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24-01-21 16:11: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汽车理论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汽车理论》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汽车性能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以了解汽车及汽车发动机的特性与结构方面的要求,为合理使用及改装汽车提供理论基础。

主要讲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参数的选定、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及通过性。

(二)课程定位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使学生从理论上对汽车产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会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汽车性能试验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运用及试验等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

2.掌握汽车主要技术性能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3.学会从理论上分析汽车性能的基本方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 能理解汽车各性能参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2. 初步具备分析汽车性能问题的能力;

3. 掌握正确选择、使用、改装汽车各参数的能力; 4. 理解汽车运行原理及特性原理。 (三)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结合本课程关于汽车理论的知识,培养良好的汽车专业素质及专业高度。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情境 学习内容 能力培养 教学要点/学时 方法建议

汽车动力性指标;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汽车的功率平衡;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发动机最大功率的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确定;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确定;传动系档数和中间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车轮滑移率与附着系数间的关系。 汽车的制动效能。 同步附着系数极其合理选择。 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汽车的转向特性;轮胎的侧偏特性;稳态转向特性的评价;影响转向特性的因素。 汽车动力性 掌握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的功率平衡。重点掌握汽车动力性指标、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及汽车燃油经济性试验及计算。 发动机最大功率的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及其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汽车制动防抱装置、驻车制动性及汽车制动性试验。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和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前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响应及其操纵稳定性试验。轮胎的侧偏特性及汽车行驶时的翻倾和整车侧滑。 对汽车外观及装配质量进行检测及调整的能力 汽车的几何通过性及汽车的通过性试验 项目教学 多媒体 12 汽车燃油经济性 项目教学 多媒体 6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项目教学 多媒体 6 汽车制动性 项目教学 多媒体 9 汽车操纵稳定性 项目教学 多媒体 9 汽车平顺性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影响汽车平顺性的因素。 汽车的地面通过性;汽车的几何通过性;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汽车的通过性试验。 合 计 项目教学 多媒体 项目教学 多媒体 3 汽车通过性 3 48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选择 教材: 1.推荐教材:

《汽车理论》,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3月。 2.教学参考书

《汽车理论》,吴光强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2月;

《汽车工程手册》,《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 《车辆动力学基础》,(美)Thomas D.Gillespie 著,赵六奇,金达锋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汽车工程学》(全3册)(英文版),Henning Wallentowitz,王霄锋,李克强,周青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拟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视频、图片、模型、实物讲解、实验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对专业的深层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课程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采用新资料和网络技术,关注课程的新标准、新趋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围绕每章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堂提问、进行随机小测验、答疑等,加深学生对每章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用学科前沿知识和实例丰富授课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为将来从事实际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效果和考核评价

1. 本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考核,具体考核形式为笔试(开卷)。

2. 课程成绩形成方式:按百分制记载成绩,平时考核成绩由作业、课堂提问、考勤等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 考试题型:填空题 、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计算题。 (四)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资源使用和建设建议

建议学生参观与学习企业的相关合作企业的试验设备及其试验,以便学生了解汽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qr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