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说明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1 08: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说明书

目 录

.

前 言 .................................................................... 5 第一章 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 6 一、现状概况 ............................................................... 6 二、上版规划的执行情况和修编的必要性 ........................................ 7 三、规划背景 ............................................................... 8 四、本次规划修编重点 ....................................................... 9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指导思想 ................................................. 9 一、规划依据 ............................................................... 9 二、规划指导思想 ........................................................... 9 第三章 规划期限及城市规划区............................................... 10 一、规划期限 .............................................................. 10 二、城市规划区 ............................................................ 10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10 一、现状基础 .............................................................. 10 二、常德市跨世纪的城镇发展战略 ............................................. 11 三、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 13 四、区位分析 .............................................................. 14 五、城市化预测和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 14 六、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 16 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 16 八、风景旅游规划 .......................................................... 17

(一)旅游资源概况 ....................................................................................................................... 17 (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19 (三)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20 (四)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 21 (五)旅游发展规划 ....................................................................................................................... 21

(六)中心城区旅游市场定位 ....................................................................................................... 24

九、环境保护规划 .......................................................... 24

(一)环境保护现状 ....................................................................................................................... 24 (二)环境保护规划 ....................................................................................................................... 25

十、基础设施规划 .......................................................... 28

(一)道路交通 ............................................................................................................................... 28 (二)供电工程 ............................................................................................................................... 28 (三)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工程................................................................................................ 28 (四)防洪工程 ............................................................................................................................... 28 (五)燃气工程 ............................................................................................................................... 28

十一、社会服务设施 ........................................................ 28 十二、政策和措施 .......................................................... 29 第五章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 30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 30

(一)发展条件 ............................................................................................................................... 30 (二) 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 31 (三)发展目标与战略 ................................................................................................................... 32

二、城市性质、规模 ........................................................ 33 三、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及总体布局 ............................................. 38

(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 38 (二)城市总体布局 ....................................................................................................................... 41

四、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 42

(一)居住用地 ............................................................................................................................... 42 (二)公共设施用地 ....................................................................................................................... 44 (三) 工业仓储用地 ...................................................................................................................... 53

五、对外交通规划 .......................................................... 55

(一)现状 ……………………………………………………………………………………….56 (二)规划 ……………………………………………………………………………………….57

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59

(一)现状与问题 ........................................................................................................................... 59 (二)交通发展战略 ....................................................................................................................... 60 (三)道路系统规划 ....................................................................................................................... 60 (四)公交网络规划 ....................................................................................................................... 65 (五)货运系统规划 ....................................................................................................................... 67 (六)交通设施规划 ....................................................................................................................... 68

七、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特色规划 ............................................. 68

(一)现状 ……………………………………………………………………………………….68 (二)绿地系统规划 ....................................................................................................................... 69 (三)城市景观特色规划 ............................................................................................................... 70

八、旧城改造规划 .......................................................... 72 九、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73

(一)给水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高压电力网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广播电视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燃气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环境卫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环境保护规划 .......................................................... 73 十一、城市防灾规划 ........................................................ 82

(一)防洪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防震减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人防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消防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城郊规划 ............................................................ 82 第六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 83 一、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83 二、柳叶湖旅游渡假区 ...................................................... 83

第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 ...................................................... 84 一、近期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 84 二、近期建设规划年限 ...................................................... 84 三、近期建设规划发展规模 .................................................. 84 四、近期城市建设规划用地发展方向 ........................................... 84 五、近期主要建设内容 ...................................................... 84 第八章 远景发展构想 ...................................................... 86 第九章 规划实施 .......................................................... 87

前 言

受常德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修编工作。

根据双方协议,本次规划中的有关专业规划由常德市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统一协调成图。在本次规划纲要审定之前,由中轨院常德规划组先对涉及城市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专项研究,用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中规院常德项目组于1999年5月17日进住现场,在常德市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搜集了大量现状资料和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与有关委、办、局及区、县领导和专家多次座谈,听取对常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意见并多次召开论证会,对所辖两区、一市、六县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考察、调研,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项目组于1999年11月4日、5日向常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汇报了规划的初步方案和纲要初步成果,根据市领导部门和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综合各方案优点,对初步成果进行了认真修改,提出了本次规划纲要。2000年3月23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9—2020)在由湖南省建委主持的评审会上获得原则通过。根据评审意见我们对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深入设计,提出规划成果。2001年1月6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

2020年5月受常德市规划局委托,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常德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和《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批复及常德市规划局提供的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平面图对规划成果又进行了完善。

本次规划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区及常德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特别是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的直接参与。在此一并致谢! 为表述清楚,本次规划以常德市“中心城区”表述市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江北城区”表述沅水以北的城区,“江南城区”表述鼎城区及武陵镇政府所在地城区,“德山开发区”表述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区,以区别于行政区划。

第一章 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及交通区位: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介于东经110ο29’—112ο18’,北纬28ο24’—30ο07’。北与湖北省恩施、宜昌、荆州三地区接壤,西与张家界市相邻,南、东与益阳地区毗连。319、207两条国道线横贯全市,长(沙)常(德)高速公路,湘北公路干线全线建成。澧水、沅水流域航道沟通常德市与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联系。境内还有枝柳、石长两条铁路,其中石长铁路贯穿常德七个区县,沟通京广、枝柳两大交通动脉。常德二级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深圳等七条航线。

2.行政区划:全市含武陵、鼎城二区、津市市及汉寿、安乡、澧县、临澧、桃源、石门县等两区一市六县,总面积18190平方公里。市政府驻武陵区。 3.社会经济:199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95.0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03.7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103.4亿元,第二产业115.7亿元,第三产业84.6亿元。

4.资源条件:常德市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盛产稻谷、棉花、牲猪、鲜鱼、禽蛋、油菜籽、柑橘、苎麻、烟叶等,其中棉、油料、蚕茧、水产品的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省第一;常德市矿藏资源较为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矿产4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1%,探明储量的24种,其中金刚石矿、雄黄矿、石煤矿储藏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磷矿、石膏矿、石英砂矿、澎润土矿储藏量为全省第一;常德市境内自然地貌山地、丘陵、平原各具特色,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自古就有“风景之国,文物之邦”的美誉。至1998年底,全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常德市劳动力资源充裕,1998年全市共有社会劳动力321.18万人,占总人口53.98%。

5.气候条件:常德市域地处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分,雨水集中,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常德市域雨季集中,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且少雨年与多雨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少雨年干旱突出,多雨年洪涝严重。不同季节存在低温冷害和水热不调的现象,灾害性天气较多,春季常有寒潮与洪涝易酿成灾,夏秋多有干旱及秋涝;冬季冰冻

时有出现,9月中、下旬易遭“寒露风”危害。

6.地形地貌:常德市域地处洞庭湖平原,地貌类型丰富,其中以平原为主,山、丘、岗、湖兼有,形成“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的结构。常德地区西北部属武陵山系,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东部为沅水、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整个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

7.水文地质:由于地处洞庭湖平原,全市水系完整,河流稠密,数百条溪河汇于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长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能资源丰富。常德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全区有地下暗河139条,地下热水(温泉)13处。

常德地区建筑场地大部分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上,仅桥梁、水坝及部分工程在坚硬岩层上。其中,松散土层区系第四纪全新统、更新统土层区。广布于安乡县、汉寿县、临澧县、澧县、常德市区、津市市及石门县、桃源县城关镇;坚硬岩层区主要分布于石门、桃源和澧县西北部、临澧西部、市区西部及汉寿县南部等地的山区和丘陵区。石门县、临澧县石灰岩分布较广,但岩溶地貌对构筑物有一定影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渗漏和地下溶洞等发育情况。

8.中心城区建设现状:常德市中心城区是本次规划的主体,它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江北城区,为主城区市政府所在地,建设用地面积29.8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9.76万人;江南城区,位于沅江南岸,为鼎城区政府及武陵镇所在地,建设用地面积7.7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6万人;德山开发区位于市区东南,建设用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3万人。中心城区现有城市人口47.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1万人,农业人口5.34万人,暂住人口9.5万人。

二、 上版规划的执行情况和修编的必要性

1.总体规划编制历程:常德市于1958年和1975年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常德市为常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纺、机械为主的工业城市,长江水系的内河港口。城市人口到85年发展到20万人。由于当时机场资料不全,依据不足而未能上报。1980年,在重新分析研究城市现状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第三次着手编制了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1年经省政府审批,是解放以

来第一部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对指导当时城市建设,加速城市发展以及形成初具规模的常德城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上版规划执行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适应撤区建市行政体制变化,1989年常德市又重新制定了新一轮总体规划,并于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由于该版规划指导思想正确,内容全面,布局合理,为常德市未来长远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该版规划指导下,常德市新建了体育中心、武陵大道、洞庭大道、柳叶路及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的面貌和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支撑了第八届省运动会和99年亚洲皮划艇锦标赛以及相应的各类商品交易会的举办,支持了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常德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常德市建城区面积由1988年的22.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5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由23.37万扩展到32.41万(实际居住人口达47.25万)。人均道路、绿化、居住面积均已达全省先进水平。常德中心城区的三城格局和城市路网骨架已初步形成,并开始显示出城市临江近湖山水交融和城郊秀丽的田园风光的景观特色。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原规划亦未能完全得到执行,如石长铁路走向被改,原鼎城区的中心绿地被占等给城市的合理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修编的必要性: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总体规划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原规划编制于80年代末,规划观念、依据仍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的设立,突破了原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对外交通设施的完善,城市布局应做相应的调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目前已经超过原总体规划的规模;面临新的世纪,常德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因此经省主管部门批准对原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

三、 规划背景

1.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提出了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已经由过去以国家计划投资为主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不少地方经济处于调

整之中,而地处湖南省西北边缘的常德市国内生产总值也位居全省第二,其在全省的地位愈加重要。

3.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常德从农业大市建为农业强市的战略。相应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则要集中在城市,利用城市的综合优势,发展支农型产业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也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寻找销售市场。同时在目前国企改革加快步伐之际,也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为二十一世纪的长远发展、为常德市在地区乃至全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4.常德地处内陆,但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大大改善了其对外交通条件,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本次规划修编重点

1.确定城市发展战略。

2.调整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 3.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城市交通系统。 4.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1996年18号文“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湖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5. 湖南省及常德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二O一O年发展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城市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思想,按初步现代化的标准规划城市的未来,保证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立足现实,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一致。

4.强调系统观念,认真研究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

第三章 规划期限及城市规划区

一、规划期限

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本次规划期定为2020年,近期为2005年,远景考虑2020年以后20—30年。 二、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武陵区;鼎城区的武陵镇、灌溪镇、石门桥镇、斗姆湖镇和白鹤山乡;德山科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太阳山林场,总面积约638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现状基础

常德市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城镇发祥地之

一,其城镇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虽有部分新兴工业兴起,但规模都不大,对常德市城市及市域城镇体系发展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心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基础很薄弱。常德市域城镇及其体系的真正发展还是建国以来之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跨世纪的常德市城市发展将是常德城镇体系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常德市市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捷,经济区位特殊,地处我国“东

靠西移”战略的中间地带,位于长江产业带的中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经济发达的沪、苏、浙与相对落后的云、贵、川的过渡区。它既受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中心的南中国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也是湘西北汇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经通道,是以武汉为中心的七省一市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德市农业资源丰富,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常德市矿产

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金刚石矿、雄黄矿、石煤矿储藏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磷矿、石膏矿、石英砂矿、澎润土矿储藏量为全省第一。常德市境内自然地貌各具特色,

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自古就有“风景之国,文物之邦”的美誉。常德市劳动力资源充裕,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经济总量多年居湖南全省第二。农业是常德市的优势产业,农业总产值历年高居全省榜首。全市已形成以轻工、食品、纺织为支柱,以机械、电子、建材、化工为骨干的门类较齐全的加工工业体系。桥南市场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市场之一,区域商贸、物流、人流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外向型经济已经起步,外商投资企业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所突破。但是,常德市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90年代以来,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层次较低,所占比例较小。

常德市目前虽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交通方式齐全,但快速、高效的交通体系仍在形成之中。全市科技教育水平不高,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已严重制约了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常德市地处洞庭湖滨,洪涝灾害也成为常德市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此外,受地形、地势以及治理措施等条件的限制,常德市酸雨现象相当严重。常德市作为整个市域的中心,经济、人口的集聚程度不强,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力还不明显。 二、常德市跨世纪的城镇发展战略

常德市跨世纪的城镇发展方针为:强化中心城市,加强县城建设,积极

发展中心镇。具体为:(1)突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改变其目前城市功能单一的局面,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2)积极培育和发展片区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所在片区的发展极核。(3)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

中心城市的发展。首先,努力提高中心城市经济效益和地区竞争力,强

化中心城市综合生产功能。在利用本地区资源、交通和能源的基础上,完善工业体系结构,形成以食品、纺织、建材、机电和能源为主体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地区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其次,突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区域性市场的建设,促进人员、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且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提高城市辐射功能,形成城市——区域的整体功能体系。利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联系、技术扩散和人才交流有效地带动区域发展,使城市成为区域的信息和创新中心。提高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实力,尽

快使其发展成为大城市。

重点建设石门,考虑津市、澧县的共建,它们将作为城市一级经济区的中心,促进各自区域的发展。桃源设市并作为南部经济片区的副中心,协同市域中心城市一起共同促进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县城建设。首先,扩充县城经济发展;其次,加强县城之间的合理

分工与协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小城镇发展。结合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扩大范围,减少层次,使小城镇发展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之路。

常德市城镇发展布局将在现有基础上形成“一个中心,两大城市群,三

条轴线,四类空间,五个等级”的战略布局。一个中心即以常德市为市域中心城市;两大城市群是以石门为核心的西北城市群和以津市-澧县为核心的东北城市群;三条轴线是指南部发展轴(319国道、1848省道、石长线、长常高速公路沿线)、北部发展轴(从津市、澧县沿澧水流域到石门)和中部发展轴(207国道、石长线和1836省道沿线);四类空间是以常德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以各城镇发展轴为依托的城镇密集区,以交通干线和沿线重要城镇为骨干的城镇点轴发展区和西部山区的城镇点状发展区;五个等级是指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的五级城镇体系结构。

根据市域各地区存在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差异性,以及片

区的经济和产业联系,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按照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将常德划分为三大城镇经济区:常德城镇经济区、石门城镇经济区和津市-澧县城镇经济区。常德城镇经济区:加强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快速干道联系主城和卫星城镇,形成大都市区;培养桃源作为片区副中心,形成主次中心极核式的城镇体系;同时加快南部沿319、长常、常石高速公路沿线的城镇密集区和小城镇的发展。石门城镇经济区:加强石门为中心的城镇群建设,培育石长铁路、澧水流域的沿线城镇密集区,重点发展壶瓶山、新安、合口、新关等重点城镇的建设力度,通过它们促进西部山区的开发。津澧城镇经济区:实现津市-澧县联合组成常德市域东北片中心城市,加强津澧为中心的城镇群建设。

常德市城市开发管制分区强调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按

建设模式(空间形态)和生态保护(空间类型)进行开发管制分区。

按建设模式划分管制分区。(1)大城市地区。合理组织大都市区的空间

形态结构,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组织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和辐射力,避免蔓延式的扩展,着重建设新兴功能区域,强化周围城镇的功能建设与引导,使中心城市的功能有效地扩展到区域中,形成“城市区域”。(2)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的盲目延伸,协调城镇之间在用地结构和区域设施等方面的关系,建设区际快速交通并限制城镇连片蔓延发展,强调组团式的布局。(3)城镇点轴发展区。解决好城镇对外交通与城市形态结构的关系,避免对外交通在城市中穿越,防止城市沿路开发的形态。(4)城镇点状发展区。要加强重点镇的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规模与实力,形成区域发展的极核。

按生态保护策略划分管制分区。(1)城镇地域。以城镇型景观为主体的

地域,是市域二三产业的布局地区。(2)开敞空间。是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的区域。(3)生态敏感区。维护市域生态环境的地域,以维护原生环境为主,可以进行能为地域生态所容纳的开发。 三、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常德市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宜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要

求,等级规模完善,空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常德市城市化水平:2005年:35%;2010年:40%;2020年:60%。城镇

体系组织结构将形成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21个中心镇和91个一般镇的等级规模体系;将形成1个大城市地区,2个城镇群,3条城镇发展轴的空间布局系统。

常德市城镇体系建设分为两个战略阶段:(1)近中期(现在-2010年)。

城市化水平由现在的25.28%上升到40%, 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市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规模等级。加强市域中心城市和各片区的联系,通过建设快速干道和未来湘北干道的开通,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网络。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争取在2010年每个县建设1-2个重点镇。提高小城镇的规模和实力,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2)远期(2010年-2020年)。这一时期继续强化市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人口规模等级(由2010年的68万上升到95万人);同时突出城市的服务功能,把它建成区域性的交通、流通和信息中心,实

行产业和技术的区域转移和扩散,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加强以常德市为中心的大城市区建设,利用快速交通联系周围的卫星城镇与桃源副中心。加快石门、津市-澧县片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并培养以各县城为主的市域二级中心城市,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三条城镇发展轴沿线的小城镇建设,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明确、职能各异、各有特色的小城镇群体。 四、区位分析

常德地处湘鄂边境,在湖南省域开发的整体战略中定位为湘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湖南经济北进的桥头堡。根据国家的宏观生产力布局,常德及湘西北其他地区都属于长江中游产业带和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的兴建,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和“东靠西移”战略给常德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作为湖南省北部的门户与通道,引导湖南经济参与三峡大市场的竞争、长江中游产业带的开发以及湘鄂经济的交流与协作。这种宏观的区域背景决定了常德在湘西北的中枢地位。

根据常德市与相邻地区的联系与分工,常德在湘北滨湖经济区将成为洞庭湖流域重要的农业与轻纺工业基地;对于湘西地区而言,它将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与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在对湖北荆沙、宜昌地区的经贸交往中,它将成为省际经济联系的大通道和门户枢纽。最后在武汉经济圈中,它可以与其他地区形成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工,并且发挥能源基地、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的作用。 从区域城市形象角度出发,常德市未来发展应该注意充分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按照生态学原理处理好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与保护的相互关系,创造富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山水城市形象。 五、城市化预测和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1998年,常德市市域户籍总人口为595.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114.7万人, 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98.11万人。全市按城镇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人口统计的城镇人口为150.44万人。从总体看,常德市城市化水平偏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0%。

常德市多年来市域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户籍人口机械变动很小。考虑到全国未来发展的经济梯度,规划期内外来人口不会出现较大的增长,机械变动对常德市户籍总人口的变动影响将不会太大,总人口的变动将主要考虑自然增

长。市域总人口的预测采用自然增长率法、计生委累计存活率法、灰色模型法三种方法。经过综合校核,全市总人口2000年末为602万人,2010年末为627万人,2020年为640万人。采用非农业人口趋势外推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逻辑斯蒂曲线法三种方法预测常德市城市化水平2010年40%,2020年60%。常德市市区人口规模2005年58.5万人,2010年66万,2020年85万。

表4-1 常德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表(1998-2020)

规 模 层 次 第一层次 (>50万) 城 镇 名 称 常德市区 澧州市 第二层次 (20-50万) 津市市 澧阳镇 3 城镇 个数 1 2005年城镇人口 (万人) 58.5 14.0 13.0 13.0 12.0 52.0 6.5 7.0 3 6.0 1.5 21.5 11 10 24 27 40 16.5 12.0 20.0 12.0 8.0 200.0 2010年城镇人口 (万人) 66 16.0 15.0 16 15 62 8.0 8.0 6.5 3.5 26 22.0 16.0 25.0 18.0 13.0 248.0 2020年城镇人口 (万人) 85 45 25 22 92 12.0 12.0 8.0 6.0 38.0 35.0 24.0 40.0 35.0 25.0 374.0 石门市 桃源市 小计 临澧城关镇 安乡城关镇 汉寿—太子庙 城关镇 太子庙 第三层次 (5—20万) 小计 第四层次 其(2—5万) 中 3-5万 2-3万 1.5-2.0万 第五层次 其1-1.5万 (0.5-2万) 中 0.5-1万 总 计 本次规划将常德市市域城镇体系确定为五个等级(见表4-1):一级:常德中心城市,远期发展成为人口达85万人的大城市;二级城市:包括规划建成的石门市、津市市--澧县、桃源市、人口规模在5万以上;三级城镇:临澧城关镇、安乡县城、汉寿县城和太子庙,人口规模5—20万。四级城镇:主要包括蒿子港、黄土店、灌溪、陬市、漆河、桃花源镇、谢家铺镇、军山铺镇、蒋家咀、合口、新安、新关、壶瓶山、保河堤、大堰当、火连坡、三岔河、黄山头、乔家河镇等,人口规模2—5万人。第五级城镇:主要为重点镇外的现有一般建制镇以及新设

易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二) 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1.现状特点

(1)历史悠久,城市年轻。常德市历史悠久,自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在今常德城东筑城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由于旧中国发展缓慢,特别是1943年侵华日军铁蹄踏破常德城,所有建筑被日军焚烧殆尽,因此当今的常德城基本都是建国后五十年发展起来的,千年古城难觅遗存。

(2)环境优美,街区整洁。城市濒临沅水,江北柳叶湖、占天湖紧临城区,德山开发区山峦起伏植被茂盛。城区主要街道干净整洁,空气新鲜,湖水明净。河洑森林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德山森林公园环城而立,桃花源、花岩溪风景区也在1小时车程之内。

(3)一城三镇,特色鲜明。常德中心城区由江北城区、德山开发区和江南城区组成。江北是主城,市政府所在地,地势较低,东濒柳叶湖,北望太阳山,南滨沅江。现状建设用地面积29.8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9.76 万;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工业区,地质条件较好,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威胁,又是石长铁路的货运站和长常高速公路的终点。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3万人。江南城区为原武陵县城,现为鼎城区政府所在地。这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达,商贸繁荣,但地势低洼,最易受洪水威胁。现状建设用地面积7.7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6万人。 2.存在问题

(1)重心不重、缺少联动:主要有三方面:作为市域的中心,市区经济、人口的集聚程度不强,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力还不能覆盖全市域,难以起到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作为城区经济的主导部门烟草业,与地区农副产品资源及其他行业发展关联度不强。而中心城区又没有一个与城市地位或规模相匹配的商务中心区及市民活动中心,城区建设缺少“灵魂”

(2)面貌平淡、缺少特色。由于历史遗存基本被日寇摧毁,新建的城市对整体形象的塑造不够,造成城市建设项目平淡之作较多,多共性、少特色。 (3)三个不协调、三个差异大。三个不协调:一是一些单体建筑与环境不

协调 。二是土地使用功能与交通组织不协调 。三是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 。三个差异大:一是三片城区的建设水平差异大,总体而言江北水平较高,德山开发区次之,江南城区较差,连一片绿地都没有。二是不同地带建设标准差异大,如新建的紫桥小区一带标准较高,而几年前建设的青年路一带标准过低,以发展的趋势看,过不了多久又为新的“旧城改造区”。三是树立城市建设,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化的环境优美的城市的观念上,各类思想的差异大。 (三)发展目标与战略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大幅度提高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常德市作为湘西北中心城市和其在湘鄂、湘渝重要通道上的中心地位。发挥能源基地、轻型工业与农业基地、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的作用。至规划期末,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兴城市目标。

根据全市的强化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集中发展战略和全市到2010年GDP达到600亿、2020年达到1500亿左右水平的目标,市区至2010年和2020年GDP应分别达到180亿(按经济中心度30%左右计)和500亿(按35%计),相应城市人口2010年和2020年分别应达到65万和95万左右。江南城区和德山开发区各自形成二十万左右人口的城市组团,江北主城区城为有五、六十万左右人口的主城区。提高全市科技教育水平,青年受高等教育比重>15%。

2.城市建设目标

(1)城市建设要放眼未来,根据常德特点,以建设环境优美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为目标,人均居住面积>15m2,人均公共绿地>12m2 ;

(2)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公共交通发达,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和运营;

(3)建立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4)提高环境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形成城市环境的良性发展; (5)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创造新的景观和城市整体的美观与和谐。突出常德山、水、城环境特色。

3.发展战略

(1)争取多渠道建设资金来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与经营环境的建设与改善。 加强城市建设力度,发挥中心城市的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常德不在京广铁路干线或京珠高速公路沿线,要想吸引更多投资、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

须加强对外交通通道建设,使其对外联系便捷、通畅。

(2)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常德市本身优越的区位条件及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对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及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 诸多产业共同发展,从而使常德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3)塑造有特色的宜人的现代化城市环境。未来企业行为都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不可能再会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型乃至小型企业也在搞的企业办社会行为。因此企业的选址、资金的投向会更注重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依托城市,尤其是依托社会服务设施水平较高、环境优美的城市。

(4)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效率,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城市性质、规模

1.城市性质

常德市位于湘鄂边境,同属武汉经济圈和湖南省滨湖经济区,同时受到湘中经济圈、湘北经济圈、湘西经济圈、鄂中南经济圈和鄂西南经济圈的影响。处于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东靠西移”的过渡地带,是湖南省北部联系长江流域重要的门户与通道,滨湖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湖南省建设湘西北地区的重点。因此城市性质拟定为:湘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以轻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教育、信息中心,烟、酒、米、纸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湘西北会展中心和旅游基地。

2. 人口规模 (1)人口现状:

现状人口统计主要在现状建成区范围内,涉及江北城区各派出所所辖人口、武陵镇(沅江南部建成区简称江南城区)和德山开发区户籍人口以及与城区用地互有交叉及紧临城区的护城乡、丹洲乡、南坪岗乡及市直其它单位的非农业户口人口和东郊乡、芦荻山乡、东江乡部分非农业户口人口、及上述区域内的暂住人口。

根据建设部规划司发文(97)建规规字第8号文《关于上报核定城市规模材

料的要求的通知》的规定:

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非农业户籍人口:32.41万人, 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农业户籍人口:5.34万人, 现状建成区范围内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9.5万人,

按《城市规划法》的要求,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47.25万人。

表5-1 常德市中心城区现状人口 单位:万人

指标 非农业人口 地区 江北城区 农业人口 1.91 0.64 2.79 5.34 暂住人口 5 3.5 1 9.5 城市人口 29.76 8.76 8.73 47.25 22.85 4.62 4.94 32.41 江南城区 德山开发区 合计

(2)影响常德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因素 1)人口自然增长;

2)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3)常德市自身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4)常德市中心城区在市域城镇体系中中心城市职能的加强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3)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规划中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根据现有资料选择测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依次为: 1)非农业人口灰色模型法

根据常德市中心城区历年非农业人口建立灰色模型GM(1,1),预测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如下:

2000年:34.2万人; 2010年:44.65万人; 2020年:55.8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户藉人口的比例,2000年为95%,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2010年和2020取100%。城镇常住的农业人口取城镇非农业人口的15%,暂住人口通过有关部门的估计,2000年为11万人,2010年为15万人,2020年将增至20万人左右。预测的城镇人口如下:

2000年:34.2*0.95*1.15 + 11= 49.36(万人); 2010年:42.65*1.15 + 15 = 64.05(万人); 2020年:61.01*1.15 + 20 = 90.16(万人)。 2)综合增长率法

统计资料表明,如果考虑暂住人口,最近十年常德市中心城区人口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3%左右。结合各个有关部门的分析预计,规划期中心城区的年增长如下:

1998~2010:3.1%; 2010~2020:3.3%。

预测期各年份中心城市的人口如下: 2000年:50.22万人; 2010年:68.15万人; 2020年:94.3万人。

3)劳动力充分就业与适度人口预测

根据常德市统计局1988年以来常德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及劳动力就业人数之间的情况由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模,公式为:

G = A0·emt·Lα·Kβ

G: 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L: 劳动力投入; K: 资本投入;

A0: 基期年的技术水平; α: 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 β: 资本产出弹性系数; m: 技术进步系数; t: 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取对数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形回归,求出以上系数得出公式:

G = 293.54·e0.01228t·L2.559·K-0.00701 复相关系数为0.991,变量间关系高度显著。

根据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按90年不变价计算,全市GDP2000年将达到215亿元,2010年达到600亿元。 2000年~2010年十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由此可推算出GDP年均增长率: 2000~2010年:10.8%;

2010~2020年:9.3%(下调1.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00~2010年:14%;

2010~2020年:12%(下调2个百分点)。 预测的城市从业人口数:

2010年:47.8万人;2020年:75.7万人。

抽样调查显示,城区从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0.7。因此预测期的城市人口数为:

2010年:68.5万人;2020年:108.2万人 4)结论

根据上述三种方法对中心城区人口的测定,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约束条件,并依照国家和湖南省城市化方针,确定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规模为:

2005年:58万人(江北城区37万人,江南城区 10.5万人,德山开发区10.5万人)幅值:53~63万人;

2010年:68万人 (江北城区42万人,江南城区 12万人,德山开发区13万人)幅值:65~75万人;

2020年:95万人 (江北城区55万人,江南城区 15万人,德山开发区25万人)幅值:90~100万人。

由于上级政府在审批中明确2020年常德市中心城区人口为85万,因此本次规划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按85万考虑,其余市政配套设施按95万

考虑。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 建设用地现状特征

1)建设用地的发展对交通条件的指向性突出。

常德城最初因沅水而建,早期的发展主要沿水进行。后来,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城市发展由趋水转为趋路发展。目前,水运相对衰弱,公路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现状中城市建设用地沿207、319国道等公路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

2)建设用地比较分散,整个城市具有一城三镇的特点,其中每一镇区的建设用地又相对分散。因此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2.24平方米,相对较大。 3)建设用地的密集程度相差较大。老城区城市建设过度集中,交通拥挤,城市边缘地区则相对分散。

(2) 存在问题

1)虽然人均城市建设指标较高,但某些人均单项指标却有不足,如人均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等均较低,远不能满足本城市居民的要求。

2)常德市一城三镇的特色使城市建设用地相对分散,相应地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老城区建设过度集中,改建的过程中土地开发的潜力较小。

(3)城市外围土地资源情况

用地总量:在规划区范围内,有46.43平方公里可做为城市建设用地,加上现状建设用地48.31平方公里共计94.73平方公里,可以满足常德市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林地应保护起来作为城市的绿化用地,对于城市规划区外围的农田要进行保护和控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4)规划用地指标的选取

本次规划在适当增加人均绿地及公共设施等指标的同时,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适当压缩,最后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5年控制在6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控制在7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95

平方公里左右。

三、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及总体布局 (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1.城市建设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1)地形地貌的分析

现有的地形地貌既是千百万年来区域自然演进过程的结果,也决定了当前的自然演进过程,对整个地区的自然生态过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能否利用的程度,自然植被的恢复与茂盛状况,地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与水文格局。在评价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给予权重参数为0.5。 地形条件按等高线来划分,分为五个等级,1~5,分数越高,越适宜。 表5-2 地形条件等级划分 评价要素 地形地貌(0.5) 指标描述 山岗 三四级阶地 二级阶地 一级阶地(平原) 平原区内部分高地 湖区及河漫滩 (2)地质条件的分析

在常德市城区周围地区的平原地带,主要是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由于地质条件在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价中也给予了较高的权重,为0.3。地质条件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地震液化等级,二是地震工程地质环境特征,两者的综合形成地质条件的分析。

通过对常德市的生态研究,对常德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即最适宜的为适宜一级到最不适宜的为适宜五级。从适宜性评价图中可以看出,最适宜于城市建设的生态地区为东南部德山以南的山麓

指标值 海拔>80米 50- 80 米 40 - 50 米 < 40 米 > 40 米 < 32 米 级别 1 2 5 3 4 1 地带及三级四级阶地区,面积较大,是建设新城的良好区位。在山前的二三级阶地区,也零星分散着适宜城市建设的地段。现有的江北主城区周围,其建设的生态适宜性为中等的适宜性三级。江南的武陵镇东南部、德山的铁路线以东局部地区,由于其地基特性软弱及河漫滩等原因,是不宜于作城市建设的。 表5-3 地震液化等级

等级地质地貌特征 液化层0.15 厚(米 非 轻微 Q2Q3土层构成的各级阶地 由Q4土层构成的高漫滩 由Q4土层构成的高漫滩 由Q4土层构成的高温滩 —— < 2 液化系数(PL) —— PL < 5 危害 —— 个别地点喷砂冒水,无明显地面破坏 级别 5 4 中等 2 - 4 PL < 5 局部地段轻微喷5 < PL < 砂和轻微地面沉陷、开裂 15 5 < PL < 较严重的喷砂冒15 水和明显的地面沉陷、开裂等地面破坏 3 严重 > 4 1

表5-4 地震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类型 I II 地貌岩相 高阶地 I级阶地 基岩埋深(m) 平均坡速(m/s) 10 - 20 20 - 40 < 100 < 80 < 40 > 100 > 90 > 40 > 300 230 - 280 100 - 230 170 -210 100 - 200 200 - 230 170 - 210 100 - 200 地段土性质 中硬 中软 级别 5 4 3 2 1 3 2 1 沿河相 高滨河相 漫湖相 滩 III 沿河相 滨河相 湖相 (3)植被条件与土地利用

地域内的植被主要分布于山区地带,由于本地区的人类开发利用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认为能够为人类利用的耕地资源及其相应的土壤条件已充分利用。由于缺乏土壤条件的资料,评价中假定区内的土壤条件完全一致,而不再作深入的

细分,也没有对土地质量作深入的研究。在植被条件与土地利用的分等定级上,把山区的林地及平原地区的耕地列为保护的主要对象,给予最低值1;而平原地区的牧草地为4,未利用地域给予了最高分5。 (4)防洪设施

常德市最大的自然灾害威胁在于洪水威胁。但沅江的洪水威胁主要是流域性的,就现状自然条件而言,除太阳山、河洑山和德山外的地区都在洪水淹没线以下。现状的沿沅江的防洪堤:江北城区现状防洪标准达到30-50年一遇;江南城区防洪标准接近50年一遇;德山开发区防洪标准也接近50年一遇。故现状建设用地条件除德山开发区南部丘陵山地外,其余城区周边用地皆在洪水线以下。 如果沅江防洪隔堤建成,则规划蓄洪区内属不宜建设用地,虽这不属于现状评价因素,但在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用地时应予考虑。 (5)综合评价

将上述各单项要素的分等数值分别赋予相应图层的图斑单元,形成了各单元的单项评价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再进行叠加,最后结果即为综合的城市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综合评价的结果也分为五级,最适宜的为适宜一级,最不适宜的为适宜五级。

从适宜性评价图中可以看出,最适宜于城市建设的生态地区为东南部德山以南的山麓地带及三级四级阶地区,面积较大,是建设新城的良好区位。在山前的二三级阶地区,也零星分散着适宜城市建设的地段。现有的江北主城区周围,其建设的生态适宜性为中等的适宜性三级。江南的武陵镇东南部、德山的铁路线以东局部地区,由于其地基特性软弱及河漫滩等原因,是不宜于作城市建设的。 2.城市用地空间拓展分析

在城市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扩展模型对城市的空间拓展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江北主城区向北发展的阻力较大,应以铁路常德站为界,不宜再越过铁道线向北发展,主城区东面与武陵镇向南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在局部地区因地势低洼,易受洪水威胁,不宜于作城市建设的地段,应避免作建设用途,可考虑作为公园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主城区的西向发展有一定的潜力,与东面的发展相比,阻力相似,应避免在软弱地基区进行建设。德山区向南发展的阻力很小,潜力很大。

3.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主要由自然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决定。从整个城市地区的角度看,规划地域的北、西、南部山地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外围保护框架,应切实加以保护,以维护地区的自然演进过程,这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必要前提。从生态适宜性评价看,德山开发区南部为建设用地最适宜区,江北城区和江南城区的西、南部为二级适宜区、江北城区北部、东部为三级适宜区。空间扩展模型的分析表明,江北城区不宜越过铁路向北发展,向东与江南城区向南发展具一定潜力,德山开发区向南发展潜力较大。

考虑到江北主城区由于火车站已建成,柳叶路、南坪路也已部分建成,故城市近期沿武陵大道两侧向北发展已成定局。远期向东发展以铁路为界,向北沿南坪路发展,向西亦有发展余地。

德山开发区和江南城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多,用地都是以向南发展为主。 (二)城市总体布局

现状城市已形成一城三镇格局,主城在沅江北岸,基础较好,向东、西、北均有发展空间;江南城区与江北城区隔沅江相望,三面环沅江,地势较低,向西有少量发展余地,向南有较大发展空间;德山开发区距主城区10公里,位于德山丘陵区,一面临沅江,东、西有东风河、枉水,铁路、高速公路和两条国道均在此交汇,由丘陵台地改造建设的用地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威胁。

城市未来的总体格局仍是一城三镇形式,铁路从城市东部至北部边缘通过,207国道沿铁路靠近城市一侧通过,319国道改道经德山区南侧向西经过常德桃花源机场北侧经过。三区之间由玉霞路、启明路和三座沅江大桥相连,主城区与德山区通过新、老207国道联系,主城区与江南城区通过现状和规划的沅江大桥联系。

江北城区主要职能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在东部盐关水铁联运码头一带和西部烟厂以西布置一类工业及仓储,西北部结合现常德师院形成科研、教育基地,东北部以柳叶湖度假区为龙头,沿江北姻缘河(及南碈)-穿紫河-新河水系开发建设为旅游度假休闲带。以城市主干道及水系为分割组织几个生活居住区,区内配套建设各类服务设施。

江南城区未来仍以区域性大型商贸中心为主要职能,适度发展前店后厂式的加工工业。向南发展到金霞路,向西发展到沅江边。

德山开发区的主要职能是市级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应以工业城镇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建设,在发展中注意完善其城市职能。城市主要在枉水和东风河之间向南发展,不越过高速公路。向东在东风河以东主要在现有基础上布置少量三类工业、危险品码头等。城市布局以德山路为界,东部以工业、仓储及交通枢纽为主,西面以生活居住为主,平行发展。

三区联系主要靠跨沅水的三座桥,远景江南城区与江北主城区联系加强、融为一体时可建由皂果路至阳明路的中线大桥和沅南路至岩潭路的跨江大桥。

三区各有自己的分区中心,在洞庭大道和皂果路交叉口西北结合江北水系及绿带布置未来的城市中心区。综合布置广场、绿地、文化旅游休闲中心、行政、商务中心等。

三区因地制宜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江北主要结合姻缘河(及南碈)-新河水系沿线绿带串联各公园、广场;江南城区在金霞路中段布置一大型公园,同时结合沅水滩涂整治,沿江进行绿化美化,建为季节性公园;德山开发区地处丘陵台地,西部有德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有临江的孤峰塔,绿化条件较好,规划西部森林公园向南扩展,城区内部结合地形及居住用地布局灵活布置绿地。 四、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一)居住用地

1.现状及存在问题

常德市现状居住用地面积1957.99公顷,占现状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0.53%,人均居住用地面积41.82平方米(按人口47.25万人计算)。

现状中一些新建的居住区如紫桥小区、西苑小区等建筑标准较高,也开始重视居住的环境质量。其他的许多居住区特别是老城区房屋质量较差,层数较低,相对拥挤,人口密度较大,周围的环境也较差。还有大量用地已办开发手续却还未真正建设,致使人均建设用地偏大而实际居住区人口密度又较大的反差。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统一规划。许多居住用地多是结合各单位用地建设,居住与办公用地相互混杂,用地布局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2)一些新建小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建设密度过高,缺乏相对配套的基础设施,居住的环境质量也较差。

(3)老城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道路狭窄,居住条件较差,急待改造。 2.居住用地规划 (1)规划原则

1)新区建设与旧城改建相结合,全面提高居住水平,改善居住环境; 2)节约利用土地,适当提高居住用地的容积率及建筑高度;

3)各类居住用地应采取相对集中成片开发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4)居住用地内不得安排开发性工业项目,对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的工业项目逐步搬迁或改造;

5)居住区建设应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依据,建设风格类型多样、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2)居住用地指标

至2020年常德市中心城区总人口85万人,居住用地2338.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7.6%,人均居住用地26.3平方米。

(3)居住用地布局

考虑到常德市市区水网较密以及原有居住用地相对比较分散等因素,对居住用地按居住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主要有12个片区,其中江北城区5个,江南城区3个,德山开发区3个。

1)江北城区:

白马湖片区:居住用地220.6公顷,可居住8.5万人。 荷花路片区:居住用地338.5公顷,可居住13.0万人。 卷烟厂片区:居住用地200.5公顷,可居住7.5万人。 老城区片区:居住用地319.9公顷,可居住12.0万人。 三闾路片区:居住用地366.4公顷,可居住14.0万人。

2)江南城区:

临沅路片区:居住用地100公顷,可居住3.7万人。 水厂片区:居住用地166.8公顷,可居住5.3万人。 大湖路片区:居住用地143.3公顷,可居住6.1万人。

3)德山开发区:

莲池路片区:居住用地189.8公顷,可居住5.9万人。

有德路片区:居住用地245.8公顷,可居住7.6万人。 德山站片区:居住用地47.2公顷,可居住1.5万人。

(4)居住区服务设施规划

每个居住片区应根据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结合居住区的用地布局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如中小学、中心绿地及广场、游园、商业网点、停车场等。 (二)公共设施用地 1.现状及存在问题

常德市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为619.42公顷,占整个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12.83%,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12.73平方米。 (1)行政办公用地

因常德市市区在行政管理上包括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和德山开发区三个片区,所以行政办公用地相对比较分散。在江北城区,一些老的行政办公用地多集中在老城区,主要分布在建设路和人民路两侧,如市政府、武陵区政府、市委、市体委、市公安局等。近几年新建的行政办公用地多集中在武陵大道两侧,如市政协、市教委、市审计局、市税务局、海关、市建委等。江南城区为原常德县的县政府所在地,所以行政办公用地较多,但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临沅路两侧,如区委、区政府、区建委、区粮食局、国家及区税务局、区公安局、区人大等。德山开发区的行政办公用地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德山路两侧,如德山税务局等。

行政办公用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对于江北城区而言,用地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行政中心;位于老城区的一些单位周围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与旧城商业、居住用地等功能相互干扰较大。

2)对于江南城区而言,行政办公用地过多,许多行政部门随着常德市带县的实施在用地上与江北城区有较多的重复。 (2)商业金融用地

现状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多沿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分布,以规模较小的沿街商店为主。规模较大的商业金融用地主要是一些宾馆和为数不多的商场。目前市区已初步形成以青年路和朝阳路之间人民路两侧的区域为中心的江北商业中

心和以桥南市场为中心的江南商业中心。德山开发区商业金融用地相对比较缺乏,更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中心。 商业金融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中心多位于老城区或车流量较大的交通要道上,环境较差,对城市的交通也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

2)商业服务设施布局比较分散,虽已初步形成江北城区和江南城区两个商业中心,但中心集聚度不高。中心以外的商业用地则比较分散,规模较小。 3)德山开发区商业金融用地与其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规模相比过小,不能满足开发区人口对商业服务设施的要求。 (3)市场用地

到1998年止,常德市各类商品市场50个,营业面积达到36.5万平方米,营业额23.9亿元(见表5-2及表5-3)。目前,城区已建成了一批拥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龙头市场,其中商品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6个。在江北城区,市场用地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大道以南的老城区和常德火车站附近,布局相对比较集中。江南城区,市场主要集中在桥南,另有几个市场分布在金霞大道和玉霞大道交叉处。在桥南分布的星罗棋布的市场形成了江南城区的特色。德山开发区市场很少,而且规模也很小。

表5-5 常德城区市场现状表

市场类型 农贸市场 工贸市场 综合市场 专业市场 批发市场 总计

市场用地存在主要问题:

常德市区 20 9 12 7 2 50 江北城区 16 2 8 4 1 31 江南城区 2 7 3 2 1 15 德山开发区 2 0 1 1 0 4 1)市场分布不合理,市场主要集中在江北城区的洞庭大道以南和火车站附近以及江南城区的桥南。而在其他许多地区,为居民服务的小型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则较少。

2)许多市场位于交通干道两侧,对城市的形象及交通都带来许多影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有些市场营业额不多,但却占地很大。更有些市场出现有场而无市的现象,造成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严重浪费。

表5-6 常德市现有专业批发市场情况

市场名称 常德甘露寺大市场 桥南副食城 桥南金麟大市场 桥南轻纺城 桥南轻纺市场 五运干鲜果品市场 常德桥南湘西北水产市场 外贸市场 常德桥南大市场 桥南蔬菜批发市场 安达陶瓷建材市场 长胜桥木材市场 常德市朝阳路钢材市场 常德市钢材交易市场 常德旧机动车交易市场 常德农贸大市场 常德汽车配件市场 常德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常德市新世纪家电城 桥南建材市场 桥南家电城 临江市场

地址 人民路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 朝阳路 落路口 洞庭大道 洞庭大道 洞庭大道 护城 桥南 桥南 桥南 武陵临江路 营业面积(m) 40000 800 3000 17952 1080 1485 4000 5200 980 950 3500 12000 700 600 3500 2000 2000 2670 9333 3000 19825 5600 2营业额(万元) 11895 800 11868 27170 10009 1228 8000 920 240 388 2000 600 320 5000 800 16680 500 (4)文化娱乐用地

常德市现状文化娱乐用地为19.90公顷,人均用地0.42平方米。 市级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主要有:(1)常德市艺术学校。校园面积48.87亩(其中新址41.07亩),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万元,图书1.1

万册,现有职工126人,在校学生875人。(2)常德市博物馆。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室12个,馆藏文物3.1万件,其中国家级400件。(3)市图书馆。该馆占地18亩,建筑面积6944平方米,藏书30万册,其采编、流通基本实现电脑自动化。(4)市文化娱乐中心。其占地3.7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固定资产1100万元。(5)市人民电影院。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

常德市中心城区的博物馆、图书馆等与现有的文化馆、文化站、影剧院、常德传统艺术表演团体结合在一起已初步形成常德较丰富的文化活动网络.

现状文化娱乐用地主要问题有:

1)虽然常德市区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内容较为丰富,但用地普便偏小、设备陈旧;

2)缺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综合性的游乐场所以及现代化的展览中心;

3)现有的许多文化娱乐设施如影剧院等配套设施不足,缺乏停车场所,周围的交通及环境也较差;

4)用地布局不尽合理,多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其余地区则缺少相应规模的文化娱乐用地,不能满足这些地区市民的需求; (5)体育设施

常德市市级体育设施已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市体委系统拥有新、老2个体育场(1个为标准场,一个为简易场),一个老体育馆(可容纳3300,不合标准),2个游泳场,(新体育中心游泳场和碧波游泳场),4片网球场,一个卡丁赛车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除此以外,常德师院还新建有一个容纳3000人的体育馆,宏达、华都两宾馆分别建有保龄球馆,五强溪水电发电厂基地建有一个足球场。学校的体育设施较好,基本有标准的体育场。在部分企业,体育设施也受到重视,进行了配套建设。但总体来说,常德市区体育设施仍十分缺乏,现状体育用地只有25.80公顷,人均体育用地仅0.55平方米。 (6)医疗卫生

常德市建成区内现有医院19个,其中江北城区15个。江南城区3个,德山开发区1个。床位共计2792张,卫技人员303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5.91

张,卫技人员6.42人。城区现有2个防疫站(即市防疫站,位于朗州路;鼎城区防疫站,位于武陵镇临沅路)及个体诊所120家。 表5-7 常德市市区现有主要医院一览表

医院名称 老年病医院 地址 大兴街 用地面积(m) 3330 12025 9207 13620 1065 26640 39781 67000 20000 18624 6600 4620 5610 726 1500 530 420 250 2床位数( 张) 102 270 150 150 100 200 210 730 120 318 80 100 12 30 20 20 180 2792 卫技人员(人) 86 351 221 119 75 247 210 683 91 384 150 87 52 26 17 21 13 16 184 3033 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 高山街 常德市第六医院 常德市第五医院 常德卫校附属医院 常德市一中医院 常德市二医院 常德市一医院 鼎城路 洞庭大道西段 人民东路 人民中路 德山莲花路 人民东路 常德市妇幼保健医院 洞庭大道 常德市第四医院 常德市二中医院 鼎城区血防二站 鼎城妇幼院 护城卫生院 东郊卫生院 市红十字医院 城西卫生院 城北卫生院 市精神病院 合计

19 人民西路 朝阳路 鼎城路 武陵镇大湖路 龙港路 人民东路 人民东路 朗州路 长庚路 市区医疗卫生现状主要问题:

1)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相比,医疗卫生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十多年城市快速发展中,医疗卫生设施的条件相对滞后; 2)医疗机构及卫生人员过多,质量不高;

3)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医疗机构主要集中于老城区,不利于高效利用。 (7)教育科研设施

常德市中心城区现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普通中专学校9所,成人高等学校

2所,成人中专学校8所,技工学校3所,在校学生24506人,教职工2606人。其中常德师专和常德高专在1998年已被教委合并,并升格为常德师范学院。现状教育科研用地为150.3公顷。

表5-8 常德市市区现有各类院校一览表

学校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名称 常德师专 常德高专 常德市农校 常德机电工程学校 常德信息工程学校 普通中等中专学校 常德卫校 常德师范学校 常德艺术学校 常德财经学校 常德工业学校 成人高等学校 常德教育学院 常德电大分校 武陵区教师进修学院 鼎城区教师进修学院 常德市公安干校 成人中专学校 常德市商业职工中专 常德市粮食职工中专 农行常德职工中专 常德市林业职工中专 常德市供销职工中专 常德市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常德纺机技校 省柴油机厂技校 校址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江北城区 在校学生数 2831 2073 2060 1339 1527 1311 1357 954 1297 748 770 2334 80 326 684 710 500 314 61 64 1235 195 209 教职工数 486 348 161 124 105 194 178 97 96 121 61 40 16 47 24 39 53 28 16 33 170 52 12 合计

23 22979 2501 市区教育科研用地在布局上相对比较分散,一些学校用地规模过小,今后很难有发展的余地。

(8)文物保护

常德市文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许多被列为国家及省市一级的保护单位。

表5-9 常德市市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1998年)

级别 国家级 铁经幢 荣定王墓 省级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 宋代碑刻 常德诗墙 笔架城 常德府古城墙 市级 南城古城墙 上石柜、沙湾石柜 清真古寺 丝瓜井、四眼井等五处古井 名称 年代 宋代 明代 民国 宋代 现代 明代 明代 宋代 唐代 清代 明代 地点 市滨湖公园 德山老码头粮油仓库 青年路 市滨湖公园 沅水北岸 人民中路古城堤 城东等处 德山莲花池村 城西、城东沅水北岸 人民东路 城北丝瓜井居委会等处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文物的保护不够重视,特别是在旧城的改造中使许多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整个公共设施用地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均用地较大,但人均用地分布不合理,行政办公、市场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用地较多,而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较少。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与目标

(1)常德市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按市、区级两级设置。市级公共设施用地设置在江北城区,区级公共设施分别设置在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和德山开发区。

(2)结合三个片区老城区改造及新区开发,完善市级及区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配置。

(3)公共设施用地应布局合理,方便全市居民使用。 (4)城市各项公共设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范标准。 3.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0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