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表店里--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22 17: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钟表店里》说课稿

0903班 何双

一、作品分析:

《在钟表店里》是由德国作曲家查理·奥尔特所作的管弦乐曲。 这首乐曲是一首描绘性很强的管弦乐曲。 活泼欢快的主题旋律描绘了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声中愉快工作的情景。 二、设计意图:

在新课标中关于感受与鉴赏一部分提到: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欣赏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使学生养成聆听的好习惯,并从中获得美感。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欣赏课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模仿乐曲中所出现的各种音响、节奏,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欣赏课的目的之一。

为此,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让学生懂得音乐的表现力是丰富多采的,音乐可以通过高、低、快、慢、长、短,表达出欢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情绪,还可以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3、能力目标:能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并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打击乐伴奏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三、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作品作者奥尔特为主线,将它设计为钟表店的老板,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来了解奥尔特老板和他的工人们的一天的工作情况。我采用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比法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不同情感;以启发法引导学生进行律动创编;通过看各种钟表的图片来增长学生的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程序:

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一步一步推进的,从猜一猜(交流)——听

一听(欣赏)——唱一唱(理解)——动一动(创造)——想一想(发散), 基本活动流程为:

1、猜一猜:通过猜谜初步了解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2、听一听:通过欣赏音乐,想象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意境。 3、唱一唱:唱出乐曲的三个主题旋律,感受这个乐曲的三种不同情绪。

4、动一动:欣赏乐曲的主题旋律,创编动作并参与到音乐当中。 5、想一想:通过出示钟表图片以及播放各种钟表的声音,发散学生的思维。

(一)导入(猜一猜):

1、根据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我选择以猜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拉进师生距离。

2、通过出示题目,使学生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钟表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听一听):

1、先请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修表),通过音响再次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源自于生活。因此在第二次听时,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钟表的声音,并模仿出来。课标中提出,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应能够感受并描述出音乐中的速度变化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在欣赏完第一乐段时,我让学生说出乐曲的速度和情绪。

2、在欣赏第二乐段(休息)时,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启发学生将此乐段旋律与第一乐段的旋律在速度和情绪上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

3、在欣赏第三乐段(完工)时,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与第一乐段的相似乐段,并说出两乐段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受到工人们在完工后喜悦的心情。

(三)音乐的演唱(唱一唱):

通过演唱乐曲的三段主题,从节奏、速度、旋律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同学们理解和感受这三个主题的三种不同情感,带动同学们的情绪,为后面我们的动一动环节做铺垫。 (四)游戏创编(动一动):

通过将作品作者拟为钟表店老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置身于《在钟表店里》这个音乐之中。再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小钟表,从没修好到修好,体验其中的情绪变化,并通过模仿钟表们的动作,感受情绪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动作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让同学们用简单的律动随着音乐跳出三个主题所表达的情绪。让同学们用肢体的律动感受这三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个部分:通过简单的律动,比较这三个主题情绪的变化和音乐的陈述给律动的感觉带来的不同之处。 (五)拓展(想一想):

此环节的设立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本作品的欣赏,从侧面了解音乐学科以外的知识,同时,以本曲为音乐背景,也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小结

本课的主旨是“抓住时间”,因此在本课结束时,用一首《明日歌》来收尾,让学生懂得时间宝贵的道理,同时也起到了学科整合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听着乐曲走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总结

在本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以“听和动”为主,开展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表现音乐,引导学生从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方面,认知形形色色的钟表形象, 体会人们当时喜悦的心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yg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