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阿Q正传》中心理描写特色和作用

更新时间:2023-09-09 08: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阿Q正传》中心理描写特色和作用

毕业论文—周凯

[内容摘要]:《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然而,鲁迅创作《阿Q正传》是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阿Q前后几次心理变化,正视这一生存状态,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性。它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时局是构成《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时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时局的变化对社会人群牵系最大最普遍。从时局的影响方面去描写心理活动,更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本质;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心理的时代内涵,使人物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物心灵的胶片上留下了当时的人生世相、时代风云影象,从而使《阿Q正传》成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阿Q正传、心理描写、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1]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是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鲁迅从《阿Q正传》中心理描写特色反映鲁迅批判的国民性、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以丰富多采的技

1

法突出心理活动、从共性和个性统一中突出心理个性形象,使《阿Q正传》成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一、《阿Q正传》中心理描写特色

(一)《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反映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阿Q是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阿Q的心理描写体现鲁迅批判的国民性。

1、《阿Q正传》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2]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鲁迅敏锐地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者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他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

2

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2、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阿Q的形象主要将他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侧重于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里……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在这段话中,凸现出阿Q的自尊,高度盲目的自尊。在他眼里,别人都错唯他对。有自尊当然是好的,尤其是现代人,往往缺少自尊,在生活当中,老认为别人都对唯己错,别人都强唯己弱。所以,学一学阿Q的自尊还是好的。不过,不要那么过火,变成阿Q一样盲目自尊,老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或者老以为自己比别人优越,那样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阿Q的麻木健忘是惊人的。即使刚被打完,他立刻忘记被打,而且很快便飘飘然起来。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阿Q麻木健忘与现代人相比,又有本质的不同。阿Q是受到封建制度压迫的产物,而现代的人们,麻木健忘是总结社会之经验。不该麻木时麻木,该健忘时不健忘,不该健忘时健忘。麻木健忘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毛病,实质上讲,是一种心灵的扭曲。阿Q精神胜利,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胜利。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无处不可以发现阿Q的影子。而且是根深蒂固的扎在人们的心里,阿Q盲目自尊、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木健忘,也就是中国人的盲目自尊、自欺欺人、欺软怕硬、

3

麻木健忘。阿Q这种精神,是在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被压迫被残害而形成的产物。而现代人的阿Q精神,已经没有了那时代的背景,可是却也根深蒂固的保留下来,乃至茁壮成长。

3、《阿Q正传》中心理描写体现鲁迅批判的国民性

《阿Q正传》中强调阿Q落后农民的特点,注重总结其革命性。总结出辛亥革命的教训:它完全脱离思想启蒙运动,忽略国民改造的失败教训,阿Q再一次成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鲁迅正是从阿Q精神胜利法心理描写方面,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性[3]。

阿Q这样一个失去了人心自我、依靠本能在生活着的形象,甚至到死,还在想着如何去扮演看客们所要求的角色,他精神胜利的病态,在中国国民中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在《阿Q正传》中,正是通过阿Q前后心理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

4

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因此,《阿Q正传》的不不朽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则是这种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4] 。

(二)以丰富多采的技法突出心理活动

鲁迅先生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运用丰富多彩的技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构成《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

1、心理信息通过绘制心理图画传达。作者在表现阿Q的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绘画的方法,描写出来的心理活动给人以浓烈的图画感。最能体现阿Q“革命”要求的是阿Q宣布“造反”的当天晚上在土谷祠里迸跳出来的一系列思想。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一幅形象鲜明的图画。根据画面内容,我们可以依次把它们称为:革命党威武的行军图,阿Q在政治上的翻身图,阿Q在经济上的翻身图,第四段是关于阿Q选择配偶的,不妨称之为“选美图”。这些画面传达出重要的心理信息,是我们认识阿Q思想性格的主要依据。他把革命党想象得很威武,并且亲切地招唤他参加,这反映了他参加革命党的热切愿望,但他把革命党想象成“白盔白甲”,手拿“钢鞭”、“钩镰枪”,这又反映出他对革命党的无知,表现了封建文化对他的很深的影响。他想象自己参加革命党后在政治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6k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