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重点

更新时间:2023-11-22 20: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建筑史重点

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建筑(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下半叶)

基本内容

1、资产阶段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对城市和建筑的影响。 2、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进行的规划探索。 规划思想: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3、建筑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功能提出建筑的新类型。

建筑分析:铁结构与装配化建造对传统建筑的冲击,新结构、新材料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矛盾,对古典建筑形式的简化。

4、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建筑分析:复古思潮在建筑中的体现。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和建筑的影响

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空前的 城市人口恶性膨胀 居住条件日益恶化 道路交通拥挤堵塞 旧城进行改造规划 要求规划有预见性 预留城市发展空间

巴黎改建、新协和村、田园城市

工业城市、带形城市、方格城市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和建筑的影响 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为建筑空间的自由化、合理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引起了建筑形式的变化 二、城市规划探索 巴黎改建 田园城市 工业城市 带形城市

巴黎规划与改建

概况:1853年,奥斯曼,三个目的: ○ 装点帝国首都;

○ 拓宽道路,疏导城市交通;

○ 从市中心迁出贫民,改善贵族的居住条件与环境。 规划内容:

○ 以“大十字”及两条环路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的交通骨架; ○ 将市中心分散为若干个区中心;

○ 改善市政建设:1)自来水——供应量增大;2)照明汽灯——供应量增大;3)开办出租马车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出租车先驱。 3、实施状况:三个未能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 以星形广场为核心12条放射状大道 香榭丽舍始于卢浮宫正门前的协和广场,止于矗立在星型广场中心的凯旋门前。 位于卢浮宫与凯旋门连心中轴线上。是一条集高雅及繁华,浪漫与流行于一身的世界著名的道路。

“田园城市”(garden city)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规划模式。 缘由: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概念: “田园城市”,即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个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民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主要内容:

1、土地归集体所有;

2、限制城市规模,在外围建设永久绿带。 3、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力求工、商、农、居均衡发展。 4、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思想精髓:追求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与城乡一体的城市规划。 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集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的美好环境于一体的田园城

市。城市的发展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城市组群中每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独立,各城镇居民实际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田园城市”的意义:

1、用以解决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理想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城市与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

2、不仅对城市规模、功能布局、人口密度、环境保护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统筹城乡的社会制度,目的在于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

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4、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也为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加尼埃1901年的工业城市规划方案; 出发点:基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 主要内容:

(1)功能分区:中央为市中心;长条形居住区与市中心紧邻,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

(2)城市交通: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地下铁

道深入城市内部,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3)住宅组群:长条形居住区,以整齐简洁的钢混建筑为主。 优点:

(1)布局紧凑,工业用地连片,居民点用地较集中; (2)重视规划的灵活性,为城市各功能要素的发展留有余地。

“带形城市”(linear city)

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泰在1882年提出。

认为圈层发展是导致城市拥挤、卫生恶化的原因,主张城市呈狭长带状发展。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以交通干线(公路、铁路)作为城市布局的脊椎,城市沿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城市宽度500米,长度无限。

“带形城市”优缺点

优点: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能够有效防止大城市无限蔓延。

缺点:纵向延伸导致市政设施的开支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拉长和分散,导致建设耗资大和低效使用;布局形态容易呆板;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居民心里缺少中心感,城市内聚力薄弱等。

意义:对后来的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影响,现在多在城市规划中部分

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

三、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巨大变革; 对建筑的影响:

(1)新材料:钢铁、玻璃、混凝土、; (2)新设备:升降机、电梯; (3)新技术:框架结构;

(4)新建筑类型:图书馆 、百货商店 、博览会与展览馆 、火车站、码头等。

建筑突破了传统建筑高度与跨度的局限,平面与空间的设 计上更加自由、合理,建筑形式、类型发生重大变化。

(一)生铁建筑和结构 英国塞文河生铁桥 伦敦桑德兰铁桥 法兰西剧院铁结构屋顶 曼彻斯特萨尔伏特棉纺厂车间 布莱顿英国皇家别墅

(二)铁和玻璃结合的轻型结构 巴黎旧王宫的奥尔良廊 巴黎植物园温室

(三)生铁框架结构 英国利兹货币交易所 伦敦老火车站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 (1883-1885)

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共十层,外形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比例。

生铁框架结构的特点

结构特点: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外墙不再担负承重的使命,从而使外立面得以了解放。

外部特征:在建筑立面上以生铁梁柱纤细的比例代替了古典建筑沉重稳定的印象,在新结构技术的条件下,建筑在层数和高度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但还未完全摆脱古典形式的羁绊。

(四)早期的功能主义建筑

虽然未能较好地解决建筑的功能问题,但较好地解决 了新的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的配合问题。 代表作:

巴黎圣吉纳维夫图书馆 巴黎国立图书馆 纽约华盛顿商店 巴黎廉价商店

(四)博览会建筑 英国国际博览会——水晶宫

法国国际博览会——埃菲尔铁塔、机械馆

水晶宫 1851年,巴黎世博会,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 第一座现代建筑:

1)现代材料——玻璃、钢铁; 2)现场装配和拆除——预制构 件、模数化;

3)施工工期短——9个月完成

全长1851英尺——象征意义,象征1851年建造。

埃菲尔铁塔(1889)

设计人: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用铁创造奇迹的人” 纪念碑:高328m,是工业革命的一座纪念碑;

表现:直接表现建筑结构本身,不附加繁饰,突破了传统美学观念; 现代建筑:

1)使用了现代材料——钢铁;

2)使用了升降机(水力),容纳50-100人; 3)建造工期短——17个月

四、建筑风格 ——复古思潮 复古思潮的三种形式: (一)古典复兴 (二)浪漫主义 (三)折衷主义

(一)古典复兴 1、背景:

(1)受美术考古运动及出版事业发展的影响,对古典主义的批判 (2)深层背景:启蒙运动 2、特征:

(1)借助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语汇来表现资产阶级理想; (2)注重理性、简洁、和谐

法国——罗马复兴;英国、德国——希腊复兴; 美国——希腊复兴、罗马复兴。

3、代表作:巴黎凯旋门、巴黎万神庙、柏林勃兰登堡门、 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美国国会等。

(二) 浪漫主义

时 间: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

背景:1、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生活状况、环境等问题的不满; 2、对中世纪文学的兴趣,促进了对中世纪历史和古迹的关注 特征:

1、强调继承中世纪传统(即哥特复兴); 2、强调回到自然; 3、浪漫主义艺术尽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在建筑上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前期追求中世纪的田园情调和异国情调,模仿东方的建筑做法;后期则是哥特复兴。

代表作:布赖顿英国皇家别墅、英国国会大厦等。 (三)折衷主义

时 间: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背景: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不同的要求。 19世纪交通便利,考古学进展,出版事业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特点: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者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究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又称“集仿主义”

代表作: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罗马祖国祭坛等。 本章考核要点

1、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 主义建筑的特点及代表性建筑。 2、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的特点。

3、本时期面对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城市规划探索,

巴黎改建、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一 基本内容 1、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

2、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3、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 4、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5、德意志制造联盟

二 考核要点

1、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掌握) 艺术与工艺运动 新艺术运动

2、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掌握)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 赖特*草原式住宅的特征 3、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了解)

4、德意志制造联盟(掌握)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第一节: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背景

1917—1923: 房荒严重,建材昂贵,传统建筑

受到挑战,出现了新的建筑流派。 1924—1939: 经济高速发展,建筑活动兴旺, 美国出现了20-102层高层建筑。

1930—1939: 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逐步走向战争,建筑活动持续很短。

二、技术前提

工业发展:冶金、动力、能源、机械、电气等工业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各类功能实用、建造快捷的建筑;

建筑结构和理论: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遍应用,新的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陆续出现,各种大跨度建筑和壳体结构相继产生;

新型建材不断投入使用,建筑设备快速发展,施工技术快速提高、进度加快。

三、探索的目的:探求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建筑。

四、探索的焦点: 1、从形式变革入手;

2、以功能统一技术与形式的矛盾; 3、从新技术入手,寻找新的建筑形式。 五、探索的意义:

在观念上逐步摆脱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羁绊,初步踏上建筑现代化的道路。

第二节: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一、艺术与工艺运动 二、新艺术运动

三、奥地利、芬兰与荷兰的探索 一、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1、社会背景:

19世纪50年代,面对工业化城市建设,出现了积极倡导和消极反对两种态度。否定建筑工业化,反对大工业生产的模式化和粗制滥造,主张恢复古老的手工艺术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由此产生。 2、发展状况:

A:英国的艺术与工艺运动:

强调哥特式,反对繁琐而不注重功能的维多利亚风格,主张回归自 然,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反对机械化大生产 。 主要作品:红屋—红砖建造,表现质感。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罗斯金和莫里斯。

B:美国草原式住宅:

突破传统影响,强调日本和东方风格。 代表作: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3、建筑特征: 以功能为中心。

使用地方建筑材料和当地的建筑方法。

英国强调中世纪的哥特风格,美国则受日本传统建筑影响较大。 尽量减少装饰、追求装饰与建筑及环境的协调统一。

4、评价:

提出了“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设计要忠实于材料,适应使用目的

局限:否定工业化和机械化大生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二 新艺术运动 (一)概况

(二)德国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派” (三)英国“新艺术运动” (四)西班牙

(一)概况

1、兴起:

19世纪80年代兴起,中心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展。 2、目的:

反机械革命,热衷传统工艺;

效仿自然,追求自然形态与个性化表现的艺术风格。 3、代表人物:奥太、费尔德

4、代表作品:奥太---1893-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费尔德-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5、建筑特征:

外形简洁,常用几何曲线。门窗洞口常采用圆角方额; 模仿自然界草木形状进行装饰,大量用铁构件; 檐口富有雕塑性。 6、局限性:

这种改革只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未能全面解决建筑形式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不过是在形式上仅对传统形式而已。

(二)德国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派” 1、代表人物:贝伦斯。

2、代表作品:奥尔布里希设计—路德维希展览馆

3、特点:外观简洁、大窗、圆拱形大门附带植物图案的装饰。

(三)英国的新艺术运动

1、代表人物:麦金托什(C. R. Mackintosh)

2、设计特点:顺应形势,不反对机器和工业,改用直线素材和简洁明快的色彩,他的室内设计常用大块白色墙面,家具以黑白两色为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3、代表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风山住宅。 (四)西班牙

代表人物:高迪(戈地)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巴特罗公寓等。

特征:结合自然的形式,吸取东方特点和哥特式构图,独创的塑性建筑。

设计风格:仿生、哥特式、曲线风格、奇幻、彩绘瓷砖+混凝土。

二、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1、奥地利-“维也纳学派”

2、维也纳 “分离派” 3、路斯 4、北欧

1、奥地利-“维也纳学派”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主张:主张创造新形式。“功能第一,装饰第二” 作品:地下铁道车站,邮政储蓄银行。

特点:前期还带有新艺术派的铁花装饰,后期更注重建筑功能。 充分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方形,加上少数表面的植物纹样装饰,使设计具有功能和装饰高度吻合的特点。

2、维也纳 “分离派”

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霍夫曼

作品:分离派展览馆、维也纳米歇尔广场等。

特点: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及简单几何体。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很强的感染力,初具19世纪20年代“方盒子”建筑的雏形。

霍夫曼(Josef Hoffmann) 设计原则:功能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实用是我

们的首要条件。必须强调良好的比例和适 当地使用材料。在需要时可以进行装饰, 但不能不惜代价去追求它。

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用直线 和大片光墙面及简单几何体。

设计风格:规整的垂直构图 方格网形式 3、路斯——维也纳另一位有见解的建筑师 主张:以自身形体美为美

反对装饰,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范畴 主张以实用和舒适为主, “装饰=罪恶”。

代表作品:维也纳——斯坦纳住宅

特点:外部完全没装饰,建筑物是立方体的组合, 强调墙面和窗子的比例关系。

4、北欧:

(1) 荷兰—伯尔拉赫:

建筑观:提倡“净化”建筑,主张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 表现材料的质感。

代表作品: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2)芬兰-老沙里宁—为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道路。 代表作品:赫尔新基火车站。 特 点:体形简洁,空间组合灵活。

第三节、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1、背 景: 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紧迫的城市重建问题,出现一批致力于高层建筑结构、形象研究的技术人员,创始人为工程师詹尼 2、主要贡献:高层金属框架、箱形基础。

3、显著特征:框架结构和空间自由划分;古典立面与横向网格窗户

4、代表人物:沙里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

“形式追随功能”,自内而外设计、立面三段式处理 5、代表实例: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1904) 6、评 价:美国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的进步作用

突出以功能为主,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 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并取得成就。 建筑艺术反映技术特点。 简洁立面反映工业化精神。

一、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1、背景:20世纪初建筑师F.L赖特在美国西部地方建筑自由布局的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2、建筑特点:与大自然结合,布局自由,平面舒展,空间开敞,强调水平构图;表现自然材料与结构特征;内外设计都与周围环境和调和,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 。

3、代表实例:威立茨住宅,罗比住宅、玛丁住宅等。 4、评价: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框框,走体形组合的通路,创造了新的建筑构图手法

赖特——草原式住宅特征:

舒展的十字形平面;

不作固定分割的连续性室内空间; 造型上水平与垂直线条、体块的组合; 深远的挑檐;

材料选用传统的砖、木;

罗比住宅(1909) 布局与造型摆脱传统样式,按照使用需要和地形气候特点灵活处理。为了配合平原的自然景观,他使用了水平的大屋檐和花台,并强调了空间的开阔感。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横向舒展,屋顶坡度平缓,挑檐深远,突出长长的横线条,给人以安全平静的家的感觉。

第四节、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第二阶段: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现代建筑”五花八门的时期;

第三阶段:60年代末至今,形式各异的“现代建筑”及否定“现代建筑”设计原则,“设计原则”自称为“现代主义之后派”涌现。 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理性主义”涵义: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派,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2、“理性主义”的缺点: 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3、对“理性主义”的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这是二战后相当普通的一种倾向,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搭配,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

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4、作品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二、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1、涵义:

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2、设计特点:

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着建筑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3、代表作品: 范斯沃斯住宅 湖滨公寓 西格拉姆大厦

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规划、克朗楼 西柏林国家美术馆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4、设计原则——“少就是多”: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很大的,没有屏障或者屏障很少,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没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直线、直角组成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5、 “密斯风格”(Less is More )

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用到各种建筑中,在五六十年代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斯风格”。 6、发展情况: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现在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

对密斯及其作品的评价:

影响: 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影响了几代建筑设计师,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面貌,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是20世纪对世界建筑设计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

批评:密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其终身追求“单纯”的“少就是多”的建筑,达到了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把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基础转变为变相的形式主义,因而也是受到理论界批判最多的建筑大师。

正确看待:应当认识到,密斯的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的表现了工业化的特征,任何拿后工业化的价值和审美标准来批判他的建筑,都是毫无意义的。

三、“粗野主义”倾向 1、涵义:

“粗野主义” 是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其典型特点为“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粗鲁结合”。 2、代表人物:

勒·柯布西耶、斯特林(英国)、鲁道天(美国)、

前川国男、丹下健三(日本)等 3、代表作品: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园山公寓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 仓敷市厅舍

比较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与 “粗野主义” ,两者有何不同?

前者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

后者则是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与粗野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

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四、“典雅主义”倾向 1、涵义:

“典雅主义”——( 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

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建筑风格庄重精美 ,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正与典雅的庄严感。又称“新古典主义”。

2、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P.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等。 代表作品:

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美国馆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西雅图世博科学馆 纽约世贸中心

比较 “典雅主义”与 “粗野主义” 以及“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有何不同?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流行于美国; “粗野主义” 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而后者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

1、背景:1900年前后,法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方面成就突出,表现出与新工业条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向造型简洁、功能实用方面发展。

2、代表人物:佩雷、博多等。 3、作品: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住宅

第五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1、背景:为了使后起的德国商品能够在外国市场上和英国抗衡,1907年出现了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德意志造联盟”,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2、建筑观: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提出使用新材料、新结构,主张建筑应当真实,必须同工业结合。反对装饰,表现结构,发展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 3、代表人物:贝伦斯

4、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9)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 法古斯工厂、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5、评 价:对提高德国建筑的质量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

早期设计:受新艺术运动影响,设计采用富有节奏感的装饰样式。 后期设计:受麦金托希影响,重视以直线为主的功能主义,采用理性的几何造型来表达设计。

代表作品:德国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

第一节: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主要内容: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建筑技术、建筑活动进展以及战后初期建筑

探新动的持续及其流派,现代建筑派的诞生及代表人物。 学习目标: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背景、建筑技术以及建筑进展, 认识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中的表现派、未来派、 风格派及构成派;

掌握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创新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掌握重点:

(1)战后初期建筑探新的流派;

(2)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一、两战期间的历史背景:

总体处于激烈振荡和急速变化的时期

1917~1923年,欧洲各国处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 1924~1929,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

1929~193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二战即将爆发。

二、建筑技术进展:

19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加以完善并推广应用,焊接技术用于高层钢结构、安全玻璃、吸声吸音材料出现并用于建筑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大跨度建筑中出现了壳体结构; 建筑设备发展加快,霓虹灯、空调设备出现,建筑使用质量提高;

建筑施工技术提高,施工速度飞快。如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州大厦”

三、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一)战后初期建筑探新的社会背景

1914年~1918年的一战,给欧美的经济和人们的意识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美国外,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削弱。20

世纪20年代后,各国的经济才逐渐恢复发展。

一次大战后的欧美,社会背景十分复杂,其中影响建筑活动较大的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战争造成的物质后果。

大战的破坏以及建筑活动的停滞造成严重的房荒和城市重建问题。这种状况有利于注重功能、经济、建造速度快的新建筑的成熟。只有这样的新建筑才能解决面临的大量民用建筑建设的问题。

其二:一战前,19世纪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大量推广。

其三:不仅从物质上,战争也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初期的繁荣带来的梦想已被严酷的事实粉碎,古罗马、古希腊等古典主义的样式再也无法成为“英雄”“壮丽”的外衣,回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口号自然也无法解决这时的现实问题。因此,古典复兴已失去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探新的流派

战后的社会条件客观上促使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风格趋于成熟。因此,战后初期已经奏起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的序曲。古典复兴虽然也还相当流行,却再也不是建筑界的主流,那些已程式化的形式越来越包裹不住新的建筑内容了。

1、德国——表现主义派

诞生: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出现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

戏剧。

观点主张: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一切都取决于

画家主观“表现”需要,他们的目的是引起观者情绪上的震动或激情。 代表人物:门德尔松

代表作: 爱因斯坦天文台

特征: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评价:表现派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只是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去替代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在战后初期时兴过一阵,不久就消退了。 2、意大利——未来主义

诞生: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观点:赞赏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歌颂工厂、机器、火车的威力, 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彻底批判过去传统。

代表人物: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圣泰里亚,

代表作:数百幅以“新城市”为题的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图。

评价:圣泰里亚“未来主义建筑观”的精华一直影响到20世纪。 如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 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

3、荷兰——风格派(造型主义派 )

诞生:1917年,荷兰的青年艺术家组成 “风格派”造型艺术团体。

观点: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蒙德利安:用点、线、面,垂直、水平线条,及红黄蓝色块组成绘画。

风格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

代表人物:蒙德利安、范·陶斯柏、雕刻家范顿基罗等。 代表作品:里特弗尔德——乌德勒支地方住宅。 4、俄国--构成主义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俄罗斯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等的影响下,积极探索工业时代的艺术语言,他们颂扬机器的特征。认为艺术表现不应依赖于油画颜料、画布、大理石等传统材料,而应取决于塑料、钢铁、玻璃等现代材料,艺术的形式也应是抽象的几何形式。

设计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 代表作: 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

莫斯科工人俱乐部

作品特征: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特别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结构物。

※风格派和构成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 他们的作品不反映客观事物,而是反现实主义的; ※ 他们所作的试验和探索对现代建筑及实用工业品的造型设计有启发意义。

思考题:(对新建筑的探索) 功能主义建筑解决了什么问题?

博览会建筑产生于哪个年代?代表作有哪些? 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 新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 工艺美术运动发生于何年代? 主要代表作和建筑风格是什么?

新艺术运动发生于什么年代? 各国的特点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和构成派的主要特点?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贡献?

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是谁的作品? 主要风格是什么?

芝加哥学派有何风格?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代表作有哪些?

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技术前提是什么?

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 -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

1、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建筑活动进展 2、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3、现代建筑派的诞生及其代表人物 掌握重点:

(1)战后初期建筑探新的流派; (2)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建筑活动进展 1.,历史背景

两次大战期间,处于激烈振荡和急速变化的时期 1917~1923,欧洲各国处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

1924~1929,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

1929~193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二战即 将爆发。 2,建筑进展

19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加以完善并推广应用, 焊接技术用于高层钢结构;

安全玻璃、吸声吸音材料出现并用于建筑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大跨度建筑中出现了壳体结构;

建筑设备发展加快,霓虹灯、空调设备出现,建筑使用质量提高; 建筑施工技术提高,施工速度飞快。如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州大厦” (102 层,高381米 ,1931年4月7~5月1日,世界排名第9-至2005年3月)

二、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坚持探新的流派 1, 表 现 派:

特点: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表现主观感受和思想情绪 代表作: 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2, 未 来 派:

特点:强调动感和速度(无实际作品) 代表人物: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圣泰里亚 3, 风格派与构成派:

特点: 热衷于几何型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代表作:荷兰乌德勒支地方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风格派和构成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 他们的作品不反映客观事物,而是反现实主义的;

※ 他们所作的试验和探索对现代建筑及实用工业品的造型设计有启发意义

三、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 主要内容;一、现代建筑运动的范畴及历史背景; 二、现代建筑运动的成就; 三、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及设计风格; 四、现代派建筑设计大师。

一、现代建筑运动的范畴及历史背景 1、范畴

时间: 两战期间(20世纪20年代~二战爆发前后)。 地域: 以欧洲为代表,局部为美国。 事件: a、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b、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并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2、历史背景

政治: 一战后各国城市重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经济: 从恢复时期-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的爆发。

技术: 高层钢结构、焊接技术应用、钢筋混凝土的普遍运用 二、现代建筑运动的成就

建筑大师:格罗皮厄斯、密斯、柯布西埃、阿尔托、赖特。 建筑名作: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帕米欧疗养院、流水别墅等。

现代建筑派:欧洲现代建筑派、有机建筑派(赖特)。 组织:1928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成立。 纲领:1933年,提出“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

理论:《走向新建筑》(柯布西埃),《论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格罗皮厄斯)

教育:“包豪斯”学校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和工厂实践相结合。 三、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及风格 1、设计原则

(1)功能:建筑设计以功能为出发点,是“从内到外”的设计。 (2)技术:强调运用新技术。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框架结构,有利于进行灵活的室内空间分隔。)

(3)经济性: 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力求“多、快、好、省” (4)风格创新: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张灵活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构图格式。

(5)空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产生时间——空间建筑构图理论。 (6)美学: 废弃建筑外装饰,以柯布西埃的“机器美学”为代表,

强调高效率,像机器一样简洁。 2、风格定位

造型——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的代名词,工业革命的产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筑,要跨越时间、地域、超越民族,推向全世界。 平面——功能主义:功能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沙利文的“形式随从功能”——功能决定形式,决定结构布局空间。

哲学——理性主义:经济理性主义,排斥个人观点、意愿和需要,是一种典范式的建筑。

有机建筑论: 由赖特提出,强调建筑应该和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 建筑大师

1、格罗皮厄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

1)其人: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 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 的创办人。 (2)其事: 全面的建筑观:

A:强调建筑的经济性,建筑设计应该为大众而非权贵服务。 B: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应用预制构件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效率。

C:重视建筑的功能,认为功能决定形式,决定结构布局空间。 D:提倡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 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育教学特点: (P68)

A: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B: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C: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建筑设计向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 D: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包豪斯的风格特点:(P68)

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便于机器生产和降低成本。 包豪斯(Bauhaus)与包豪斯学派 1、包豪斯:(Bauhaus):

Bau建筑+haus房屋=建筑房屋(造房子) 2、包豪斯学派: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设计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3、代表作品 包豪斯新校舍

校舍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设计有如下特点:(P70) A: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B: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没有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形

成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的总体效果。

C: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墙承重结构。达到朴素、经济、实用的效果。

包豪斯新校舍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研究新型住宅建筑 (P71)

公众居住建筑作品:德国柏林西门子住宅区(行列式单元公寓)。 大城市高层住宅:认为高层住宅空气阳光好,建筑物间距离拉大, 布置大面积绿地。 预制装配式住宅试验:以此来进行大规模建筑并降低造价,并且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40年代初,他和K.瓦许曼合作研制了供装配用的大型预制构件和预制墙板。 建筑思想转变: (P74)

早期——20C20~30年代:功能主义,追求建筑的经济性、 功能至上;

后期——30年代以后在美国,则认为“人们灵魂上的满足和 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重要”。甚至心灵上的满足比物 质上的舒适更加重要,开始关注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2、 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6

(1)其人: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建筑师中一位狂

飙式人物。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者远抛身

后。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源泉。 (2)其事:

1928年与格罗皮厄斯、密斯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机器美学”的奠基人。

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走向新建筑》所反映的主要建筑思想:

主张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坚持“由内而外、功能第一”的原则; 提倡简单的几何体造型、强调建筑的艺术性。

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5个特点(新建筑五点):

(1)底层独立支柱:底层透空,以柱承重,形成建筑六面; (2)屋顶花园:用平顶,上设花园;

(3)自由平面(空间):按需处理,室内完全敞开,减少 墙面对空间的分割;

(4)横向长窗:框架结构,窗可以自由开设; (5)自由立面:外墙自由处理,完全没有装饰, (3)代表作品

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 (4)对现代城市和居住问题的设想:

勒?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奠基人,对现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lg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