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14篇)

更新时间:2023-07-31 23: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1

党史小故事概况:

今天, 我读了一则名为《写在墙上的留款信》 党史小故事,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 在 1929 年 8 月 , 国民党调集闽、 粤、 赣三省的兵力“会剿” 闽西革命根据地。 为了保卫闽西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 扩大红色区域, 红四军决定由军长朱德率领二、三纵队向闽中进军。 其间经过杨美村, 当地群众对红军不甚了解, 不清楚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而当地的土豪劣绅散布流言, 污蔑造谣红军在县城里杀人放火, 全村人心惶惶。 为了避免遭受兵祸之乱的痛苦, 杨美村群众扶老携幼、 带着财物, 纷纷离家躲进深山老林。 当时,杨美村上埔山有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叫苏观泗, 他曾经听过红军三打龙岩城的传奇故事, 对土豪劣绅造谣抱有怀疑, 很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子, 因此, 全村只有他一人留了下来。 朱德率部到达杨美村时,正值中午, 部队没米下锅, 为了购买粮食, 红四军战士跑遍全村, 在一间小杂货店里找到了苏观泗老人。 战士们耐心地向老人解释了红军的宗旨、 任务以及纪律, 同时请他帮忙购买粮食以解决军中急需。 在他的带领下, 红军战士来到了苏观泗堂弟苏和的家中, 苏和不在家,米缸中却盛满了大米。 在苏观泗的应允下, 红军战士为主人留下充足的口粮后, 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了 26 斤大米, 并请苏观泗老人转交米款二元大洋给苏和。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 为了便于提供主人查核, 临行前红军返回苏和家中, 在他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老板: 你不在家, 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 大洋二元, 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红军” 这封红军留款信, 村民对这支秋毫无犯的军队赞不绝口: “这才是咱们穷苦人民的子弟兵!”

阅读感悟:

一封仅 30 个字, 无标点符号, 内容简单明了、 朴实无华的留款信, 它就像一座历史丰碑, 真实反映了当年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历史事实。 透过故事遥想当年的烽火岁月 , 这不仅仅是几行普通的文字, 它映照出了红军队伍的内在精神, 值得后人瞻仰和崇敬。 铁一般的纪律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从早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到“霓虹灯下的哨兵” 拒腐蚀永不沾, 再到新时代“依法治军、 从严治军” 确立为强军之基, 人民军队 94 年的发展历程, 正是军人对纪律自觉遵守、 薪火相传的历程。 党史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感悟什么是铁的纪律。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2

党史小故事:

我刷视频网站, 看到了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一段 12 分钟的珍藏版开国大典影像视频。 而在这振奋人心的历史转折点背后, 有多少人知道, 当时开国大典参阅的飞机只有 17 架。 那时为了看起来“体面”,周总理想到了办法: 我们飞机不够没关系, 那就飞两遍! 一个拥有4 万万人口的中国, 却挑不出可以参加阅兵的飞机, 那时的我们有多么落后, 内心有多么无奈,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今天, 中国拥有数千架飞机, 三代战机的数量甚至可以和整个欧洲比较。 战机, 我们已进入 20 时代。 我们的歼 20 早已列装, 运 20已服役, 甚至轰 20 也不再遥远!

阅读感悟:

那年, 总理您说飞机不够要飞两遍, 如今, 空中战鹰列队想飞多久飞多久, 想飞多少架飞多少架! 多希望您能活过来看一眼现在的中国! 这盛世, 如您所愿!

——xx

xxxx年xx月xx 日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3

党史小故事概况:

有轿车不做 延河畔响起的隆隆马达声和清脆的喇叭声, 吸引着延安军民。 警卫战士们更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老红军杨辛克, 贵州松桃人。

抗日战争时期, 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 后任抗大学员、 八路军129 师 358 旅教育干事、 指导员、 公安总局科长、 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 省经委副主任。

1983 年 6 月 , 杨辛克同志向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 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

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 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 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 在分配车时, 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 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 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 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 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 谢觉哉、 林伯渠、 吴玉章)。

感悟分享:

通过这个故事, 让我们看到, 党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 廉洁朴素的优良作风。 不贪图个人享受, 关心他人, 尊老爱老的思想, 始终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成为我党树立良好形象当之无愧的楷模。

——xxx

xxxx年xx月xx 日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4

党史小故事概况:

农忙 1942 年年底, 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 毛主席更忙了。

他有个习惯, 喜欢晚上办公, 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 这样, 毛主席的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枣园有一排窑洞, 用两道墙隔成了三个院, 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内,机要科住在中间的一个院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 休息时间却那样少, 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

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 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 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 提出帮他挖地。 主席慈祥地笑笑, 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 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 并说: “你们挖的地, 不算我的劳动, 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 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 亲手挖了两亩多地, 并在地上浇了水, 上了肥, 种上了西红柿、 辣椒等蔬菜。 绿油油的蔬菜、 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 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我的感悟分享: 亲力亲为. 以身作则。

xxxx年xx月xx日

xxx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5

英雄故事:

1935 年冬, 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 3 军 2 团政委的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 1936 年 8 月 2 日, 她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 赵一曼给 7 岁儿子的绝笔信: “宁儿: 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希望你, 宁儿啊, 赶快成人, 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我的感悟: 信中的每个字都写满了一个妈妈的爱, 也写满了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 致敬英雄, 勿忘历史, 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为我们现在带来的美好生活。 我将把对党的无限忠诚体现到实际行动中,传承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不断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分享人: xx

xxxx年xx月xx日

红军“赠参救母” 党史故事学习感悟分享 6

党史小故事概况: 1935 年, 红军一渡赤水后, 路过我的老家古蔺县太平走马坝时, 适逢当地贫农方少周 69 岁的老母亲病重在床,危在旦夕, 而家里人却无钱医治。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住在方少周家的一位红军营长主动把自己珍藏的人参无私奉献了出来给方母熬汤。服了参汤后, 方母病情大有好转。 老人的命保住了, 全家老小喜不自禁, 连连感谢红军。 后来, 这位红军营长随部队开拔离开了太平镇,但方家几代人始终念念不忘其“赠参救母” 的恩情。

我的学习感悟: 我们是长在新中国红旗下幸福的一代, 但我们一定要向红军学习, 学习那种勇往直前, 爱民无私, 把老百姓看做亲人的高尚品质。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7

党史小故事概况:

长征时期, 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 感人的故事, 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 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 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 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 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 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 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 的事后, 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 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我的感悟分享: 故事虽小, 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 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 坚强、 无私、 热心……小兰, 她只是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 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 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 她没有这么做, 她选择沉默, 不告诉任何人, 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 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 可想而知, 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xxxx年xx月xx日

xxx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8

1925 年蔡和森赴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他在莫斯科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 的报告, 后来由向警予加以整理后在党内流行, 这是中共的第一部党史。 按蔡和森本人的总结, 这部党史“说明了党产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及党的历史使命和党初期的工作”, “说明党如何由小团体而形成大的政党”。 这部党史开篇指出: “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把一个政党的产生当作是脑筋中幻想出来的或是几个学者塑造出来的。 一个政党的发生,必有其阶级的、 政治的、 经济的背景的。”

感悟: 党的百年历史, 每一章每一节都激昂向上、 感天动地、 气壮山河。 在中国历史上, 我国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战士、 一大批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 一大批卓著成效的先进代表, 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注入了丰厚的营养。 他们, 为了全中国的解放、 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抛头颅洒热血, 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守护正义, 用鲜血换来幸福。 学习党史, 就是要将革命故事中的精神力量汲取到我们的血液里, 激发我们干事创业的斗志, 不断强筋骨、 添举措、 担责任。 要不断筑牢理想信念, 不断增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斗争本领, 积极为党分忧, 为人民解忧。

——xxx

xxxx年xx月xx日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9

1949 年 6 月 30 日,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 28 周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

该文总结了中国革命 100 多年的经验教训, 论述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 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及其最近与将来的任务。

毛泽东指出: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先进的中国人先是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中国人是在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 “从思想到生活, 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 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是: 在国内, 唤起民众, 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 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 在国外,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 共同奋斗, 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他同时明确说明: “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 在现阶段, 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 互相结合起来, 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感悟: 人民当家作主, 是新中国成立基础,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发展世界和平, 走人民民主专政道路, 自强不息!!!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10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任务的胜利完成,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主要障碍; 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继十月 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 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 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个人感悟: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 还是在世界历史上, 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拥有 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走自己的路, 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 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时代风云激荡,历史沧桑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将更为彰显、 影响更为深远。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11

我今天分享的故事——纪念“邱少云: 烈火中的坚强, 烈火中的永生 ”

69 年前, 1952 年 10 月 12 日, 在朝鲜五圣山 391 高地前的阵前潜伏中, 敌人的弹药点燃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的伪装草, 为掩护潜伏的战友、 保证战斗胜利, 这名战士硬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 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 直至壮烈牺牲。 从那一天起, 邱少云这个名字和他的战斗精神一起, 永远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军史上, 影响并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的感悟:

一、 我们每位国人都应该树立革命信念坚于磐石, 革命英雄并非生来勇敢, 而是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成长起来的。

二、 使命高于一切, 邱少云烈士的这种战斗精神, 生动诠释了老一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 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12

《三个女红军与“半条被子” 的故事》

2016 年 10 月 ,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 82 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时期, 3 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家境贫寒, 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 临走时, 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 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后, 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 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 跟"半条被子"的故事一起感动中国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 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 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个人感悟: 半条棉被”的故事传递着一种精神: 军民鱼水情感深,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 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赓续和发展, 是指引共产党人矢志不渝、 奋力前行的精神路标。 新时代的发展建设, 并非一路坦途, 面对坎坷和挑战, 我们党同亿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心连心, 风雨同舟携手行, 当前新冠疫情的突然侵袭, 一个个共产党人再次挺身而出, 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冲锋陷阵, 这就是初心和使命。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13

《过雪山牺牲的战友被冻成了“石头”》

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党岭山, 党岭山, 上下总有二百三, 终年积雪无人烟, 十人上山九不还。” 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 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 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 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 用体温相互取暖, 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 “第二天, 我们醒来了, 只有副班长还躺着, 一动不动。 我喊了两声, 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 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阅读感悟: 爬雪山、 过草地, 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 然而, 70 多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 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 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 照亮了一个民族, 我觉得, 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 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 不断唱响耳畔。

——xxx

xxxx年xx月xx日

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分享 14

今日分享党史小故事: 在 1933 年 4 月 ,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央军委迁到江西瑞金城外的小村子沙洲坝。 一天傍晚, 毛泽东见到一个老表挑着一担很浑浊的水走来, 便询问这么脏的水, 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老表回答是用来喝的。毛泽东仔细看了看水, 发现里面不仅脏,而且有小虫, 忙问是否能到别的地方挑水用。 旁边的老伯回答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 人吃、 浇地、 洗菜, 全靠这水。” 挑水的老表接着说: “北面山脚下乌鸦岭下有一股清泉水, 就是路远水少, 半天才挑上两担, 中央机关来了以后, 村里一下子多了上千人, 吃水用水更困难了。” 听罢, 毛泽东整晚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 第二天, 毛泽东就带领红军干部打了井, 解决了群众吃水的难题。

感悟: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毛主席关心群众吃水问题, 就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真实写照。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 我为老一辈革命家的为民情怀而由衷感动, 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如何坚持好为民造福的榜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6x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