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控制管理制度

更新时间:2023-09-04 07: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十七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1 目的

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制定出相应措施,认真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取得指导和处置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2 定义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 职责

3.1 质量部负责组织对紧急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和组织处理。

3.2 公司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识别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配合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在紧急事故中对食品安全等问题统筹和协调。

3.3 销售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如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配合质量管理部门和食品安全小组进行原因调查和分析,妥善处置涉及的不安全产品和原辅料。

4 工作程序

4.1 报告

报告原则:公司任何员工有义务在第一时间报告或越级报告涉及公司产品的食品安全隐患或事故。

4.2 报告程序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公司各部门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要立即向公司领导报告,并由公司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任何部门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4.2.1 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4.2.2 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4.2.3 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3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要封存暂扣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产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分析、调查;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产品及其原料,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按照《食品召回制度》立即予以召回并销毁。

5 责任追究

5.1 各部门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必须保持每天24小时联络畅通,对无法联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5.2 各部门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为本部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要及时上报,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不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要实事求是。如因报告不实,影响领导决策,影响事件处理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负责人的责任。

6 纠正与完善

如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由质量部组织进行原因分析,编制《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报告》,针对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如异常作业、操作人员缺乏培训等,由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交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确认后予以实施。

食品安全小组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交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部门备案一份,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验证。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相关部门对本方案和有关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7 食品安全小组成员

二十八 食品安全风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以及卫生部等5部局制定的《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制度。

1、我公司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工作的管理和领导,认真贯彻国家《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司的食品安全工作。

2、生产技术部、采购部、生产车间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员。信息员要经常深入到各监测点了解掌握各种风险信息,将搜集到的公司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3、采购部针对各原材料供应商建立监测点,生产车间各工序的关键控制点为重点监测点。

4、本公司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办公室应加强与质监部门、卫生部门、药监部门的联系,及时搜集国家食品安全有关政策,及时贯彻和指导风险监测信息工作。对各监测点上报的监测信息应及时整理分类,并认真研究。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基础设施、设备及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监督各部门立即整改。对原材物料、半成品、成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化验室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立即进行检验或委托质监部门检验。对存有风险的原材物料、产品立即停止发放、使用或销售。并及时召回该批次产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5、建立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制度登记记录,以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公司原辅料进货、生产、销售过程的风险监测情况,确保公司的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风险监测信息员名单:

7、食品安全办公室联系电话:

二十九 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

1、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安全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2、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在取得生产许可资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

3、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

4、具备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公司房或者场所。具备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

5、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对生产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6、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货验货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原辅材料加工食品。

7、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无强制性标准规定的,符合企业明示采用的标准要求。

8、具有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检验和检测仪器定期通过计量检定。

9、在生产全过程建立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出公司检验到售后服务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10、食品的包装材料、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安全,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

11、产品出公司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公司的产品检验合格。

12、产品标识标注及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三十 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

1、采购部严格执行采购标准,选择证件齐全,有质量保证的正规大企业所生产的材料,属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索取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并将证件、检验报告、合格证保存备查。

2、采购人员要熟悉与本公司采购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本公司所采购物资的性能、特点,及相关标准要求。

3、采购人员要多了解市场信息,注重市场调研,认真做好供方评价,优选合格供方。

4、严格保证原辅材料的质量,对合格供方进行评价,包装物、添加剂等保存双方供货合同,原辅材料必须经过验证齐全后方可购买。

5、货物进公司后首先报请质量部进行检验,验证合格后方可入库,并做好记录,做到帐、物相符,按品种登记分别堆放整齐,做好标识。

6、对所购材料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及时结算。

7、所采购的物资在接收验证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质量部需及时同知采购部门,采购人员要及时与供方联系、协调,依据合同要求采取退货处理,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8、采购人员要遵纪守法,格守职业道德建设,采购人员若出现违法乱纪行为,按公司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进行严肃处理。

三十一 检验设备管理制度

1 目的

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控制,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采购产品验证、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最终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3 职责

1)质量部负责全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统一管理,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编制检定(验证)计划,安全环保部负责送检。

2)使用部门负责编制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申报装置购置计划,负责日常维护和保养。

3)采购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生产技术部使用车间和质量部参与验收。

4)发现监视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质量部与使用部门负责对以往结果进行评价和处理。

5)安全环保部负责对操作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人员培训、考核。

4 程序

1)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及验收执行《采购控制程序》有关规定。

2)每年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一次校准,并做好监视测量设备检定(验证)/校准记录。校准周期、校准部门、标识方式等要求见《监视和测量装置检定/校准计划》。未经校准或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时不得投入使用。

3)设备的使用部门制定本部门监视和测量设备操作及维护规程,并实施。

4)在每次使用前必须由使用者进行调整,为了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设备的非使用者不得进行调整。

5)监视和测量的标识。

a 法定计量部门校准的设备,由其出具检定证书,并在装置上加贴标识。

b 自校准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由校准者以记录的形式进行标识。

6)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应防止损坏或失效。

7)在使用过程中,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做好记录。

8)生产技术部应通过平行样测量方法对检测装置进行验证和确认,应确保其所得到的结果可复现、可重复,并应保持相关记录。

5 相关文件

设备管理制度

6 相关记录

1)监视测量设备检定/校准记录

2)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

三十二 生产车间、厂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 厂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1 厂区建在地势较高、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及周边无有碍食品卫生的污染源,厂区环境长期保持清洁。

1.2 厂区路面应全部硬化,无裸地、无破损、无积水,能防止灰尘污染;空地以草坪绿化。

1.3 加工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1.4 厂区内不得有产生有害(毒)气体或其它有碍卫生的场地和设施。

1.5 厂区禁止饲养动物,定期灭鼠除虫。

1.6 厂卫卫生间为水冲式,且有足够数量,并备有洗手、防虫、防蝇设施。墙壁、地面以不透水、耐腐蚀的材料修建,易清洗消毒。

1.7 厂区的排水系统畅通、车间、仓库周围不得有积水。

1.8 废弃物由专用车辆随时外运,不堆积。

1.9 报废损坏的机件集中堆放,并及时处理清除。

1.10 厂区建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辅料、化学物品、包装物料储存等辅助设施和废物、垃圾暂存设施。

1.11 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的排放和处理符合国家环保规定。

1.12 每月8号由总经理或分管经理带领卫生检查小组对全厂卫生进行大检查。

1.13 门卫:要求地面保持干净整洁,墙壁门窗玻璃无灰尘,发现不清洁罚款5元/次;值班室内无杂物,被子折叠整齐,否则罚款5元/次。

1.14 物品摆放整齐,如摆放不整齐罚款2元/次;地面、墙壁、橱子应保持清洁无杂物,发现不清洁罚款5元/次。

1.15 草坪内无杂草、杂物,如发现罚款2元/次,且要定期浇水。路面保持清洁无积水、无杂物发现罚款5元/次。

2 车间卫生管理制度

2.1 车间布局及空间要求

2.1.1 车间配有原料接收间、更衣到、消毒池、洗手设施等。

2.1.2 车间布局合理,排水畅通;车间地面用防滑、坚固、不透水、耐腐蚀的无毒材料修建,平坦、无积水并保持清洁;车间出口应当安装防鼠、防蝇、防虫等设施。

2.1.3 车间内墙壁、屋顶或天花板使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脱落、易于清洗的材料修建,包装净化区内窗台应有45°的坡度。

2.2 供水设施

2.2.1 供水量应充足,生产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输水管道采用全封闭式无毒材料,质检部门每年对水质进行全项检验。

2.2.2 车间有能供给充足蒸汽热水设备,以利于容器、设备、消毒板所用。

2.3 更衣设施

2.3.1 男女更衣室分开,并且配备与生产人员数量相适应的厕所,室内有照明并通风良好,并配有挂衣架及工作服消毒设施。

2.3.2 员工个人衣物、鞋应与工作服、鞋严格分开存放,采用专用的更衣橱和鞋橱。

2.3.3 更衣室应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便加工人员更衣。

2.3.4 厕所为水冲式,并备有洗手消毒装置。工作帽应不使头发外漏,水靴为高筒。

2.4 洗手消毒设施

2.4.1 车间入口配有洗手消毒设施,并保持清洁。

2.4.2 洗手消毒池的排水直接排入水沟或地漏内,并有防止臭气污水返回的U型水弯。

2.4.3 洗手池备有容易涂抹的洗手用无味洗手液。

2.4.4 洗手后采用酒精消毒,消毒液由质量部按期更换。

2.5 加工设施

2.5.1 接触食品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设备应采用耐腐蚀的不锈钢或耐腐蚀无毒无害的塑料制作,易于清洗、消毒、耐腐蚀、表面平滑。

2.5.2 盛放食品的容器、工器具不能接触地面,构造应易清洗,废弃物应有专门容器存放,必要时加贴标识并及时处理。

2.5.3 内包装区与外包装区的工器具不得混用,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2.5.4 配备适当的检验设备,以便对原料、半成品等进行监控检验。

2.6 厕所设施

2.6.1 卫生间应设有冲水、洗手设施。

2.6.2 卫生间的墙壁、地面、天花板应用不透水、易清洗消毒、不易积垢的材料建成。

2.6.3 卫生间应有良好的排气和照明设施。

2.7 员工进入车间的管理细则

2.7.1 车间人员应穿统一配发的工作服、工作帽、水靴等。

2.7.2 工作服应穿戴整齐,保持清洁。个人衣服不准长于工作服,按要求更换工作鞋。

2.7.3 车间人员应勤剪指甲,指甲长不得超过1mm,如手破须带干净手套工作;不准带手表、戒指等饰物。

2.7.4 进入车间人员需按洗手消毒程序进行清洗、消毒。

2.7.5 进行车间前,消毒后的手不准触摸其它未消毒的物品。

2.7.6 净化区员工出车间后,应更换工作服,再次进入车间时应重新按规定程序更衣消毒,方可入车间。

2.7.7 员工进行车间,手的清洗消毒程序为:

清水洗手→洗手液洗手→冲净洗手液→使用消毒液(65-75%酒精)消毒→清水洗手→干手→75%酒精喷雾→进行车间

三十三 采购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对采购活动进行控制,使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保证能够及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过程所需的基础设施、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采购过程控制。

3 职责

1)由总经理批准《供方评价记录》和《采购计划》。

2)采购部负责组织对供方的评价和控制,实施采购活动。

3)质量部参加供方的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负责对采购产品按标准进行检验或验收,对判定的正确性负责。

4)采购部负责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妥善储存保管,对产品数理负责。

4 程序

4.1 供方评价

1)评价准则

合格供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 供方应提供具有法律资质的证明和所供产品的合格证明。

b 根据其提供资源情况,产品质量证据和初步报价及提供的样品,经检验合格的可作为初选依据,对已取得ISO9000认证的,提供有效证据后,将该项视为合格。

2)评价方法

a 对供方的生产能力、交货能力、质量和食品安全保证能力和产品信誉以及质量体系状况,由采购部、质量部、生产技术部进行综合评价。

b 产品过去使用情况(追溯质量记录)或其它同行厂家经验。

c 质量证明材料(通过产品质量认证)。

由采购部每年按照评价准则对每一种原辅料供方进行评价,并从中选出每种原辅料合格供方至少两名以上,做好《供方评价记录》,报总经理批准后,将合格供方列入《合格供方名单》中,并保存评价准则中所需的资料,不合格的供方从《合格供方名单》中划去。

4.2 采购部在实施采购的过程中,对供方实施控制。

a 对于通过ISO9000认证的供方每年组织一次质量体系审核。

b 对于化验设备齐全、且具有各项化验能力的供方要求其随货提交规定的检验或试验数据。

4.3 对于供方,在供货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同时对供方追回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供方。

a 连续两次出现质量问题

b 连续出现供货不及时

4.4 公司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改变时应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供方,在供方按新质量要求供货后对其做出追加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供方。

4.5 当供方产品的执行标准改变时,应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公司对其重新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供方。

4.6 采购信息的提供

采购部以采购计划的形式向供方提供采购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要求,并将提供的所有影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下列产品描述信息提供给供方。

a)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b)交付方式,包装和贮存情况。

4.7 采购实施

a 原料的采购

采购部依据工艺要求制定原料采购标准,确定原料的质量和食品安全要求。采购部根据本月的生产计划编制“月采购计划表”,报总经理审批后,按原料各项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与已经过评审并合格的供放签定采购合同,实施采购。

b 包装物的采购

采购部依据包装用聚乙烯薄膜GB/T4456-1996和瓦楞纸箱标准GB/T6543-1986的要求实施采购。包装材料的供方必须是经过评审并合格的供方。

4.8 采购产品的验证

a 凡进厂原辅料,质量部按照《原辅料质量要求》进行检验和验证。

验证依据:

1)供方提供的质量分析报告单;

2)已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证书;

3)第三方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

4)国家有关标准及公司《原辅料质量要求》。

b 对于基础设施,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使用部门进行试用验收,合格后方可与生产技术部办理交接手续。

4.9 切实需要从合格供方以外的供方处采购原辅料时,应对其提供的产品符合法规要求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对购入的原辅料进行加严检验。

5 相关文件

1)合同法

2)采购计划

3)采购清单

三十四 生产工艺流程图

三十五 记录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通过对符合要求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而建立的记录进行控制,提供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所有相关记录。

3 职责

1)管理者代表负责相关记录表格的编制及记录的填写指导。

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记录的填写、收集、交安全环保部存档。

3)安全环保部负责相关记录表格的印制统计及记录的汇总归档。

4)记录填写人员负责记录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及真实性。

4 程序

1)记录范围

GB/T19001-2008和ISO22000:2006中规定的记录、本手册每一章节中所列的“相关记录”,(见《记录清单》)。GB/T19001-2008和ISO22000:2006中没有要求形成记录的过程可以不形成记录。

2)记录表格控制

a 记录表格的内容应符合GB/T19001和ISO22000:2006相关条款的要求并编号,记录的编号见《文件控制程序》4.2.3.4、3)文件的标识的要求。

b 管理者代表负责记录表格的编制和更改,安全环保部负责表格的印制。

3)记录填写和管理要求

记录只能用蓝色或黑色的笔填写,而且要填写及时、正确、完整、字迹清晰、能准确辩认,不得任意涂改,不得乱写乱画,不得用铅笔填写。当填写错误需更改时,应将错误处用单斜线划去,将正确的书写于右上角,并使划去的内容可以辨认,由工序负责人盖章确认。检验报告不允许更改。记录应易于检索,并定期由与该过程有关的直接管理者复核。

4)记录的收集

a 安全环保部应建立公司《记录清单》,各部门应建立本部门《记录清单》。记录填写人应按本程序的记录填写要求进行填写。各种记录不得擅自更改、复印和外借。

b 各部门对本部门质量和食品安全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审核,并报安全环保部存档。

5)记录需要临时借阅时,应填写《记录借阅申请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可借阅。

6)记录的贮存、保护。

a 记录存贮时要求防丢失、防损坏、防潮、防变质、防火、防虫蛀,但于检查和查阅。 b 记录保存期限应在记录清单中作出规定,其保存期限应满足产品寿命、法规和相关方的要求。本公司依据产品寿命记录保存期限为三年。

7)记录的销毁

对于已达到保存期限的记录,由安全环保部填写《记录销毁清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进行销毁,执行销毁应有两人负责,由安全环保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并在《记录销毁清单》上签字。

5 相关记录

1)记录清单

2)记录借阅申请单

3)记录销毁清单

4)记录印制清单

三十六 销售管理制度

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防止对我产品的不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产品推广、销售、质量投诉处理、不合格产品召回、召回品的处置等。 销售部负责我公司产品销售的管理工作。

销售部要定期对销售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销售人员在销售前应对采购客户进行调查了解,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不能销售。 销售做好用户的技术服务工作,以保证使用效果。

销售人员做好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和质量信息的收集工作。

销售人员做好用户产品的接收、保管和发运工作防止损坏。

销售部对出厂销售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进行记录,保证销售的产品可追溯性。

销售部认真处理出厂产品的质量问题,对用户的函、电、来人等应进行妥善处理,做好“三包”和“三保”工作,树立高质量的信誉。

销售部会同质量部对召回的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对召回和处理的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召回原因及召回通知情况进行记录。

对于销售工作情况纳入质量考核,公司将按《质量考核细则和办法》规定,进行考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b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