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2-01 17: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周围环境 物质与能量交换 实现 自我更新 2.刺激与反应: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

环境条件变化时 组织细胞发生的相应的改变 3.兴奋性:组织cell具有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 4.应激性:接受刺激 产生反应

5.适应性:机体或组织cell 在 其长期生长的环境中 通过自身形态与功能变化 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

6.稳态:内环境 各个理化因素 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7.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下 通过神经反射活动 实现生理共能调节 8.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cell 所分泌的激素 经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靶组织 而产生的生理效应的调节机制

9.自身调节:组织cell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 而产生的适应性的反应

10.反馈与前馈:控制系统中 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调节结果)反过来回输给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 前馈:在控制部分还没有发生作用之前,干扰信息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器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加以限制,以防患于未然,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 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室温20--25度,清晨、空腹、清醒、安静的状态下 简答题

1.运动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反馈与前反馈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 以ATP为中心进行

2.能量统一体: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 各个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的所形成的整体

3.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道中北分解的过程。机械性消化:把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送向消化道远端

吸收小肠上皮cell 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4.脂肪动员:FFA水平下降储存在脂肪cell中的脂肪 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释入血液 被氧化利用

5.磷酸原系统:ATP ADP CP

6.乳酸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cell浆内无氧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7.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蛋白质在cell内(线粒体)彻底氧化成水 二氧化碳 8.呼吸商:机体在同一时间内 呼出的co2/摄入的o2 9.食物热价:1g食物完全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

10.氧热价: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没消耗一升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简答题

1.ATP分解与再合成的途径

ATP atp-酶 ADP+Pi+能量

再合成:2ADP MK(肌激素) ATP+AMP

ATP在cell内的储存很有限,必须一边合成 一边分解 再合成的三个途径: 1.磷酸肌酸分解 2.糖酵解

3.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二.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血糖动态平衡调节 1.糖原的形式储存在组织cell浆内 2.葡萄糖形式储存在血液中 血糖

血糖在进食、肌肉活动条件下会产生变化,空腹时稳定在80--120mg/100ml 平衡有赖于体液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 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肌肉收缩

名词解释

1.阈值:在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下 引起组织cell兴奋的必须的最校刺激强度

2.强度时间曲线:在固定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cell兴奋的各个不同的与强度 与它们相对应的时间 描记在直角坐标系上

3.时值:基于两倍的基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组织cell,引起组织cell兴奋所需持续的最短时间

4.基强度:将刺激的强度由大到小,直至一个强度 无论再怎么延长时间,也无法引起组织兴奋的强度

5.局部兴奋:组织cell在阈下刺激作用下 受刺激的局部产生膜的轻度去极化 6.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点区 cell膜的增厚部分 7.肌小节: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Z线之间

7.三联管:每一横管 与其相邻的两个纵管的終池

8.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其支配的所有运动神经纤维

9.兴奋 收缩 偶联:把肌cell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10.单收缩:肌肉一次短促刺激 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进行一次收缩 11.强直收缩:给与肌肉一连串的时间间隔很短的刺激,收缩出现融合现象 肌肉不能完全舒张 12.缩短收缩:肌肉收缩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收缩,长度缩短 13.等动收缩:肌肉在缩短收缩时,整个运动范围都已恒定的速度进行 14.拉长收缩:日肉张力小于外部阻力,肌肉收缩 却被拉长 15.等长收缩:等于 积极收缩 长度不变

16.肌肉收缩力量:肌肉收缩时 本身的技能状态 17.绝对力量: 单位生理横断面积

19.静息电位:cell静息时膜电位。Cell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离子的跨膜运动

Cell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内钾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静息时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cell在有效的刺激作用下,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到一定水平,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下降,复极相。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名词解释

1.前庭反应: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 2.前庭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的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3.本体感觉: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中的感受器,成为本体感受器,由于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的本体感觉

1.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发育、生长等具有营养作用的蛋白质 2.突触延搁: 3.肌梭、;骨骼肌内的高度特化感受器,梭状,当被拉长时,发放牵拉长度和速度的变化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 19.电突触:

27.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外力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牵扯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

31.交互抑制:牵拉肌肉引起某些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另一拮抗肌运动神经元抑制这一生理现象

32.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收到伤害性的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 34.脑干网状结构:

36.大脑僵直:在中脑的四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造成去大脑动物,此时全身伸肌紧张性亢进,变现为四肢僵直,颈背肌肉过度紧张,头部向背面弯曲,尾部也向背面翘起 呈背弓反张

38.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中枢系统不断调整不同骨骼肌的张力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个部分的位置

39.迷路紧张反射: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 对 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40.颈紧张反射:颈部扭曲时,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41.脊髓反射:初级反射活动功能的中枢,把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 和 屈肌反射

42.反射运动:脊髓作为初级反射活动功能的中枢,有复杂的活动内容,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和姿势反射) 43.高位中枢对躯体的控制:

A.最高水平:大脑新皮质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地神经节,负责运动的战略 B.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运动的战术 C.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运动的执行

高位中枢轴突:一条为外侧通路,肢体远端肌肉装置的随意运动,受皮质控制 另一通路:腹内侧通路,身体姿势和行走运动,受脑干控制

内分泌、酸碱平衡还没做. 血液

名词解释

1储存血量:安静时 一部分血液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流速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2.红细胞比容:红cell在全血中所占的比容百分比 3.血型:红cell膜上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4.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 5.晶体渗透压:电解质 6.胶体渗透压:蛋白质

7.血红蛋白氧容量:血液中的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

8.血红蛋白氧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气量

9.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气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白氧容量 10.氧离曲线: 11.氧用系数

12.波尔效应: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时,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Hb与氧气的亲和度减小。反之,则左移动。

13.碱储备:碳酸氢钠的储备 每100ml的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14.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 15.内环境:cell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6.内环境稳态: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

17.缓冲对:弱酸与盐

18.贫血.:红cell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

19.血液的功能:在机体物质运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机体的防御和保护等发面。

呼吸与运动

名词解释

1.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2.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3.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4.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5.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cell间的气体交换 6.腹式呼吸:膈肌运动为主 7.胸式呼吸:以肋间内外肌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9.时间肺活量:吸气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的呼气量占肺活量的

百分比

10.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时,留在肺部的 余气量+补呼气量 11.深吸气量:补气量+潮气量

12.每分最大通气:在递增运动中,每分钟通气量随强度增加而增加,其最大时

13.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快而深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 14.肺泡通气量:没分钟吸入肺部的新鲜空气

15.氧通气当量: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吸气量 VE/VO2 16.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通气量/肺血流量(心输出量)

17.呼吸机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 引起的 反射性 呼吸变化 18.胸内压:胸膜强内的压力

运动是呼吸加深,胸内压起伏幅度随之增大,促进静脉血回流。

血液循环与运动

名词解释

1.自动节律性:心肌cell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 2.期前收缩: 3.代偿间歇:

4.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5.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和收缩一次,所出现的机械性活动周期 6.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量 7.心排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8.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9.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10.心力储备: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1.异长自身调节:

12.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特性 13.最佳心率范围: 14.心电图

15.血压:血液对血壁管的侧压

16.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管内血压达到最大 17.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内血压最低 18.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21.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2.减压反射: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交感中枢神经减弱,动脉压下降

23.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但并非平均地分给了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小,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

24.离心性肥大:耐力运动员 变现为全扩张,左心室室壁厚度轻微增加

25.向心性肥大:力量运动员 以心室为主 左心室室壁厚度增加 心腔扩大不明显

26.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贝塔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cell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t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