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与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3-12-02 17:2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防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与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大纲

一、国防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

1.外部形势: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但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2.内部形势: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动力与压力

二、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1.国防使命和任务将进一步拓展

2.国防体制将朝着“大国防”的方向不断完善

3.国防建设将实行全方位的军民融合

4.国防斗争行动将直接为战略目的服务

5.武装力量建设将更加注重质量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K02:国际安全环境总体有利

K03:国际安全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K04:新军事变革的意义

K05: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

K06: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

K07: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推动作用

K08: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构成的压力

K09:国防使命和任务新拓展的主要内容

K10:国防体制将朝着“大国防”的方向不断完善的主要表现

K11:国防建设将实行全方位的军民融合

K12:国防斗争行动将直接为战略目的服务

K13:武装力量建设将更加注重质量

重要信息:

I01:《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

I02:《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I03: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了各类救灾抢险工作 正文

一、国防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

国防和军队建设,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需求为首要任务,以适应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为首要前提。正确判断和把握安全形势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是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以及筹划与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依据。

1.外部形势: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但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1)国际安全环境总体有利

第一,国际战略力量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国单极企图受阻。美国战略扩张过度,频繁对外发动战争,导致国力、军力消耗巨大,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世界上的比重有所下降;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构想有悖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

俄罗斯重振大国加快。俄罗斯在普京等人的领导下,迅速扭转了苏联解体后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局面,政治权力重新收归中央政府控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经济实力已回归苏联解体前夕的水平,军事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综合实力的恢复速度远远超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预期。

欧盟一体化发展。欧盟自成立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6个国家扩展至现在的27个国家,人口合计达到4.5亿,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美国。除英国外,欧盟已基本建立统一的货币,实际上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一极,与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性矛盾难以消除。随着经济联盟、货币联盟、政治联盟、军事联盟的日益完善,未来的欧盟将在国际经济、政治、安全等各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展中国家实力增长。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其增长率长时间保持位于世界前列。因此,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一些区域性联盟,如东盟,以协商一致、循序渐进、平等互利、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主要方法,经过成员国之间的不断磨合,创立了区域一体化的小国协商模式,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亿人口,地域面积超过450万平方公里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个区域组织,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国际间各种力量对比过度失衡,世界就不安全,多种力量的相对平衡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的国际战略力量走向表明,多极化符合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在要求,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这将有利于世界和平。由于国家战略格局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地改变,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还要经历各国国际政治力量的消涨和国际形势的长期演变,这将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单极与多极、称霸与反称霸斗争仍将十分激烈。

第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亚太地区经济呈现迅猛发展趋势,尤其是东亚地区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并有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其发展势头。平等、多元、开放、互利的地区合作局面正在形成,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逐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进入了务实发展的新阶段;东盟近年来积极稳步地推进共同体建设,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促进该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推进。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在总体上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中国发扬亲善友邻、重建睦邻的历史传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合作、经济互利、文化交流等形式积极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以实际行动推动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中国本着公认的国际法规则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经过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已经同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境条约,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第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日益活跃的对外经济活动当中,积极开拓资源市场和销售市场,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矢志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代表和平、合作的国际政治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有声有色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2)国际安全环境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第一,西方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加大对中国的牵制和遏制力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随着中国的发

展与强大,西方反华势力唯恐霸权利益受到挑战,顽固地坚持冷战示威,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防范,牵制与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

政治方面: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格格不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反华势力把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矛头转向中国,企图搞垮社会主义的堡垒,不断从政治上加大打压力度,他们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旗号横加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促使中国改变政治制度。

经济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消费市场的扩大,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抱有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害怕中国经济发展强大后对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格局构成威胁。因此,他们不断地挑起经济摩擦,把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挂钩,近年来又把贸易逆差、货币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在经济上向中国施压的王牌。

军事方面:冷战结束后,欧洲大陆两极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亚洲的发展欣欣向荣。有的国家在军事战略上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力度,增加部署在亚太地区的作战力量,加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进一步扩大军事优势,目的在于力保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和控制权。

文化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注重在文化上进行扩张,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推广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非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大加指责,利用一些非政府组织,向中国的经济、司法和教育等重要领域进行渗透,企图从中国内部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一场针对中国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在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外衣下进行,文化渗透对中国的威胁将长期存在。

第二,特殊地缘环境导致安全形势的复杂多变。

中国是一个陆海大国,边防、海防任务非常重。陆地疆域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上边界线长2.28万多公里,管辖海域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大陆海岸长达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1.4万多公里;邻国众多,周边形势复杂。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8国海域相连,按照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观点,接壤的邻国越多,其周边环境越不利;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政治战略区交汇处,与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处于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舞台,欧亚大陆的东部,是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强调的边缘地带。从近代开始,这个地带一直是外国列强角逐的主要方向之一。冷战时期,中国一直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制衡的对象;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仍然是大国利益的重叠交汇之处,存在诸多地缘战略利益的竞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将对中国的安全形势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国内分裂势力活动危害国家统一。

“台独”、“宪政改造”、“法理独立”、“务实外交”以及“藏独”和“东突”分裂势力与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

义、分裂主义等“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等,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大,其中非传统安全问题(经济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日益凸显。

目前美国的金融、贸易系统已完全实现网络化,60%以上的美国企业已进入因特网,国防部的电信需求95%以上是由商业网络提供。据统计,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网络系统每天要受到60-80次侵袭,每年美国因受网络攻击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全世界有相当多个“黑客”网站,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病毒攻击能力。

国内和国际因素关联性增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的安全环境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2.内部形势: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动力与压力

新军事变革,是迄今军事发展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变革。这场变革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现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主旋律,构成了人类社会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提供了动力,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1)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新军事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变革,军事信息化就是这场变革的本质,建立信息时代的军事体系,是这场变革的显著标志和最终目标。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特征主要有:第一,着力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第二,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改革军队组织体制;第三,运用信息化战争理论谋划军队的作战和建设;第四,加快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可概括为“两大转变”(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以及作战方式由“短兵相接”向“非接触精确打击转变”);第五,增强投入保障军事变革。

(2)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推动作用

世界新军事变革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标示了发展方向;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中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契机。

(3)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构成的压力

第一,国防科技发展亟待加强。目前,核心技术基础弱,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水平差。

第二,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亟待加快。

第三,组织体制改革亟待深化。重点在于:优化结构 ,理顺关系。

第四,军事理论亟待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8t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