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需求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结合

更新时间:2023-09-15 00:41: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需求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结合

程 扬 勇

(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问题,需求则是人们思想动机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要把需求理论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供有效供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关注和实现人们的客观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将把握群众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将引导群众需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把解决思想问题和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结合起来,把满足人们需求与倡导奉献精神结合起来。 [关键词]: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需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对需求的满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杠杆,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提出各种需求并得到满足的过程。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需求决定供给,供给的目的是有效地满足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首先要分析市场需求,然后再来确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树立“需求”观念,正确认识和分析把握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并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心理需求相吻合,提供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一. 需求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运用需求理论

人们的需求引起思想动机,而动机又支配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来影响人们的行为。由于它的教育对象是有意识、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研究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思想动机背后的决定因素——需求。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不关注人们的需求,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群众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信号,在关注客体的个体需求、群体需求和特定形势下的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其施以“适销对路”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出发点。让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在现实工作中内化为一种动力,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之一。

2、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们的各种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等。受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变,教育对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变,接受信

2

息和教育的渠道在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在变,所有这些都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工作对象的需求,不能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为做而做,不能固守已经过时了的内容、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受教育者的接受规律,了解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尤其要掌握不同群众需求的差异性,并依据需求的不同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进行创新和改进,紧密结合人们对物质 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对象发生的重大变化,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尽力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适销对路”,造成这种“不对路”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需要什么,关注什么,讨厌什么不甚了解,对群众的需求不够尊重。由于忽略了对群众需求的研究,搞不清人们在想什么,思想上有哪些忧虑,认识上有哪些疑虑,生活上有哪些烦恼,致使所做的不少思想政治工作群众不需要,而群众需要的我们又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结果费力所做的思想工作因不对群众的“胃口”而收效甚微。因此,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的状况就要求我们研究客体的个体需求、群体需求和整个社会在特定阶段和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以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根据这些需求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思想问题

3

的主要矛盾入手,从呼声强烈的需求抓起,依据不同的需求来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明确可行的教育目标,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始终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是否及时满足群众需求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标志之一 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群众需求就要提供有效的供给,即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就是服人之理、动人之情、感人之行和帮人之需。它的“服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工作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了某种需求而教育主体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不为它的工作对象所需要和接受,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出了“残次品”。所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卓有成效,很大程度要看群众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满足的程度以及满足某种需求的时效等,也就是要看群众的思想疑虑是不是得到了解除,情绪是不是得到了理顺,矛盾是不是得到了化解,精神是不是得到了振奋,境界是不是得到了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是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及时满足群众需求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标志之一,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切实运用需求理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将需求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1、将关注和实现群众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4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我们党又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注和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为出发点,这不仅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那种脱离人间烟火的说教 ,而是与现实生活、与人们的利益需求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通过满足需求来激发人们的内在力量 ,强化人们的立业意识、奋斗热情和奉献精神 ,鼓励人们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离开了群众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软弱无力。文化大革命中,天天喊口号、背语录、搞运动,人们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少,结果是思想觉悟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目标,提高其效益就必须牢固树立需求意识,以群众的需求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信号,根据不同主体、不同形式下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把握群众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支配行为的起点是人对事物产生了一种需求。所以,了解和掌握人们的需求及其变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切入点。分析教育对象的需求,目的就是要把“需求”观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供需脱节”的问题。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物质上的需求,一类是精神上的需求。而从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的存

5

在方式来看,又分为精神需求和实际需求、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抑制性需求和激发性需求等。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和关注的需求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需求,但由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往往与物质需求息息相关,甚至是其在思想领域的集中反映,所以,在研究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对人们物质层面上的需求也要予以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了解和掌握群众的需求:一是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去,多与教育对象交朋友;二是运用心理学、测学等知识来分析研究群众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人们的需求特点;三是建立社会舆情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多方收集社会思想动态,把握群众的需求脉搏。

3、将引导群众需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

群众的需求复杂多变、千差万别,其需求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有眼前和长远之差,有个体性和群体性之别。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了解群众有哪些需求,更要进一步分析哪些是应当满足的需求,哪些是应当抑制的需求,以便“对症下药”。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过高需求,要循循善诱进行说服教育,对无理的个人主义需求,应当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对一些正当的、但一时又不能满足的需求,除了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外,还要使其有盼头。在引导人们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重视精神需求的追求。通过积极引导,使人们自觉地抑制自己的不合理需求,激发正当需求,促使人们把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把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起来,促使人们的思想朝着正确

6

的目标迈进。对人们的需求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迎合,必须主动做好引导。对符合时代要求的需求应大力提倡,对合理需求应予以尽量满足,对有害的需求则要理直气壮地反对。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对人们的思想动向、 转变,坚持从需求这个起点出发,在了解、引导、满足人们的需求上下功夫,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需求理论的几点要求

1. 关注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我们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应分析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教育对象,把握他们对各种利益的需求结构。因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人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利益需求也是不同的。如中青年职工比较关注实际的物质利益,知识分子则更加注重精神利益。而当代大学生则对政治利益的要求表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对物质利益的要求表现在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毕业后待遇高低的关心,对思想文化利益的要求表现在对知识、艺术和友谊的渴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工作方法要以对象、时间、条件为转移。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忽视人们利益需要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做法,不管什么教育对象,也不论多少人,一刀切,一锅煮,千篇一律。这就没有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很好地实现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当然也就因为没

7

有针对性而削弱了教育的实效性。

2、 把解决思想问题和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必须落实到满足群众的需求上来。既要采取民主的办法,摆事实讲道理,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同时更要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满足其合理需求。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江泽民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2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是提高本单位的效益 ,实现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共同利益。因此,要在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困难职工解困等难度大的问题上为群众着想,一切要着眼于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上。不引导人们从眼前的、身边的现实需求谈起,就会使人们的进取心失去稳固强劲的动力。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做到点子上,避免流于形式或空谈,就必须围绕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矛盾 、利益的碰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之以需,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把本职工作做好。

1

毛泽东选集[M] 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318页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年版第90页

8

2

3、把满足人们需求与倡导奉献精神结合起来

我们不能忽视或否定人们的需求,但又不能仅停此在满层面上,而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觉悟水平。贯彻需求理论,并不是不讲奉献。片面地把满足需求作为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做好工作的惟一有效方法,只能将人们的思想引向“金钱万能”的泥坑,认为大道理一筐,不如“大团结”一张,什么都用金钱来衡量,鼓吹按酬付劳。事实上,单纯的利益刺激并不是万能的,必须把关注人们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满足需求,也讲奉献精神。不满足需求,奉献精神就丧失了物质基础,不讲奉献精神,社会就不会走向和谐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奉献精神,不是要人们放弃自己的合理的利益诉求,单纯地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教育人们正确地看待义与利的问题,正本清源,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义利并重、义利统一 ,正确地对待奉献和获取的关系 ,把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满足个人需求的前提。如果一个民族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民族和国家就没有希望。所以,注重物质利益与提倡奉献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能将二者分割、对立而是要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 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

[3]贺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M] 北京:中央文献

9

出版社 2000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o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