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中传统武术家族

更新时间:2023-04-22 08: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回族中传统武术家族——马凤图一门

马凤图之子 马明达

马凤图一门作为传统的回族武术家族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

首先,众所周知,马凤图家族是回族,是中国“回族武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代表。同时,这个家族也是中国回族史上谱系最为悠久的家族之一。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3),阿拉伯天文学家马依泽应聘入华,帮助宋朝修订历法。马依泽留居中国,子孙繁衍,散布全国,绵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马依泽的后代分了若干支系,比较有名的如安徽怀宁马氏、天津崇伦堂马氏、关中马氏等。其中有从安徽怀杯宁析出的一支,据说原居南京雨花台二龙岗,明代初年出了个叫马仲良的,以军功起家,曾任彭城指挥使。明成祖“靖难之役”后,受命到河北省青县担任武官,由此举家迁居青县。入清以后,马仲良家族逐渐衰微,据说是马仲良第三子的后裔从青县迁到沧县杨石桥,这就是杨石桥马凤图一门的来路。应该说,如此久远的世系,即使是在汉族家族里也不多见。民族、宗教和久远的家史,使马凤图家族形成了特别重视传统的观念,这对他们世守传统而不肯随波逐流的武术理念肯定是有影响的。

马凤图之子 马明达

其次,从世系看,杨石桥马氏的祖上确有以军功起家的武人,在明代,这是一个职业军人家族,因此可以说与武术早有因缘。但近代以来马氏家族在武术界的崛起,则与沧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有直接关系,与这个地缘因素的影响分不开。

沧县东南乡一带自来是回族聚集区,民风醇朴强劲,尚武之风很盛,清末民初间出了不少武术名家,而且这些武术家往往有盘根错节的世亲关系。旧时代,武技是一个谋生之道,沧县东南是贫瘠地区,仅凭农事不能温饱,于是许多人就靠武技外出谋生,这也是当地武术发达的一个原因。马氏家族不是资产殷实的富有人家,祖上也出过以武艺闯荡关东的传奇人物马芬,清末奉天闻名一时的恭盛镖局就是马芬一手创办的。后来马凤图、马英图兄弟在东北时,就曾得益于这位先辈的赫赫名声。民国初,许多沧州武术人士走出沧州,凭着武术在各地谋生,其中一些精英人物,如王子平、佟忠义等,在武

术的体育化转型和“国术”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国武坛上影响深远的人物。马凤图弟兄也是在这个时候走出了家乡,登上中华武术大舞台,演绎了一幕幕生动的武术人生剧。地缘文化因素在马氏一门武术传统的形成上,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通过武术这个特殊的文化形式,马凤图家族的命运同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这个家族浓厚的爱国情结和光荣传统。宣统年间,在天津读书的马凤图加入了同盟会,踊跃参加反清活动,因为精通武术,胆气充盈,被推为铁血团成员,参与了许多秘密活动。他奉同盟会之命,积极团结北方武林人士,创建了针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中华武士会,曾以武士会代表身份与在天津某校任教的日本剑道教习比试击剑,结果连胜三局。马凤图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弟弟和后代们,这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有非常突出而感人的表现。

抗战爆发后,马凤图弟兄四人从不同的角度一无例外地参加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在当代武术家族中并不多见。

二弟马英图,字健巽(亦作雄),最喜戎马生涯,多半生是在军旅中度过的。抗战军兴,他先后在孙连仲、刘汝明等部任武术教官,屡次参加对日作战。1938年在孙连仲部军官教导团任教官,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战,以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受到孙连仲嘉奖,赠予缴获的日本战刀一柄。三弟马昌图,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曾在青县、南皮县和天津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后因负伤退伍。四弟瑞图,抗战爆发后入西北军刘汝明的六十八军当兵,他为人勤恳,凡事任劳任怨,又善长武术和摔跤,每战必先,深受刘汝明器重,亲自擢拔为侦察排长。1938年3月随刘部在河南南部与日寇作战,在唐河时,带病执行捕俘任务,遭敌狙击,英勇殉国。刘汝明将军对马瑞图的阵亡十分痛惜,曾派参谋长李振义将瑞图的遗物送到家中,并特地向马凤图致信说明当时情况,表示悼念之情。

抗战爆发后,马凤图在大后方的兰州积极接受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的谢觉哉同志保持经常联系,受到谢老高度评价,这在谢老的日记中多有反映。当时,他经常发表抗日言论,鼓动青年报效国家,曾向抗大捐款,并秘密组织回教人士代表团赴延安访问参观。当时中共甘肃工委书记孙作宾同志给中央的报告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他所主持下的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吸收回族地下党员杨静仁、张杰等人为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党的外围组织,一时成为兰州回族青年的聚集之所,为此他曾多次受到特务组织的恐吓和迫害。

马凤图的长子马广达,早年随父亲投入西北军,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张自忠、赵登禹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后以战功积升为班、排、连、营长。1933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之役中,率部参加大刀队夜袭日寇,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张自忠将军曾亲临病床看望。后来带伤操练士兵,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马广达被国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曾在北京受到公祭。

历史证明,马氏一门是一个爱国的回族家族,是一个在民族大义上毫不含糊的武术之家,应该说这是马氏家族最重要的传统和特点。

一百多年来,马氏家族的武术历史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

清末到民初,杨石桥的马捷元、马连元兄弟,及马捷元之子马化堂等,这两代人是第一个时期。马捷元兄弟都是痴迷武术的农村拳师,他们的子侄辈更是如此。马捷元父子与当时沧、盐、南、青各县的武术家们有广泛的交往,学艺多,见识广,后来都接受了黄林彪先生的“通备”学说,劈挂、八极兼而习之。马捷元擅长摔跤、弹弓及驭马射箭等传统武艺,为人儒雅,乡望甚高。马化堂喜练八极和二趟劈挂,膂力甚强,刀法亦佳,沉隐有胆略。他们两代人的足迹已经走出沧南一隅之地,捷元、连元两弟兄曾多次远走关陇,遭遇过许多艰难险阻,凭着一身武艺和胆识,常能化险为夷。但,他们的武术活动主要还是在家乡,后来也都终老于家乡,因此,应该说马氏家族武术的第一个时期基本上仍属于乡土拳家,他们是“马氏武艺”体系的创始期。

第三代的马凤图、马英图两兄弟,是马氏武术传统的第二个时期。

当年曾以“马氏双雄”闻名华北的马凤图、马英图,将马氏一门的武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位上,使“马氏武艺”卓然立足于中华武坛,并在大西北得到大面积传播,其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在近代武术史上是不多见的。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值得表述一下。一,马凤图系统接受了黄林彪先生的通备学说,武学品位得到提升。从此艺有本源,学有归宿;胸襟豁然,气度大变。显然这是马氏武术事业发展的基石,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其二,如前所说,马凤图兄弟走出了沧南一隅,在更广阔领域里和更高的层位上展现武学,广泛交结武术名家,努力吸收古典武术珍品,从而大大拓展了通备武学体系。其三,马氏弟兄积极把握近代武术的体育化进程,主动参与“国术”体系的建构事业,可以说起点高,视野宽,这是“马氏武艺”能彻底摆脱江湖武术的庸浅习气和神秘主义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点,马凤图兄弟都是资质优异又勤勉好学的人,他们视武术为安身立命之本,是值得终生求索的大学问。于是不计功利,不慕浮华,不趋时,不趋势,一生苦心探研,往往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直至不知老之将至!马凤图在“文革”劫难中,照样练拳,照样研究武术古代武术图籍,浑然不知恐惧羞辱为何物。有一次居然在“交代材料”的末尾署名为“拳迷叟”,当权者上纲上线,百般责难,他却忍俊不禁,一笑了之,事后更是大笑不止。

毫无疑问,马凤图是马氏家族武术传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继黄林彪之后通备武学体系最主要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声名赫赫的马英图在武术事业上虽独有建树,影响深远,但在弘扬通备武学方面,在整理古典武术遗存方面,他始终只是马凤图的助手。

马氏家族武术传统的第三期,应以被武术界称为“马氏四杰”的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为代表。四兄弟都是马凤图之子。马颖达已于2000年7月去世,目前尚有“三杰”活跃在武坛上,继续为弘扬传统武术和通备武学而不懈的努力着。

马氏弟兄各有专学,各具优长。一般认为,在当代武术界尤以马贤达、马明达二人影响更大些。马贤达参与了当代武术的许多重大活动,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和观摩表演的总裁判长,是目前四个武术九段之一。作为历史学家的马明达,又兼任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的教授,长期以来在文武两条战线上勤奋工作,成果累累。特别是近几年来,他发表了大量武术文章,出版了《说剑丛稿》等武学专著,还有关于八极拳和“通备武学”的一系列文章,都以学养深厚、观点敏锐犀利而受到海内外广泛瞩目,引起巨大共

鸣。早就有“白眉”之誉的马明达,在马氏弟兄中更显突出。通过他的论著,使海内外学人和武术爱好者们进一步了解了“通备武学”的深厚底蕴,求学问道者络绎不绝。 “马氏四杰”的事迹为大家所熟悉,我们不再一一介绍了。

马氏一门所传承的通备武学,是一个经过了许多武术先贤努力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武术体系,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极具特色,并保存了许多稀有的古典武艺内容。这个体系原本只是沧州地区一个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的门派,经马氏一门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和积极传播,已成为大西北最流行的武术流派,拥有大量爱好者。目前,这个古老而新兴的武术门类,已传向全国许多地方,传向世界各地。有趣的是,在国外,为了避免音读上的雷同性,人们更愿意将它称之为“马氏武艺”或“马氏通备武学”,或者干脆就叫“马家拳”。以一家一姓传承和弘扬一个独立的武学体系,延续了百年之久而不衰,这在中国武术史上确不多见。

马氏一门不仅是清末到民国年间最活跃的武术家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参与各级武术活动,不管武术界风向如何,他们一贯坚持传统武术的文化本位,维护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大胆抵制和批评武术界的不正之风,这在传统武术家族中更是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马氏一门能在中外武术界受到广泛敬重,名声有越来越高之势。 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运动会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武术运动会,马氏一门几乎全部都在不同层次上参加了这一盛会,马贤达荣获天津地区散打冠军,和全国短兵比赛冠军,是新中国第一位散打寇军和短兵冠军。他和代表西北区的哥哥马颖达的比赛尤其引人瞩目,础为大会热点话题。为此次运动会拍摄的我国一部彩色记录片中,特为马颖达、马贤达的短兵比赛按排了镜头。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京隆重召开,是新中国的体育盛事,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三兄弟参加全运会击剑比赛,马明达进入男子花剑决赛圈,一时传为佳话。当时,两个回族家庭最引人注意,一个是天津的穆成宽、穆祥雄家族,另一上就是马氏家族。

“马氏四杰”及他们所培养的大批武术人材——其中包括著名的武术六连冠赵长军等,都是当代武术界的名人。正因为如此,去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文献记录片《新中国五十年体育回顾》的武术卷中,个人出镜的包括伍绍祖、王子平,不过四五人,而马贤达、马明达两兄弟都有专访镜头,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评论当代武术发展的得失成败,社会反响甚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pf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