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观察评价

更新时间:2023-10-12 0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评价概述

第一节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的定义:

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人、物、事价值的过程(主观性)

评价 = 事实判断 + 价值判断

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 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 二、学前儿童评价(幼儿发展评价)

1、定义:根据教育目标,衡量和判断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过程。

2、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容:

儿童维度: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 教育维度:五大领域发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3、幼儿发展评价的功能(指向幼儿发展)

第二节 评价的要素

要素:主体、客体、标准、过程、结果 一、 主体(谁评)

需要与倾向(谁的需要?) 问题:评价主题单一

趋势: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自我评价 思考:儿童怎么成为评价的主体? 二、 客体(评什么)

属性与特征

问题:客体有哪些类型? 幼儿发展评价的客体是? 三、 标准(怎么评)

衡量食物的依据或准则——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问题:标准是要具体还是要有弹性? 标准是谁的标准? 四、 过程(搜集信息)

(一) 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到哪些地方才能得到这些信息;

(二) 确定信息源的数量,这个数量的确定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 要选择搜集信息的具体方法

五、 结果(为什么评)

最终价值判断

问题:幼儿发展评价的评价目的是?

第三节 评价的原则 一、 发展性

1、 评价的动机是为了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最佳发展 2、 用欣赏、鼓励和期望的态度对待评价 二、 整体性

(一) 要将儿童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防止片面性) (二) 在广泛的生态环境中评价幼儿

1、 需广泛考虑幼儿发展的环境

2、 让幼儿、幼儿家长和社区其他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共同作出发展的建议。

三、 真实性

1、 在自然的真实环境中评价幼儿 2、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评价幼儿 3、 在幼儿自在游戏时评价幼儿

4、 在幼儿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中评价幼儿 5、 取多种场景评价幼儿:如家庭、社区 四、 客观性

1、 记载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与结论 2、 记载现实而不是追溯过去和设想未来 3、 评价幼儿的言行而不是人格、尊严与权益

4、 理解并宽容来自他人的评价,勿将个人之见强加于人 五、 向内性:侧重幼儿个人纵向比较

要更多关注儿童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其发展在群体中的地位 六、 动态性:注意动态发展性评价

1、 要注意间断或者连续地评价幼儿 2、 理解幼儿表现的偶然与随机性

3、 理解幼儿发展的不确定性、变化的非直线特征 如:家庭变故对幼儿心理影响

第四节 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简单了解) 一、 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评价观 二、 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三、 合理地解释和应用评价结果

第二章 观察用于幼儿评价

第一节 观察用于幼儿评价的优势 一、 观察法的特点

直接性、真实性、及时性、非语言性 二、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观察是幼儿教师必要的专业能力(理解)

一、 看懂幼儿的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观看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发展 判断发展水平,提出支持发展的策略 二、 教师的专业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发展意识——对幼儿发展状态的敏感性 课程意识——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 第三节 观察的内涵与类型 一、 观察的内涵 (一) 观看与观察

观看≠观察 能力 技能 主观 客观

非专业目的 专业目的 引导发展 分析与评价发展 观看重在看,而观察室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感知一边思考的活动 (二) 观察的界定

陈向明: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

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这么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 的过程。观察包括:一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专业观察

(三) 学期儿童行为观察

是在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它是专业观察中的一种,是撞门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科学观察。 (四) 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直观性;可靠性;简便易行

缺点:表面性、偶然性;主观性、低效性

二、 观察的类型(懂得辨别 理解)

(一) 根据观察者是否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中

1、 参与型观察 2、 非参与型观察

(二) 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质和控制程度

1、 结构型观察(正式观察) 2、 非结构型观察(非正式观察)

(三) 根据是否借助一起或技术手段

1、 直接观察 2、 简介观察

(四) 根据观察记录方式不同

1、 叙事观察 2、 取样观察 3、 评定观察

第四节 避免观察中的偏见 一、 偏见的来源

先见;喜好;经历;所接受的社会准则;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所受的教育或培训等。

结论:偏见导致不正确的判断。为了有效地观察孩子,我们必须学习在观察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思想、排除偏见,集中观察焦点,并采用系统的、逻辑的方式记录信息。 摒除偏见的方法:

1、 将儿童看成儿童(从儿童视角)

依据儿童“实际上”是怎样额角度进行科学判断,而不是从儿童应该是什么样的角度观察儿童。如:想象与现实混淆;语言与行为不一致 2、 了解儿童表达自我的方式(观察记录时特别注意)

除了语言,儿童更多通过行为来表达自己。儿童通过他们眼神、声音、身体姿势、手势、言谈举止、面部表情等与我们交流。

第三章 观察评价的步骤

第一节 制定观察计划 一、 观察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是对你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是观察的全部意图。目的应该比较宽泛,应该能够呈现你想要了解更多的儿童发展领域。

例如:观察两名分别为3岁4个月和3岁5个月的幼儿在玩小型玩具时的语言发展情况 观察什么

目标是对你要观察或评价的具体技能或能力的陈述。它是一种具体的目的,通常是可测量的或有依据的。

例如:评价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主要关注词汇方面。 为什么观察 二、观察对象 三、评价标准

发展里程碑;发展常模;理论依据或观点;自制的评价量表 四、观察实施的情境

不同的情境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

同一种行为表现个体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 ? 观察的时间

? 观察的活动类型 根据观察目的和观察目标选择活动类型

? 观察者的位置 尽量选择隐蔽性观察,避免幼儿的不自然表现(紧张、退缩、迎

合等);寻找隐蔽的位置,不让幼儿发现;等待幼儿熟悉之后,再进行观察

六、 观察格式化

(一) 质性观察法 (二) 量化观察法

第二节 收集观察信息(事实判断) 一、应对信息收集者进行培训

内容:信息收集者应对评价程序的要求、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评价标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特征等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二、消除评价者的消极心理影响(了解内涵,选择涉及,如给予一个现象)

比照心理、晕轮心理、逻辑误差、刻板印象、情绪效应、附和权威、求全心理等。 三、要及时、客观、详细记录被评幼儿的表现信息 观察记录中易犯的错误: 1. 记录不够详细,证据不足

2. 记录不够客观,使用判断性用词或添加自己主观的意见和评价。 3. 记录不够准确,遗漏事实或添油加醋

第三节 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价值判断) 一、 质的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发现寻常行为背后的意义 描述的结论≠解释和评价

(一) 观察与理论观点

观察的最终目的: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最适宜 理论观点相互矛盾或有差异怎么办? 过去的理论有不足之处怎么办?

如何确定哪一个理论最适合你的观察?

(二)观察与发展常模

1.概念:常模是在身高、体重、语言等方面规定代表性数值和变化的量化尺度。

是经过多年的观察记录所得到的一般量。

2.运用

个体的发展之间存在差异;

发展常模经常按发展领域提出,它自身并不完整; 注意各个领域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需谨慎解释评量结果。

(三)扎根理论

1.概念;扎根理论是1967年有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提出的一种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2.扎根理论有固定的研究步骤

开放式编码:逐步形成信息的范畴 轴心式编码:建立范畴之间相互联系 选择式编码:构建理论命题

3.编码要注意的问题

? 根据主题确定编码的词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0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