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导学案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doc

更新时间:2023-12-04 03: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2课时) 主备人:____ 审核人:____ 授课人:____ 时间___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割裂物质和运动关系的两种表现: (3)静止和运动 (4)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重点难点】 考点3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考点4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5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学习流程】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一问 什么是物质 的客观实在 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诱思讨论(合作学习) 一问 什么是绝对运动 一答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关键词 无条件、永恒、绝对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一答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 关键词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有条件、暂时、相什么是静止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对 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重点点拨(方法学习) 一问 什么是规律 的、稳定的联系 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事事有规律 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①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本质上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 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 ■及时训练(巩固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时空的轮回就在一念之间,天长地久只是善意的谎言。没有永恒不变的永远,只有变换的沧海桑田。我们在今天寻找永恒,今天依旧会变成昨天。”上述歌词主要表明 ( )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系 一答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关键词 固有、本质、必然、稳定、联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 3.《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选择“A”,错误选择“B”。 4.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则是主观的。( ) 5.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 6.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条件的。( ) 7.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关系的?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