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

更新时间:2024-01-09 15: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

(1906——2008)

第一节 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1906——1911)

学校诞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慈利知县袁世传根据清政府的《兴学诏书》,将县试院(考棚)改为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委任李朗武为监督(校长),每年招收甲、乙两班。次年,高等小学堂迁入原县城东外街正式校舍。

体制及课程设置。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招收初等小学毕业及十五岁以下“略能读经而资质聪敏”的儿童,学制四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共九门课程。高等小学堂实行班级教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考试,管理规范。师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辛亥革命中,热情宣传,积极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男剪辫发,女放裹足”等社会风俗革新活动。

教师队伍。在官立高等小学堂先后继任监督和执教的有吴恭亨(岩村)、康涤贤、黎成镕(陶吾)、李楚书、肖士甲等。他们大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在地方颇有名望。民国时期慈利县一批有文化、思

1

想活跃的人物,如王固存、于抚宇、于心宇、宗庆廷、李达武、唐牺之、施大临、张心量(权)、毕世勋(嘉乃)等都接受过他们的良好教育。

第二节 慈利县中学校

(1912——1922)

学校机制。民国元年(1912)八月,慈利知事雷以动根据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为慈利县中学校。省教育司委任杜章甫为首任校长。县中学每年招收一个班,并附设高等小学,每年招收甲、乙两个班。慈利县中学校属官办性质,办学经费以固定校产收入和政府划拨的财政税收两项来源为主。中学确定一人为主事,负责日常事务;附小的人事和经费系由中学统一安排。

办学思想。民国二年(1913)六月,袁世凯发布《整饬学风令》,强调“崇经学孔”。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袁又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校长杜章甫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湖南大学前身),他不畏强权,带领师生对袁的指令竭力抵制,积极推行新学,实行多项革新措施。将礼堂孔子牌位换为孙中山像;在教学内容上废除经、史、子、集为主的课程设置,按新规定开设课程,还订立考试、升留级、教职员职守等制度;从外地延聘一批青年新学教师来校任教。杜章甫题联“庠序学校以教,杞梓梗楠之材”,悬于学校大门,以示对学生的勉励。后任校长肖士甲、郝泽葆、朱元荣等基本上推行了新学思想。

2

由于实行男女分校,中学校和附小一律只招收男生。

学制及课程设置。慈利县中学校学制四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预科)、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共开设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图画、手工、乐歌、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等13门课程。附小学制三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外国语、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唱歌、体操(兼游戏)等13门课程。

基本建设。校园面积约5000平方米,校舍进一步扩大,系木瓦结构,中有风火墙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大“田”字形格局。校门北向,前临原县城东街,跨过街道便是澧水河堤。学校操场就建在河堤上,架有过街桥相通。桥上建有一亭,曰“对虎亭”,亭中悬有吴恭亨撰写的楹联:吾道曾向老君问礼,诸生亦随季路升堂。

社会活动。袁世凯发布《整饬学风令》之后,校长杜章甫即组织进步师生,展开反袁护法的斗争。教员郝子敬、朱冬青,学生袁明濂(任远)、佘绍矱(惠)、刘先齐(仁鹤),张心量(权)等都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张心量在县城桂香楼题联明志:“壮县伟观,问李群玉溇水亭今安在哉。惟此高楼,撑天无恙;发人远慨,笑袁世凯皇帝梦亦已醒否。愿吾民主,历永宁”。

办学效益。新学观念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为一批人才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任过湖南省政府副主席,内务部副部长,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的袁任远,红七军前委兼五十

3

三团政委、烈士佘惠,大革命时期牺牲的温炼之、张一鸣、董伯玉、谭绍福等烈士,慈利一中后任校长毕嘉乃等都是慈利县中学校的学生。

第三节 慈利县立初级中学

(1923——1952)

学校机制。民国十二年(1923),慈利县中学校改名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历任校长有朱元荣(冬青)、杨道镇、宋绍祁(慈元)、禇道谦(吉甫)、戴金寿(鼎九)、李宇甘(中和)、朱岳峙、朱纯一(佰元)、于知雄、张清寰、徐光瑊、汪儒烈、于榕章、刘金先、毕嘉乃等16人。1949年7月,慈利解放。慈利县人民政府,中共慈利县委相继成立,人民政府接管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刘金先留任校长。1950年2月,慈利县简易师范学校并入慈中,刘金先继任校长。简师校长王贤澧任副校长。1952年8月,刘金先调省立四中,常德专署调慈利文教科长毕嘉乃兼任慈中校长,向锡梅任副校长。历任校长中,以于榕章、刘金先二人任期稍长,懿行颇高,业绩尤佳。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因日寇犯境,县政府将学校迁至岩泊渡。于榕章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照常办学。省教育厅在《省县(市)行政人员考核表》上对他的考核评语是:“操行——清苦自甘,廉洁自持,堪称人师;工作——管教认真,学风纯正,成绩可嘉;学识——进修有恒,学问日新,足资模范。”刘金先在校长任期内,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他延聘一批优秀教师,使学校为之一新。学校建“科

4

学馆”,他捐献300石稻谷作铺底资金,个人花300银元买回一个汽车头,自己动手改装后供学校发电。慈利解放时,全力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学校档案图书资料、校产校具得以妥善保存。

学校设训育处、教务处、事物室。1949年8月,改训育处和教务处为教导处。1951年9月,设总务处。

办学思想。慈利县立初级中学继续推行新学观念,重视人文教育。制定的校训是:刚健朴诚,校长朱岳峙题写了跋文:丈夫事业,以柔成者,吾见罕矣,故取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用健;朴者,朴穆而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故奠之以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提出:“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1939年,由王固存作词,苏兆龙谱曲的《慈利中学校歌》即体现这种办学思想。歌词云:“羊角郁翠,环吾校兮苍苍;溇澧萦廻,汇洞庭兮茫茫;山水钟灵,英才荟萃于一堂,青年是民族之奇葩,时代之朝阳;炼志、炼胆、炼识,爱国、爱人、爱乡;诚实莫耽玄理虚想,读书不忘抗敌救亡。欲革命之成功,在学问之高尚;储蓄远道的资粮,踏进人生的战场;顶天立地,轰轰烈烈,做个堂堂中华男儿样;复兴民族,责任匪轻,在吾侪青年的肩上!”1950年秋,学校按照慈利县人民政府的指示,动员工农子女上学。至1952年下学期,工农子女入校人数达到611人,占学生总数的66%。1952年,提倡学习苏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办学规模。民国十二年(1923)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每年招收两个初中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附属高小停办。民国十二

5

年(1923),扩办一个养成师范班(一年制)。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政府向省教育厅呈报,拟将慈中改为完全中学,并招收了一个高中班,未获准。是年,学校实行男女兼招,全校共7个班,学生405人,教职员29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扩大到9个班,学生517人,教职员39人。1952年,春季招收2个班,秋季招收6个班,共达到19个班,学生924人,教职工58人。

学制及课程设置。民国十二年(1923),中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附属高小由三年改为两年。中学开设的课程:公民、国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体育、音乐、手工、图画等13门。民国十六年(1927)增开“党义”。民国十八年(1929),改“党义”为“三民主义”,增设了“党童子军”课,与体育课并开,恢复“修身”。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民主义”改为“公民”,“博物”分为生理卫生、植物、动物,停开了修身、国术、工艺,增开了劳作。1950年,开设的课程:国文、数学、自然(包括动、植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英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美劳、音乐、体育共13门,每周授课28课时。1951年,国文改称语文,取消了自然,单开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美劳改为美术。

教师队伍。慈利县立初级中学本着“聘先生则楚材晋用,远达蜀国”(朱岳峙语)的择师宗旨,先后延聘了一批具有大专以是学历、学识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象国文教师李楚书、王固存、于抚宇、宋庆庭、李泽赤、王启烈;英语教师李伯俊、唐纯庄、金物滋、黎定南、张沈川、任机、储曼侨、朱寄生、朱绍先;数学教师张清寰、敖治朝、

6

汤祖禅、王德化、向锡梅;理化教师杨锡昆、刘自烈、王贤澧、刘金先、李佩华;音美教师苏兆龙、徐少彦、宋泂;国术教师郭玉堂、刘盘明等,他们专业造诣深厚,德才兼备,治学严谨,堪称一代名师。他们也大都是铁血男儿,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基本建设。民国二十二年(1933),校长朱岳峙征得学校后面的民田十余亩,新建了包括足球场、田径跑道、篮球场的大操坪。校门也改为南向,校园背托澧水。校门悬有“慈利中学”的横额,门联为“慈祥为怀,利普家国;中西并治,学究天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日军侵入慈利,学校经济损失达522元,被迫停课。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县政府决定将慈利中学暂迁岩泊渡。翌年三月迁回。民国三十八年(1949),科学馆建成。至1952年,分别增建了体育设施,添置了理化教学仪器,学校图书达3485册,教学、办公、住宿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党群组织。民国三十六年(1947),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1950年春,简师合并后成立慈利中学首届学生会。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慈利中学支部成立。1952年,学校中共党员仅向锡梅一人,参加慈利城关镇支部过组织生活。

后勤保障。民国三十六年(1947),学校成立了伙食监察委员会。1950年,由校长室、总务处、校医室、体育教师等组成学校健康委员会。

社会活动。民国十五年(1926)下半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夏

7

季,慈利兴起了农民运动,慈利中学师生投入了这场大革命运动。中11班学生杨树滋担任县总工会干事,杨世春、蹇先为、张学阶等分别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并担任相应职务。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党员张沈川的组织领导下,以二十四、五班学生为骨干,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组建了“慈利抗敌流动剧团”,以“慈利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创办了抗日刊物《慈利旬刊》,音乐、美术教师苏兆龙组织一批音美爱好者成立“艺术研究会”和“唤醒书画社”,开展抗日宣传。学生于棠章(于黎光)、于蔚章、杨复峻(杨帆)经张沈川指引,与校友刘代鉴、朱允嘉等奔赴延安,先后在洛川抗大四期六大队和延安抗大第五期三大队学习,毕业后即分赴抗日前线。1949年3月,毕嘉乃组建“湖南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慈利分社”,主要成员有向锡梅、王育九、刘寿田、彭正鹤、卓从斌等慈中十余名教师。1951年,全校师生分三批共80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中,为国家购买飞机,师生捐款456元。1951年至1952年,为配合土改运动,学校组建了有40名师生参加的“文工团”,校长刘金先亲自任团长,在全县巡回演出。

办学效益。慈利县立中学共办初中66个班,毕业学生3000余人;另办高中班一个,毕业学生52人;办中师班4个,毕业学生185人;附小14个班,毕业学生700余人。在这一批学子中不乏优良之材,像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吴宪猷、杨树滋、张学阶、蹇先为、王恩俊、聂晶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政界人物如黎盛斯、谭绍志、宋湛、刘志宇、王泽恕、于黎光、杨帆、卓康宁、朱纯武、朱寄生、张有典、李

8

岳平、朱敷森、王伦平、刘怀信、王维四、廖启桂、张林钊、卓尚攸、覃长盛、于炎湖、王文章、吴梓林、王人寿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上级主管部门对慈利中学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民国三十七年(1948),湖南省教育厅督学何家吉呈报省厅的《视察报告》中称:“一、该校自卅四年复校原址,建修充实,已复旧观。校长刘金先热心干练,教师资历大都优良,少数教员资历略逊,教学成绩仍称良好。二、校舍大部分利用旧有房屋,校景培置清雅,运动场宽阔,设备亦甚完善。三、征费较之厅定标准略低,学生栽种蔬菜,饲养猪羊鸡鸭甚多,蔬菜及蛋类勉强可以自给。四、全校计有高中一班,初中七班,学生四百七十五人,教学进度能平衡发展,作业评阅改查均颇精祥。五、毫无都市浮华习气,内务清洁,读书风气尤为良好,课外活动亦甚注意,壁报多有可观者。”

第四节 慈利第一初级中学

(1953-1960)

学校机制。1952年11月26日,奉省教育厅令,慈利县立初级中学更名湖南省慈利第一初级中学。学校仍设教导处和总务处。1953年1月,县人民政府任命毕嘉乃为专职校长。1958年,毕被定为“极右分子”,撤销一切职务,每月发给生活费。副校长梁崇钧主持全面工作。1959年10月,梁亦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撤职降级处分。1960年2月,中共慈利县委决定,任命唐纯概任慈利一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9

办学思想。慈利第一初级中学一方面围绕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贯彻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及“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一方面从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向苏联学习。1957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精神,学校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办学规模。1953年,全校19个班,学生922人,教职工58人,至1958年基本保持这个规模。1958年,增开2个高中班。1960年,高中招6个班,初、高中共27个班,学生1403人,教职工83人。

学制及课程设置。初、高中学制均采取“三三制”。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每周33课时。1954年,取消英语科,将中国革命常识和时事政策合并为政治。1956年,语文分成汉语、文学两科,新开《实验园地实习》。1957年,增设农知,政治改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58年,开设俄语科,农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改为政治常识。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废除百分制,采用“五级记分制”。

思想政治工作。1953年之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劳动与理想、教育方针与学习目的、自觉守纪与国际国内时事进行。1957年5月,学校投入整风运动。1958年2月,学校对“右派分子”定案,毕嘉乃等7人

10

至2008年下学期共有60个班3000多人,教职工262人,一鸣中学从2003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至2005年下学期,已有32个班2297人,教职工144人。

学制及课程设置。1960年至1966年,慈利县第一中学采用“三·三”学制。初中开设的课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知、俄语、政治、常识、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高中开设的课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俄语、政治、历史、生物、体育。1969年复课之后,学制改为“二·二”制,实行春季招生,采用基层推荐入学的方法。课程6门:毛泽东思想,语文(以毛泽东著作、语录、诗词及“两报一刊”社论为主),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取消班级建制,按连、排、班命名。1970年,开设的课程是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工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植物、动物)、军事体育、革命文艺。1973年增设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取消工业基础知识,分设物理、化学。1975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学习“朝农”经验办专业班,二年级10个班(高38——47),依次改为理论写作甲、乙班,农业建设甲、乙班,农业机械甲、乙班,农业技术甲、乙班、师训班,电工班。一年级8个班(高56——63)依次改为农科、农建、农机、电工、写作、师训、红医、文体等专业班。1977年——1978年,高二仍为专业班,高一为普通班。1978年下学期,初中恢复三年学制。1981年下学期,高中恢复三年学制,课程均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设。1997年,增开电教课。2000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

16

程改革纲要》,学校制订了《慈利一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增开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政治、语文、外语、体育、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列为选修课程。

思想政治工作。1、加强思想教育。1961年至1962年,主要进行国内形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学习目的和劳动教育。1963年,进行阶级教育及人生观、共产主义道德教育。1965年,突出政治挂帅、为人民服务,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的教育。1966年至1978年,突出毛泽东思想教育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1979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1986年之后,侧重理想和法制教育,推行素质教育。2001年、2005年,先后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2、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1963年至1966年,开展向雷锋学习和大学“毛著”的活动。1966年至1978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先后开展了“斗、批、改”,“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批“师道尊严”,“回击右倾翻案风”,批“四人帮”等政治活动。1980年,恢复朝会和升国旗制度。着重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活动,开设了“校园之声”广播站。1994年,学校成立“春笋文学社”,并创办校报《春笋》。2000年之后,学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3、逐步走向规范化。1985年之后,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慈利一中学生守则》和《慈利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四线”德

17

育网络。1998年,制订了《慈利一中德育工作方案》。2000年,开始加强对德育理论和德育主体等领域的探讨,组织50多名教师投入德育课题研究。4、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61年,为梁崇钧等三人摘掉“右倾机会主义”帽子。1983年,给错划为“右派”的毕嘉乃等五人撤销处分,为文化革命中受到诬陷和迫害的刘筱楚、朱濂、杨锐之等十人恢复名誉,给已故的毕嘉乃等五人建坟立碑。5、德育工作有实效。历年来,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结果是:合格率99.9%,优良率86%,犯罪率为零。学校被评为“张家界市德育工作甲等学校”,“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德育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县交流。

教学工作。1960年,劳动过多,教学形成了走过场。1961年上学期,控制了社会活动和劳动总量,保证了足够的教学时间,直至1966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扎实而富有成效。1969年8月,复课之后,除文化课外,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开批判会。1975年,学习“朝农”经验,实行“开门办学”,以社会为课堂,拜工农为师,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课,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作为基础课,校外教学基地——社会大课堂扩大到两县,28个公社及部分工厂,共53个单位。1978年下学期,学校提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突出教学中心,加强“双基”教学,狠抓五个教学环节。1983年之后,学校向全体教师下发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接着又颁发了《补充意见》,教学工作侧重面向全体学生。1989年之后,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形成制度化。从

18

2000年开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新的课程计划,着手搭建新的课程框架,教师逐步把人本理念引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不断得到加强。落实了“33524”备课制,做到“三定”(时间、内容、中心发言人),“三备”(教材、大纲、学生),“五点”(重点、难点、基点、热点、切入点),“两法”(教法、学法),“四统一”(目标、进度、作业、测试)。每个学期都举办了“教学开放周”和“教学开放月”活动。

教研教改。1960年下学期,根据省教育厅精神,进行教改实验,丢掉系统教材,使用省编和自编教材,大上“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一课时是以往四、五个乃至十几个课时的课程量,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1961年上学期,上述倾向得到纠正,直到1966年上学期,教研活动基本围绕教学中心开展。1969年8月复课之后,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纯粹是个人崇拜和愚民教育的产物。1975年,实行“开门办学”。1978年之后,教研教改转移到教材教法上。1985年开始,教改重点集中到课堂教学上面,加大培养学生能力的力度。1996年,“教研领路”列入学校办学方针。1999年,形成了四大科研系列:德育优化系列,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改革系列,教育效益与质量评价系列。建立健全了各教研组学科教研课题责任体系,创办了教研专刊《教研通讯》。2000年,报省立项的科研课题9个。2003年,成立教科室,4个国家级子课题正式立项。1978年至2008年,教师获国家、省级奖励或在国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近700篇。学生参加各级各科各类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有千余人次,历次竞赛几乎包揽了张家界赛区绝大部分各等次奖。

19

文艺、体育、卫生。1961年至1966年上学期,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二次大型文艺晚会,成立了校合唱团,围鼓队。1969年之后,学校成立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1977年开始,学校文艺活动加强了群众性和娱乐性。每年元旦都举办一次文艺汇演。1997年,围绕喜迎香港回归,开展的文艺活动是最丰富多彩的一年,主要活动内容有图片展、书画展、电视演讲、文艺汇演等。2003年,开始专门招收艺术特长生,每届30人。学校成立了有一定规模的乐队。体育方面,1961年至1966年下学期,学校有了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两课”、“两操”、“两活动”从时间和制度上得到了保证,全校共有男女篮球、男女排球、体操、田径、乒乓球等7个代表队。1969年之后,劳动课代替了体育课。1978年,体育恢复正常,同时,成立了男女篮球和田径代表队,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1979年,学校制订《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的一些规定》共6项36条。1992年,成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6年,因设施设备不达标被取消。2002年11月,恢复“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称号。2004年,与湖南大学签约,确定为“湖南大学大学生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至2008年,在省级以上各类田径运动会中共夺得金牌35枚,银牌18枚,铜牌24枚。为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共输送了40余名体育专业新生。有2人被选调进湖南省体工大队。学生体育合格率达到95%以上。1961年至1966年下学期,卫生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1981年,制订《爱国卫生工约》10条。1996年,学校成立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工作完全形成制度化,坚持“四保证”。学

20

生每学期一次体检,教职工每年一次全面体检。

党群组织。1962年11月,中共慈利一中支部改选,唐纯概继任书记。1966年6月之后,党支部呈瘫痪状态。1971年2月,恢复支部委员会,谢迪功任书记。1973年,党支部改选,熊用之任书记。1974年7月,熊用之调离,副书记向锡梅主持党支部工作。1975年6月,向锡梅调离,副书记唐治汉主持党支部工作。1978年7月,向锡梅任党支部第一副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1月,吕长生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4月,党支部改选,王永锡任党支部书记,于来庆任副书记。1987年2月,王堂元任党支部副书记。1991年9月,黄生华任党支部副书记。1996年12月,党支部升格党总支。1997年3月,党总支下设初中,高中一、二、三年级,后勤行管五个支部。(2001年增加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1998年,王堂元调离。1999年9月,王永锡离任,王堂元任党总支书记。2001年8月,王堂元调离,9月,赵群炳任党总支书记,黄关初任副书记。2004年8月,赵群炳离任。9月,黄关初任总支书记。2007年4月,王堂元任总支书记,黄关初任总支副书记。2008年4月,黄生华离任。1961年至1966年,先后有万仁仕、谢春阶、扬昌欣等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慈利一中委员会书记。1971年2月,共青团组织恢复,先后任团委书记的有林玉平、黄生华、张佑民、马中全、廖月初、滕利玲。1963年,刘筱楚任中国教育工会慈利一中委员会主席。1978年10月,恢复工会组织,于来庆任主席。后有张道生、张谋权、朱新兵等继任。1984年,选举产生首届慈利一中教职工代表大会。1978年10月,慈利一中恢

21

复学生会。1980年9月,恢复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慈利一中大队部。

教师队伍。1、基本队伍。1961年,教职员工压缩至63人。1969年,对在编55名教职工实行排队分流:留校15人,抽调2人,送“五·七”干校劳动16人,下农村当宣传员10人,下放到农村2人,被群众专政5人,被监禁2人。1970年,一批名老教师返校,教工总人数回升到56人。1977年,聘请各类兼职教师36人。1980年,教职工85人,1990年达140人,2000年达190人,2008年达268人。2、学识水平。现任教师中,研究生1人,本科237人,中教高级65人,中教一级96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1人。国家、省、市、县级各类学会理事,会员48人。慈利一中的教师多从本县择优选拔和从外地择优录用,队伍精良,一批名师如语文教师莫畏、胡道益、江正义、吴家义、于继文、钟志伟、向先蒲,数学教师杨锐之、李孟康、彭建成、朱银坪、卢伯友,英语教师廖汉年、张友君、彭永谦,物理教师章建华、王仁康,化学教师李坤齐、王文效,政治教师刘筱楚、刘良元,体育教师周洁清、赵介凡等,他们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敬业精神强,堪为人师。3、政治待遇。1969年在文化革命“清理阶级队伍”中,有2人以“现行反革命”罪分别判处8年和15年有期徒刑,16人以各种罪名交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包括被错划为“右派”、“右倾”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教师占教工总数的64%。1982年,教师中所有错案一律得以纠正。1978年至2008年,教职工历任省、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35人。现任教师中有中共党员64人,离退休教职工有中共

22

党员35人。4、工作实绩。1961年至1966年,慈利一中教师就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常德地区创造了突出的教学质量。1978年之后,由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张家界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教研教改也卓有成效,教师中先后获得县级至国家级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教练员、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的人员超过半数。

基本建设。1970年,学校收回被慈利县革委会占用的校舍和学农基地。1980年后,加强了校园建设,教学、生活用房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绿化也带有一定计划性。1991年之后,教学、生活用房基本配套,建成了足球场,校园实现了整体绿化,绿化覆盖率达45%。由于教育形势迅速发展,基础设施与教学需求的矛盾日见突出,1996年,学校动议迁址。2001年6月,中共慈利县委做出扩建慈利一中的决定。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的“慈利一中扩建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在卓家坪地段征地300余亩,以慈利一中为主融资7000万元,于2001年12月奠基,2003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历时13个月,建成了包括一幢信息办公楼、三幢教学楼、三幢科教楼、两幢生活服务大楼、八幢学生宿舍等主体工程的新校园,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同时建成了含有足球场、10个篮球场、1400m2的风雨跑道在内的综合运动场,校园绿化面积约6万平方米。至1988年,学校各类图书一万二千余册,各类仪器二千余件。2004年,建成“湖南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教学设施和医疗卫生器械设施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学校图书达

23

到十万册,有电子图书三万余册。

后勤保障。1、后勤管理。1961年之后,财务制度严格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民主评议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受到资助的学生达38%。1966年至1968年,学校经费亏损7996元。1978年之后,健全了资金审批程序。1990年之后,学校财金预决算一般都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政策规定的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得到落实。迁入新校之后,后勤服务工作有了进一步改善。2、勤工俭学。1960年下学期,在水磨峪新校区开荒种旱粮80亩,种蔬菜50亩,养猪百余头。建有砖瓦厂、化肥厂、造纸厂,学校还成立了基建队。1974年,贯彻国务院科教组南宁会议精神,大力开辟学工、学农基地,开办“五、七工厂”,校办农场扩大到200亩,栽种桔树万余株,砌成一道长1300米,高2.5米,厚0.6米的乱石护园围墙。至2002年,学校先后办过电机、机修、蜡烛、油墨、皮鞋、冷饮、印刷等工厂,另有农场、牧场、商店、饮食店等,每年勤工俭学收入在10元-30元之间不等。2003年之后,勤工俭学项目限于牧场,农场、商店等。

社会活动。1966年至1968年文化革命前期,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学生组成若干群众组织,外出“革命串联”,相当一部分师生卷入社会派别斗争。1969年之后,在“工宣队”领导下参加社会“斗、批、改”。1980年之后,深入郊区、社区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1990年之后,“爱心”教育加强,“献爱心”活动开展活跃,师生先后为灾区、贫困地区、福利院、扶贫点校捐款数十万元,学习和生活用品数以万计,图书近万册。进入二十一世纪,加强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24

活动,师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各类论文两万多篇。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扶持。1992年,开国上将肖克为慈利一中题写了“兴学育才”的勉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院院士陈能宽,1999年为慈利一中题词:“第一流学府,高素质人才“。2000年至2008年,先后有国务院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王湛,湖南省省长周柏华,省委副书记戚和平、文选德,湖南省副省长许云昭,原湖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卓康宁,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张放平,张家界市委书记刘力伟、胡伯俊,市长鲁平益、赵小明等领导视察了慈利一中,对慈利一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绩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办学效益。慈利县第一中学共创办高中班353个,毕业学生约二万人,初中(包括一鸣实验中学)126班,毕业学生6400人。近三万学子中,大都学有所成,各有建树。象史可夫、蒋祥铣、任震宇、徐慧、王一韧、蒋赛英、朱晓皇、万宏注、唐纯、朱敷凡、滕焕召、易国如、王仁立、周华生、邢琳、邢明、赵健、英胜川、柴鹏、郭延鹏、易法建、吴友云、何勤、陈治文、覃长林、卓小松、郭延红、廖慈亚等佼佼者数不胜举。慈利县第一中学先后获得众多荣誉,“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文明卫生单位”、“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园林式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绿色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张家界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甲等学校”、“高考综合指标评价第一名”等称号多达百余个。2007年9月,湖南省督导

25

室通过了对慈利县第一中学“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督导评估验收。

百年校庆。2006年,慈利一中建校一百周年。中共慈利县委办公室、慈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分别成立“慈利一中百年庆典组委会”。(顾问卓康宁,名誉主任刘桦,主任朱用文),“慈利一中百年庆典筹备委员会”(顾问邓为民,主任田华玉)。2006年9月28日,在慈利一中体育广场隆重举行慈利一中百年校庆庆典活动。参加庆典活动的省、市、县各级领导,校友,来宾达万余人,盛况空前。国家教育部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分别发来贺电。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原全国人大常委、原中国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时任湖南省政协主席刘夫生,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孙载夫,省军区司令员蒋金流等28位领导人分别为慈利一中百年校庆题词致贺。慈利一中为百年校庆创建了校史展览馆,碑廊,编辑了《校史》、《画册》、《纪念邮册》,制作了题为《金铸的辉煌》专题片。

撰稿 杨年忠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49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