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的本质

更新时间:2023-09-16 21:50: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的本质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 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1.古典主义:美在物质形式

古希腊人:把美局限于造型艺术,很少有人就诗和一般文学来谈美,因为用语文来描绘形象是间接的,不是能凭借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须通过理智的。美只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搭配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

亚里士多德:和谐感和节奏感是人爱好文艺的原因之一。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罗马时代,西塞罗: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作美。

十八世纪英国画家霍嘉兹《美的分析》:最美的线形势蜿蜒形的曲线,因为它最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同时代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伯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美的主要特征在于细小和柔弱。

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谧的伟大”,单纯到像“没有味道的清水”,静谧到没有表情。这种最高的美的理想主要体现在形体的轮廓和线条上,所以他也辛苦钻研希腊艺术作品的线条,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物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他们的中心,因此决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是椭圆形的,在这个椭圆的性质上,它们颇类似希腊花瓶的轮廓。 莱辛《拉奥孔》:只有绘画描绘各部分在空间里同时存在的物体的静态,才宜于表现美,诗则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不宜于描绘物体形状,所以也就不宜于表现美。如果诗要勉强写物体美,只有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动态美)或是只写美的效果而不是写美本身。组件莱辛还是以为美在物体形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最大代表之一康德:美只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美,也就是物体及其运动的形式美。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

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一种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美。这一说带有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

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英国经验主义无论在哲学还是在美学方面,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表现在两个方面:1确定一切只是来自感官经验;2将哲学和美学的对象从客观世界的性质与形式的分析,转到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这个基本方向上。

他们把美的研究重点从对象形式的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他们一方面建立了“观念联想”律作为创造想象的根据,另一方面又着重研究人的各种情欲和本能以及快感和痛感,像从此找到美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这是经验派美学的总的方向。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伯克:主要从生理学观点出发来探讨美与崇高的根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情欲或本能,一时自我保存的本能,一时种族保存的本能。自我保存受到威胁就引起恐惧,恐惧就是崇高感的主要内容。种族保存的本能表现于对异性的爱,爱就是美感的主要内容。 他对美下了这样的定义: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者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我把这个定义只局限于事物的纯然感性的性质。

他同时指出,对美的爱不涉及欲念,只是“在观照任何一种事物时心里所感觉到的那种喜悦”。伯克一方面肯定美就是爱,另一方面又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他找到没得主要客观属性是“小”以及与小相关的一些性质,例如柔滑、较弱之类。这些客观属性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最能引起同情或爱。这种纯粹生理学的观点忽视美与社会生活以及与历史发展的联系,显然仍是片面、机械、简单化的。

4.德国古典哲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康德(主观唯心主义)——歌德、席勒(桥梁)——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

康德:前期:美只在形式上,不涉及概念、目的和利害计较。这种形式美才是“纯粹美”,丝毫不涉及内容意义。

后期: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崇高根本是五行石的,只凭借数量或力量的无限大,在人心中先引起恐惧接着就引起憧憬,即人能不屈服于自然威力的人类尊严感。所以崇高感主要起于崇高对象所隐含的道德观念和理性内容。

歌德:主张文艺从生活出发,也强调个性特征。美是内容经过艺术处理成为作品时的最高成就。这个看法一方面批判了文克尔曼的古代艺术的“静谧”排斥表情的形式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也纠正了希尔特为强调特征而排斥“客观的美”的片面性(希尔特对文克尔曼提出异议:古代艺术的原则不在客观的美和表情的冲淡,而是只在歌行方面有意义和显出特征的东西)这就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同意,理性和感性的同意,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席勒:感性冲动、理性冲动两者统一,人才获得真正的自由,才具有人格的完整,也才达到美。(感性冲动:人有这样的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潜能变成现实;理性冲动:也叫形式冲动,使感性内容获得理性行事,使千变万化的现实现象见出秩序和规律。)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其实就是道德或者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原则大法,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我们都承认,我们所难承认的是这种抽象的理念先于具体感性世界而存在,这就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理念,举例:

“勇敢”这个理念:抽象的勇敢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真实的勇敢,因为还没有体现于具体的行动,但是既有个别的具体的勇敢行动,就必有勇敢之所以为勇敢的道理。黑格尔认为这种理念于理是应该先就存在,尽管它在抽象状态还是不真实的。 一件艺术作品如果要表现一个英雄人物的勇敢,就必须通过事件和动作,塑造出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勇敢就是这件作品的理性内容,人物形象就是这个理性内容的感性呈现,这样达到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同意,就算是艺术作品,也就算是美。

5.俄国现实主义:美即生活

别林斯基:他对艺术和美的本质有两个不同的提法:一个提法接受了黑格尔的美的定义,艺术是“理念取了观照的形式,艺术美当然只有在满足了艺术的这个条件才能存在;另一个提法是从现实主义出发,认为诗是生活的表现,或是说的更好一点,就是生活本身。在诗的表现力,生活无论好坏,都同样没,因为它是真是的,哪里有真实,哪里就有诗。” 这里的诗泛指一切文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3x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