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10 03: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 齐。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有见过计算机。而 经 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 练,有的还掌握了网页设计、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

上述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 础差异明显很大的学生。 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所有学生均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 ,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 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 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

交 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 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一方面 ,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 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几乎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知 识本 身的学习和掌握上,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有的学校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 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 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4.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许多用人单位都在通过看等级考试证 书的办法 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 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还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要求 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省市或国家的二级等级考试,甚至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考核计算 机基础教育水平的手段,即使是学校统一命题也是靠近等级考试的题型。这样,学生们为了 应付考试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行记忆各种题型,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 师队伍,但也有少数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 这些教师可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即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 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 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 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与改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 1.采用分级教学的办法以使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 根据自愿原则施行分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基础 相 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 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实施分级教学,应根据学生水平按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建议按“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分二级:一级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 或WPS)、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系统等;文科二级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像处理(Photoshop) 、动画制作(Flash)、网页开发工具

(Dreamwear、FrontPage、HTML等)、Internet的高级应 用,理工科二级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及组网技术、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 基础、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 2.利用网络平台解决学生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学习环境。

建议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制作得简繁得当,体现精讲的原则。同时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 式,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

为了解决理论课教学信息量大,学生难于吸收的困难,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实时的 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批改、网上在线测试及在线讨论等方法实现学生的课外互动。实验教学 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应详细设计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3.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专业应用 理工科课程的设置可以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 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中的1+X方案,文科的课程设置则参照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

指导委员编制的《高等 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中的1+X+Y方案。

两个方案中的“1”,即是分级教学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而方案中的“X”和“Y ”类课程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要注意使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在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同 时开设大量的计算机选修课,以使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到最适合的课程。

此外,教学内容要面向专业。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Kaplan在讲授Matlab程序设计课程时,一 半用来介绍Matlab编程,一半用来介绍理工科的实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 效果良好。这说明,计算机教学内容应面向专业应用,教学内容要实用化,应将最新的科研 成果、最新技术发展引入教学,使学生参与本专业和计算机相关问题的开发工作,培养学生 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可以有选择地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或是 选择内容先进实用性较强的国内重点教材,并注意教材的更新。

4.实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核模式

必须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推行全程考试制度,即学生的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m9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