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创新实例--2009

更新时间:2023-11-14 07: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机械创新设计指导

一、

创新设计实践目的

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3、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组成的认识,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构思、验证、确定机械运动方案的初步能力。

4、 培养学生用电机、传感器、等控制测量元件组装动力源,对机械进行驱动和控制的能力。

二、

核心内容:

使用“机构运动创新设计组件”进行积木式组合调整,从而让学生自己构思创新、试凑选型机械设

计方案,亲手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亲手安装电机及控制电路,模拟真实工况,动态演示观察机构的运动情况和传动性能,通过直观调整布局、连接方式及尺寸以及更改电路来验证和改进设计。设计和组装融为一体,直到该模型机构灵活、可靠地按照设计要求运动到位,最终使学生用实验方法自行确定了切实可行,性能较优的机械设计方案和参数,即通过创意实验模拟实施环节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教改目标。

三、 使用设备、工具

1、 机构运动部件数套。

2、 交流调速、直流电机等动力控制元件。 3、 钢板尺、量角器、游标卡尺。

4、 扳手、钳子、螺丝刀等常用工具一套。

四、 课题要求

1、刮雨器传动装置

要求:(1)原动件整周旋转,输出摇杆大摆角摆动(相同的摆角)。 (2)九杆机构。 2、车门启闭机构 要求:(1)气缸驱动。

(2)车门开启角度90度。

3、电风扇摇头机构 要求:(1)电机驱动。 (2)电风扇左右摆动。 (3)有高副机构。

4、增大升程角的转动导杆和凸轮机构 要求:(1)曲柄为输入键。 (2)凸轮与导杆相连。

(3)当曲柄转过90度时,凸轮与导杆一起转过180度。 5、插床的双滑块急回机构 6、手动冲床

要求:使扳动手柄的力获得两次放大。 7、插床机构

要求:(1)具有急回特性,Q=30度。 (2)插刀实现大行程往复运动。

(3)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原动件曲柄→??→输出件插刀。8、自动手套机大行程往复运动机构 要求:(1)输出件实现大行程往复运动。

(2)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原动件→?→输出件。 9、行程速比系数为1的平面连杆机构 要求:(1)行程速比系数为1。

(2)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原动件曲柄→??→输出件。 10、牛头刨床主切削运动机构 要求:(1)具有急回特性,Q=30度。

(2)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导杆→??→滑块 11、料仓自动出料门

要求:(1)门关闭后实现自锁。

(2)通过电机带动实现自动操作。

(3)可提供的机构有杆、凸轮、齿轮、蜗杆等。 12、鄂式破碎机偏心铰链连杆机构 要求:(1)挤压力放大30倍。 (2)摆杆角度10±5度。 13、压力机

要求:(1)设计一六杆机构。

(2)输出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 14、插齿机主动机构

要求:(1)设计一六杆机构。

1

(2)输入运动

(3)输出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 15、内燃机机构

说明:本题目仅供参考,学生也可自拟题目,经老师同意后,亦可进行设计。

五、 实践方法与步骤

1、 使用机构运动的多功能零件,按照自己设计的草图,进行机构的初步组装,这一步的目的是杆件分层。

一方面为了使各个杆件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各个杆件、各个运动副之间发生运动干涉。

2、 学生按照上一步骤定好的分层方案,使用已有多功能零件,从最里层开始,依次将各个杆件组装连接

待机架上。其中构件杆的选取、转动副的联接、移动副的联接、移动副的联接、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转动副联接、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移动副联接,杆件以转动副的形式与机架联接,杆件以移动副的形式与机架联接,输入转动和输入移动的原动件的组装方式详见附图和说明。

3、 根据输入运动的形式选择原动件。若输入运动为转动(工程实际中以柴油机、电动机等为动力的情况),

则选用双轴承式主动定铰链轴或蜗杆为原动件,并使用电机通过软轴联轴器进行驱动;若输入运动为移动(工程实际中以油缸、气缸等为动力的情况),可选用直线电机驱动。

4、 试用手动方式摇动或推动原动件,观察整个机构各个杆、副的运动,全都畅通无阻后,安装电机,用

柔性联轴器将电机与机构相连。

5、 通过动态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对机构系统的工作到位情况、运动轨迹动力学特性作出定性的分析和

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各个杆、副是否发生干涉; ⑵有无“憋劲”现象; ⑶输入转动原动件是否曲柄; ⑷输出杆件是否具有急回特性; ⑸机构的运动是否连续;

⑹最小传动角(或最大压力角)是否超过其许用值,是否在非工作行程中;对机构运动过程中是

否产生刚性或柔性冲击;

⑺机构是否灵活、可靠的按照设计要求运动到位;

⑻自由度大于1的机构,其几个原动件能否使整个机构的各个局部实现良好的协调动作; ⑼控制元件的使用及安装是否合理,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正常工作。

6、 若观察机构系统运动发生问题,则必须按前述步骤进行组装调整,直至该模型机构灵活、可靠的完全

按照设计要求运动。

2

7、 至此已经用实验方法自行确定了设计方案和参数,再测绘自己组装的模型,换算出实际尺寸,填写报

告,包括按比例绘制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标注全部参数,计算自由度,划分杆组,兼述步骤7所列各项评价情况,指出自己有所创新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简述改进的设想。

六、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机构运动简图(要求符号规范并注参数)

2、机构有( )个活动构件。有( )个低副,其中转动副( )个,移动副( )个。有( )个高副,其中齿轮副( )个,蜗轮蜗杆副( )个,凸轮副( )个。有( )个复合铰链,在( )处。有( )个局部自由度,在( )处。有( )虚约束,在( )处。

3、机构自由度数目为F=3n-2PL-PH=3X-2X-0=

4、机构( )个原动件。在( )处用( )驱动,模拟( )的运动;在( )处用( ) 驱动,模拟( )的运动;在( )处用( )驱动,模拟( )的运动。

5、针对原设计要求,按照实验结果建树机构的有关杆、副是否运动到位、曲柄是否存在、是否实现急回、最小传动角数值、是否有“憋劲”现象。

6、指出在机构中自己有所创新之处。

7、指出机构的不足之处,简述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3

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组件说明

一、组件及工具:

1、创新组合模型一套,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工具。组件清单如下:

机构运动创新模型组件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序号 名 称 示意图 槽轮 拨盘 双销,销回转半径R=49.5㎜ 15㎜ 30㎜ 60㎜ 75㎜ 规 格 15㎜ 30㎜ 7 从动轴(形成回转副) 1 4槽 1 名称 示意图 规格 M=2,α=20° 凸轮 数 量 各3备注 D=56㎜;70㎜; 84㎜;112㎜ 3 齿条 M=2 α=20° 3 齿 轮 Z=28、35、42、56 共12 基圆半径R=20㎜升回型; 行程30㎜ 主动轴 L= 45㎜ 4 4 3 2 2 数 量 8 6 6 4 4 8 6 6 4 4 备 注 L= 45㎜ 60㎜ 75㎜ 15㎜ 30㎜ L= 45㎜ 60㎜ 75㎜ 8 从动轴(形成移动副) 4

9 转动副轴(或滑块) L=20㎜ L=20㎜ 40㎜ L= 55㎜ 8 8 L=5㎜ 32 10 复合铰链Ⅰ(或滑块) 11 复合铰链Ⅱ(或滑块) 12 主动滑块插件 1 1 13 主动滑块座 14 活动铰链座Ⅰ 15 活动铰链座Ⅱ (或连杆) 16 滑块导向杆 100㎜ 110㎜ 150㎜ 160㎜ 240㎜ 300㎜ 序号 名 称 示意图 规 格 12 12 8 8 8 8 数 量 螺孔M8 16 可在杆件任意位置形成转-移副 可在杆件任意位置形成移动副或转动副 L=330㎜ 4 1 螺孔M5 16 17 连杆Ⅰ L= 备 注 18 连杆Ⅱ L1=22㎜ L2=138㎜ 8 19 压紧螺栓 20 带垫片螺栓 M5 48 M5 64 5

4㎜ 7㎜ 10㎜ 21 层面限位套 紧固垫片(限制轴回转) 6 6 20 40 20 20 10 20 L= 15㎜ 30㎜ 45㎜ 60㎜ 厚2㎜ 孔¢16,外径¢22 22 23 高副锁紧弹簧 3 24 齿条护板 6 用于电机座与25 T型螺母 26 行程开关碰块 20 行程开关座的固定 1 27 皮带轮 6 28 张紧轮 3 29 张紧轮支承杆 3 30 张紧轮销轴 序名 称 号 31 螺栓Ⅰ 示意图 3 数 量 6 规 格 备 注 M10×15 32 螺栓Ⅱ M10×20 6 33 螺栓Ⅲ M8×15 16 6

34 直线电机 35 旋转电机 机架内可移动立柱5根,每10㎜/s 1 带电机座及安装螺栓/螺母 带电机座及安装螺栓/螺母 10r/min 3 36 工作台机架 根立柱上可移动滑块3块。用直线电机的机架配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安装板及直线电机控制器。 4 37 平头紧定螺钉 38 六角螺母 39 六角薄螺母 40 平键 41 皮带

M6×6 M10 M8 A型3×20 21 6+6 12 15 3 标准件 标准件 标准件 标准件 标准件 1)齿轮:模数2,压力角20°,齿数为28、35、42、56,单级齿轮传动可实现四种基本传动比,中心距组合为:63、70、77、84、91、98;

2)凸轮:基圆半径20㎜,升回型,从动件行程为30㎜;从动件采用对心滚子从动件;为保证凸轮和从动件始终保持接触,还提供了弹簧使其产生力锁合。

3)齿条:模数2,压力角20°,单根齿条全长为400㎜; 4)槽轮:4槽槽轮;4工位;

5)拨盘:可形成两销拨盘或单销拨盘;

6)主动轴:轴端带有一平键,有圆头和扁头两种结构型式(可构成回转或移动副); 7)从动轴:轴端无平键,有圆头和扁头两种结构型式(可构成回转副或移动副); 8)转动副轴(或滑块):用于两构件形成转动副或移动副;

9)复合铰链Ⅰ(或滑块):用于三构件形成复合转动副或形成转动副+移动副; 10)复合铰链Ⅱ(或滑块):用于四构件形成复合转动副;

11)主动滑块插件:插入主动滑块座孔中,使主动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 12)主动滑块座:装入直线电机齿条轴上形成往复直线运动;

13)活动铰链座Ⅰ:用于在滑块导向杆(或连杆)以及连杆的任意位置形成转动-移动副; 14)活动铰链座Ⅱ:用于在滑块导向杆(或连杆)以及连杆的任意位置形成转动副或移动副。 15)滑块导向杆(或连杆);

16)连杆Ⅰ:有六种长度不等的连杆;

7

17)连杆Ⅱ:可形成三个回转副的连杆;

18)压紧螺栓:规格M5,使连杆与转动副轴固紧,无相对转动且无轴向窜动;

19)带垫片螺栓:规格M5,防止连杆与转动副轴的轴向分离,连杆与转动副轴能相对转动; 20)层面限位套:限定不同层面间的平面运动构件距离,防止运动构件之间的干涉; 21)紧固垫片:限制轴的回转;

22)高副锁紧弹簧:保证凸轮与从动件间的高副接触; 23)齿条护板:保证齿轮与齿条间的正确啮合;

24)皮带轮与皮带:用于机构主动件为转动时的运动传递; 25)张紧轮:用于皮带的张紧;

26)张紧轮支承杆:调整张紧轮位置,使其张紧或放松皮带; 27)张紧轮销轴:安紧张紧轮;

28)(螺栓M8):特制,用于在连杆任意位置固紧活动铰链座Ⅰ;螺栓Ⅲ;

29)直线电机:10㎜/s,配直线电机控制器,根据主动滑块移动的距离,调节两行程开关的相对位置来调节齿条或滑块往复运动距离,但调节距离不得大于400㎜;注意:机构拼接未运动前,应先检查行程开关与装在主动滑块座上的行程开关碰块的相对位置,以保证换向运动能正确实施,防止机件损坏;

30)旋转电机:10r/min,沿机架上的长形孔可改变电机的安装位置; 31)标准件、紧固件若干(A型平键、螺栓、螺母、紧定螺钉等); 32)工作台机架。

2、组装、拆卸工具:一字起子、十字起子、呆搬手、内六角搬手、钢板尺、卷尺。 3、实验需自备笔和纸。 二、机械原理

一个好的机械原理方案能否实现,机械设计是关键。机构设计中最富有创造性、最关键的环节,是机构形式的设计。常用机构形式的设计方法有两大类,即机构的选型和机构的构型。

1、机构形式设计的原则:

1)机构尽可能简单: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机构运动链尽量简短,完成同样的运动要求,应优先选用构件数和运动副数最少的机构,这样可以简化机器的构造,从而减轻重量、降低成本。此外也可以减少由于零件的制造误差而形成的运动链的累积误差,从而提高零件加工工艺性和增强机构工作的可靠性。二是适当选择运动副:在基本机构中,高副机构只有3个构件,低副机构则至少有4个构件和4个运动副。因此,从减少构件数和运动副数,以及设计简便等方面考虑,应优先选用高副机构。但从低副机构的运动副元素加工方便、容易保证配合精以及有较高的承载能力等方面考虑,应优先选用低副机构。选用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全面衡量得失,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在一般情况下,应先考虑低副机构,而且尽量少采用移动副(制造中不易保证高精度,运动中易出现自锁)。在执行机构的运动规律要求复杂,

8

采用连杆机构很难完成精确设计时,应考虑采用高副机构,如凸轮机构或连杆 - 凸轮机构。三是适当选择原动机:执行机构的形式与原动机的形式密切相关,不要仅局限于选择传统的电动机驱动形式。如在只要求执行构件实现简单的工作位置变换的机构中,采用气压或液压缸作为原动机比较方便,它同采用电动机驱动相比,可省去一些减速传动机构和运动变换机构,从而可缩短运动链,简化机构,且具有传动平稳、操作方便、易于调速等优点。此外,改变原动机的传输方式,也可能使结构简化。在多个执行构件运动的复杂机器中,若由单机(原动)统一驱动改为多机分别驱动,虽然增加了原动机的数目和电控部分的要求,但传动部分的运动链却可大为简化,功率损耗也可减少。因此,在一台机器中指采用一个原动机驱动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四是选购用广义机构,不要仅局限于刚性机构,还可选用柔性机构,以及利用光、电、磁和利用摩擦、重力、惯性等原理工作的广义机构,许多场合可使机构更加简单、实用。

2)尽量缩小机构尺寸:如周转轮系减速器的尺寸和重量比普通定轴轮系减速器要小得多。在连杆机构和齿轮机构中,也可利用齿轮传动时节圆作纯滚动的原理或利用杠杆放大或缩小的原理等来缩小机构尺寸。圆柱凸轮机构尺寸比较紧凑,尤其是在从动件形成较大的情况下。盘状凸轮机构的尺寸也可借助杠杆原理相应缩小。

3)应使机构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一是采用传动角较大的机构,以提高机器的传力效益,减少功耗。尤其对于传力大的机构,这一点更为重要。如在可获得执行构件为往复摆动的连杆机构中,摆动导杆机构最为理想,其压力角始终为零。从减小运动副摩擦,防止机构出现自锁现象考虑,则尽可能采用全由转动副组成的连杆机构,因为转动副制造方便,摩擦小,机构传动灵活。二是采用增力机构,对于执行机构行程不大,而短时克服工作阻力很大的机构(如冲压机械中的主机构),应采用“增力”的方法,即瞬时有较大机械增益的机构。三是采用对称布置的机构,对于高速运转的机构,其作往复运动和平面一般运动的构件,以及偏心的回转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较大,在选择机构时,应尽可能考虑机构的对称性,以较小运转过程中的动载荷和振动。

2、机构的选型:

利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将前人创造发明出的各种机构按照运动特性或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原理方案确定的执行机构所需要的运动特性或实现的功能进行搜索、选择、比较和评价,选出合适的机构形式。下表给出了当机构的原动件为转动时,各种执行构件运动形式、实现机构及应用举例,供机构选型时参考: 执行构件运动形式 匀速转动 机构类型 平行四边形机构 双转块机构 齿轮机构 摆线针轮机构 应用实例 机车车轮联动机构、联轴器 联轴器 减速、增速、变速装置 减速、增速、变速装置 9

非匀速转动 往复移动 往复摆动 间歇运动 特定运动轨迹 谐波传动机构 周转轮系 挠性件传动机构 摩擦轮机构 双曲柄机构 转动导杆机构 滑块曲柄机构 非圆齿轮机构 挠性件传动机构 曲柄摇杆机构 移动导杆机构 齿轮齿条机构 移动凸轮机构 楔块机构 螺旋机构 挠性件传动机构 气液动机构 曲柄摇杆机构 滑块摇杆机构 摆动导杆机构 曲柄摇块机构 摆动凸轮机构 齿条齿轮机构 挠性件传动机构 气液动机构 棘轮机构 槽轮机构 凸轮机构 不完全齿轮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 行星轮系

减速装置 减速、增速、运动合成和分解装置 远距离传动、无极变速装置 无极变速装置 惯性振动器 刨床 发动机 锻压机 缝纫机挑针机构 配气机构 压力机、夹紧装置 千斤顶、车床传动机构 远距离传动装置 升降机 破碎机 车门启闭机构 刨床 装卸机构 机床进给、转位、分度等机构 转位装置、电影放映机 分度装置、移动工作台 间歇回转、移动工作台 鹤式起重机、搅拌机构 研磨机构、搅拌机构 10

机构方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运动性能 A 具体项目 工作性能 B 动力性能 C 1. 承载能力 2. 传力特性 3. 振动、噪声 经济性 D 1. 加工难易、 2. 维护方便性 3. 能耗大小 结构紧凑 E 1. 尺寸 2. 重量 3. 结构复杂性 1. 运动规律、 1. 效率高低 运动轨迹 2. 运转速度、 运动精度 2. 使用范围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是最常用的首选机构,下表是对他们的初步评价,仅供参考。

典型机构的评价 评价指标 具体项目 评价 连杆机构 A 运动性能 1.运动规律、 运动轨迹 2.运转速度、 运动精度 B 工作性能 C 动力性能 1.效率高低 2.使用范围 1.承载能力 2.传力特性 3.振动、噪声 D 经济性 1.加工难易、 2.维护方便性 3.能耗大小 E 结构紧凑 1.尺寸 2重量 3.结构复杂性 3、机构的构型

当应用选型的方法初选出的机构形式不能完全实现预期的要求,或虽能实现功能要求但存在着机构复杂、运动精度不够或动力性能欠佳等缺点时,可采用创新构型的方法,重新构筑机构的形式。机构创新构型的基本思路是:以通过选型初步确定的机构方案为雏形,通过组合、变异、再生等方法进行突破,获得新的机构。

1)利用组合原理构型新机构

将两种以上的基本机构进行组合,充分利用各自的良好性能,改善其不良特性,创造出能够满足原

任意性较差,只能达到有限个精确位置 较低 一般 较大 较大 一般 较大 易 较方便 一般 较大 较轻 复杂 较小 一般 较小 难 较麻烦 一般 较小 较重 一般 较大 较好 较小 一般 方便 一般 较小 较重 简单 凸轮机构 基本能任意 较高 一般 齿轮机构 一般作定比传动或移动 高 高 11

理方案要求的、具有良好运动和动力特性的新型机构。如:齿轮—连杆机构,能使先进歇传送运动、实现大摆角、大行程的往复运动、同时能较精确的实现给定的运动轨迹;凸轮—连杆机构更能精确的实现给定的复杂轨迹,凸轮机构虽也可实现任意的给定运动规律的往复运动,但在从动件作往复摆动时,受压力角的限制,其摆角不能太大,将简单的连杆机构与凸轮机构组合起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达到很好的效果;齿轮—凸轮机构常自由度为2的差动轮系为基础机构,并用凸轮机构为附加机构,主要应用于以下场合:实现给定运动规律的变速回转运动、实现给定运动轨迹,如机床的分度补偿机构、误差校正机构。

2)利用机构变异构型新机构:

机构倒置:机构的运动构件与机架的转换;

机构的扩展:以原有机构作为基础,增加新的构件,构成新的机构,机构扩展后,原有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变,但所构成的新机构的某些性能与原机构有很大差别。

机构局部结构改变:如导杆机构的导杆槽由直线变为曲线,或机构的主动件被另一自由度为1的机构或构件组合所置换,即可得到运动停歇的特性。

运动副的变异:高副低代法。 三、设计方法

任何平面机构都是由若干个基本杆组(阿苏尔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因此必须掌握平面机构组成原理、杆组概念、基本杆组的拆分与拼装方法 1、杆组的概念: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其原动件的数目应等于其所具有的自由度的数目。因此,机构可以拆分成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而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还可以拆分成更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我们将最后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称为基本杆组(或阿苏尔杆组),简称为杆组。

由杆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的基本杆组应满足条件:

F?3n?2PL?PH?0

式中:n为杆组中的构件数;PL为杆组中的低副数;PH为杆组中的高副数。由于构件数和运动副数数目均应为整数,故当n、PL、PH取不同数值时,可得各类基本杆组。 1) 高副杆组:

n?PL?PH?1

A

图4-1 高副杆组

B

A

B

12

2) 低副杆组:

当PH=0时,杆组中的运动副全部为低副,称为低副杆组。由于有F?3n?2PL?0,故n?2PL3,

故n应当是2的倍数,而PL应当是3的倍数,即n=2、4、6??,PL=3、6、9??。当n=2,PL=3时,基本杆组称为Ⅱ级组。Ⅱ级组是应用最多的基本杆组,绝大多数的机构均由Ⅱ级杆组组成,Ⅱ级杆组可以有下图所示的五种不同类型:

图4-2 平面低副Ⅱ级组

n=4,PL=6时的基本杆组特称为Ⅲ级组。常见的Ⅲ级组如图4-3所示。

图4-3 平面低副Ⅲ级组

由上述分析可知: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机架和原动件上的方法而形成。因此,上述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机构创新设计拼装的基本原理。 2、杆组的正确拆分:

杆组正确拆分应参照如下步骤:

1)正确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注意去掉机构中的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并确定原动件。

13

2)从远离原动件的构件开始拆杆组。先试拆Ⅱ级组,若拆不出Ⅱ级组,再试拆Ⅲ级组。即杆组的拆分应从低级别杆组拆分开始,依次向高一级杆组拆分。

正确拆分的判别标准:每拆分出一个杆组后,留下的部分仍应是一个与原机构有相同自由度的机构,直至全部杆组拆出只剩下原动件和机架为止。

3)确定机构的级别(由拆分出的最高级别杆组而定,如最高级别为Ⅱ级组,则此机构为Ⅱ级机构)。 注:同一机构所取的原动件不同,有可能成为不同级别的机构。但当机构的原动件确定后,杆组的拆法是唯一的,即该机构的级别一定。

若机构中含有高副,为研究方便起见,可根据一定条件将机构的高副以低副来代替,然后再进行杆组拆分。

图4-4 杆组拆分例图(锯木机机构)

如图所示机构,先去掉k处的局部自由度,计算机构的自由度:F?3n?2PL?PH?3?8?2?11?1,并设凸轮(与杆件1固连)为原动件;按步骤2)的拆分原则,先拆分出由杆件4、5,2、3,6、7组成的三个Ⅱ级杆组,再拆分出由杆件8组成的单构件高副杆组,最后剩下的是原动件1和机架9。上图机构为Ⅱ级机构。 3、杆组的正确拼装:

根据事先拟定的机构运动简图,利用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提供的零件按机构运动的传递顺序进行拼装。拼装时,通常先从原动件开始,按运动传递规律进行拼装。拼装时,应保证各构件均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这样可避免各运动构件之间的干涉,同时保证各构件运动平面与轴的轴线垂直。拼装应以机架铅垂面为参考平面,由里向外拼装。

注意:为避免连杆之间运动平面相互紧贴而摩擦力过大或发生运动干涉,在装配时应相应装入层面限位套。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提供的运动副拼接方法参见以下各图所示。

1)工作台机架:如图4-5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k1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