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14 01: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绩:

论文题目:坚持群众观点,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群众观点,解决民生问题

摘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

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 坚持群众观点,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保障;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有力杠杆。改善民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 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 立。因此现阶段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关键字: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民生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2】这说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

坚持群众观点,解决民生问题在近现代党的发展的路线中体现的尤为重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人 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中国经过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家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姓的预期必然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财力也日益雄厚,从10年前财政收入8600多亿元到今年预计可增长到约5万亿元,可能且应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黄金发展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种种民生问题如下:

2011十大民生问题

一、通胀能控制吗

二、收入分配差距能缩小吗? 三、我能放心消费吗? 四、我能住有所居吗?

五、中国股市还有多少机会?

六、我的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吗? 七、就业会更容易些吗? 八、看病还会那么贵吗?

九、社会保障网能更大更方便吗?

十、交通会更便捷吗?

这说明了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贫富差距、阶层矛盾、劳资关系、教育医疗住房等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及解决方案

坚持群众观点,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保障;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有力杠杆。改善民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 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 立。因此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关于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问题,逐一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3】

首先,对于物价上涨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政府要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物价上涨过快,以消除民众紧张情绪。从长远和根本来看,要防止物价上涨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就要对解决民生问题有新措施。至少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低收入家庭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增加补贴,以保证他们的日常消费特别是食品消费不受大的影响。二是要通过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中下层收入民众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从容面对物价上涨压力。

在教育方面,大力推行教育公平化。随着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等的推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日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同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明确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强调我们国家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从此处可以看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在维护公益色彩的条件下走向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这表明了我国将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使之进入更高层次、更为公平、更为全面的新发展阶段。

在就业方面,在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外,要突出强调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执政党对其关注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就业不再只是强调简单的就业人数的增长,而是在扩大就业人数并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促使劳动者素质及就业质量得到同步提升。

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还要注重保障好人民的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解决民生问题。

注:【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节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3】党十七大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v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