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远乡村学校建立“乡村少年宫”的几点思考--尹华磊

更新时间:2023-09-15 00:42: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偏远乡村学校建立“乡村少年宫”的几点思考

2014年12月28日

【内容提要】

“乡村少年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山东省桓台县依托镇村中小学校,在全国率先探索“乡村少年宫”建设,填补了农村孩子课外教育管理的“真空”,缩小了城乡办学差距。中央文明办正着手把这一成功典型向全国推广。本文以xxx为例,将“乡村少年宫”的作用与农村教育现状相结合,立足实际困难,探讨这种先进的做法能否引入到洪江市的偏远乡镇。

【关键字】乡村少年宫;建设;问题;建议 【正文】

一、目前xxx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需求

1.留守儿童的课外受教育程度低。xxx位于雪峰山腹地,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适龄青少年儿童43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达70%。走访时发现,留守儿童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管,课外生活放任自流,没有系统的学习安排,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就在外面的网吧里,放学后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家庭作业外,没有任何课外生活。造成课外活动贫瘠的根本原因是放学后没有活动场所和设施,在学校尚有一定的体育设施可以使用,放学及放假期间,只能在家或在外玩耍。他们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教育的几个大的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流失率,问题少年等。

2.学习内容少,知识仅限于书本。教育生态系统里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留守儿童除了基本的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和

1

社会教育这两大部分完全丧失。单一的学校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成长需求,留守儿童急需一个社会化的平台,接受课外教育,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师资队伍结构失衡,而且流动性大。xxx是边远山区,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再者,由于地理,音乐,美术科目没有专任老师,所以部分老师充当“万金油”的角色,且农村教师年龄普遍过大,年轻教师比例低,骨干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呈现断龙现象。xxx有两所义务制中小学,共有教师职工72人,其中艺术类专业特岗教师5名,每年都会有一批特岗老师,同时每年也会走一批特岗,流动性很大。

4.教育环境差,教学条件不足。山区学校因为经费和投入不足,各项设施难以跟上。比如小学目前还没有通过标准化合格学校的验收,校内的体育设施很简陋,没有像样的操场,孩子们上体育课基本上就是自由活动;没有实验室,对一些理化常识的认知只是来源于书本,没有亲手做过实验。特别是近年来,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偏远村的儿童上学依然很困难,没有校车,只能乘坐农用车或三轮车,安全隐患大。

5.学校撤并,校舍闲置浪费。目前xxx内各村闲置废弃的村小10座,除了部分用于村部建设外,其他的全部处于闲置状态。

二、“乡村少年宫”的主要作用

1.可以丰富教育的内涵,拓展免费教育的覆盖面。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

2

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从2005年春季开始,国家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而“乡村少年宫”与城市少年宫收费并培养孩子们某项专长的定位不同,“乡村少年宫”具有公益性、基础性,不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可以为农村未成年人免费提供场所、免费提供大件器材、免费上课。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儿童享受少年宫的权利,不会因经济原因被排除在少年宫之外,创造性地丰富了义务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免费教育的外延。

2.可以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根据外省市的成功经验,“乡村少年宫”已形成三种运作模式:一是“校外龙头式”发展模式。以相对独立的场所为阵地,建设规格高、设施全、有特色的中心型少年宫,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各学校少年宫开展工作。二是“校内独立式”发展模式。将学校内的独立校舍作为活动场所,发挥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较强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服务,并在节假日面向社会开放,为周边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三是“校内交替式”发展模式。整合学校现有校舍和教师资源,教室和场地同时是少年宫活动场所,教师同时是少年宫辅导教师。通过合理分配时间,正常教学和少年宫活动在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内交替进行。创办“乡村少年宫”,可以实现:空间上从学校向村庄社区延伸,时间上从课内外活动向节假日延伸,活动内容由过去注重文体活动向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足的缺陷,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3.可以优化农村师资结构。优化农村教师师资结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建立教师辅导员队伍。通过校内挖掘,引导和培养教师“一专多能”,同时实行镇内流动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师资共享。二是建立专、兼职辅

3

导员队伍。可以向洪江市文联、书法家协会、老干部书画学会、摄影家协会等组织发出倡议,聘请他们为少年宫辅导员,培养兴趣爱好。三是建立志愿辅导员队伍。广泛吸纳“五老”队伍、民间艺人、劳动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模范人物等担任辅导员。通过整合学校、社会资源,使专兼职辅导员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4.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课余活动场所。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乡村少年宫”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提供了课余活动场所,填补了课外管理教育的“真空”,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活动、接受教育,既方便了求知,又丰富了业余生活。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占38.1%。在单亲监护中,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乡村少年宫”能有效的弥补家长群体素质偏低的不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有事做,做有意义的事。让他们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同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乡村少年宫”有效缓解了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弱化而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学习自觉性下降、迷恋网吧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问题创造了条件。

5.可以推动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在优生优育的前提下,根据人的先天生理素质的特性,依据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协调好各种影响因素,在协调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基础上,以学校教育为主,积极地、自觉地、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充分而和谐地发展。“乡村少年宫”为农村儿童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满足了学生全面发

4

展的需要。经过“乡村少年宫”的培训,多数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科普、文艺、体育常识,扩大了知识面。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使农村儿童逐渐摆脱从前“读书只为考大学”的观念,即不是急于要开花、结果,而是要在充分挖掘每个儿童的潜质,张扬个性的同时,为未来生命价值的实现打下宽厚的基础。素质教育强调的勤于耕耘,不能急于收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乡镇学校发展“乡村少年宫”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怀化市的麻阳、通道等县都已经建成了一部分“乡村少年宫”,但是洪江市到目前还没有发展和建设“乡村少年宫”的举措,没有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

2.缺乏资金。创建“乡村少年宫”,需要大量的资金添置设备、器材、支付指导教师劳务报酬。洪江市2012年财政收入6.2亿元,预算内、外支出大,目前仍有很多民生基础设施尚需投资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如果全部依靠财政投资,难以实现。要想实现“乡村少年宫”建设,必须吸收社会投资,吸收社会公益资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

3.师资力量难以解决。一是教师辅导员少,开展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课外休息时间,作为偏远乡镇的中小学老师,本来一个人就已经身兼数职,带着好几个班级的课程,还要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去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老师们承受不了,对少年宫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二是专、兼职指导老师缺乏,作为公益性质的“乡村少年宫”,对指导老师的劳务报酬肯定有限,远道而来的指导老师一两次义务指导他们还可以接受,时间久了就会失去了耐心和动力。

4.容易演变成校外的“小课堂”。“乡村少年宫”本来是义务教育的延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o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