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05:41:3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学习中,你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1842年在《莱因报》办报期间,使他有了广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他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辩护》,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关健作用。由于马克思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的迫害,马克思一生几乎过着流浪乞丐式的生活,常常为付不出房租、稿子写好了没有邮费而犯愁,有时甚至向恩格斯借助两个铜板才发出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宿愿矢志不移,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1845年春马克思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阐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的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

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乎逻辑的发展成就。

我的体会——新思想的产生是知识+实践+意志的产物

2 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解

(1)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的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而要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3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关系之间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之一不是多个理论的机械总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其所包含的各项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是不能随意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和最终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的历史趋势。科学社会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失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难以理解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重要原理,社会在狐疑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坚实的基础,也就不可能从空想变为科学;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的归宿,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革命和时间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因此,马克思主义3个组成部分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是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的辩证关系。

4.简述哲学的含义、特点、价值。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植根于经济基础,但却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反映经济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但却通过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对世界上各种根本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决定于它所从属的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哲学的阶级性。哲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连续性。哲学不仅是当前经济基础的产物, 而且也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种哲学总是要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料,继承前人哲学思维的遗产。对哲学发生影响的不仅有当前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而且还有哲学本身的思想渊源。

(3)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 4.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

5谈对哲学的思维方式特点及其作用的看法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一是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教会我们在对待问题适应有的思考方式,那就是不能绝对地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以一个发展的眼光,并且从事物的多方面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实质,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二点则是教会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这也教会了我们大学生,不能盲从、迷信权威,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真理。

6.分析马克思主义以前物质观在思维上的错误是?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缺少科学证明;而且它把哲学物质范畴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范畴,没有看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物质观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物质观的思维缺陷缺陷体现在: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局限于自然界,忽略了社会存在;把某一种或几种实物当做世界的本源(原子论,五行说等);静止,孤立,片面的物质观。

7.谈对社会物质性的理解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向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8.时间空间无限性的原理在理论上的意义

时间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是无限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的持续性都是有限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是无限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的广延性都是有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因而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无限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空间的三维广延性,

从任何物体的任何一点出发,前后、上下、左右延伸开来,都不会到达尽头。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时间的一维性是无限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从来就是一往直前地流逝着,并将永不停息地持续下去。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是统一的,“光年”就是时空统一的尺度。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和有限是对立的统一,是不可割裂的。整个宇宙是无限的,而宇宙中每一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无数的有限事物构成了宇宙的无限性,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同样,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但是,宇宙中每一具体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又是有限的。无限的宇宙空空间和时间正是由无数的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构成的。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无限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着有限,没有有限,也就无所谓无限,任何有限都包含着无限的因素,有限可以转化为无限,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结束了,另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便相继开始。整个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

9.联系的整体性及其意义

(1)联系的整体性: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基本观点之一。联系包括其整体性及结构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例如,H抑燃,O助燃,H,O组合形成的水却可以灭火,而那个H2O即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

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整体依赖部分并由部分构成,产生和形成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在整体中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相互渗透着对方的某些属性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意义:①社会生活方面: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如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生活却不注重精神生活及政治生活,中国每年GDP都在上升,但均摊下来却仍是很少,这既是整体发展但未顾及局部的例子。还有有些人只知道赚钱,却不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②社会生态方面:在自然界,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关系密切,阳光、空气、水分与植物、动物、人类息息相关。而联系的整体性指导我们应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全体,要注意把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同时帮助我们和谐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大自然。

③社会人文方面: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或多或少都要和别人发生一定的关系。如少年儿童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育,离不开农民提供的食物,离不开工人生产的生活用品,离不开一系列服务设施。所以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联系,人就无法生存。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语言学。

④社会效应方面:对社会有利。如中国举办的08年奥运会是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中的影响,使世界对中国(整体)有一个好印象,于是也要搞好局部,如

世博会,亚运会等。

10.简述发展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现实意义:① 适应性,优越性,认同性:有发展的实质可得出新事物在本质上超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 过程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③规律性: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

认识发展的这些特点,就能知道发展是必然性的,其中的适应性、优越性、过程性所表现出的规律性为我们在现实中处理事件提供思考的凭据,做出选择的依据以及选择的方向,能更好的让我们认识事物以及处理事物,能够从本质入手,更清晰的思考

11.以哲学的观点谈和谐

“和谐”无论是从其词源意义来看,还是从其哲学本体论上看,都是指多样性的统一和对立要素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表征的是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理念、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

样性中的统一。“和而不同”,差异的和谐才有美。和谐不是要取消各种差异与矛盾,而是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认识差异、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

和谐社会重在建设,如果以和谐装门面,回避矛盾和问题,必将适得其反。不打击违法犯罪,不抑制“八耻”,就难倡“八荣”……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在,不能漠视,不可懒怠,不可推脱,惟此才有出路,才达向和谐。解决矛盾,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使矛盾方对立统一,差异相对均衡、相对中和。这就需要我们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的方法看待、分析、解决矛盾,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有理、有节、有度,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使“和谐”与“矛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和合”,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辩证视野,开阔我们的认识眼界,推进辩证法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从过去单向度的“矛盾”思维走向“和谐”与“矛盾”的融合与统一,将引发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从而转化为深化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12.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制到新制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他们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一切。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在于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3.用“部分质变”的思想思考中国改革的一些问题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简称“部分质变”。指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一阶段和某一局部性质的变化,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哲学意义上的量变不断积累,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事物质变的发生更须要寻找到契机。(存在问题)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在当前的改革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各个方面的积累。在对于当前经济体制的不合理的问题上(如对于房地产业、医药业等),要针对中国现在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以往量变不平衡造成的质变不成功的情况。(经济结构)

而且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而我国某些产业为了急于获得效益、获得经济利润而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这种牺牲资源以及环境为代价来取得量变的发展的经济是不会取得质的飞跃的,因此这一点也是我国创新型企业急需发展以取代资源消耗性企业来使得我国经济体制有真正意义上的质变。(资源消耗、环境破坏)

在民生问题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和地域差异日益加大,之初为了整体提高生活水平实行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是为了今后的共同富裕做好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就是量的准备,而后的先富帮后富则是在此量的基础上要做到的质变。在这个以实现人民整体富裕,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下,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在此前的财富积累上的质的飞跃。(民生,贫富差距)

质变能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我国的改革成长之路必然是艰辛的,但是要始终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并在产生质变的领域要善于引导,使其对其他方面有所影响,形成新的量变,将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的辉煌。(总结)

14. 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解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三)区别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家乡则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

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15.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实

现的理解:

可能性的定义:指包含在显示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是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而事物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由于必然性和偶然性都会起作用,故存在多种现实的可能性。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现实的可能性有多种,基本上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两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就是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互争实现的过程。在有人参与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哪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除了一定的客观条件起作用外,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巨大的作用。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即使在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所谓“做最坏的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

16、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地、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际生活中要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

了人们公认的真理;如果这个认识是真理的话,我们就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开始出自一个人的认识的时候就是真理;如果这个第一个认识真理的人开始的认识能被认作是真理,那么任何一个人开始的“真理”认识都可以被认为是真理认识——这就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存在就是真理,即:任何人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根据的说法都可以被认作是一个真理。所不同的仅仅是以后被认可的大小范围不同罢了

24 “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认识方面的根源是什么?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史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主导地位,认识根源是: 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它与自然现象有很大不同。自然界的变化纯粹由无意识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则是赋有思想和意识的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相关。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于人的活动的表面动机上,就会得出“意念支配世界”的结论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给人们带来的错觉,好像社会发展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识运行的,进而会得出人们的意识,特别是英雄伟大人物的意识决定历史的唯心史观结论 。

25学习“社会存在的前提、基础”你的体会是什么?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

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又叫生产活动,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6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功能

社会的结构做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其中政治结构的形成首先要有实体,这里讲的政治实体,包括国家、政党、政治社团、群众自治组织、公民等,它们之间还要有相应的活动继而才构成一定的关系。即,制度化为政治制度。

社会政治结构的功能:1.集中反映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 为一定的经济结构服务。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2.对内功能: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对本阶级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以保持统治阶级在经济上、 政治上、 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对外功能是防御外来侵略, 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以保证国家领土完整,及人民的利益。

3.社会功能: 调整本阶级内部各成员、 各派别以及本阶级与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以维护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共同利益。调整其他社会关系, 以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三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民主实质的根本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形式,是人民把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

5.政治法律设施保证了人民有法可依,有法可治,从而保障了国家的秩序准则

27学习社会的观念结构之后你的体会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之中。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 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其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在人们的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中。同社会意识的各种系统化的形式,如道德、艺术等相比,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较低层次。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相互转换的桥梁,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影响力增强,分化趋势加快,彼此间相互影响增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愈加复杂。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

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耸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不同形式。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根本原理,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特别是对经济和政治的直接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集中体现阶级的利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定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意识形态也将或慢或快地发生相应变化。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方面。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既集中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又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28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能带来严重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p122~p124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p125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具有两重性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g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