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力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1-14 07:50: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省建院《建筑力学》自评估卷 (一)

一、单项选择

1.用截面法计算梁某截面内力,当选取左侧为研究对象时,则向上作用的外力所引起的剪力和弯矩符号为( )

A.负剪力,负弯矩 B.正剪力,负弯矩 C.负剪力,正弯矩 D.正剪力,正弯矩 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力系中的两个力是( ) A.组成平衡力的二个力 B.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个力 C.构成力偶的二个力 D.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正交的力

3.梁发生弯曲变形时,正截面上的弯矩,实质是( ) A.内力矩 B.外力矩 C.内力偶矩 D.内力偶 4.水平直梁在集中力作用处,弯矩图轮廓线有( ) A.是坚直线 B.有转折 C.有突变 D.无变化

5.长为2.0m的悬臂梁,在全长均布荷载q的作用下,正中间截面的弯矩为10kN-m,则支座截面处的剪力是( )

A.0kN B.10kN C.20kN D.40kN 6.提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静力学公理是( ) A.二力平衡公理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D.平行四边形法则 7.合力投影定理的表达式是( ) A.FRX=∑FX B.MO(FR)=∑MO(F) C.Me=∑Mei D.Meo=∑MO(F)

8.平面一般力系合成结果是一个合力,并经过简化中心的条件是( ) A.R′≠0 M0=0 B.R′=0 M0=0 C.R′≠0 M0≠0 D.R′=0 M0≠0

9.不符合二力杆特点的是( )

A.两端用铰连接 B.杆件中间无力作用 C.处于平衡状态 D.一定是直杆

二、判断题

1.( )力对物体的作用,是不会在产生外效应的同时也产生内效应的。

2.( )当力沿其作用线移动时,不会改变力对某点的矩。

3.( )在求解平衡问题时,未知力的计算结果若为负值,则说明该力 实际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

4.( )在平面一般力系求解平衡问题时,若使用三力矩式,则要求三 个矩心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 )轴力图可显示出杆件各段内横截面上轴力的大小,但不能反映 该段伸长还是缩短。

6.( )在弹性范围内,正应力与线应变成正比。 7.( )内力大的横截面一定是危险截面。 8.( )弯矩图上的极值就是梁内的最大弯矩。

9.( )梁弯曲时,中性轴处的正应力为零,切应力最大。

10.( )两简支梁跨度相同,荷载相同,尺寸相同,而横截面和材料 不同,其内力图也不同

37.用截面法计算构件某截面内力时,选取截面左侧部分或右侧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所计算出来的内力是大小相等,正负符号正好相反。( )

38.梁的支座反力必铅垂向上。( )

39.两个力在同一坐标上投影相同,则二力的大小、方向必相等。( ) 40.截面对离水平形心轴距离越远的水平轴的惯性矩越大。( ) 41.合力矩定理的最大用处是可以方便计算出合力的投影量。( ) 42.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

43.发生平面弯曲的梁,其正截面的中性轴处产生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最大。( )

44.力偶具有等效性,所以可以用带箭头的弧线来表示。( )

45.杆件发生剪切变形时,相邻横截面发生沿杆件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移。( )

46.平面一般力系如果选取不同的简化中心,则简化和合成结果随之不同。( )

三、填空题

1.平衡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 或 的状态。

2.力的 、 和 构成力的三要素。

3.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 。

4.力偶的 、 和 构成力偶的三要素。 5.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变形,外力消除后,变形随之消失为 变形;外力消除变形不消失则是 变形。

7.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有 、 、 和 等四种。

8.求解杆件内力的基本方法是 法。

9.构件的承载力大小由强度、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

10.梁在集中力作用处,________图有突变,突变的绝对值等于________。 11.力偶矩是衡量________对物体转动效应的强弱。

12.工程中对于单跨静定梁,按其支座情况分为 梁、 梁 和 梁等三种形式。

13.平衡力系的平衡方程有两类,即投影方程和________方程。

14.相同面积的工字形、矩形、圆形截面梁,抗弯能力最好的是________截面梁,最差的是________截面梁。

四、作图题

1、 画受力图

A W C B 2、画出图示轴向拉压杆的轴力图

15kN 9kN 6kN 24kN 16kN

FN图 FN图

3.画出图示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24分)

五、计算题

12kN 6kNm 6kN/m 6kNm 1m 2m

4m 12kN/m 24 kN·m 8kN 2m 2m 2m 2m ⑴ 支座A、B

20kN/m 30kNm A 3m 3m B

⑵ 固定端支座A

3kN/m

A

4m

⑶ 支座A、B

9kN

C 10kN/m A B 3m 3m

6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k1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