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1.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 以都江堰某新

更新时间:2024-06-05 0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71.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阶段,川西林盘代表的传统的川西乡村聚落空间受到城市化冲击。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传统聚落空间的改变甚至消失。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延续这种记录传统中国农耕文化智慧的特殊聚落方式,并让这种方式重新焕发出活力,从而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维系其原有社区的文化。这是本次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规划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模式的提炼和转译,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延续农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关键词]:川西农民;川西林盘;新农村住宅建设;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社区文化;

1. 规划背景

中国现阶段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扩大,一方面只有通过土地政策,补偿措施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城市可建设用地来获得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农民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不可避免。近年来伴随着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推进,以及一系列支持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出台,都江堰市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节约农村建设土地为目的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成为建设重点。

2. 川西林盘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危机

川西林盘是一种川西平原特有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这种聚落空间是指有由土生树木与建筑相映相称散点式的农民居住点。一个林盘通常以树木作为空间界定,界定10-30户具有相同的姓氏和宗族的人家,林盘内的居民生活既相互独立又相(1)结合自然的生态生活方式。林盘与自然紧密结合,林盘内建筑与树木相间,布局顺应地形、水势,曲折多变。 (2)小尺度的平行式聚集方式。林盘内各农户各自独立又联系紧密,与北方集中式街巷布局方式不同。

(3)混合居住、生产、交往功能的复合式功能方式。林盘周边水系作为日常生活用水的保证、田地作为日常耕作场所、竹林树木方便制作农用具同时保护隐私,院落用于进行农产品加工和交往、聚会、婚嫁等日常活动。

林盘作为传统农耕生产的产物,是在外部自然环境、非机械化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方式对传统农耕方式的冲击,以及人们越来越薄弱的环境意识,川西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对农民传统生活方

式的吸引力,农户任意砍树整地,搭建“小洋房”,使传统聚落风貌受到损害

现状林盘

规划范围现状图

现状水系图

现状林盘图

现状田地图

3.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得与失

都江堰市已有新农村住宅建设类型以集体开发的城市型小区为主,这种类型的安置小区具有配套齐全、节约用地、利于管理的特点,但小区单元式居住方式,隔离了传统林盘聚落中传统生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破坏了家庭聚居的家族关系。川西农民原有朴素而不失乐趣的生活方式陡然消失,原有院落闲适的生活也不复存在。

伴随着城市寻求特色发展,川西林盘这种传统乡村聚落方式在体现城市历史、展现城市特色风貌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川西新农村住宅的建设方式也开始转向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展现传统聚落的特色风貌。目前当地建成的农民安置示范点对这个方向进行了初具成效的实践。但示范安置点规模较小,可节约转化的建设用地有限,其空间布局方式很难在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因此本规划就如何在大规模的农民安置点设计中延续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 规划策略

4.1 沿袭自然环境引导的布局方式

4.1.1 传统自然环境引导下的林盘布局分析

川西平原沃野万里,水系纵横,传统林盘布局与自然紧密结合,布局顺应地形、水系、耕作半径要求,总体呈均质散点分布于平原之中。

(1)林盘布局与水系关系:林盘布局与川西平原发达的水利灌溉网络体系相关,主要沿水分布,林盘内建筑临水而居,方便农民日常生活、生产用水。

(2)林盘布局与田地关系: 林盘散点布局形式源于农民耕作习惯,形成以林盘为中心,林盘外围耕地是林盘内农民的主要耕种范围。

4.1.2 沿袭传统布局的新农村住宅布局

规划延续传统林盘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采用整合林盘的方式,通过分散布局、控制规模、调整边界等措施,形成与传统林盘布局方式具有相同结构原理,同时满足集中建设需求的新农村住宅区。

(1)分散布局:住宅区采用组团分离的布局方式,布局组团间保留农田,缓解大规模住宅用地对现状环境影响的同时,延续农民与农田的依存关系。

(2)控制规模:每个组团规模控制在4.5ha范围内,每个组团安置人口数不超过1000人。

(3)调整边界:规划以现有林盘范围为基础,通过变形、扩张、削减的方式,以现状水系为界,制定新的林盘边界。这种划定居住组团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林盘内树木和不破坏现有的灌溉体系的完整性。 、

规划设计平面图

规划结构图 交通规划图

公共活动场地示意图

4.2 基于乡土建筑语言的建构方式

4.2.1 当地乡土建筑原型分析

现状当地农村建筑新旧参半,既有传统乡土建筑,以L形和三合院布局形式为主,多为一层,坡顶,砖墙瓦屋面;也有新建的混凝土建筑,以一字型布局,2-3层,平屋顶,外墙贴面瓷砖。我们以传统的乡土建筑中的居住建筑和商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取传统乡土建筑要素中形态、色彩、屋面、墙体、廊,五个部分,作为引导当地农民修建房屋、恢复农村特色风貌的依据。 (1) 建筑形态:

居住建筑形态:具有川西民居的普遍特点,以一字型、L形和三合院布局形式为多,多为1-2层。其中又以L形为主,L形在一字形基础上,外加二房两三件,作为灶房或厨房。两条建筑围合出院落,其中院落空间是农民日常进行农业活动和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

商住建筑形态:主要分为上住下商型和前商后住型两种居住类型,以一字型和四合院布局形式为多,多为2-3层。其中一字型建筑多为窄面宽、长进深,建筑内部设置天井,解决采光通风问题。

(2)建筑色彩:建筑整体颜色风格清雅,典型色彩以白墙、青瓦、褐色木结构为主,辅以黑色立柱,枣红色门窗和原木色的装饰。其他还包括各种材料本色和特殊颜色。 (3)建筑屋面:建筑屋顶多为双坡悬山屋顶,部分大型房屋为四坡和歇山屋顶。屋顶的坡度以4分水(坡度约22度)和5分水(坡度约27度)居多。屋面材料多为小青瓦,局部有稻草和树皮石板。

(4)建筑墙体:建筑墙体多为砖石墙,商业建筑低层多用可拆卸的木板墙,传统农村建筑多为土墙和编竹泥墙。

(5)建筑檐廊:檐廊作为雨季的交往场所,承担了川西地区大部分时间的户外活动。一般与上住下商的民居结合,檐廊进深达2-3米,居住建筑院坝周围檐廊进深多达2米。建筑檐口形式分为单挑出檐,双挑出檐,和檐廊三种形式。单挑出檐,檐口一根挑檐檩,出挑距离为1.2-1.5米,一般用于单层民筑。双挑出檐,檐口两根挑檐檩,出挑距离为1.5-12米,挑坊多为弧形古刀币状。

4.2.2 乡土建筑空间的提炼与转译

当地的民居空间通过寻根溯源,可提炼出居住建筑主要功能空间包括堂屋、卧室、厨房、檐廊和院落空间,商住建筑包括除院落空间外的其他居住功能空间,以及天井和商铺空间。

将传统功能空间转译到现代建筑中,在以更集约的方式满足堂屋、卧室、厨房等基本居住功能空间要求同时,以布置一楼院落、二楼露台的方式满足原有院落的交往功能和农业生产功能,商住建筑保留传统商铺、天井和檐廊的空间功能,形成两种延续传统形式的新型农民户型。

居住户型:采用独门独院的形式,一楼布置方便农业生产和交往活动的院落、二楼布置方便晾晒谷物的露台。户型南北通透,保证良好通风采光。

商住户型:采用前店后居的居住模式,一楼设置商业店铺,同时保证二楼露台晾晒空间。为紧凑用地,户型采用传统大进深,窄面宽的形式,内部通过传统天井组织空间和解决采光通风问题。针对不同户型设计檐廊的不同位置和出挑方式。

4.2.3 乡土风貌的恢复

规划对当地建筑原型进行提炼,以当地建构方法和材料工艺为依据,预先设定多种民居

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营构方式,对未来农民自行建房和民居改造提供合理的建筑构模式引导。 街巷空间和公共空间通过过商住户型的自由组合塑造出凹凸变化的街巷风貌,形成具有传统风貌的街景立面。

乡土建筑空间的提炼与转译

乡土风貌的恢复示意图

4.3 延续传统聚落社区文化的空间载体的组织方式

4.3.1 当地传统乡村聚落社区文化的空间载体原型分析

当地传统乡村聚落社区文化基于林盘分散的布局形式,农民间的交往活动主要通过两种层次的空间实现其交往行为和感情的维系,林盘内部的院落空间和林盘外的场镇空间。

林盘内部建筑分布自由,没有街道、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因此空间上相互联系的院落空间承载了村民间的交往活动,包括日常交谈、,婚嫁、传统节日等节庆活动的场所。院落空间主要服务于林盘内部10-30户人家,以及相邻林盘农户,是维系当地农村社区家族血亲之情的重要场所。

场镇一般位于乡镇,主要承载方圆几公里以内农民进行商业交易、大型节庆活动、公共娱乐活动的场所。场镇服务于方圆几公里以内所有农民,是各林盘内居民实现交往,维系整

个村落和村落之间良好人际网络的重要场所。

4.3.2 传统空间组织的转译

由于传统农村社区之间没有独立的公共场所,而新农村居住区通常是原有的整个村落的集体入住,居民之间仍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提供场所满足农民各种交往活动,延续原有场所感,对延续传统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起到关键的作用。

(1)传统院落空间的转译

基于单个居住组团的规模扩大,不同关系人口的增多,将原有的院落转译为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公共空间,满足组团内不同社会关系居民的交往活动需求。

a. 入户院落空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半私密公共空间,作为家庭成员内部从事劳作、交

流、娱乐活动的场所,维系家庭关系。

b. 5-9户围合的公共院落:以家族为单位的半公共空间,作为5-9户人家共同劳作、

交流、娱乐、以及节庆活动的场所,维系家族血亲关系。

c. 以林盘内原有树木为中心的场地空间:以村为单位的公共空间,利用原有土生树木

带来的场所记忆感,吸引本村居民和其他村居民聚集,作为日常交流、村内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维系村内的人际关系。

传统空间组织原型

传统空间的转译 传统空间的转译

(2)传统场镇空间的转译

考虑场镇功能的片区性和拓展其功能的区域性,将原有场镇空间转译为片区公共组团和区域商业组团两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满足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要求的同时,延续场镇的传统交往功能。

a. 片区公共组团: 以住宅区内所有村民为服务对象,

塑造传统紧凑商业街巷形式和以水为中心的开敞广场区域,设置居委会、村图书馆、卫生站、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作为农民文化活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活动的开展的核心场所。

b. 区域商业组团:以包括城市范围内的村民和市民为服务对象,的采用传统水街的街

巷形式,形成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农产品购物街和院落式旅游商业,作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实现交往的场所。

5. 结语

在传统乡村聚落的语境下,新农村住宅区的建设除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外,还应研究如何在农民转换成现代城市居住方式的同时,延续其传统居住习惯和传统社区文化,从而实现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 川西林盘体系保护与发展研究[M],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8. (2)四川省建设委员会. 四川民居[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鲁引. 传统川西民居色彩研究[M],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

宋若蔚(1984—):女,大学本科,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r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