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定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3-09-15 00:43: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

永登县西铁中学 杨善德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从菲德尔卡斯特罗“活着就是胜利”说起。 2, 刺杀,斩首行动,自古有之。 3, “战国四大刺客”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 荆轲及刺杀背景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前230年灭韩,秦王又于前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前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战

1

国策》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初步感知

1,通过预习,本文写了一个什么内容?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秦灭韩前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回到燕国。因秦军逼境,兵临易水,太子丹找人行刺秦王政,最先找到田光,田光说自己年高,不能成大事,于是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遂派荆轲与秦舞阳入秦,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之地图,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秦王大怒,派将军王翦进攻燕国。前226年,秦军攻破蓟,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奔辽东,匿于衍水(今辽阳太子河),燕王喜听信赵代王嘉之计,将太子斩首以献秦国。

2朗读课文,正音,注意情节,并标段号。

3,初步讨论分析课文情节。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 荆轲被斩

三、疏通文意,设问质疑,并综合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明确:荆 轲-----图头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 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燕赵慷慨之士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

2

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设计文言版本、白话文版本。 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 (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

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四,本课时小节,及作业

荆轲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刺秦的不归路,待到秦廷还会有哪些细节,有何变故,历史最精彩的场景等着我们继续走进。后人会如何评价荆轲刺秦呢?我们怎么看? 请大家搜集观点,写出心得,我们下节课一起讨论。

2010-9-15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o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