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4)

更新时间:2023-12-27 08: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使用班级: 出卷老师:

(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2.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3. 真理是指( B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B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6.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D )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基础是:( C ) A.物质资料的生产; B.社会生产关系;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种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各2分,共10分)11.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BCD )

A.科学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ABCD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14.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

C.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BCD )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各5分,共20分)

1

使用班级: 出卷老师:

16.如何理解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事件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7.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8.恩格斯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怎样理解恩格斯这段话?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四、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各20分,共40分) 19.【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

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材料三: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1)材料一、二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

(2)材料三中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1).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2

使用班级: 出卷老师:

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20.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2)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1)所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②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③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

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④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z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