样适用

6?4三 因式分解(把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①提公因式法:提取的的公因式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系数都是整数数时)与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

低次幂的积

②运用公式法:⑴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⑵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③十字相乘法:x2+(a+b)x+ab=(x+a)(x+b)

④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一般对于四项而言,一项三项分或二项二项分,分组须合理)

⑤公式法:把二次三项式ax2+bx+c因式分解时,可以先用求根公式求出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x1、x2,

然后写成ax2+bx+c=a(x-x1)(x-x2)

2

四 分式

意义:一般地,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

AA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B≠0)叫BB做分式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①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约分时约去它们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 约分 最低次幂

②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是多项式,先分解因式,再约分 ③约分时,一般要约到最简分式或整式

通分:通分先要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通常可取所有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

数与字母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②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式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分式的运算 ③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④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⑤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 数的开方

①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记为?a)

平方根 ②零的平方根是零 ③负数没有平方根

平方根的大小:如果a、b是正数,且a<b,则ab 平方根的规律:①被开方数扩大100倍,它的平方根扩大10倍 ②被开方数缩小为原来的

11,它的平方根缩小为原来的 10010③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两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相应地向右(向左)移动一

立方根:①任何一个数都有立方根,而且只有一个立方根

②求一个负数的立方根,只要先求出这个负数绝对值的立方根,然后取它的相反数

奇次方根: ①一个数a的奇次方根只有一个。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

负数;零的奇次方根是零 n次方根 ②当n是奇数,a的n次方根可以用符号“na”表示 偶次方根: ①正数的偶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当n是偶数时,正数a的n次方根表示为±na(当n=2时,根指数2 略去不写) 分数指数幂:a?a(a?0)

nmmn1nam?a?mn(a (其中m、n为正整数,n >1) 0)六 二次根式

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或因式分解约分化简)

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

注意 :(1)二次根式的化简,就是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在化简时,往往要把被开方数分解因数或分

解因式

(2)当一个式子的分母中含有二次根式时,应把它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计算 ①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不是同类

的二次根式不能合并)

②实数的运算法则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计算 ③几个二次根式的和相乘时,可用乘法公式计算

七 一次方程

关于x的方程ax?b:(1)当a?0时,有唯一解:x?

(2)当a?0,b?0时,无解 (3)当a?0,b?0时,有无数解

例:当m?2,n??3,方程(m?2)x?3?n有无数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依据: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化成ax=b(a≠0)的形式 等式性质二 分配律 等式性质一 分配律 等式性质二

b a

b系数化成1,得x= a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解题步骤: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写答案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某些等量关系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⑴代入法 ⑵加减法

八 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① 解法 因式分解法:(x+a)(x+b)=0,x1= -a,x2= -b

开平方法: 解形如ax2+c=0(a≠0)一元二次方程,则x=?2

c a当a、c异号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c a当a、c同号时,方程无实数根

当c=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0(重根)

配方法 :先把方程的一边配成一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完全平方的形式,

右边是一个常数,然后用开平方法来解

?b?b2?4ac公式法:x= (a≠0,b2-4ac≥0)

2a

4

② 根的判别式:△= b2-4ac

如果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 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 如果方程没有实数根?b2-4ac<0

注意:方程有两个实数根?b2-4ac≥0,

④ 根与系数的关系:若方程ax2+bx+c=0(a≠0)两根为x1、x2则x1+x2=?bc x1·x2= aa(二)分式方程(要检验)

① 解法 ⑴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把原方程中分母约去, 转化成整式方程

⑵解这个整式方程

⑶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方程两边同乘的整式(最简公分母)中,看所得的值是不是零,使所乘整式的值为零的根是增根,必须舍去

② 解分式方程组的方法:换元法 (三)无理方程(要检验)

① 解法:把无理方程两边同时平方,转化为有理方程

② 注意:检验时,若左右两边不相等,是增根,必须舍去;

若被开放数是负数,也是增根,必须舍去

(四)二元二次方程(组)

形式:ax2+bxy+cy2+dx+ey+f=0(a、b、c、d、e、f都是常数,且a、b、c不同时为零) ①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⑴代入法 ⑵因式分解法 (五)黄金分割

① 定义:把一条线段分为不相等的两部分,使较长部分是原线段和较短部分的比例中项 ② 黄金分割数:较短的线段的长︰较长的线段的长=较长的线段的长︰全线段的长=一个无理数,近似值是0.618

5?1 这个比值是2九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 不等式的性质 ⑴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⑵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⑶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②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小圆圈“○”表示不包括

小黑点“●”表示包括

③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⑴先求出不等式组里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

⑵再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画数轴),就可得到

不等组的解集

十 比例

① 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② 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a:b=c:d?ac=bd

③ 比例中项:如果a︰b=b︰c,则b叫做a、c的比例中线,这时b2=ac

5

十一 函数

(一)函数 ① 意义:一般地,设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在某个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值,

按照某一个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② 函数关系式:y=f(x)f是对应法则

③ 函数定义域:当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函数的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函数的定义域为使分母不为零的实数

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偶次根式时,函数的定义域为使被开方数≥0的实数 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奇次根式时,函数的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④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P2(?x,y); 1(x,?y),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P3(?x,?y)

⑤两点A(x1,y1),B(x2,y2)的距离:AB?(x1?x2)2?(y1?y2)2

在x轴上两点:AB?x1?x2 在y轴上两点:AB?y1?y2

(二)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① 解析式:y=kx(k≠0)

② 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③ 性质:当k>0,图象(除原点外)在第一、三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图象(除原点外)在第二、四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反比例函数 ①解析式:y=

k(k≠0) x②图象: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③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内,在每个象限内,

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内,在每个象限内,

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增大

图象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x轴和y轴,但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函数 解析式 图象 性 质 正比例函数 y?kx(k?0) 反比例函数 y?k(k?0) x 过原点的直线 k>0 位置 增减性 第一、三象限 y随x增大而增大。 第二、四象限 y随x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 k>0 位置 增减性 第一、三象限 y随x增大而减小。 第二、四象限 y随x增大而增大。 k<0 位置 增减性 k<0 位置 增减性

6

(四)一次函数

① 解析式y=kx+b(k≠0,k、b是常数)。当b=0时,一次函数y=kx+b成为正比例函数y=kx ② 定义域:一切实数

③ 图象:经过(0,b)且平行于直线y=kx的一条直线 ④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l1:y=k1x+b1,l2:y=k2x+b2,

若k1=k2,b1≠b2,则l1∥l2; 若l1∥l2,则k1=k2,b1≠b2

相交时,k1≠k2,此时交点坐标通过解 k1x+b1 方程组得到 y=k2x+b2 ⑤ 截距:直线y=kx+b与y轴交于(0,b),b叫做直线y=kx+b在y轴上的截距 ⑥ 一次函数y=kx+b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kx+b=0(k≠0)的根

⑦性质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b>0时,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当b=0时, 经过第一、三象限 当b<0时,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当b=0时, 经过第二、四象限 当b<0时,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五):二次函数

①形式:一般式:y=ax2+bx+c(a≠0) 两根式:y=a(x-x1)(x-x2)(a≠0) 顶点式:y=a(x+m)2+k(a≠0) ②定义域:一切实数 ③图象:抛物线 ④ 性质:

⑤二次函数y=ax+bx+c(a≠0)和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关系:

当方程ax2+bx+c=0的△>0时,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有2个交点 当方程ax2+bx+c=0的△=0时,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有1个交点 当方程ax2+bx+c=0的△<0时,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无交点 ⑥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的交点:

7

22

交点的横坐标x的值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⑦二次函数y=ax2+bx+c(a≠0) 中a、b、c的符号判别:

(1)a的符号判别由开口方向确定:当开口向上时,a>0;

当开口向下时,a<0

(2)b的符号判别由对称轴来确定: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时,a、b同号;

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时,a、b异号 对称轴是y轴,b=0

(3)c的符号判别由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确定:与Y轴的交点在正半轴时,c > 0;

与Y轴的交点在负半轴时,c < 0; 抛物线过原点时(与Y轴交与原点),c =0;

⑧顶点在特殊位置:顶点在x轴,△=0 顶点在y轴,b=0

顶点在原点,b=0且c=0

十二 统计初步

收集数据的方法:①普查; ②抽样调查。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因为随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性,可以用来估计总体。) (一)表示数据平均水平的量:

x?x2?x3????xnx?1n① 平均数: (1);

???xn?xn?ax?x?ax?x?aa1122(2)估计一个常数。则,,……

????x1?x2?x3????xnx?a?n而。 ② 加权平均数: 若在n个数中,x1出现了f1次,x2出现了f2次,… 则x?x1?f1?x2?f2?x3?f3????xn?fn。

f1?f2?f3????fn(2)当n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第

③ 中位数: (1)把n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n?1个数; 2nn当n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第个数与第(?1)个数的平均数。

222④ 平均数和方差的规律:

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n,它们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s,那么

(1)一组新数据:x1+a,x2+a,x3+a,…,xn+a,它们的平均数为x+a,方差仍为s (2)一组新数据:ax1,ax2,ax3,…,axn,它们的平均数为ax,方差为as

⑤ 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量, 在一般情况下最常用的是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可以用中位数 (二)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①方差:s?22221(x1?x)2?(x2?x)2?(x3?x)2????(xn?x)2 n??②标准差:s?1?(x1?x)2?(x2?x)2?(x3?x)2??n?(xn?x)2?? (三)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直方图

8

①频数分布直方图:每一个小长方形的高=组频数;每一个小长方形的宽=组距 所有小长方形的高的和=数据总数;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每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组频率;每一个小长方形的宽=组距 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和=1;小长方形的高由

频率决定 组距

十三 锐角的三角比

①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

a bb余切: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余切记作cotA, 此时,cotA?

aa正弦: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记作sinA, 此时,sinA?

cb余弦: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余弦记作cosA, 此时,cosA?

c正切: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切记作tanA, 此时,tanA? 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正弦、余弦统称为这个锐角的三角比 注:(1)设A为锐角,那么它的三角比tanA、cotA、sinA、cosA 的值都是正实数,

其中 tanA>0、cotA>0、0

0B斜边c对边a可直接得到

sinA?cosB, cosA?sinB,

tanA?cotB,cotA?tanB ,

1 tanA?

cotA

② 特殊锐角三角比的值 ? sin? 1 30? 2 A邻边bCcos? 3 22 21 2tan? cot? 3 3 1 3 1 45? 60? 2 23 23 3 3③ 解直角三角形 定义:由直角三角形的已知角求已知边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常用的关系和公式:

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1)三边的关系:a?b?c;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222 9

sinA?

abab,cosA?,tanA?,cotA?等 ccba十四、数的整除

①整除:整数a除以b,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余数为零,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或者说b能整除a

②因数和倍数: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也称为约数) ③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

④奇数:…-7,-5,-3,-1,1,3,5,7… 偶数:…-6,-4,-2,0,-2,4,6,… 素数(也叫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例如:2,3,5,7,11,13 ⑤正整数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例如:4,6,8,9,10,12

⑥素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素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

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分解素因数: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互素: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

⑦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几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x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