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前世今生

更新时间:2023-08-30 03: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礼”的前世今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一一向他们询问各自的志向。当子路述说完自己的志向后,“夫子哂之”,孔子似乎对子路的志向很不满意。随后他对曾皙解释道“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回答时轻率急忙,毫不谦虚,显得自负鲁莽,有违与“礼”,因此孔子会讥笑他。

我们不禁好奇,孔子所倡导的“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它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待人以礼”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关于礼的产生,荀子的《礼论》是这么论述的: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荀子在人性论方面持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有许多欲望所以必须要通过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如此便产生了礼。可见古代的礼与我们今天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所强调的礼的本质是社会等级制度。礼既然是为了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而产生,那么它一定会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个社会需要

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便是此意。可见,礼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换言之,礼在古代是为了维护一定阶级的统治秩序而存在的。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然而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孔子认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现在我们很难理解孔老夫子当时的愤怒,跳舞时多加几排几列舞女有什么大不了的?孔子如此较真岂不是很迂腐?实则不然,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可以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孔子和今天的社会活动家一样,一心向着实现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努力。孔子讲“礼治”,今天的社会活动家讲“民主”,前者强调上下等级尊卑,后者主张人人平等。他们的主张虽然格格不入,相互冲突,但是从追求的结果、急切的心情来看却是很相似的。孔子当时的心情,大概和走上街头抗议《保密法》的日本民众差不多吧!

社会等级制度是礼的核心属性,此外礼还有另一个属性,那就是伦理道德规范,它是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

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礼仪大量实用性的内容。如今的礼不再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而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与仪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礼”强调的是一颗辞让之心,“仪”则指的是外在的形式。礼仪的变化的仅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怀着一颗辞让之心与他人交往,“仪”的得体也就不成问题了。

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zv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