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 

更新时间:2023-12-02 14: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课件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高考命题规律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9年高考必备 命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角度1 设 2017年 2018年 ⅠⅡⅠⅡⅠⅢⅠⅡⅢⅠⅡⅢⅡ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8 36, 命题区域生态环境问24 角度2 题的分析与评价 分 命题区域能源资源的角度3 开发 37, 22 分 37, 22 分 命题区域能源资源开 角度4 发的分析与评价 命题流域的综合开发 角度5 命题流域的综合开发角度6 条件及治理

37, 24 分 36, 24 分

9~11 36, 24分 命题角度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7全国Ⅰ·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B 解析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以使得盐湖以外区域水分截流增多,实际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盐湖面积萎缩,B选项正确;湖泊蒸发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因为湖泊面积萎缩而蒸发量减小,因此可排除A选项;由材料“盐度饱和”可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可排除D选项;生物在

盐度饱和的湖泊中难以生存,也就是说盐湖中生物极少,即使营养物质增多也不会出现危害生物生长的富营养化,因此可排除C选项。 (2015海南·15~17)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第2~4题。

2.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3.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答案2.B 3.D 4.C

解析第2题,考查里海及周边区域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里海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受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影响,会形成较大的风力,故A选项错误。里海南部湖岸地势高,没有河流注入;北部湖岸地势低,有多条河流注入,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北部湖区沉积,因此造成北部湖水较南部浅,故B选项正确。里海处于中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 ℃,有结冰现象,故C选项错误。里海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用于灌溉,故D选项错误。第3题,考查径流对盐度的影响。有河流注入的地方,会降低盐度,④位于较大的径流伏尔加河的河口处,盐度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因此D选项正确。第4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流域大规模开垦,导致引河水灌溉的水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入湖河水量减少,导致该湖水位下降加剧,故C选项正确。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2018广东汕头一模)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3题。

1.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 ) A.季风区河谷地带 B.绿洲边缘 C.沙漠腹地 D.农牧交错地带

2.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 ) A.维持区域内适量的沙源 B.增加沙堆内的土壤肥力 C.降低区内风速 D.保护沙堆表面植被

3.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 A.弱—强—强 B.强—弱—弱 C.强—弱—强 D.强—强—强 答案1.C 2.D 3.C

解析第1题,灌丛沙堆的形成,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季风区河谷地带、绿洲边缘、农牧交错地带都可能有灌丛生长,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从而导致灌丛沙堆发育;沙漠腹地由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沙漠广布,不易形成灌丛沙堆。第2题,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故由于灌丛存在才使得风力在此沉积下来,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保护沙堆表面植被。第3题,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阻挡风沙,使其在灌丛区沉积。第二阶段风力减弱,灌丛沙堆发育稳定。第三阶段风力强,沙堆被侵蚀。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强—弱—强。

(2018北京石景山一模)下图为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石坎梯高标准基本农田图。当地政府扶持贫困农民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读图文资料,完成第4~5题。

4.建设石坎梯田的区域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层薄,石漠化严重 ②岩溶地貌为主,多大理岩石料 ③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 ④河流水位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 ⑤常绿硬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差 ⑥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5.关于建设石坎梯田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

B.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 C.石坎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人口容量 D.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 答案4.A 5.C

解析第4题,贵州多岩溶地貌,多石灰岩;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土层薄,石漠化严重;河流水位变化大,主要是夏汛;以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但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差;地形崎岖,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第5题,建设石坎梯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意义方面。建设石坎梯田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

(2018河南豫西南第一次联考)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生态脆弱,多年来当地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下图为该模式简图。据此完成第6~8题。

6.影响图示治理开发模式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源 D.地形 7.图示蓄水池水窖的水主要来自( ) A.地下水 B.雾气 C.雨水 D.湖泊水

8.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草地退化 C.土壤盐碱化 D.森林减少 答案6.D 7.C 8.A

解析第6题,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因地制宜,在山顶、山坡、山腰、山下、沟底等不同地形部位因地制宜,治理开发模式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因素。第7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区,因此蓄水池水窖的水主要来自雨水。第8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018湖南岳阳第二次质检)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第9~11题。

9.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0.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11.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答案9.C 10.A 11.B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塞罕坝位于42°N附近,与长白山中部纬度相同,属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再加上其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其主要树种应该是针叶林,C项正确;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降水较多的暖温带地区,A项错误;常绿硬叶林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的主要树种,B项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D项错误。第10题,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较差,A项正确;南坡是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冲刷侵蚀较强,土层较薄,B项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昼夜温差较小,且昼夜温差对造林没有太大的影响,C项错误;塞罕坝荒山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受低温冻害影响较小,D项错误。第11题,塞罕坝林场是人工造林形成的,其树种相对比较单一,A项错误;该林场位于京津地区西北方向,冬季时西北季风经过森林之后,风速减小,风中携带沙尘部分沉降,可减轻风沙对京津地区的影响,B项正确;林场可以对当地起到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作用,C项错误;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趋势,但这不是针对京津地区起到的环境作用,D项错误。

(2018山东潍坊一模)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第12~14题。

12.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 ) A.毁林现象严重 B.森林覆盖率提高 C.含沙量减少 D.水库数量大增

13.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河床不断变窄 B.河床不断变宽 C.主航道变深 D.主航道南移

14.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 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 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 答案12.A 13.D 14.B

解析第12题,由图可以看出,图中1972年河水深度较1963年深度总体较浅,说明这一时段内河床整体抬升,河流淤积严重,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A项正确;森林覆盖率提高,使其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减小,河床断面深度增加,B、C项错误;中上游地区水库数量增多,河水中的泥沙会在库区沉积下来,导致该河段泥沙含量减少,D项错误。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1972年相比,2002年河床断面的深水槽位置距离北岸相对较远,深水槽位置南移,由于深水槽水深,可以航行大型船舶,说明主航道南移,D项正确;河床变化情况、主航道变深与深水槽位置无关,A、B项错误。第14题,在所示期间该河段北岸河床变化不大,河床较浅,泥沙在北岸沉积相对较多,北岸堤坝相对安全,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岸河床深度不断加深,说明南岸受流水侵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vt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