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

更新时间:2023-12-30 17: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虎

——浅谈如何克服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马虎现象

确实,不论是在跟家长的学习情况交流中,还是同事的教学研讨中,“马虎”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屡屡出现多次,它也已经俨然成了一个隐形杀手,给学习带来了重重阻碍。尽管我们的学生姓“小”,尽管“宽容”是一个为人师者必备的情操,但是,过度的宽容却是一种“纵容”。如果对学习中的“马虎”置之不理,这一坏习惯会慢慢传染到我们的生活中,后果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制止这种“马虎”现象呢?结合平时教学,我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尽完善之处,敬请各位谅解。

一、读题,标关键词。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针对小学生审题能力普遍不高,且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习题本身,对题目要求视而不见等等这些现状,我总是要求他们对题目好好研究一番:①至少默读2遍,认为还不理解,再多读几遍;②用横线划题目中的关键词。我认为关键词至关重要,它是理解题意的重要支点,支点明确了,后面的解题工序也就一帆风顺了。

如:把下面的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5+4 2+8 10-3 3+5 12-9 7+6 马虎情况一:3<7<8<9<10<13

马虎情况二:7+6>2+8>5+4>3+5>10-3>12-9

分析:情况一误把“排列算式”做成了“排列得数”,马虎在只看到了“按得数从小到大”,而没有整句地理解“把算式??排列起来”;情况二则是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虽然这种错误是如此的低级,但在日常作业中,学生们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

策略:针对学生这种审题不完整、不仔细的现象,在读题后,让学生尝试找出关键词并在题目上标注出来,以此加深理解。在这道题目中,就可以这样标关键词——“把下面的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其他如——“给能组成10的两个方格涂上相同的颜色,你能涂出多少组?”通过标关键词,学生经历了一次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就把题目要求内化为了自己的思维方向。

二、划线,并提示结果。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用来形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一点都不为过。为了追求快速,往往草草了事,致使原本简单的题目,在他们的笔下,答案竟会是南辕北辙。

如:在()里填数。 12-4=()+3

错误情况:12-4=(8)+3 分析:受形象思维的影响,算出12-4等于8后就迫不及待地写在了括号里,忽略了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计算。

策略:针对此类情况,我会要求学生先给运算划线,并在下面写上得数: 12-4=( )+3

8 再思考:8=( )+3,形象地算出()里应该填上5。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明确清晰地暴露出来,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其他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7+□〈 24-7”,就可以标成7+□〈 24-7 。

17 三、估算,验证得数。

“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估算技能”后,有意识地培养估算运用习惯,便能够“以估算验计算”,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如:计算

698+220= 729-130=

错误情况:698+220= 818 729-130=859 分析:“忘记进位”和“加减号看错”等这类错误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地显而易见,可对于从一开始就恭恭敬敬把他们算错的学生来讲,却是那么地难以发现,大概就是所谓的“首次印象”定型理论吧!怎么办?估算啊。

策略:在学生自主算出精确计算的结果后,在进行一次估算,得出的估算结果分别是:698+220≈700+220=920 729-130≈730-130=600,将估算结果与先前的精确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两者是否接近,从而判断有无错误,及时找出错因并加以纠正。不仅加强了估算的应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有效制止了“粗心马虎”现象。

四、画图,理清思路。

“数学终究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当我们的学生对错综复杂的数学文字题一筹莫展时,采用数形结合,看得明白了,想得清楚了,答得也就正确了。

如:给正方形操场四周种树,每条边上种9棵,四个角上也要种,共需要种()棵。

错误情况:共需要种(36)棵

分析:学生用简单思维想成了4个9,而忽略了“四个角上也要种”的实际含义。

策略:采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本题1 1 中 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4个角上种4棵,再每条边各种7 棵,共4+28=32棵。看着示意图,学生恍然大悟,数学 思维茅塞顿开,轻易地检查出了这类习题的失误。 1 1

当然,对于上述的四种方法,我们并不能强求每一个学生都“照搬模式”、“套用理论”,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按部就班。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运用,只要学生能养成对知识点本质的深入仔细思考的好习惯,“马虎”的拖累自然会日渐稀少,学生的认知全面性,思维缜密性自然会日渐丰厚。

作者:浙江省绍兴柯桥山阴路885号绍兴县实验小学 傅桂芳 邮编:312030

E-mail:fuguifang97714@126.com 作者联系电话:0575-899257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x1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