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三)

更新时间:2023-12-04 11: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三)

13、 樊长友

樊长友(1893-1968),马家埠镇陈家埠村人,回族。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

青年时代,曾闯关东当佣工为生。“九.一八“事变后,因不堪忍受日本人的凌辱,含愤返乡,买了头骡子贩粮度日。1937年底,参加邻村进步青年米英俊组织的“故事会”,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春,“故事会”发展成为抗日游击小组。当时,游击组里只有大刀、长矛、土枪和土炮,无法和敌人作战。樊长友打算卖掉骡子为游击小组买枪,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米英俊。米英俊深切地说:“骡子是你家唯一的家财,卖掉骡子,一家人如何生活?”樊长友坚定地说:“没有国就没有家,不打垮日本鬼子,哪能有安静的日子过。”他又说服家人,毅然卖掉骡子,买了两支枪献给游击小组。在其带动下,米英俊的爷爷米琏先生,也用800斤麦子,从济南买了一支驳壳松,献给游击小组。同年夏,游击小组在边院镇西的杨家林伏击敌人,取得了胜利。樊长友又动员弟弟樊长勇、儿子攀瑞太参加了抗日游击小组,并在自己家里安设了简易修械所,为游击小组和八路军东进支队,维修了很多枪支,被称为“樊家兵工厂”。

1

之后,抗日游击小组由30多人发展到100余人,编为泰肥独立团“回民连”,樊长友随回民连转战南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樊长友因年事已高,转业回家,先后任本村村长,党支部书记。1968年12月病逝,终年75岁。

14、李兆晨

李兆晨(1900-1988),安驾庄镇南赵庄村人。幼年在本村读书。1926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

李兆晨青年时期,即对黑暗的旧中国深为不满,为强我中华,振兴民族,追求真理,寻找光明,间踊跃地参加“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曲师毕业后,他投身教育,借从事教育工作之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广大青少年灌输爱国思想,激励青少年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戒,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任泰安西区抗敌敌自卫团第十五大队教导员,在艰苦的岁月中,不避险恶,领导游击队和残暴的日寇周旋。

李兆晨具有毁家以救国难的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不仅个人挺身而出参加抗日的武装行列,还指令其子李耀华参加革命献身抗日。其子被俘慷慨就义时,李兆晨任伪“安驾庄新民小学校长”(系我党组织指令李兆晨担任的),他在校会上,不顾敌人的监视,大声疾呼“不当亡国奴!”坚持在敌人心脏,领导爱国师生,利用各种形式,与仪政教人员进行

2

坚决的斗争。

建国后,李兆晨又投身于人民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先后在肥城县安驾庄小学、莱芜一中、宁阳一中、宁阳四中等校任教,并被选为宁阳县第四届、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李兆晨一心为革命、一生办教育,直到1963年,因年老体弱离休。于1988年旧历3月28日逝世,享年88岁。

15、张克明

张克明(1900-1963),原名张会杰,马家埠北双村人。幼年在本村上小学,1917年,考入泰安高等小学,1925年,于山东省曲阜第二师范毕业后,在东向完小任教。1929年,调任边院完小校长。1930年至1939年曾任泰安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教务主任、泰安县满庄高小教务主任。1940年至1946年曾任泰安县抗日政府教育科科员、客观存在驾庄新民小学教务主任、张家庵抗日小学校长、泰西县教育科科员。1946年调泰西师范任副校长,兼任泰、字联中副校长。1947年任泰西公学教委会副主任。1948年任长清中学教导员兼政治教员。1951年任东平师范代理校长。1952年,任莱芜师范教导主任。1954年,任泗水中学校长。

张克明青年时期,就关心民族兴衰,充满爱国激情,积极谋求救国之道,探索革命真理,是我地区较早觉悟的知识

3

分子。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贯置个人生命于不顾,积极借助公开职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打入国民党第四军第十二师当宣传队员,随敌军活动于济南、泰安一带,暗地里宣传共产主义,进行分化瓦解敌人的活动。后被敌察觉,便主动撤离敌军。

1930年,张克明任泰安县立第三小学教务主任时,团结并指导进步师生,阅读革命刊物、进步书籍。在广大师生觉悟的基础上,组成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学生自治会”。并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爱国宣传。同时启发学生和工、农、商务各界串连,组成“各界抗日联合会”,并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泰城召开了“反日大会”会上组织了南下请愿和“抵制日货”。“查禁日商”、“印制宣传品”等活动。国民党泰安县县党部纠集警察局对学生进行镇压,逮捕、扣压学生。张克明指导学生团结联合各界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组织浩浩荡荡的游行,病斥县党部,大闹了警察局,迫使敌人放了扣压的学生。张克明所在的第三小学,一度成为共产党在泰城的指挥中心。

张克明一生为革命颠沛流离。在白色恐怖的时代,他为寻找党的领导机关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曾辗转奔波数千里,跑遍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他的一生,也是为革命呕心沥血的一生。在腥风血雨的残酷时日,为了源源不断地给革命输送人才,含辛茹苦地办“流动式学校”,足迹踏遍泰、肥、

4

宁、阿山区。在炮声伴书声,子弹穿窗棂的环境中授课,培养了大批青年参军、参战、给革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张克明仍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直到1965年,因体弱多病而退休。退休后,他不肯离开岗位,仍为学校操劳。于1972年去世,享年71岁。

16、武圣域

武圣域(1900-1952),原名武希贤,安驾庄镇北石沟村人,出身开明士绅家庭。

1924年,武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时值军阀混战。过境军队时常骚扰乡里。安驾庄乡乡长借机派粮派款,百姓苦不堪言,对乡长极为不满,要求武任乡长,把原乡长赶下台。这时武圣域血气方刚,被群情所感动,毅然回乡任乡长。不久,他感到自己学习尚未卒业,甚是可惜,便委托族侄代其任乡长,自己返校继续学习。1927年署假,武返家听说族侄贪污公款,气愤异常,当众痛打了其侄,并深深感动有负众望而自咎,随下定决心弃学返家就任乡长。

1930年,武圣域被推选为泰安县新安区(后改为十区)区长。当时,安驾庄一带土匪猖獗,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武圣域和安驾庄村的梁灰三组起10年乡的地方武装,成立了“十乡联庄会”。防范打击土匪的抢劫破坏活动,保障广大人民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