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

更新时间:2023-09-14 18:25:02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三

道弯”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审美特征,但在动作形态上有些相似之处的就数“三道弯”了。由于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以及身体各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同样是“三道弯”却各有不同。现在我就以云南的傣族舞蹈和山东的胶州秧歌为例子,对“三道弯”做一个浅谈。

关键词:傣族舞蹈、胶州秧歌、三道弯

一、 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1、云南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傣族舞蹈优美、朴实,舞姿有很大的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就成为了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常常在舞蹈姿势上面模仿孔雀的形态,就是运用了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来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了傣族舞蹈最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物资造型。

傣族妇女的短衣,简单的长包裙紧紧的裹贴于身,显出窈窕婀娜的体态,紧身的服装限制着步伐,有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路以及高位挑担的生活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舞蹈中的“三道弯”姿态。除此之外,傣族舞蹈受服装限制下脚步为保持半蹲状态,在身体

以及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着也是形成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的原因之一。

2、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秧歌小戏,与“谷子秧歌”、“海洋秧歌”一起,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齐鲁文化,是农民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大型广场舞蹈形式。

山东齐鲁大地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用这种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精神。由于妇女们缠足之后,走路起来脚步不是很稳,人体移动时发生了偏差而直接影响了步态,于是就出现了“扭”、“闪腰”、“三道弯”这些舞蹈动态。民国以后,禁止了缠足的做法,表演者们便踩着跷板来模拟缠足以后的形态。所谓的跷板,就是特别制成带有假小鞋型的鞋,穿上以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子中只漏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今天的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就是舞蹈专业工作者从中提炼出来的。

二、 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特征 1、云南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特征

云南傣族舞蹈中舞者下体多半保持半蹲的状态,身体和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并且在舞蹈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造型,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这种特点的产生与其信仰的佛教和生活环境有关。

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性情憨厚、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在亚带气候的环境,这种环境决定了他们喜欢平稳、安静的节奏。这种生活习性使他们的舞蹈风格充满了安稳轻盈、悠然自得、秀丽灵巧的风韵。傣族舞蹈情感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进行时膝盖均匀的颤动,上身随之左右摆动,但摆动的幅度不大,脚后跟向后踢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盈安稳,这也是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这个动律充分的显示了傣族舞蹈的动态美与韵律美。这种舞蹈动律与他们信仰的小乘佛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教义所宣扬的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形成傣族人民和平、善良的性格,也把这种民族性格贯穿于舞蹈动律和表演之中。

在傣族舞蹈中还有一种“一边顺”的体态特征,这种形态特征主要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他们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就有一边顺的特点。于是,把“三道弯”和“一边顺”两种体态融合起来,便形成了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如舞蹈中常见的“順倒三道弯”体态,就是头和身体向一个方向順倒,屈膝,反方向出胯,形成一边顺的“三道弯”体态。另外,在一些舞蹈造型中也有“一边顺”的特点,如“单展翅”、“高展翅”、“望月手”等等

“横向三道弯”也是傣族舞蹈中典型的体态特征之一,即收胯翘臀,上身前倾、腆胸、后卷、压腰。不同的舞蹈,“横向三道弯”表达的的涵义也就不同。例如杨丽萍的作品《两棵树》,是运用了傣族舞蹈中的“横向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塑造了两棵树互相缠绕、枝干相依的树。再如独舞《孔雀飞来》,作品通过“小孔雀”天真活泼可爱

的眼神,以及头在身体的“横向三道弯”压到最低点的时候调皮地使劲上扬,像是一个孩子探寻着周围奇妙的世界,展现了傣族小姑娘美丽而灵动的天性。

2、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特征

如果云南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被称之为静止的“三道弯”,那么,山东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就应该称之为流动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动律特点几乎是所在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它们循环反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力度,是胶州秧歌的神韵之所在,是舞蹈动感特点的源泉。

“拧”、“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追所在。“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成“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推反射在脚步的旋力。“三道弯”是由舞蹈者在动作过程中以动力腿的脚掌或者是以碾动做动作而形成的。例如:正丁字拧步,强调持续不断的拧碾,即在胯腰的扭拧带动下,脚向下踩碾,自上而下形成“三道弯”体态。提拧步强调动力腿抬起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事主力腿脚跟有控制的提起,动力腿一方的腰肋上提,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缘,膝部再向外侧拧动,腰转动向另一边上提。这些动作都要形成“三道弯”的体态、

“扭”在汉族舞蹈中处处都有,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蹈气势的形式形象地勾勒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彼

此之间都有所不同。人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有脚、膝、腰的拧碾扭动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了三道弯的体态,在配合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地“扭”的感觉。例如:“丁字三步”,在民间也称“扭断腰”,即身体随步伐前合后仰向两边拧,全身始终在圆润的划“8”字形,形成上下身连动8字扭动律,呈现出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形态。

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都才用了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动态形态元素进行舞蹈编创。无论在舞蹈内容上还是在舞蹈形式上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例如:作品《一片绿叶》的编导就是采用了山东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元素,通过“扭”、“拧”的动作特点,清晰地刻画了像绿叶一样娇嫩的女子的柔弱。还有另外一个作品《扇妞》,运用了“脚拧、扭腰”的动态,持续的拧、碾、抻、韧的动作变化,以流动中的“三道弯”展现出了汉族女子的俊俏与顽皮。

三、 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现象分析 1、 云南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现象分析——静止中的“三

道弯”

体态三道弯主要体现在以S状造型做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是在舞蹈动作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如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开始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体态特征的也许就是我国的傣族舞蹈。傣族居住在云南群山坏白的河谷平坝地区、多姿多彩的亚热带,植物和冬去是傣族民族舞蹈姿态造型的源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z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