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注塑机操作指引-中文经典-推荐

更新时间:2023-05-19 03: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Ⅰ Sumitomo 30DU主要规格一、锁模装置锁模方式 最大锁模力 拉杆间隔(横×纵) 模板尺寸(横×纵) 模板间距 开闭模行程 最大 模具厚度 最小 顶出方式 顶出力 顶出行程 kN{tf} mm mm mm mm mm mm kN{tf} mm 双肘节式 290{30} 310×290 440×420 530 230 150 300 电动式 7{0.8} 50

二、塑化装置C50S C75S 螺杆直径 mm 18 20 22 20 22 25 Mpa 262 212 175 270 223 172 最大射出压力 {kgf/cm2} {2680} {2170} {1790} {2760} {2280} {1760} Mpa 210 170 140 216 178 138 最大保压压力 2 {kgf/cm } {2144} {1736} {1432} {2208} {1824} {1408} 理论射出体积 19 23 28 27 33 43 cm3 g 18 22 27 26 32 41 射出质量(GPPS) OZ 0.6 0.8 0.9 0.9 1.1 1.5 塑化能力 kg/h 10 13 18 13 18 26 (最大回转速度时的GPPS) (rpm)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射出率 127 157 190 157 190 245 cm3/s 螺杆行程 mm 73 87 最大射出速度 mm/s 500 螺杆最高回转速度 rpm 400 温度控制区域数量 4 5 4 5 电加热器容量 kw 3.2 3.5 3.9 3.5 3.9 4.3 喷嘴接触压力 kN{tf} 5{0.6} 移动行程(突出量) mm 210(30)

三、设备尺寸、质量设备尺寸(L×W×H) 设备质量 mm t 3194×892×1679 1.8 3194×892×1679 1.8

1

Ⅰ Sumitomo 30DU主要规格

一、锁模装置

三、设备尺寸、质量1

Ⅱ 操作盘介绍

1.画面操作按钮

画面印刷键:印刷显示中的画面。

异常键:显示异常画面。

异常解除键:在解除异常时按下此键。

UP、DOWN键:画面的选择键。

光标键:选择设定栏目。

数字键:~用于输入数值。

输入数值时,作为小数点使用,项目选择时,

显示选择的项目。

取消设定数值或设定为切。

取消设定中的内容。

在画面上侧显示设定栏的ID名称。

2.运转模式〔模式选择〕按钮

准备按钮:在安装、拆卸模具和模厚调整时使用的模式。(低压低速)

手动按钮:通过操作盘的按钮进行相关手动操作的模式。

切按钮:运转准备或运转结束时的模式。

半自动按钮:仅进行1个周期的模式。在成型程序的确认等使用。2

全自动按钮:按照成型程序连续进行成型动作的模式,

2.塑化按钮手动射出按钮:按下按钮期间,进行射出动作。 手动计量按钮:按下按钮期间,进行计量动作。 松退按钮:按下按钮期间,螺杆后退。 塑料更换按钮(自动清料按钮):按下按钮进行自动清料动作,再次按下 按钮自动清料动作停止。 3.开闭模按钮

开模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可动模板开模。 闭模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可动模板闭模及在全、半自动运转时的起动键。

4.顶针按钮回位按钮:按下按钮期间,顶针回位。 顶出按钮:按下按钮期间,顶针顶出。

5.抽芯按钮模仁出按钮 模仁入按钮

6.模厚移动按钮模后移动后退按钮:按下按钮期间,模厚后退。 模后移动前进按钮:按下按钮期间,模厚前

进。

7.塑化装置按钮座台前进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塑化装置前进。 座台后退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塑化装置后退。

8.其它装置按钮3

全自动按钮:按照成型程序连续进行成型动作的模式,

2.塑化按钮

手动射出按钮:按下按钮期间,进行射出动作。

手动计量按钮:按下按钮期间,进行计量动作。

松退按钮:按下按钮期间,螺杆后退。

塑料更换按钮(自动清料按钮):按下按钮进行自动清料动作,再次按下

按钮自动清料动作停止。

3.开闭模按钮

开模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可动模板开模。

闭模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可动模板闭模及在全、半自动运转时的起动键。

4.顶针按钮

回位按钮:按下按钮期间,顶针回位。

顶出按钮:按下按钮期间,顶针顶出。

5.抽芯按钮

模仁出按钮

模仁入按钮

6.模厚移动按钮

模后移动后退按钮:按下按钮期间,模厚后退。

模后移动前进按钮:按下按钮期间,模厚前进。

7.塑化装置按钮

座台前进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塑化装置前进。

座台后退按钮:按下按钮期间,塑化装置后退。

8.其它装置按钮

3

马达按钮:按下按钮马达电源接通,再次按下按钮马达电源切断。 电加热器按钮:按下按钮电加热器电源接通,再次按下按钮电加热器电源切断。 锁模力调整按钮:进行锁模力自动调整按钮。

Ⅲ 操作画面介绍一、更换画面[F1]

1.开闭模位置:显示当前的开闭模位置。

2.射出时间: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填充工序的时间。

3.清料模数:显示清料动作中的清料模数计数。

4.模厚位置:显示当前的模厚位置。

5.计量时间: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计量工序的时间。

6.锁模力:显示锁模力。 4

马达按钮:按下按钮马达电源接通,再次按下按钮马达电源切断。

电加热器按钮:按下按钮电加热器电源接通,再次按下按钮电加热器电源切断。

锁模力调整按钮:进行锁模力自动调整按钮。

Ⅲ 操作画面介绍

一、更换画面[F1]

1.开闭模位置:

显示当前的开闭模位置。

2.射出时间: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填充工序的时间。

3.清料模数:

显示清料动作中的清料模数计数。

4.模厚位置:

显示当前的模厚位置。

5.计量时间: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计量工序的时间。

6.锁模力:

显示锁模力。

4

7.保压完位置: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保压工序完了的位置。

8.螺杆位置:显示当前的螺杆位置。

9.螺杆回转数: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螺杆回转数。

10.最高压力:在螺杆直径变更时显示,设定对应直径的最高填充压力。

11.螺杆径:选择螺杆直径。在变更后设定对应螺杆直径的最大填充压力,重新起动控制程式。

12.喷嘴选择:选择喷嘴的开发动作和关闭动作。

13.清料保压时间:设定清料动作的保压时间。

14.清料保压压力:设定清料动作的保压压力。

15.清料射出完位置:设定清料动作填充完了位置(V-P切换位置)。

16.清料射出速度:设定清料动作的填充速度。开始清料时射速设定为10mm/sec,防止折断螺杆。

17.清料松退位置:设定清料动作回转前松退量。

18.清料计量完位置:设定清料动作计量完了位置。

19.清料计量背压:设定清料动作计量背压。

20.清料计量回转:设定清料动作的计量回转速度。在开始清料或熔胶时速度不宜太快,一般设定为10rpm, 否则可能发生断螺杆的事故。

21.模厚:设定模具的模厚长度。

22.+α(补正距离):设定模厚遥控时的补正距离。

23.锁模力:设定锁模力。

24.锁模补正方式:选择是否进行锁模力的补正。

25.树脂滞留监视:选择是否进行塑料滞留监视。

26.树脂滞留监视时间:设定进行塑料滞留监视时的时间。

27.保温切换时间:塑料滞留监视后,设定保温切换时间。 5

7.保压完位置: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保压工序完了的位置。8.螺杆位置:

显示当前的螺杆位置。

9.螺杆回转数: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螺杆回转数。

10.最高压力:

在螺杆直径变更时显示,设定对应直径的最高填充压力。

11.螺杆径:

选择螺杆直径。在变更后设定对应螺杆直径的最大填充压力,重新起动控制程式。

12.喷嘴选择:

选择喷嘴的开发动作和关闭动作。

13.清料保压时间:

设定清料动作的保压时间。

14.清料保压压力:

设定清料动作的保压压力。

15.清料射出完位置:

设定清料动作填充完了位置(V-P切换位置)。

16.清料射出速度:

设定清料动作的填充速度。开始清料时射速设定为10mm/sec,防止折断螺杆。

17.清料松退位置:

设定清料动作回转前松退量。

18.清料计量完位置:

设定清料动作计量完了位置。

19.清料计量背压:

设定清料动作计量背压。

20.清料计量回转:

设定清料动作的计量回转速度。在开始清料或熔胶时速度不宜太快,一般设定为10rpm,否则可能发生断螺杆的事故。

21.模厚:

设定模具的模厚长度。

22.+α(补正距离):

设定模厚遥控时的补正距离。

23.锁模力:

设定锁模力。

24.锁模补正方式:

选择是否进行锁模力的补正。

25.树脂滞留监视:

选择是否进行塑料滞留监视。

26.树脂滞留监视时间:

设定进行塑料滞留监视时的时间。

27.保温切换时间:

塑料滞留监视后,设定保温切换时间。5

28.清料模式:选择使用针阀浇口驱动装置时的清料模式。

29.清料次数监视:选择是否进行清料动作的周期监视。

30.清料次数:设定清料动作循环监视的循环次数(模数)。

31.计量监视:选择是否进行清料动作的计量监视。

32.计量监视时间:设定清料动作的计量监视时的时间。

二、准备设定画面〔DOW

N〕

1.开闭模参数 速度:设定准备模式时的开闭模速度3%~10%之间。

2.开闭模参数 压力:设定准备模式时的开闭模压力3%~10%之间。

3.顶针参数 速度:设定准备模式时的顶针速度3%~10%之间。

4.顶针参数 压力:设定准备模式时的顶针压力3%~10%之间。

5.手动计量 背压:

6

28.清料模式:

选择使用针阀浇口驱动装置时的清料模式。29.清料次数监视:

选择是否进行清料动作的周期监视。

30.清料次数:

设定清料动作循环监视的循环次数(模数)。

31.计量监视:

选择是否进行清料动作的计量监视。

32.计量监视时间:

设定清料动作的计量监视时的时间。

二、准备设定画面〔DOWN〕

1.开闭模参数 速度:

设定准备模式时的开闭模速度3%~10%之间。

2.开闭模参数 压力:

设定准备模式时的开闭模压力3%~10%之间。

3.顶针参数 速度:

设定准备模式时的顶针速度3%~10%之间。

4.顶针参数 压力:

设定准备模式时的顶针压力3%~10%之间。

5.手动计量 背压:6

设定手动计量的背压。

6.锁模力调整方式:在“自动”模式时,即使从不是模全闭的状态开始也可以通过[锁模力调整]按钮调。 整锁模力。但是在更换模具前后的模厚相差超过5㎜时,有时可能无法调整锁模力。

7.调整时开模限:设定当锁模力调整方式为“自动”时的开模量。

8.自动时锁模力补正:在“入”“切”时,在全自动运行中进行锁模力补正。(在“入”时的全自动运转中, 如果变更锁模力设定,将补正成为变更后的锁模力设定,请加以注意)

9.调整时补正:进行锁模力补正后,显示“○”。

10.自动补正:自动时进行锁模力补正后,显示“○”。

三、开闭模画面[F2]

1.开闭模位置:显示当前的开闭模位置。

2.开模时间:显示从开模开始至开模限为止的时间。

3.周期时间:显示从全、半自动运转的闭模开始,至下一个循环的闭模开始为止的一模时间。

4.顶针位置:显示当前的顶针位置。 7

设定手动计量的背压。

6.锁模力调整方式:在“自动”模式时,即使从不是模全闭的状态开始也可以通过[锁模力调整]按钮调。

整锁模力。但是在更换模具前后的模厚相差超过5㎜时,有时可能无法调整锁模力。

7.调整时开模限:

设定当锁模力调整方式为“自动”时的开模量。

8.自动时锁模力补正:

在“入”“切”时,在全自动运行中进行锁模力补正。(在“入”时的全自动运转中,

如果变更锁模力设定,将补正成为变更后的锁模力设定,请加以注意)

9.调整时补正:

进行锁模力补正后,显示“○”。

10.自动补正:

自动时进行锁模力补正后,显示“○”。

三、开闭模画面[F2]

1.开闭模位置:

显示当前的开闭模位置。

2.开模时间:

显示从开模开始至开模限为止的时间。

3.周期时间:

显示从全、半自动运转的闭模开始,至下一个循环的闭模开始为止的一模时间。

4.顶针位置:

显示当前的顶针位置。7

5.闭模时间:从闭模开始,至锁模位置设定(模具保护位置)为止的时间。

6.顶针全部时间:显示从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的初次顶出开始,至最后一次回位结束为止的时间。

7.开闭模动作:选择锁模速度变化的加减速度(快慢)。快速/标准/慢速

8.段数切换:选择开闭模的段数。3段/5段

9.开模限位置:设定开模限位置。

10.开模位置(1st~2nd/4th):设定开模速度的切换位置。

11.开模速度(1st~2nd/4th):设定开模位置间的开模速度。

12.闭模位置(1st~2nd/4th):设定闭模速度的切换位置。

13.锁模位置:设定从闭模切换至锁模的位置。

14.闭模速度(1st~2nd/4th):设定闭模位置间的闭模速度。

15.低压闭模 位置:设定切换至低压锁模的位置。

16.低压闭模 压力:设定低压锁模的压力。

17.中间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中的中间时间。

18.顶针方式:选择全、半自动运转时及手动、准备运转时的顶针动作。切/通常/途中停止/震动

19.顶针顶出次数: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次数。

20.顶针回位 位置: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停止位置。

21.顶针回位 速度:设定顶针回位时的速度。

22.顶针回位 压力: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压力。

23.顶针顶出 初回位置:设定初回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中途停止模式时为停止位置)。

24.顶针

顶出 初回速度:设定初回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为止的速度。

25.顶针顶出 位置:设定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

26.顶针顶出 速度:

8

5.闭模时间:

从闭模开始,至锁模位置设定(模具保护位置)为止的时间。

6.顶针全部时间:

显示从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的初次顶出开始,至最后一次回位结束为止的时间。

7.开闭模动作:

选择锁模速度变化的加减速度(快慢)。快速/标准/慢速

8.段数切换:

选择开闭模的段数。3段/5段

9.开模限位置:

设定开模限位置。

10.开模位置(1st~2nd/4th):

设定开模速度的切换位置。

11.开模速度(1st~2nd/4th):

设定开模位置间的开模速度。

12.闭模位置(1st~2nd/4th):

设定闭模速度的切换位置。

13.锁模位置:

设定从闭模切换至锁模的位置。

14.闭模速度(1st~2nd/4th):

设定闭模位置间的闭模速度。

15.低压闭模 位置:

设定切换至低压锁模的位置。

16.低压闭模 压力:

设定低压锁模的压力。

17.中间时间: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中的中间时间。

18.顶针方式:

选择全、半自动运转时及手动、准备运转时的顶针动作。切/通常/途中停止/震动

19.顶针顶出次数: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次数。

20.顶针回位 位置:

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停止位置。

21.顶针回位 速度:

设定顶针回位时的速度。

22.顶针回位 压力:

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压力。

23.顶针顶出 初回位置:

设定初回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中途停止模式时为停止位置)。

24.顶针顶出 初回速度:

设定初回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为止的速度。

25.顶针顶出 位置:

设定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

26.顶针顶出 速度:

8

设定顶针顶出时的顶出速度。

27.顶针顶出 压力:设定顶针顶出时的压力。

四、模具保护

1.监视:选择监视设定的入/切。

2.半自动:选择半自动运转时监视动作的入/切。

3.保护动作:选择发生异常时立即停止或开模至模限停止。

4.异常停止:表示发生异常时的模开位置。

5.监视位置:设定需要监视的范围(3段)。

6.监视:在监视范围内设定所要的等级。

7.实际值:显示各监视范围的最大检测值。

8.最大位置:显示在各监视范围发生最大检测值的开闭模位置。

五、顶针详细画面9

设定顶针顶出时的顶出速度。27.顶针顶出 压力:设定顶针顶出时的压力。

四、模具保护

1.监视:

选择监视设定的入/切。

2.半自动:

选择半自动运转时监视动作的入/切。

3.保护动作:

选择发生异常时立即停止或开模至模限停止。

4.异常停止:

表示发生异常时的模开位置。

5.监视位置:

设定需要监视的范围(3段)。

6.监视:

在监视范围内设定所要的等级。

7.实际值:

显示各监视范围的最大检测值。

8.最大位置:

显示在各监视范围发生最大检测值的开闭模位置。

五、顶针详细画面

9

1.顶针方式:设定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手动、准备运转的顶针动作方式。(切/通常/中途停止/震动)

2.顶针顶出次数: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次数。

3.顶出开始(左栏):选择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开始是在开模结束后的开模限位置进行还是在开模 途中进行。(开模限/位置)

4.顶出开始(右栏):当设定为顶出开始左栏为“位置”时,设定顶针的顶出开始时的开模位置。

5.延迟时间:选择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开始时的延迟时间。

6.时间控制:选择全、半自动运转时顶出保持/回位保持/再顶出保持的设定值有效或者无效。

7.顶针回位 位置: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停止位置,顶针回位至该设定位置。但是在全、半自动运转最终 的回位动作时,以及在手动、准备运转的回位动作时,将回位到顶针的回位限为止。

8.顶针回位 速度:设定顶针回位时的速度。

9.顶针回位 压力: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压力。

10.顶针顶出 初回位置:设定初回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中途停止模式时为停止位置)。

11.顶针顶出 初回速度:

10

1.顶针方式: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手动、准备运转的顶针动作方式。(切/通常/中途停止/震动)

2.顶针顶出次数: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次数。

3.顶出开始(左栏):

选择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开始是在开模结束后的开模限位置进行还是在开模

途中进行。(开模限/位置)

4.顶出开始(右栏):

当设定为顶出开始左栏为“位置”时,设定顶针的顶出开始时的开模位置。

5.延迟时间:

选择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开始时的延迟时间。

6.时间控制:

选择全、半自动运转时顶出保持/回位保持/再顶出保持的设定值有效或者无效。

7.顶针回位 位置:

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停止位置,顶针回位至该设定位置。但是在全、半自动运转最终

的回位动作时,以及在手动、准备运转的回位动作时,将回位到顶针的回位限为止。

8.顶针回位 速度:

设定顶针回位时的速度。

9.顶针回位 压力:

设定顶针回位时的压力。

10.顶针顶出 初回位置:

设定初回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中途停止模式时为停止位置)。

11.顶针顶出 初回速度:

10

设定至初回顶针顶出时的变速位置为至的速度。12.顶针顶出 位置:设定顶针顶出时的停止位置。

13.顶针顶出 速度:

设定顶针的顶出速度。

14.顶针顶出 压力:

设定顶针的顶出压力。

15.顶出保持: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顶出后的保持时间。

16.回位保持: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回位后的保持时间。

17.再顶出保持: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顶针第2次以后顶出后的保持时间。

18.吹气顶针 用/切:

选用吹气顶针动作的入/切。

19.吹气顶针 动作位置:

设定吹气顶针动作开始时的开模位置。

20.吹气顶针 延迟时间:

设定吹气顶针动作开始时的延迟时间。

21.吹气顶针 动作时间:

设定吹气顶针的动作时间。

六.锁模中顶出画面

11

1.时间控

制:选择是否对顶针动作的各工序设定限制时间(切/入)。

2.顶出保持时间:设定顶针顶出的保持时间。

3.回位保持时间:设定顶针回位的保持时间。

4.再顶出保持时间:设定第2次以后的顶出保持时间。

5.闭模中顶针顶出 方式:选择锁模中的顶针顶出模式(切/射出开始/保压开始/待机位置)。

6.闭模中顶针顶出 延迟:设定“填充开始”、“保压开始”、“待机位置”时的顶针动作的延迟时间。 设定回位位置。 7.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位置:

8.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时间: 9.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速度: 10.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压力: 11.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位置: 12.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时间: 13.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速度: 14.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压力: 七、塑化画面[F3]

设定回位时间。 设定回位速度。 设定回位压力。 设定顶出位置。 设定顶出时间。 设定顶出速度。 设定顶出压力。

12

1.时间控制:

选择是否对顶针动作的各工序设定限制时间(切/入)。2.顶出保持时间:

设定顶针顶出的保持时间。

3.回位保持时间:

设定顶针回位的保持时间。

4.再顶出保持时间:

设定第2次以后的顶出保持时间。

5.闭模中顶针顶出 方式:

选择锁模中的顶针顶出模式(切/射出开始/保压开始/待机位置)。

6.闭模中顶针顶出 延迟:

设定“填充开始”、“保压开始”、“待机位置”时的顶针动作的延迟时间。

7.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位置:设定回位位置。

8.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时间:设定回位时间。

9.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速度:设定回位速度。

10.闭模中顶针顶出 回位压力:设定回位压力。

11.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位置:设定顶出位置。

12.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时间:设定顶出时间。

13.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速度:设定顶出速度。

14.闭模中顶针顶出 顶出压力:设定顶出压力。

七、塑化画面[F3]

12

1.射出前位置: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填充开始前的位置。

2.最高压INJ:显示填充工序中的最高压力。

最高压ALL:显示填充、保压工序中的最高压力。

3.周期时间:显示从全、半自动运转的闭模开始,至下一个循环的闭模开始为止的一模时间。

4.V-P切换位置:显示从填充工序切换到保压工序时螺杆前端的位置。

5.保压完位置: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保压工序完了位置。

6.射出时间: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填充工序是时间。

7.螺杆回转速度:显示当的前螺杆回转速度。

8.残量位置:显示在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填充,保压工序的最小残量位置。

9.螺杆位置:显示当前的螺杆位置。

10.计量时间:显示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工序以及清料动作中的计量时间。

11.回转力:表示当前的螺杆回转转矩。

12.最高压监视:表示用于设备保护的最高压力监视状态。当分子的数值超过分母时作为异常停止。

13.保压速度:设定保压工序中的前进速度的限制值。

14.段数切换:切换塑化画面的简易设定(2速2压)和详细设定(5速4压)。

15.射出时间:设定填充工序的时间。

16.射出压力:设定填充工序中的填充压力限制值。

17.保压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保压工序的保压压力切换时间。

18.保压压力:设定全、半自动运转及手动射出的保压工序的压力。

19.射出位置: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的填充速度的切换位置。

20.射出速度: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的填充速度。

21.冷却时间:

13

1.射出前位置: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填充开始前的位置。

2.最高压INJ:

显示填充工序中的最高压力。

 最高压ALL:

显示填充、保压工序中的最高压力。

3.周期时间:

显示从全、半自动运转的闭模开始,至下一个循环的闭模开始为止的一模时间。

4.V-P切换位置:

显示从填充工序切换到保压工序时螺杆前端的位置。

5.保压完位置: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保压工序完了位置。

6.射出时间: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的填充工序是时间。

7.螺杆回转速度:

显示当的前螺杆回转速度。

8.残量位置:

显示在全、半自动运转以及清料动作中填充,保压工序的最小残量位置。

9.螺杆位置:

显示当前的螺杆位置。

10.计量时间:

显示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工序以及清料动作中的计量时间。

11.回转力:

表示当前的螺杆回转转矩。

12.最高压监视:

表示用于设备保护的最高压力监视状态。当分子的数值超过分母时作为异常停止。

13.保压速度:

设定保压工序中的前进速度的限制值。

14.段数切换:

切换塑化画面的简易设定(2速2压)和详细设定(5速4压)。

15.射出时间:

设定填充工序的时间。

16.射出压力:

设定填充工序中的填充压力限制值。

17.保压时间: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保压工序的保压压力切换时间。

18.保压压力: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及手动射出的保压工序的压力。

19.射出位置: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的填充速度的切换位置。

20.射出速度: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的填充速度。

21.冷却时间:

13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冷却时间。22.中间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中间时间。

23.V-P切换:

选择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向保压工序的切换方法。

24.计量动作:

选择计量方法。(标准/新式计量/新式计量+)

25.计量方式:

选择起动时的回转速度的加速度。(快速/标准/慢速)

26.除压:

选择到达计量位置后的除压方法。(位置/压力)

27.计量前松退 位置: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前的松退位置。

28.计量前松退 速度: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前的松退速度。

29.减速开始 位置: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减速开始位置。

30.减速开始 背压: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减速开始时的背压。

31.减速开始 回转: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减速开始的回转速度。

32.计量 位置: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完了位置。

33.计量 背压: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背压。

34.计量 回转: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及手动计量的回转速度。

35.计量后松退 位置: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后松退位置。

36.计量后松退 速度: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后松退速度。

37.松退延迟:

选择有无松退延迟。(入/切)

八、塑化详细画面[DOWN]

14

1.填充计时开始:设定填充时间计时的开始位置。当为0时,从射出开始位置开始计时。

2.可塑化后退:选择全、半自动运转的塑化后退的模式。(前进保持/计量后后退/冷却中后退/ 计量后除压/冷却中除压)

3.V-P切换:选择设定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切换到保压工序的方法。(位置切换/压力切换/ 瞬速/瞬速2)

4.树脂压控制:选择根据塑料压力控制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向保压工序的切换方法。 (切/V-P切换/射出、保压/全工序)

5.延迟中压力:设定塑料压力控制延迟中的压力。

6.射出动作:选择射出速度变化的快慢(加减速度)。(模式0/快速/标准/慢速/模式4~9)

7.保压动作:选择设定保压变化的快慢(加减速度)。(模式0/快速/标准/慢速/模式4~9)

8.VP动作:选择VP设定变化的快慢(加减速度)。(模式0/快速/标准/慢速/模式4~9)

9.V-P压力:设定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切换到保压工序式时的压力。 15

1.填充计时开始:

设定填充时间计时的开始位置。当为0时,从射出开始位置开始计时。

2.可塑化后退:

选择全、半自动运转的塑化后退的模式。(前进保持/计量后后退/冷却中后退/

计量后除压/冷却中除压)

3.V-P切换:

选择设定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切换到保压工序的方法。(位置切换/压力切换/瞬速/瞬速2)

4.树脂压控制:

选择根据塑料压力控制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向保压工序的切换方法。

(切/V-P切换/射出、保压/全工序)

5.延迟中压力:

设定塑料压力控制延迟中的压力。

6.射出动作:

选择射出速度变化的快慢(加减速度)。(模式0/快速/标准/慢速/模式4~9)

7.保压动作:

选择设定保压变化的快慢(加减速度)。(模式0/快速/标准/慢速/模式4~9)

8.VP动作:

选择VP设定变化的快慢(加减速度)。(模式0/快速/标准/慢速/模式4~9)

9.V-P压力:

设定从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工序切换到保压工序式时的压力。

15

10.塑化延迟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塑化后退开始时的延迟时间。

11.塑化动作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脱压动作时间。

12.计量延迟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开始时的延迟时间。

13.充填延迟时间: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开始的延迟时间。

九、SK控制

功能选择的项目分为:切/SK控制/计量补偿,各项选择的画面各不相同。 1.设定步骤以及注意事项⑴当“功能选择”为“切”时,不进行S

K控制。 ⑵如果装备了SK装置,在“切”状态下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塑料填充,请加以注意。 ⑶当“功能选择”为“控制”时,SK控制动作,稳定填充量。 ⑷在设定了转速、时间、角度后,请选择“SK控制”。 ⑹当“功能选择”为“计量补偿”时密度检测功能动作,在补偿开始射出数后,计量 补偿动作。 ⑺此外,当在计量补偿中改变成型条件时,即从补偿动作变成密度检测动作。此后在补 偿开始时射出数后,重新开始补偿。 ⑻在设定了压力、速度、时间、补偿开始射出数后,请选择“计量补偿”。

2.设定项目说明16

10.塑化延迟时间: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塑化后退开始时的延迟时间。11.塑化动作时间: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脱压动作时间。

12.计量延迟时间: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计量开始时的延迟时间。

13.充填延迟时间:

设定全、半自动运转的填充开始的延迟时间。

九、SK控制

功能选择的项目分为:切/SK控制/计量补偿,各项选择的画面各不相同。

1.设定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⑴当“功能选择”为“切”时,不进行SK控制。

⑵如果装备了SK装置,在“切”状态下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塑料填充,请加以注意。

⑶当“功能选择”为“控制”时,SK控制动作,稳定填充量。

⑷在设定了转速、时间、角度后,请选择“SK控制”。

⑹当“功能选择”为“计量补偿”时密度检测功能动作,在补偿开始射出数后,计量

补偿动作。

⑺此外,当在计量补偿中改变成型条件时,即从补偿动作变成密度检测动作。此后在补偿开始时射出数后,重新开始补偿。

⑻在设定了压力、速度、时间、补偿开始射出数后,请选择“计量补偿”。

2.设定项目说明

16

计量后: 当选择了SK控制以及计量补偿时动作。计量完了后,进行SK控制动作。 延迟: 计量完路了后至开始SK控制动作的延迟时间。当计量完了后塑料的残余压力较高 时进行设定。可以在0~320秒的范围内设定。 回转数: SK控制的动作回转数。可以在0~200rpm的范围内设定。一般设定为40rpm。 时间: SK控制的动作时间。按照“角度”、“转速”的设定自动计算。 角度: SK控制的动作角度。可以在60~300度的范围内设定。此外,如果“转速”、角度量 “的设定过大,计量塑料的逆流将增多而影响成型,请加以注意。一般设定为:90~ 110度之间。 填充前: 当选择了SK控制以及计量补偿时动作,在填充延迟中进行SK控制动作。在因计量 后的塑料残余压力较高等而无法由《计量后》SK控制对应时使用,设定方法与《计量 后》相同。 计量补偿: 当选择了计量补偿时动作。SK控制动作后,进行计量塑料的密度检测、补偿。 压力: 塑料密度检测的压力设定,请设定为背压设定以上。如果过高将引起塑料量变动,请 加以注意。 速度: 塑料密度检测的速度设定,请设定为10~20mm/s。 时间: 塑料密度检测的动作时间设定,在波形显示画面进行时间设定,使得压力检测能够充分 到达设定。 位置实绩: 塑料密度检测位置(实绩值)。 补偿开始: 至补偿开始的射出数,请设定成型达到充分稳定的射数,请不要设定为“0”。 基准位置: 检测补偿量时的基准位置(实绩值)。 计量补偿监视: 当选择了计量补偿时动作。(监视计量补偿中的塑料密度异常) 监视选择: “入/切”设定。 监视范围: 设定监视基准位置与位置实绩之差的范围。请设定5mm以下的数值。 异常时电加热器的处理: 设定当超过监视范围时电加热器的处理方法。可以选择“保温/升温/切”。

十、温度画面[F4]

17

计量后:

当选择了SK控制以及计量补偿时动作。计量完了后,进行SK控制动作。延迟:

计量完路了后至开始SK控制动作的延迟时间。当计量完了后塑料的残余压力较高

时进行设定。可以在0~320秒的范围内设定。

回转数:

SK控制的动作回转数。可以在0~200rpm的范围内设定。一般设定为40rpm。

时间:

SK控制的动作时间。按照“角度”、“转速”的设定自动计算。

角度:

SK控制的动作角度。可以在60~300度的范围内设定。此外,如果“转速”、角度量

“的设定过大,计量塑料的逆流将增多而影响成型,请加以注意。一般设定为:90~

110度之间。

填充前:

当选择了SK控制以及计量补偿时动作,在填充延迟中进行SK控制动作。在因计量

后的塑料残余压力较高等而无法由《计量后》SK控制对应时使用,设定方法与《计量

后》相同。

计量补偿:

当选择了计量补偿时动作。SK控制动作后,进行计量塑料的密度检测、补偿。

压力:

塑料密度检测的压力设定,请设定为背压设定以上。如果过高将引起塑料量变动,请

加以注意。

速度:

塑料密度检测的速度设定,请设定为10~20mm/s。

时间:

塑料密度检测的动作时间设定,在波形显示画面进行时间设定,使得压力检测能够充分

到达设定。

位置实绩:

塑料密度检测位置(实绩值)。

补偿开始:

至补偿开始的射出数,请设定成型达到充分稳定的射数,请不要设定为“0”。

基准位置:

检测补偿量时的基准位置(实绩值)。

计量补偿监视:

当选择了计量补偿时动作。(监视计量补偿中的塑料密度异常)

监视选择:

“入/切”设定。

监视范围:

设定监视基准位置与位置实绩之差的范围。请设定5mm以下的数值。

异常时电加热器的处理:

设定当超过监视范围时电加热器的处理方法。可以选择“保温/升温/切”。

十、温度画面[F4]

17

1.运转方式:对于按照“主设定”进行控制(成型)、按照“保温设定”进行控制(保温)、以及按照 “清料设定”进行控制进行

选择(在保温模式时,螺杆的联锁动作,无法进行计量、松退、 填充动作)。成型/保温/清料。

2.实际值:显示实际检测的温度和±20℃范围的图形。

3.主设定 ZONE1~15:设定运转模式为“成型”时料筒各区域的控制温度。

4.保温设定:设定运转模式为“保温”时料筒各区域的控制温度。

5.主设定(下料口):设定运转模式为“成型”和“保温”时下料口的控制温度。

6.监视范围:对于料筒各区域的升温后监视范围,按照与主设定或保温设定的±差设定。超出监视 范围后,出现温度异常。

7.用/切:选择是否进行料筒各区域的控制和监视。

8.螺杆冷却起动防止时间:设定在料筒全部区域升温结束(达到设定温度的±5℃以内)后的防止冷间起动的联锁 (禁止螺杆回转)时间(在电加热器起动后自动设定为15分钟)。

9.异常时温控处理:选择在除电加热器控制异常等以外的异常发生时的控制方法。切:发生异常时 18

1.运转方式:

对于按照“主设定”进行控制(成型)、按照“保温设定”进行控制(保温)、以及按照

“清料设定”进行控制进行选择(在保温模式时,螺杆的联锁动作,无法进行计量、松退、填充动作)。成型/保温/清料。

2.实际值:

显示实际检测的温度和±20℃范围的图形。

3.主设定 ZONE1~15:

设定运转模式为“成型”时料筒各区域的控制温度。

4.保温设定:

设定运转模式为“保温”时料筒各区域的控制温度。

5.主设定(下料口):

设定运转模式为“成型”和“保温”时下料口的控制温度。

6.监视范围:

对于料筒各区域的升温后监视范围,按照与主设定或保温设定的±差设定。超出监视

范围后,出现温度异常。

7.用/切:

选择是否进行料筒各区域的控制和监视。

8.螺杆冷却起动防止时间:

设定在料筒全部区域升温结束(达到设定温度的±5℃以内)后的防止冷间起动的联锁

(禁止螺杆回转)时间(在电加热器起动后自动设定为15分钟)。

9.异常时温控处理:

选择在除电加热器控制异常等以外的异常发生时的控制方法。切:发生异常时

18

电加热器OFF。保温:发生异常时电加热器切换成为保温模式。

10.升温方式:选择电加热器的升温发式。切/喷嘴/分段,在生产中一般选用喷嘴。

11.开始温度:“分级”模式时,设定开始分级升温的温度。

12.升温范围:“分级”模式时,设定1级升温范围。

13.待机时间:“分级”模式时,设定每级的升温待机时间。

十一、监视设定画面[SHIFT]+[F6]

1.方式选择:选择各监视项目的监视模式的设定方法。(总括切/全自动/个别选择/总括固定)

2.有人无人 切换:设定发生异常时的报警及停止方法。(有人/无人)

3.最大残量 方式: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4.最大残量 位置: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位置。

5.最大残量 方式: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19

电加热器OFF。保温:发生异常时电加热器切换成为保温模式。

10.升温方式:

选择电加热器的升温发式。切/喷嘴/分段,在生产中一般选用喷嘴。

11.开始温度:

“分级”模式时,设定开始分级升温的温度。

12.升温范围:

“分级”模式时,设定1级升温范围。

13.待机时间:

“分级”模式时,设定每级的升温待机时间。

十一、监视设定画面[SHIFT]+[F6]

1.方式选择:

选择各监视项目的监视模式的设定方法。(总括切/全自动/个别选择/总括固定)

2.有人无人 切换:

设定发生异常时的报警及停止方法。(有人/无人)

3.最大残量 方式:

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4.最大残量 位置:

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位置。

5.最大残量 方式:

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19

6.最大残量 位置: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位置。

7.残量 位置(实绩):对于在1周期中至保压完了为止期间的螺杆先端的最小位置,直到下一周期循环的保压 完了为止进行保持显示。

8.模具保护 方式:选择根据模具保护时间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9.模具保护 时间:设定根据模具保护时间监视的时间。

10.闭模时间(实绩):保持显示从闭模开始起,至到达锁模位置(模具保护位置)为止的时间。

11.周期时间监视 方式:选择根据周期时间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12.周期时间监视 时间:设定根据周期时间监视的时间。

13.周期时间(实绩):保持显示从自动运转时的闭模开始至下一周期的闭模开始的时间。

14.射出压监视 方式:选择根据填充压力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15.射出压监视 压力:设定根据填

充压力监视的监视压力。

16.射出压监视 时间:设定根据填充压力监视的监视时间。

17.射出最高压(实绩):至保压结束为止保持显示填充工序中的压力最大值。

18.计量时间监视方式:选择根据计量时间的监视方式。(切/入)

19.计量时间监视时间:设定根据计量监视的监视时间。

20.计量时间(实绩):显示自动运转时的计量时间实绩。

Ⅳ 操作机器的安全检查一.操作机器前对水、电、气的检查,确认开关是否打开及有无漏水、电、气的现象。 二.机器紧急停止按键的确认:按下紧急停止按钮,马达及电加热器切断,机器无任何动作。 不能操作“手动”“全自动”“半自动”的相关动作。 三.安全门联锁确认: 1.在安全门打开的状态下,使用“准备”以及“手动”模式,不能进行开闭模动作。 2.在开闭模动作中打开安全门时,动作应该停止。 3.不得将安全装置用限位开关及接近开关在短路捆绑的状态下运行设备,否则可能发生重大安全 事故。 20

6.最大残量 位置:

选择根据最大残量位置监视的位置。7.残量 位置(实绩):

对于在1周期中至保压完了为止期间的螺杆先端的最小位置,直到下一周期循环的保压完了为止进行保持显示。

8.模具保护 方式:

选择根据模具保护时间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9.模具保护 时间:

设定根据模具保护时间监视的时间。

10.闭模时间(实绩):

保持显示从闭模开始起,至到达锁模位置(模具保护位置)为止的时间。

11.周期时间监视 方式:

选择根据周期时间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12.周期时间监视 时间:

设定根据周期时间监视的时间。

13.周期时间(实绩):

保持显示从自动运转时的闭模开始至下一周期的闭模开始的时间。

14.射出压监视 方式:

选择根据填充压力监视的模式(切/固定/自动)

15.射出压监视 压力:

设定根据填充压力监视的监视压力。

16.射出压监视 时间:

设定根据填充压力监视的监视时间。

17.射出最高压(实绩):

至保压结束为止保持显示填充工序中的压力最大值。

18.计量时间监视方式:

选择根据计量时间的监视方式。(切/入)

19.计量时间监视时间:

设定根据计量监视的监视时间。

20.计量时间(实绩):

显示自动运转时的计量时间实绩。

Ⅳ 操作机器的安全检查

一.操作机器前对水、电、气的检查,确认开关是否打开及有无漏水、电、气的现象。

二.机器紧急停止按键的确认:按下紧急停止按钮,马达及电加热器切断,机器无任何动作。不能操作“手动”“全自动”“半自动”的相关动作。

三.安全门联锁确认:

1.在安全门打开的状态下,使用“准备”以及“手动”模式,不能进行开闭模动作。

2.在开闭模动作中打开安全门时,动作应该停止。

3.不得将安全装置用限位开关及接近开关在短路捆绑的状态下运行设备,否则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rn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