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1-19 23: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代表是(马斯洛)

3.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刚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被称(模象直观)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变式)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性格) 9.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由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建构主义)

10.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从众) l1.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2.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舆论)

1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科尔伯格)

14.有这样一列数字:149162536496481100,如果孤立地记忆,则有18个记忆单位,难度很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2,3,4,5,6,7,8,9,10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记忆单位,提高了记忆的成效,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哪种策略(组块化)

15.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固着)

l、某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兴趣容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善于交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多血质)

2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 叫(性格) 3、有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也新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被称为(建构主义)

4、\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飞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社会懈怠作用) 5、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 个因素的乘积.这种动机理论被称为(期望理论)

6、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舆论)

7、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科尔伯格)

8、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记忆术) 9、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力超常,则其智商必须超过 (130 )

等,属于自我

10、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意识中的(自我体验)

1

12、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理论是(尝试错误说)

13、教师如果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则容易使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这种现象在宣传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古信效应)

14、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 (气质)

15、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固着)

1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模象直观)

1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交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变式)

18、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叫(先行组织者) 19、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20、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1分钟 )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三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变式)

8.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从众) 9.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科尔伯格)

10根据学习的结果探寻导致结果成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叫归因理论,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维纳) 4、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科尔伯格]

5、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记忆术] 8、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尝试错误说]

9、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气质]

5、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记忆术]

6、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的,属于自我意识重

点 [C自我体验] 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十五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想象称为?????????????[功能固着]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着称为 [模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变式]

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的心里学流派是 [精神分析]

2、学生为了获得师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 [附属的内驱力]

3、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定自我感,这种我称为[投射自我] 4、在心理学里,一个人个性中具有岛的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即为人的[品德]

5、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 [罗森塔尔效应]

2

6、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的相符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7、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信、自强分别属于 [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

8、老师对学生取得的好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期促进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效

果律]

10、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象称为 [言语直观]

3、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式称为 [言语直观]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下列哪方面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5、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种策略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记忆术]

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投射自

我]

7、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舆论 ]

10、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导致学习者产生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替代强化]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这种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因循式教学)。

3、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 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

人因作出某种行为而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于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替代性强化)。

5、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奥苏伯尔)。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模象直观)。

9、某学生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行为表现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的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

11、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12、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1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种形式。 15、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群体舆论)。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现象在社会心理称为 (社会懈怠作用)

3

2.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现实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这种动机理论被称为(期望理论)

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科尔伯格)

5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 7.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咋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尝试错误说)

8.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 (气质)

9.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固着)

10.1.老师对学生取得的好成绩给与表扬和鼓励,以促进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 )

11.1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导致学习者产生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替代强化)

12.15.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理论是(尝试错误说)

13.16.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气质)

14.18.根据学习的结果探寻导致结果成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叫归因理论,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维纳 ) 15.20.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16.

17.1.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家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附属内驱力)。

18.2.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教师需要经常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使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种知识呈现方式称为(变式)。

19.4.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连接成更大的单元,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这种记忆信息编码策略称为(组块化)。

20.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种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现象,称为(.功能固着)。

21.10.人格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人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核心意义的部分是(性格 )。

22.1 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的(自我体验 )

23.9 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这种自我称为(投射自我) 24.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 C ]

25.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这种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26.8.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这27.动机理论被称为 【.期望理论】

28.9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这种自我称为 [投射自我]

4

填空题

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 三个方面。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 及时复习 的必要性。

3.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 意义化 。

4.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 题目归类 、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5.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7.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被称为 社会助长作用 。

8.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 统一 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

9.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 负迁移 。 10.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 道德 的健康。

1、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称为( 元认知 )

2、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3、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心理自我 )等方面

4、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 态度 )、理智朝正、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使知党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剌激零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才能保证知觉效果的提高。这是利用了知觉规律中的( 差异律 )

6、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 社会助长作用 )

7、\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在操作量表和( 言语量表 )两个分量表构成.

8、如识的学习过程-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 应用 )等 几个阶段 9、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和熟练 )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

5

10、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研究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 先快后慢 )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

1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 统一 )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 12、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 诊断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大类

1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和( 效果律 )三大学习规律。 14、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称为( 正迁移 )

15、解题过程一般包括( 审题 )、课题归类、重现有关知伊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1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17、揭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 ) 18、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马斯洛 )

1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倾向,即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

20、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被称为(学习策略)。

1、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称为 (元认知)。

2、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 3、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两个分量表构成。

5、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 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

7、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研究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料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

8、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掌性心理健康 教育两大类。

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规律。 10、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1、根据信息夹攻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2、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 3、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两个分量表构成。

5、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 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 7、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规律。 8、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课题归类、重视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6

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10、学习这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被称为(学习策略)。

1、心理学研究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3、促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相似吸引、互补吸引、外貌吸引和(人格吸引)特等。

4、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5、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等方面。

6、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8、心理学家奥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9、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将输入大脑的一些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这种做法称为(群集策略)。

10、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包括动作的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练习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等几个阶段。

1. 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

知体验和_元认知监控_三个主要方面。(P100)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_道德行为_等心理成分。(P161) 3.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社国内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_

附属的驱动力_三个方面构成。(P52) 4. 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将输入大脑的一些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记忆单

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做法被称为__组块策略___. (P106)

5.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包括动作的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阶段和_自动化阶段_等。(P92) 6.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_情绪过程__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P2) 7. 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被称为_社会助长作用__. 8. 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

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水平分为尝试式、因循式和_策略式__三种教育水平。

9.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

行的_发展性__心理健康教育。

10. 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__心理自我__ 等方面。 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试误说)。

4、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

5、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

7

等。

(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

7、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10、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1.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 和(言语量表)两个分量表构成。

2.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 3.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

4.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研究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

5.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 (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7.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8.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将输入大脑的一些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做法被称为(组块)。

9.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包括动作的认知阶段、分散阶段、练习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等几个阶段。 10.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水平分为尝试式、因循式和(策略式)三种教育水平。

1. 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称为__元认知___。(P99)

2. 个体自我意识从某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__心理自我__等方面。(P184)

3.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和_言语量表__两个分量表构成。(P264)

4. 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_应用__等几个阶段。(P68)

5.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__技能和熟练___的学习、能力的学

8

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P29)

6.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称为_正迁移__。

7. 解题过程一般包括_审题_、课题归类、重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8.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_认知的内驱力__、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9.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___马斯洛___。(P61)

10. 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被称为__学习策略__。

11.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2.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13.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茨基)。

14. 4.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和(策略式)教学三种水平。 15. 5.“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桑代克)。

16.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 17. 7.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称为(元认知)。 18. 8.技能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

19. 9.心理辅导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辅导,另一类是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

20. 10.当学生掌握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种现象称为(负迁移)。 21.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 及时复习 的必要性。(P83)

22. 2、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的 态度 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P276)

23. 3、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 课题归类 、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P88)

24. 4、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 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P52)

25. 5、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被称为 学习策略 。(P101)

26. 6、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 社会助长作用 。(P203) 27. 7、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 动作的有意识 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P93) 28. 8、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心理自我 等方面。(P184)

29. 9、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 矫正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大类。(P225) 30. 10、“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和 言语量表 两个分量表构成。(P264)

31. 1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感)过程和_意志过程_三个方面。(P2)

32. 2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9

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_及时复习__的必要性。(P83)

33. 3 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_课题归类_、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P88)

34. 4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_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P52)

35. 5 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_负迁移__。(P126) 36. 6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_道德__的健康。(P226)

37. 7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分为 瞬时记忆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P78)

38. 8 气质一般可以分为胆汁质、__多血质___、粘液质和抑郁质等类型。(P271)

39. 9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和_言语量表__两个分量表构成。(P264)

40. 10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技能和熟练__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P29)

三、筒答题

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⑵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⑶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⑷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⑸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⑹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⑻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2.加德纳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1)逻辑理性智力;(2)语言智力;(3)身体—动觉智力;(4)空间智力;(5)音乐智力;(6)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7)自我内省的智力;(8)观察自然的智力。

3.简述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2)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3)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励他们动脑、动手、动口。(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力求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学习。(5)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以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6)教学评价应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此外,对大学生的意见或作品,不应立刻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7)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8)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促进大学生多从事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并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

4.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P17

2、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P129

10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有哪些? P231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1

5、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P263 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P228-229 2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内容。P7

3简述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P54-55 4.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P142-144 5.简述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P217 6.简述性格结构的特征。P276-277 7.简述感知规律。P72

8.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1-176 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41-42 10.简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P129-130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P17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P129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P231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P171--175

5.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P263 6.简述耶尔克斯一一道德森定律的基本内容。 P54 7.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P27 8.简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72 9.简述创造性(力)与智力的关系。 P139

lO.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 P142--144 1.简述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P88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P142—144 3.简述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P217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P168 5.简述认识自我的基本方法。P196—198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1)尝试式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教师由于不能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常规,只知道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导致教学效果是少、慢、差、费时,学生学习负担重。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首创的一种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3)归属和爱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1)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2) 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3) 板书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

11

出。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1.简述感知规律。

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组合律⑤对比律 1. 简述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

①动机的最佳水平因学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②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上升。③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反而下降。④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好。 2. 简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①科学选择教学内容。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④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3. 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①形成态度定势②确立道德观念③培养道德情感④形成道德信念⑤锻炼道德意志⑥养成道德行为 4. 简述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

①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我。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来认识和评价自我。③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结果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5.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①问题表征②情绪状态③动机强度④定势作用⑤功能固着⑥原型启发 6. 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实际)

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结合)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P142)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2、简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P196) (1)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2)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12

(4)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3、简述“好感效应”的基本内涵。(P13)

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4、简述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P173) (1) 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 (2) 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 (3) 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5、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常见的心里矛盾。(P231)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6、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P27-28)

(1)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 学习方式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的基本内容。(P263) (1) 逻辑数理智力(数学):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言语智力(语文):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3) 身体—动觉智力(体育):与人的身体运动有关,运动员动觉智力高; (4) 空间智力(美术):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 (5) 音乐智力(音乐):感知、欣赏、表达音调旋律的能力; (6) 人际智力(社会):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 自我自省的智力(心理):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机能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8) 观察自然的智力(自然)。

1.简述创造性( 力)与智力的关系。(P139)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简述 最近发展区理论。(P7)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13

3.简述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P196)

(1)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2)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4)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4.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P232)

(1)环境适应教育 (2) 智力发展教育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4)健康恋爱观教育 (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5.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173)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P17)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P129)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P231)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173)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P27-28)

(1)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 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6、简述性格结构的特征。(P276)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

14

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7、简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72)

(1)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 (2)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3) 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4) 组合律: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态相似、颜色一致的事物,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5) 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1 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P7)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2 简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教学措施。(P129)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3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P142)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4 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173)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5 简述“名片效应”的基本内涵。(P13)

“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6 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P276)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7 简述学习与教学中的感知规律。(P72)

(1)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

15

(2)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3) 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4) 组合律: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态相似、颜色一致的事物,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5) 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四、论述题

1.试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①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适中,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③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④要教育学生将时间、精力、资源等投入到为实现目标的学习之中。(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做到: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深而有趣,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第四,根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否则,学生总是不能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由难到易,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第三,如果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上失败了,可让他们先学习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方面获得成功感,然后再在学习新课程方面逐步体验到成功感;第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遵循一定客观标准的前提下,要掌握评分的艺术。尤其是在第一、二次测验或考试中,千万不能给学生搞“下马威”。(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大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一般都希望自己胜过别人。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所谓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既要看到竞赛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因此,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及时告诉他们,使他们及时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以便进一步努力。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已经掌握了的要给予表扬、鼓励、肯定,否则给予批评。但是,奖惩要讲究艺术、科学、合理。一般而言,以奖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都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以争取今后成功。

2.教师的教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16

3. 例说明感知规律在迁移中的应用。(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大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大学生的感知效果。(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大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他们易于产生清晰的知觉。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言语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言语太慢,停顿间歇太大,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者加上不同的色彩。(5)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4. 品德形成过程包含哪些环节?(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1、结合实例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P63-67

2、试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P33-35

l试述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P263-264

2.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对我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有何启示。P12-13

1.结合实例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P63--67 2、试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P33--35

1.结合自己学习与教学的实例阐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P63—67 2.试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P263—264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2012年考试不要求掌握)

内容:(1)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前者可以从自身活动以正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 (3)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研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

17

高的理论价值,但忽略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请用化名)的性格特点。(P276)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在工作学习上认真负责,热爱集体)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考虑问题细致,周全)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 (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办事果断) 1、联系实际说明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

(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大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大学生的感知效果。

(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大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他们易于产生清晰的知觉。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言语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言语太慢,停顿间歇太大,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者加上不同的色彩。

(5)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自己的性格特点。 答: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指人在对待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对待学习、工作方面等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有的人则看破红尘,得过且过,以消极的态度处世。有的人热爱集体,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有的人则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为人刻薄势利。有的人工作勤奋、踏实,富有创造精神;有的人则办事马虎,敷衍了事,墨守成规。有的人谦虚谨慎,自尊自爱;有的人则狂妄自大,自由放任。因此,性格的态度特征不仅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2)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指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感知方面,有的人属于主动感知型,不易受环境的干扰,主动根据目的、任务进行观察;有的人则属于被动感知型,易受暗示,易受环境干扰。在思维方面,有的人做事总

18

是三思而后行,有的人则盲目冲动;有的人灵活细致,有的人则粗枝大叶。在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主动、积极、现实,有的人想象被动、想入非非、脱离实际。

(3)性格的情绪特征。人的情绪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情绪强烈且不易控制,有的人情绪强度微弱;有的人情绪比较稳定持久,有的人则喜怒无常;有的人精神饱满,无忧无虑,积极心境占主导地位,有的人则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消极心境占主导地位。

(4)性格的意志特征。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行为的目的性强,对行动的意义有清晰的理解,有的人则行动盲目;有的人对行为的控制调节水平高,有的人的行为易受情境、情绪等因素的干扰;有的人办事果断,有的人处事优柔寡断;有的人做事持之以恒,有的人则见异思迁、虎头蛇尾。

1.结合实际,阐述教师人格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教师维护和提高人格威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自己的威信 ③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④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⑤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学习。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基本途径。(P223)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 答:

(1)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2)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3)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4) 利用争强好胜心里,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5)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1.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请用化名)的性格特征。(P276)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19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请结合自己教学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阐明教师的人格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P13) (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3) “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 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1 试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教育意义。(P263) (1) 逻辑数理智力(数学):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言语智力(语文):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3) 身体—动觉智力(体育):与人的身体运动有关,运动员动觉智力高; (4) 空间智力(美术):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 (5) 音乐智力(音乐):感知、欣赏、表达音调旋律的能力; (6) 人际智力(社会):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 自我自省的智力(心理):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机能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8) 观察自然的智力(自然)。 对教育启示与意义:

(1) 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点; (2) 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3) 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使他们在未来职业中扬长避短。

2 以大学生“考研”为目标,用动机期望理论揭示大学生考研的不同动机强度。(P57-58) “激励力量=效价(目标价值)× 期望值(实现目标可能性)” 1.试论述教师威信对学生发展与教育效果的影响。(P13)

(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3) “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 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

20

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启示: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试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P263) (1) 逻辑数理智力(数学):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言语智力(语文):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3) 身体—动觉智力(体育):与人的身体运动有关,运动员动觉智力高; (4) 空间智力(美术):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 (5) 音乐智力(音乐):感知、欣赏、表达音调旋律的能力; (6) 人际智力(社会):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 自我自省的智力(心理):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机能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8) 观察自然的智力(自然)。 对教育启示与意义:

(1) 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点;(2) 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3) 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使他们在未来职业中扬长避短。

二、判断题

1.过度学习的程度越高,记忆效果越好。( × )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慢后快的基本趋势( √ )

3.一般认为,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这种消退是一次完成的。( × ) 4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 ( √ ) 5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10分钟。( × )

6.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动觉控制的增强和视觉控制的减弱。 ( √ )

7.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兰种 类型( × ) 8.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既可能出现增质或增量,也可能出现减质或减量的情况。( √ ) 9世界卫生组织所指的健康,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 ) 10.如果一个人的智商达到100.则可以认为这个人的智力非常优秀。( × )

1、在技能练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动作的有意识控制逐步增强 [ × ] 2、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倾向,即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力求成功者往往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 [ √ ] 3、道德情感有不同的种类,伦理的道德情感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道德清静加以培养。 [ × ] 4、动机的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 [ √ ] 5、根据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学习者的能力被视为不可控制的稳定因素。 [ √ ] 6、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标志是1分钟。 [ √ ] 7、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已经产生心理疾患的对象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 [ × ] 8、“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社会懈怠作[ √ ]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使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刺激强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才能

21

保证知觉效果的提高。这是利用了知觉规律中的差异律。 [ √ ] 10、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 √ ] 1、最能解释考试时出现的暂时遗忘现象的理论是记忆的痕迹“衰退说”??????????????[×] 2、性格特征的外延较宽,它包涵一个人的品德特征。 ????????????????????? [√] 3、如果一个人的智商达到98,则说明这个人的智力水平非常优秀。????????????????[×] 4、当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时,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应该在中等水平上适当降低。 [√] 5、道德情感有不同的种类,直觉的道德情感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道德情景加以培养。????????[√] 6、品德矫正策略之一“过矫正”,即矫枉过正。????????????????????????[×] 7、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5-9个组块。??????????????????[√] 8、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某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或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了训练,就能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这是迁移法的的根本原因。???????????????????????????[√] 9、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对问题解决或新知识的学习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的观点,流动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随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 [√] 1.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增强和动觉控制的减弱。( × ) 2. 最能解释考试时出现的暂时遗忘现象的理论是记忆的痕迹“衰退说”。( × ) 3.如果一个人的智商达到98,则说明这个人的智力水平非常优秀。( × )

4.当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时,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应该在中等水平上适当降低。( √ ) 5.道德情感有不同的种类,直觉的道德情感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道德情境加以培养。( √ ) 6.品德矫正策略之一“过矫正”,即矫枉过正。( √ )

7.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短时记忆的一般容量为5-9个组块。( √ )

8.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某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或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了训练,就能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这是迁移的实质.( √ )

9.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他对问题解决或新知识的学习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 )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的观点,流体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随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 )

1、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增强和动觉控制的减弱。 [×] 2、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表明遗忘进程的基本趋势是先慢后快。 [×] 3、如果一个人的智商达到98,则说明这个人的智力水平非常优秀。 [×] 4、当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时,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应该在中等水平上适当降低。 [√] 5、道德情感有不同的种类,直觉的道德情感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道德情景加以培养。 [√] 6、品德矫正策略之一“过矫正”,即矫枉过正。 [×] 7、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5-9个组块。 [√] 8、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某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或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了训练,就能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这是迁移法的实质。 [√] 9、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对问题解决或新知识的学习只会产

22

生消极作用。 [×]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的观点,流动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随一

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1.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 √ )

2.教师的人格威信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而且还可以弥补教师自身能力的某些不足。( √ )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所指的学科基本结构,其实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 )

4.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 √ ) 5.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 ) 6.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 )

7.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量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 )

8.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里的“经验”,既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也包括态度和行为习惯。( √ )

9.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只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 )

10.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其中,流体智力随着机体的衰老而减退,晶体智

力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而增长。( √ )

1、成就动机倾向于力求成功者,在目标或任务确定时,往往会选择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 (P59) ( √ )

2、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动机水平越强,学习效率越高。(P54) ( × )

3、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既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也可降低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减质或减量。 (P203) ( √ )

4、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就高;而创造力水平低的人,智力水平也低。 (P265) ( × )

5、定势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的活动有消极的干扰作用,也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P143) ( √ )

6、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能力。 (P274和P258) ( × )

7、有这样一列数字:100816449362516941,如果孤立地记忆,则有18个记忆单位,难度很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0,9,8,7,6,5,4,3,2,1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记忆单位,提高了记忆的成效,这是

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组块化策略。(P105) ( √ ) 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观点,流体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随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P262) ( √ )

9、最能解释考试时出现暂时遗忘现象的理论是“干扰说” 。【不确定?】 ( × ) 10、如果一个人的智商为100,则可以认为他的智力水平非常优秀。(P266)( × )

1.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增强和动觉控制的减弱。 ( × ) 2.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表明遗忘进程的基本趋势是“先快后慢”。 ( √ )

3.成就动机倾向于避免失败者,在目标或任务确定时,往往会选择过易或过难的学习内容。 ( √ )

4.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动机水平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 × )

5.学习进行的心理健教育就是指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疾患而进行的教育。 ( × )

23

6.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30秒。 (1分钟) ( × )

7.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叫从众,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 × )

8.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既可以提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也可以降低个人活动效率,出现减质或减量。 ( √ )

9.一般说来,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就高;而创造力水平低的人,智力水平也低。 ( × ) 10.定势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的活动即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会有消极的干扰作用。 ( √ )

11.1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高。 (P54) ( × ) 12.(注: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13.2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一个人已经出现的心理疾患而进行的心理教育。(P225)( × )(注:矫正心理健康和发展心理健康。)

14.3 最能解释考试时出现暂时遗忘现象的理论是“干扰说”。 (P84) ( × ) 15.4 如果一个人的智商为98,则可以认为他的智力水平属中等。 (P266) ( √ )

16.5 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动觉控制的减弱和视觉控制的增强。(P93) ( × )

17.6 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既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也可

以降低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减质或减量。(P203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懈怠作用。) ( √ )

18.7 道德情感有不同的种类,直觉的道德情感主要通过文艺作品和先进人物的介绍加以培养。(P173注:想象的道德情感。) ( × ) 19.8 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能力。 (P274和P258注:叫“性格”) ( × ) 20.9 有这样一列数字:100816449362516941,如果孤立地记忆,则有18个记忆单位,难度很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0,9,8,7,6,5,4,3,2,1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记忆单位,提高了记忆的成效,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组块化策略。 (P105)( √ )

21.10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观点,流体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随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P262) ( √ ) 22.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fw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