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3-09-11 22: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名词: 1、贞观诗风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

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初唐四杰

在初唐诗坛,能摆脱齐粱诗风影响、呈现新的创作倾向的诗人是号称“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追求着一种清新刚健的风格,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诸方面均有新的开拓,成为初唐诗风演变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4、七言歌行

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样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荡,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历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七言歌行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真正被之管弦、播于乐章的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大量的还是作为诗篇流行于世。 5、文章四友

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代的四个宫廷诗人。即杜审言古、李峤、苏味道,崔融。社审言是社甫的祖父,其诗较少雕饰,对近体持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峤、苏味道,崔融都身居高官,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空洞。与苏、李相较,崔融有些从军诗尚有可取。“四友”中而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 6、沈宋

“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二人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祟,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贞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

1

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吴中四士

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8、山水田因诗派

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9、边塞诗派

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丁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丁盛唐诗歌的繁荣。 10、诗仙

诗中之仙,是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称誉。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大概因其诗才飘逸如仙,多写游山求仙,之事,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而得此名。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11、诗圣

诗中之圣,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称誉。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许多诗人有着重要影响。宋人谓杜甫“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为“诗之集大成者”,明代杨慎谓杜甫“圣于诗”,清代王士祯谓杜甫作“圣语”,后遂有“诗圣”之称。 12、诗史

安史之乱带来了大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大转变。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棨《本事诗·高逸》。 13、大历十才了

2

唐大历间(766~779)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诗人。“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李端、卢纶、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其中钱起成就最高。 14、元白诗派

元稹和白居易都出身贫寒,又都当过谏官,当时齐名,交谊最深,文学唱和特多。二人有相近的文学主张,在新乐府诗、长篇唱和诗的创作上,声气相应,共同切磋,又与李绅、张籍、王建等遥相呼应,形成很大的声势,对后学产生示范作用,实际形成了元白诗派。 1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注意更广泛地从前代诗歌中吸取营养,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韩愈所开创的以文为诗,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姚合、卢仝、刘叉等。 16、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现代人的概念。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它是在复古的旗帜下,对六朝骈文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它的内容革新是与唐代政治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韩愈柳宗元为这次文体革命的领袖。因为参加的人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浪潮,所以称它为文学史上的一次运动。 17、唐传奇

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传奇》小说集。传奇作者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18、花间词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内容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词风自然缛采轻艳,绮靡温馥,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3

思考题: 1、“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一、题材、内容的扩大。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占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对待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体和歌行体持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十的《帝京篇》。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2、律诗体式的定型情况。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 “律诗”定名的记载,。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陈子昂的《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的诗歌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他的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实践了他的革新理论。

首先,这些诗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讽刺时政、慨叹现实,或是感怀身世、抒写理想,都具有感慨深沉、刚健质朴的特色,继承建安风骨,洗尽齐梁浮艳。

其次,这些作品均重兴寄。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通篇比兴,以兰若的秀美与幽独,喻自己的才华与高洁;以兰若的凋零,抒自己的身世之慨。托物起兴,因物喻志,寓意深婉,寄慨遥深,与齐梁间绮靡之作,大异其趣。

4、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的弊端所提出的文学理论及其意义——(1)彩丽竞繁,而

兴寄都绝;(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3)他着重提出了恢复“风骨”与“兴寄”两个问题和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立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的意义。这位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5、评析《春江花月夜》——(1)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暮景的描写,面对浩荡壮丽的自然宇宙,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并展示了现实人生中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示了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2)层次:第一层: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写春

4

江夜月照耀花林之美景,创造出一个明月高悬,月光盈盈的幽美,恬静,月朦胧的意境;第二层:写面对江月,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并由此产生感慨,逐渐将诗情推向高潮;第三层: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和游子对思妇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3)成就:a、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b、构思巧妙,紧扣题意;c、章法整齐而有变化;d、情景理融为一体;e、语言清丽,绝弃了宫体诗的绮靡,还具有民歌的特点,对偶、顶针的使用。 6、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美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早期的鸟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

7、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孟浩然的语言平淡质朴,省净流畅,结构上平平叙述,轻松灵便,感情上质朴醇厚,诚恳深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果说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的话,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金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8、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字达夫,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壮大雄浑,骨气端翔”;岑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9、李白乐府诗的特点及创新之处——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偏重于主观抒情,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个性特色。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10、李白歌行诗的特点——抒情的意味更浓,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11、李白的艺术个性有哪些主要特点?——(1)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2)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描绘客观世界;(3)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4)诗歌语言清新直率,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意象优美壮美,色调明丽爽朗。

12、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的性质——(1)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的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2)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有些诗,还可以补史之失载。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到了杜甫,才如此广阔的视野,如此频繁地写时事;(3)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4)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5

13、杜甫叙事诗的特点——(1)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2)杜诗叙事,融入了强烈的抒情;(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4)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5)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14、杜甫律诗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2)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秋兴八首》为杜甫律诗的登封之作;(3)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4)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就是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5)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练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

15、评析杜甫律诗代表作《等高》——这首诗是杜甫集中最为杰出的篇章之一。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壮阔而萧瑟的秋景:狂风震撼天空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景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联写登高观景的所感,诗句极为工整,十四个字,竟含有八层意思,实乃千古佳句。似的末联感时叹病,在此艰难时局,诗人自己又值暮年身衰,纵欲匡时救世,却无能为力,所以用“苦恨”二字以表现这种矛盾的痛苦之情。杜甫这首诗由于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所以堪为杜诗“沉郁顿挫”的代表作。

16、联系作品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17、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1)“不平则鸣”说,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2)“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和美学追求——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着眼在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蹇涩。

18、韩愈雄奇险怪诗风及成因。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他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形成了韩愈雄奇险怪诗风。

他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

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

6

他在这一时期写的诗歌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长期处于“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感春四首》其四)的苦闷之中,并由此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搜罗奇语,雕镂词句,创造前人未曾使用过的险怪意象。

元和元年,已经离开贬所回到京城的韩愈更倾心于怪奇诗境的构造,而相对忽视了对内心世界和自我的表现。

19、李贺诗歌特点——李贺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突出的诗

人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20、结合作品分析刘禹锡的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例如在《西塞山怀古》中,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薛雪《一瓢诗话》),充溢着一种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读来令人感慨遥深。

21、柳宗元诗歌的特色——(1)柳诗特点首先缘于他独特的心性气质,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2)还缘于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偏爱凄冷意味和峭厉之感的意象,诗境阴暗幽冷,冷峭的风格特征;(3)诗风还有淡泊纡徐的一面。 2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3)著诚去伪的创作态度;(4)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把内容放在首位,形式为内容服务)

23、评析《长恨歌》——诗中先写玄宗专宠杨贵妃,安禄山叛乱打破了他们的生活;次写杨贵妃之死和玄宗对她的思念;末写方士传递消息,重申生死不渝的爱情。艺术特色:是个最大的艺术个性是,婉转动人,缠绵悱恻,千百年来感染读者,具有不衰的艺术魅力。此外,诗歌构思精巧,叙事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形成诗歌抒情的回环往复。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婉转,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

24、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1“文以明道”“文以载道”;(2)重道也重文,充分重视“文”的作用;(3)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和“不平则鸣”说。

25、韩愈散文艺术成就——(1)论说文,鲜明地体现了他“文以载道”的主张,集中阐发了他关于儒道的基本思想。(2)杂文,更为自由随便一些,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3)记叙文,主要见于传记,碑志中。继承和发展《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中。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6、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主要艺术特色——(1)情景并生,物我合一;(2)状物写景,形神兼备,生机盎然;(3)笔致精细,变幻莫测,刻画生动;(4)语言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27、韩柳的散文创作有哪些创新和开拓?——(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2)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28、唐传奇的发展概况——唐传奇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1发展初期(盛唐时期)为魏晋小说向唐传奇过渡时期,在艺术表现上侧重故事情节的描写,而较少人物形象的刻画,代表作有王度的<古镜记>2全盛时期(中唐时期)由传统叙事转向抒情最大特点是爱情题材的勃兴,

7

艺术也更为成熟.人物刻画情节委婉动人.代表沈既济的<枕中记> 3衰落期,(晚唐) 单篇作品减少,传奇集大量出现,爱情题材减少,历史和侠义题材增加.代表 牛僧儒<玄怪录.

29、唐传奇艺术成就及影响——1 有意为小说,借虚构来营造真切感人之境.2 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情节结构精巧. 3通过细节描写 场景描写心里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4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30、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内容:一.感时伤怀之作 <河湟><军雁> 二 咏史怀古诗:1借历史题材映射现实议论政治的得失<过华清宫三绝句>.2咏史 带有明显的史论特色 好做翻案文章,<赤壁><题乌江亭>三 写景抒情小诗.<江南春><山行> 艺术风格:1 语气凝练含蓄 抒情性很强. 2 叙事 议论 抒情的交融 以软语抒豪情 形成一种气势豪言而又情韵缠绵的风格. 3咏史短诗长于议论 含蓄深切尽得风人之旨. 他的写景短诗敏于观察,含蓄 清新 情景交融.

31、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内容:1 政治诗

32、温、韦词风之比较——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b1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