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更新时间:2024-06-17 08: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简介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课程提要】

本课是对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教师标准》的解读,因此,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 ( 1 )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意义,并和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

( 2 )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从新时期教师需要履行的职责角度,理解教师需要强化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 3 )了解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

本课程立足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课程分三个部分解读教师专业标准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 1. 三个维度 2.13 个领域

3. 各个领域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 1. 对教师教育机构 2. 对学校 3. 对教师个人 4. 对公众

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不断建构 1. 与教育场景结合 2. 与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结合

本课程帮助教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认识教师专业性的新内容。 【课程特色】

作为解读性的讲座,本讲座有两个突出的特色:

(1) 将教师所处的场景与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起来。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个管理文件,它只是罗列要求,不可能将教师在学校中的问题与教师专业标准联系起来。通过讲授,标准、要求与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困惑联系了起来。

(2) 整体性与结构联系起来。教师专业标准是分维度、分领域设置的标准,整体和各个部分是什么关系?各个部分又是什么关系?各个标准背后有哪些思想支撑着提出这些标准?本讲座都一一作了回答。

专业标准是有结构的整体概念,课程在设计时,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重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

1. 为什么要教师要有专业标准?它和教师资格要求有什么不同? 2. 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有什么差异?

3. 以“我”为例,对照教师专业标准,“我”最近应该加强哪种教师专业能力? 4. 按照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帮助“我”解决我工作中遇到的哪些问题? 难点问题:

1. 教师专业标准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教师专业能力观? 2. 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有什么区别?

3. 对照教师专业标准,我们的师范教育课程有哪些不足之处?我们的教师培训又该怎样改进? 【学习要求】

学员在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知识点的解释,例如,重点问题 1 , 2 ,以及难点 2 ,对于这些问题,讲座中都有提及,可以根据教师的讲座加以总结即可。

第二类是将讲座的内容与自己联系起来,如重点 3,4 ,对于这些问题,讲座中提出了在工作中不断建构的思想,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员讨论,应该加强哪些能力和技能,如何实现。

除以上两类和讲座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外,还有拓展性的问题,例如难点 3 ,这些在讲座中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略有提及,需要学员借助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和概括。

课程学习指导

1

【课程简介】

把握教学及心理规律。分析了教师有效教学的两个心理规律,即认知和暗示。这同样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心理基础,也是获得职业自信的专业基础。

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王天镪(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干训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庄志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林万新(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一部分:观察技能训练

【活动一】:观察:比较两张图片有几处不同

解读观察过程: 1.看图片——眼睛感知; 2.观察对象图片——客观事物; 3.对图片进行比较——观察目的。

结论:与随便看看,随便听听不同,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一、观察及观察能力的概念

衡量观察水平高低的概念,是观察能力。在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们观察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每个人观

2

察能力不一样。简称是观察力,也叫眼力。 知觉、感觉、感知:

这几个概念在认知层次上是有区别的:

感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个别特点,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硬度等; 知觉:知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形状、大小、远近等。

由于两者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相辅形成,无法割裂区分,因此统称为感知。这三个概念区别不大,三者经常互相借用。 观察技能:

由观察的定义可以引出观察技能的定义:观察技能定义:课堂观察技能是在课堂上教师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的一类知觉活动的行为方式。能力可以通过技能训练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技能训练得以提升。 【活动2】观察镜像钟表,说出正确的时间

镜像钟表的实验告诉我们:

要填出钟表的正确时间,必须要把看到的表象在头脑里做一次空间的翻转;证明了观察活动除了有观察的目的,有感官参与,还离不开思维活动;证明了观察技能是心智技能的操作活动;证明了观察技能训练是心智技能的训练。 (一)观察技能要素

在课堂上视觉感知、听觉感知、需求判断(思维判断)、策略调整(行为反应)构成完;整的观察技能;这四项就构成了观察技能的要素:视觉感知(承担90%的观察任务);听觉感知;需求判断;策略调整。 (二)观察技能的要素

每个观察要素的功能,首先是视觉感知的功能,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看行为可以了解课堂的纪律,看表情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看表情、看举手可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1.听觉的观察功能,通过听复述能够了解学生的技巧。听解释、听翻译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听解释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把这概念重新复述一遍,这就是能够看到他的理解程度。听解答能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如果是学生解决新问题,听他对新问题的回答和见解,能够掌握学生的知识迁移情况。听应答、解答能够了解学生有没有创新的建议。听语气、听口气,可以了解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的认同情况。

2.需求判断的功能,需求判断刚才我们谈的是思维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的思维判断则属于类知觉判断,什么叫类知觉判断?马路上一辆汽车迎面疾驰而来,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反应马上跳一边,找个安全的地方站住,这种类似本能的思维方式就是类知觉的判断。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纪律来判断学生情绪对讲课满意不满意,通过学生的表情、通过学生的行为能够判断他的接受状况。如果学生接受的比较好,他会有一种满足的表情。通过回答问题的语言,可以判断学生掌握情况。通过语气判断,能够了解学生的心态,说话的语气。在课堂上有时候可以听老师讲一个问题,他明白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语气发出。

3.策略调整功能,策略就是方法,它是一种成套的方法,或者叫做大方法.策略调整是一种变换,变换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技能,达到有效教学,变换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通过策略我们可以调整改变学生注意状态,改变学生纪律行为,改变学生的接受状态。当学生没听明白,我换一种讲述方式,让他听明白,可以改变他的接受状态,还可以改变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学习困了以后他会产生一种焦躁的情绪,这样调整以后课堂气氛可以获得改善。 (三)观察技能的类型

划分观察的类型有几个条件,一个根据观察要素以及其他教学手段、参与程度的不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还有一个根据我们观察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观察技能分出几个不同的类型:

根据观察要素以及其它教学手段参与程度的不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观察的目的:把观察技能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探询观察;随机观察;验证观察 1.观察技能的类型——探询观察 (1)探询观察主要指课前的候课观察 (2)观察什么?

(3)观察纪律、观察精神状态、观察学习用品准备。

3

(4)参与要素:主要是视觉感知。 2.观察技能的类型——随机观察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是随机出现的,因此观察也是随机的,所以叫随机观察。是最主要的、最常用的观察类型。用于课上知识接受阶段。观察的内容包括: 视觉感知表情变化; 视觉感知行为动作; 视觉感知参与程度; 听觉感知心态变化;

?

观察技能的类型——验证观察

在每个新知识点讲授之后,我们都要了解学生们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这时的观察属于验证观察。观察什么?——了解学生的内化程度。参与要素:视觉、听觉、+其它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提问、板演、课堂练习等+需求判断+策略调整。 二、观察技能训练

【活动三】当你跟一个人谈话时,他一边说话一边揉鼻子,这是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心理状态分类: 学习态度 学习风格 课堂气氛 课堂情绪

(一)学习态度的观察

什么是学习态度?态度: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习得:通过训练获得;内部状态: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包括两个方面:学习时的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态度。 1.学习态度的观察1——观察注意力

注意力状态的决定因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授课方式的吸引力。 观察注意力要区分两个方面的表现: 注意力良好的外在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

2.学习态度的观察2——认知态度 认知态度也叫认知状态指对知识的接受状态

知识接受状态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认同和内化时的外在表现。 认同:同意、认可; 内化:同化、顺应的过程 认知态度的观察分五个维度: 1.认同的外在表现;

2.不认同——反对、拒绝的表现; 3.认同困难——知识接受不良的表现; 4.内化顺利的表现; 5.内化困难的表现;

知识的接受状态和注意力都是学习态度,都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倾向,而兴趣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吸引力密切相关。知识接受状态的核心是认同,影响认同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讲授是否得法。内化过程是典型的思维过程,不属于学习态度,但是在内化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态度密切相关。内化程度如何决定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风格的观察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指不同的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感知通道不同。不同的人认知事物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在获取知识方面中小学课堂上主要感知器官是听觉、视觉、触觉;学习风格分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触觉型也有人称为动觉型或动触型; 1.学习风格观察1——视觉型学生的观察 视觉型学生:习惯于从视觉获取知识信息。 课堂表现:

对文字、图片、图形、图像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能通过阅读,就能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上课时,一般只注意教师讲授的观点与自己理解有无出入。能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显得轻松,游刃有余。对教师重复琐碎的讲解,则显得有点不耐烦、懈怠,有时干脆做一些其它的事情。

4

学习风格观察2——听觉型学生的观察

听觉型学生: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 课堂表现:

知识获得主要需要听教师耐心的讲解。全神贯注,稍稍显紧张;能积极回答问题,很少质疑;课堂上守纪律,但不太活跃。 学习风格观察3——触觉型学生的观察

触觉型学生:对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课堂表现:

坐不住,小动作多;通过做操作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活动、实验操作、文体课活跃、积极;合作学习有创意。

学习风格体现了学生对不同形态的知识信息感知的灵敏性不同——教学应该:精讲、多练、多直观。世界上不存在单一认知类型的人,一般的人只是某一项或两项认知稍占优势,两项优势强的人属于复合风格——视听型、视动型等。 (三)课堂气氛的观察

课堂气氛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学水平的一种群体性反映,反映了多数学生的情感态度 课堂气氛特点:

学习气氛是一种群体性情感反映,能影响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存在两种状态:气氛良好;气氛沉闷;气氛可以转化,向良好转化的因素是活跃;如果处置不当,气氛可以恶化——考验老师的智慧和应答水平。多数学生的态度可以酿成某种状态的课堂气氛,所以要维持良好的气氛,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表现。 (四)课堂情绪的观察

课堂情绪是学生感受教师教学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外显特点的群体性心理反应状态 课堂情绪特点:

情绪影响对知识的接受态度;影响对教师指导的接受程度,是学生心态最直接的反映。情绪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行为动作;教师要对课堂情绪保持警觉。情绪能够“传染”,教师进入教室要带着好的心情。课堂情绪有三种体现: 1.积极的课堂情绪 2.消极的课堂情绪 3.群体性焦虑

课堂气氛、课堂情绪反映的是课堂总体学习状况,都反映了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影响到课堂气氛和情绪。课堂气氛对课堂情绪有化解或者激化的作用。课堂气氛能够感受,课堂情绪可以观察。 三、提高课堂观察能力的方法 【活动】判断!哪根线长?

眼见不一定为实——会产生错误判断;课堂观察有时也会产生误判。课堂观察所以会产生误判,是因为:1.观察判断是主观感受的结果;2.受到先前认识经验的干扰;3.缺乏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经验。

1.多与学生交流,在交流、揣摩中增长观察经验。因为心理活动与行为、表情有对应的关系。 2.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更深刻地理解学生——问题要正面,语言要中性。

“如果你喜欢老师的讲课,你又不想说出来,你怎样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了解认知良好的外显行为;“如果你觉得老师讲课很乏味,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认知不良的外显行为;“你觉得在课上安排几次合作学习比较合适?”——了解那哪些学生属于触觉型学生。

3.锻炼倾听能力。群体性的声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能反映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的态度、情绪的变化。提高耳朵的感知能力:练习闭目感知声音;练习从后面感知声音;练习从嘈杂中寻找某个声音。

观察是心灵的透镜;形成敏锐的知觉能力;准确的思维判断能力;机智的教学应变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支架技能训练

5

一、学习支架的概念

学习支架建构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请各位老师谈谈你对学习支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认为支架对教学能够为教师带来什么帮助?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支架”,就如建房子一样,房子要往高处建,那必须搭一个脚手架。其实“支架”最早在英文中被称为“脚手架”,就是脚手架的意思。那么在建筑一栋大楼的时候,肯定要搭脚手架!不然没办法住,那搭建脚手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A的这种方式,从底下一层就开始建,第二层,第二种方式是是从半中间开始,我们现在的楼层特高,几十层楼,30、40层楼,从地面开始建,应该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请各位老师判断一下,A与B搭建脚手架的方式,哪种比较合理? (一)学习支架

总而言之,在学习课堂教育活动中,防治所有的教师的言语行为,示范行为,老师的教学活动,只要对学生有帮助,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能够挖掘他们的潜力。所有的这些帮助,都可以叫做学习支架。

科学具体来讲,学习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且在他们努力增长的时候,撤取帮助。另外Enter未来教育培训模范中,也明确指出支架的含义。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机构。它是一个系统,可以用来帮助他们支持和组织调查或者探究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学习支架建构技能

是指老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提供帮助。并且在提高适时测取学习支架的这一类的教学行为,我们都可以把他叫做学习支架的建构技能,这个技能由很多种技能综合而成。

二、学习支架的功能与特点 (一)学习支架的功能

1.支架对学生学习知识储备的调节功能。

即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调节功能,学生肯定有储备的知识,学生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学习的体验来储备构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非随时都能够用上,只有在老师提供学习支架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调节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好用,如何去提高效应,所以学习支架,第一种功能就是具备调节知识储备的功能,调整学生的知识储备。 2.引导功能。

学习支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引导他向潜在的水平发展。从最近发展区到达他潜在的一个发展水平。这其实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功能。

学习能力很重要。因为学习不是灌输一种东西。所以学习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这种探索。此时我们提供了支架,最终要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支架,自己去寻求支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学习支架,达到自我去学习的这种目的。 (二)学习支架的特点

1.学习支架使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更为有经验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在经历同伴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与自己的思维形成对比。 3.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知道学生什么时候需要。 三、学习支架建构环节与要素 (一)学习支架的建构环节

学习支架的构成,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支架的建构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搭建学习支架,进入情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二)学习支架的建构要素

作为老师要掌握的建构技能,怎么去搭建支架的技能,包括五个要素: 1.确定学生的水平。

如果没有学生水平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最近发展区在哪,所以确定学生的水平。 2.适时提供支架,完成后指导学生学习。

此时强调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应适时、适当。所谓适时的度该如何把握: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呈现出一种冥思的状态,此时教师即课为学生提供支架了。其次,当学生处先疑义的时候,此时,老师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支架。再次,观察学生的目光。如果学生的目光已经出现犹疑状态,目标转移了,此时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支架。 3.指导学生学习

即给学生一个策略,给学生一个方法。而且方法要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改变决策。 4.提高层次

指引导教师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此时不仅要联系学生的学习背景,指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纪事成长,及时的鼓励。 5.进行强化

强化不仅要及时,而且应更加客观。

6

(三)支架的类型 1.情境性支架

类似与我们所提倡的情景教学,在教学里创造一定教学情景。提供情景支架要注意:依据教材的内容和难度来提供。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提供为情景支架。情境性支架包括:导入式情境支架、递进性的情景支架、创设随即的情景等。 2.问题性支架

各类各样的问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自立能力的问题,都可以叫问题性的之间。 3.实验性支架

实验性支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释放性的支架。

除此之外,还包括信息性支架、知识性支架、程序性支架、策略性支架、训练性支架、图表支架、如我们教学中运用到得教学图、概念图、思维图等。 四、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施 (一)选择支架的依据

首先,学生与课程的要求。只有当学生与课程均有要求的时候,老师适时地设计支架才能够起到作用。其次,要确定一个共享的目标,共享目标是可以调动学生集体合作的一个纽带,可以利用共享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当老师跟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变得更为有兴趣。 (二)学习支架实施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多元性原则 5.逐退性原则

(三)学习支架的实施策略

1.在设计学习支架的时候应考虑用什么方式呈现,什么样方式学生才能够接受,感兴趣。 2.应具有兴趣的调控。支架的提供,要能够控制得住,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控制得回来。 3.肢体语言的调控策略。

4.媒体的策略。媒体是不是越多越好,不一定,媒体也必须要有调控,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哪一些感兴趣,哪一些需求要做一定的了解,不是把所有的资源放上去,就叫做多媒体。

5.淡出策略。与渐退一样,是慢慢退出的一个过程。

6.情感策略。我们应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现在我们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非常有感受,就是有些时候,学生他爱不爱学习,其实跟老师非常有关系,他认为这个老师值得信任,值得信赖,那么他的这个学习态度相对来讲也会比较积极,所以这个情感策略,不仅仅是跟老师之间的关系,跟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结束技能训练

我们将课堂教学的结尾叫作结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结束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但从本质上看,他是本堂课的一个总结升华和延伸,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准备。 一、结束技能概述

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关键

结束时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全部内容,把教学内容完全搞通弄懂。因此在结束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所学知识,对重点、关键问题进行深化和升华,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表明: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了发散期之后进入反弹期。教师应抓住注意力的反弹期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及时回顾所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6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4倍。 2.前后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一个整体,前后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认知的结构之中,即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对后面的课有个交待或对后续的学习有个指导,使上下课时之间上下勾连、前延后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谁先来回答下氧化还原的实质是什么?

7

学生:??

[板书]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规律。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四种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规律回去思考一下这些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点评】通过布置课后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与先前学习的四种化学反应联系在了一起,使新知识纳入的原有知识体系之中。

结束时,要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拓展,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要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课例】

教师:今天我们的课就要介绍到这儿。关于秦始皇的功过,关于秦朝的历史,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解开的疑问。没有关系我们下去可以更加丰富的去查询资料。 ??

好,我们课后来做好这样几件事。搜集报刊杂志,网络中有关秦始皇评价的文章,制作一份资料档案或写一篇关于秦始皇功过评价的小论文。这两个任务可以任选其一,同学们准备的越充分,我们下一节课挑战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 课堂是有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突出重点往往紧扣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束时把知识与现象、实践联系起来,把书本上的知识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拓展,就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会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 好的结束,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4.获得反馈,巩固学习

通过提问、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既是教师获得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所学知识的过程,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思维加工的程度,掌握学生思维的进程,通过调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个内容或一节课结束的时候,通过提问、练习或实践活动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获得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思维加工的程度,掌握学生思维的进程,通过调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

结束技能的核心是对新知识的深入加工,包括对新知识的浓缩提炼和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以实现知识系统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要点、明确结论。这是结束技能关键的要素。

同时教师在进入总结阶段的时候应明确表示,以唤起学生注意力,为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 教学结束时回顾思路与方法,恰当安排练习巩固应用适当拓展延伸也是十分必要的。 【课例】中学语文《项链》

师:我们把小说的情节进行了梳理、分析和鉴赏,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为了加深对作品主人公思想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我们再做一个续写结尾的练习,要求是:一要合乎情理;二话不要多。考虑三分钟。 (三分钟后)请同学们朗读续写的结尾 同学们看,哪个结尾更好?

为什么呢?是不是一不想叫主人公死,这么美丽的女子,死了多可惜!二是不想叫主人公变坏,变坏了我们心理也不是滋味。还是改邪归正了好。再说,主人公有痛改前非的可能。谁能说出这可能的根据来?

这问题提的好,我们暂不讨论,下节课继续讨论。现在,布置两道课外练习作文题目,任选一个,写在练习本上。 1.如果项链没有丢失 2.如果项链不是赝品 (一)提供心理准备

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教学已经进入总结阶段,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教师往往通过语言直接向学生说明总结阶段的到来,并告知通过什么方式总结。 (二)概括要点,明确结论

概括要点就是指从新知识中筛选出对形成完整学科知识结构至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解决问题时经常应用的重要信息。用简约、强调的语言加以概括,以突出重点、便于记忆。

明确结论虽然也包含着强调重点、淡化过程的含意,但它更是指用肯定的语言揭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给出明确的结论。 (三)回顾思路与方法

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全面再现全部过程,而是要求对思路与方法做出学生能够理解和便于接受的简明的概括,抓住重点和关键,每次突出一两个

8

问题,以利于掌握迁移和运用。 (四)组织练习、巩固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可使学生及时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运用新知识,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巩固和深化。组织练习,使学生通过边练习、边总结的过程,巩固运用知识和归纳整理知识,促进新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织练习应该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明确目的是指练习的内容紧密围绕重点和关键少而精的安排,教师要结合每一个问题对照新知识的重点或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切实实现理解知识要点和重要结论。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对结论条件的讨论评价,使学习拓宽、引伸和提高。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知识的价值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等,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四、结束技能的类型 (一)认知型结束 1.总结归纳

教学结束时,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用准确简练、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进行最后概括,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总结归纳式结束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可以收到言简意赅、明晰爽朗的效果,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2.分析对比

分析对比是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把教学中容易混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区分和对比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这种结束方式,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法,它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探异,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3.前后照应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运用照应式结束,不仅要回答、照应前边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4.巩固练习

是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书面练习、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使结束阶段成为教学全过程的高潮。 首要的功能是落实教学目标规定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

可以先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简明的概括与巩固,也可以有序地给出若干练习,有针对性地使练习内容对应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边练习,边归纳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二)开放型结束 1.悬念存疑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运用悬念式结束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以疑促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束。 要使设置的悬念能有机的联系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问题激趣

问题激趣式结束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激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结束技能的应用策略 (一)水到渠成、自然妥贴

教学结束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要的教学行为。

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贴,避免生拉硬套的结课,避免太早或太晚结课。 结束的时间与导入的时间大体相仿,一般约3—5分钟。 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

结束时,要按时下课,注意不要拖堂,否则学生失去了耐心,设计得再好的结束也不愿听。 (二)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结束语要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9

要注意前后联系、首尾照应。使结束好似一条金线,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结束过程与导入过程首尾呼应,前后一致,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回答,就应该在结束时讨论,使之明确。切忌乱设悬念,搅乱学生的思维。 (三)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教学结束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结束的语言不可冗长,拖泥带水,要少而精,高度浓缩、概括性极强。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

总结归纳部分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结束的过程在一节课中所占时间较短,因此要求归纳总结简明扼要。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黑板上的大小标题,而是对重点、要点的升华。 (四)内外沟通、立意开拓

结束时对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把课内外沟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里去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开拓,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 结束既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导,也成为课外学习的指导,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推动力。 六、应用结束技能要注意的问题 (一)忌虎头蛇尾

要避免上课上到哪儿算哪儿,临近结束,看到时间不多了,就紧急刹车,马上结课,草率收尾。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让人回味。因为结课仓促,致使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

由于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留给结束的时间过多,结束就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课堂黯然失色。 (二)忌淡而无味

平淡无奇的结课,达不到启发思维、回味无穷的境界,很容易使学生在平淡中淡忘所学的内容。结课耍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而不能成为催眠剂。

教师要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语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忌前后矛盾

包括:结束与导入提出的问题相矛盾.结束与讲授内容相矛盾,教师所表达的观点与教材观点相矛盾等。

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避免在结课时出现前后矛盾。结束时前后矛盾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四)忌延时拖堂

讲解知识,对某些重点的阐述允许必要的重复,允许不厌其烦,甚至过于追求精练

结束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疲劳,如果拖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拖堂,甚至怨恨教师拖堂。拖堂是不符合学生心理的,会造成学生思维惰性、心理疲劳等消极影响。结束时绝不要拖泥带水,费力不讨好,干净利落。

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提问?讲解?媒体运用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 周静(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师训处,主任) 郭友(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提问技能训练 一、提问技能的定义 (一)提问技能的定义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应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提问技能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一种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心智技能包括: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类型的问题,并能够在课堂中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回答问题的对象和方式,能够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反馈和引导。

动作技能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的语气、表情、停顿、手势、走动等行为。

提问技能也是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它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大量整合于导入、观察、讲解、结束等教学技能的设计与实施之中。 (二)提问技能的功能 1.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促进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 2.反馈调控 3.巩固强化

10

4.激励参与

2001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原来分类法的六个维度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变化成用动词来进行分类,这也与我们教学目标设定时要用行为动词相一致。

请各位老师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这些认知过程是彼此协调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数真实的学习任务需要若干认知过程协调运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的类型,但是主要按照提问对学生思维促进的方面,认知层次的类型把它分为六个类型: 1.记忆性提问 2.理解性提问 3.应用型提问 4.分析性提问 5.评价性提问 6.创造性提问

同时,这些提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又可以它划分为是低级认知层次的问题和高级认知层次的问题。具体划分的标准是根据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涉及到思维的深度,以及是否能够产生出新的内容来划分的。如:前面的三个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都是把原有知识应用进来,回答正确就可以了,答案通常也只是一个正确或者一个不正确,所以我们把这三类问题归为低级认知层次。

高级认知层次,分析性、评价性、创造性,这三个提出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内心的冲突,通常它的答案也不只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评价创造,学生写出的作文肯定是各不相同,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认识可能也各不一样。涉及到认知层次的问题,它的答案不只是一个正确的答案,通常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同时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的时候,也是要根据提问的意图,然后判断答案是不是有道理,而不是答案是否正确,根据这个把三个问题归为高级认知层次,高级认知层次更能够促进学生这种思维发展。

【报道一则】1月24日13时,解放路大岗头村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当地的居民和他的女儿被一辆自南向北行驶的一辆三菱警用车撞上了,二人送医院抢救后无效死亡。

针对这一个报道,如何来提出六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呢?让大家提一个属于记忆性的问题,提什么问题呢?什么时间发生了这件事,还有对它其中的人物进行提问,谁被撞死了等等这些问题,属于记忆层次的。如果要大家提出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怎么提?那个交通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对当时的情景有一定的描述然后说出对它的看法。

大家来分析下面这几个练习,都属于什么类型的提问。

1.近一百年以来,本学科领域有哪些重大发明和发现,是属于什么类型的?2.请对其中一项进行具体说明,就要理解了,要对它进行描述理解。 3.这些重大发明和发现中,有哪一项对人类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最后一个你认为哪一项最不该发展,为什么? 三、提问技能的要素

提问技能的要素,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所必须具备的主要的成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提问,都要包含这些要素,才能够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技能的要素我们可以归纳为六个要素:核心问题,问题链,提问措词,停顿节奏,合理分配,探寻反馈。这六个要素就是按照我们从课前准备到最后课后结束,整个这个过程提问所包含的体现主要的内容。 (一)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一节课每个教学目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主线,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两个或者三个,每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来设计核心问题,就确定这个核心问题?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第一个确定教学目标的认知层次,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设计到不同的认知层次,第二个根据你对目标认知层次的确定,来分析教学内容;第三个分析教学内容以后,来确定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1.确定教学目标的认知层次

以小学科学《节约用水》为例,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水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用处(内容1),了解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缺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水污染的危害。(内容2)

2.知道一些节约用水的生活常识(内容3),并在生活中积极利用。

现在以一个小学科学节约用水一堂课为例,举出它其中的两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知道水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其设为内容一,了解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缺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水污染的危害,把它设为第二个内容。知道一些节约用水的生活常识,这是第三个内容,并在生活中积极利用。

11

2.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认知层次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选择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逆向设计过程法:

首先确定期望的结果——你希望学生知道、理解和能够做什么(目标认知层次的具体化) 其次,确定哪些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 最后,据此计划学习内容和教学。

我们可以确定出这个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根据刚才一系列的分析,针对这个教学目标我要解决哪个核心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可以把我们刚才的分析,用这个表来给它表示出来:

3.确定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因此,教师要考虑对于每个目标,不同程度的学生该怎样来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来实现?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些教学活动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哪个层次的认知思维?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师要确定每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设计每个核心问题之前,要问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解决什么教学问题?” 4.确定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12

(二)问题链

所谓的问题链其实是和核心问题密切相关的,就是要根据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问题。使所有的问题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不同的认知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逐步达成对核心问题的共识。设计问题链的步骤是这样的: 1.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与核心问题密切相关,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问题,使所有问题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不同的认知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逐步达成对核心问题的共识。

设计问题链的步骤: (1)分析核心问题 (2)设计问题 设计方法: 方法一:

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分析,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问题中的障碍设计相应的问题。 方法二:

问题连续体现教学设计工具。如果核心问题是具有上下位关系的知识内容可采用问题连续体教学设计工具”设计问题链。 (三)提问措词

提问措词就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的言语应用,大家想象我们在提问的时候怎么提?包括引导语、提问用词、具体问题的表述。 (四)停顿、节奏

提出问题以后,应该等待一些时间,一般等待多长时间呢?其实停顿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再一个是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等待时间,在这个等待时间里观察,在这个时间里其实教师最好不要去讨论,或者是给启发性的问题,或者重复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就静静的等待,等待三到五秒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也取决于问题的难易。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研究者就研究发现,如果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三至七秒,学生会有更长的回答,回答我不知道的次数就减少了。还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回答中来,而且纪律情况也得到改善了,所以这个非常重要。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也一定要等待一会儿,不要他一回答完立马给他反馈。 语速,大家要根据提问的类型,以及学生的年龄层次来决定提问的速度到底是快还是慢。另外高级认知层次的问题不仅要提的慢一些,而且还要有一个更长的等待。

(五)合理分配

这个合理分配就是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回答问题的活动中来,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全体学生中分配,可能每个班都会有这种现象,有的学生特积极、特主动,爱回答问题,可能教师无意识中就叫这些学生,但是这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的一个问题,要给所有的学生同样的机会。 1.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

为了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从举手的学生中选择回答问题者,可以了解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提问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判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进一步学习

要建立一种课堂规范,指出每个学生都应当具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重要的。要向学生明确提问的目标对象是全体班级学生,以此促进所有人都进行思考

13

2.教师的位置

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问题的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里走动,每隔几分钟就站在一个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让没有坐在教师视野中心位置的学生进入到教师的中心视野。

还可根据教学情况,走近发言的学生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的关注,激发学生参加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六)探寻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不够全面或准确,甚至有错误,教师要通过探询了解学生的思路,补充或纠正,将学习引向深入;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地介入,了解讨论情况,引导讨论方向,保持学习顺利进行。

反馈探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答案,而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师生交流的极好机会。在交流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促进了师生感情,教师还能及时反馈信息。 给学生恰当的帮助:

学生回答问题大体要经过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自我默答,说出答案四个步骤。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判断学生是在那个步骤上出了问题,并给与恰当的口头启发。 对于不正确回答的反馈 对于不完整回答的反馈 对于正确回答的反馈 悬置问题 恰当地应用表扬 四、设计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最好的载体是情境,新课程大力提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物理的学习理念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地理的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问题设置成一些悬念性的问题,有矛盾性的问题,创造一个情景,这样学生回答起问题的时候,就非常有积极性,而且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循序渐进,难易适度

提问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

教师创设的问题难度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根据目标分析,核心问题的确定,根据这些过程,我们就可以探讨出,一直在应用的策略,就是设计问题,一定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另外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为依据,另外教师创设问题的难度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个区域,这样才能够促进它的思维。另外问题的量要适度,这个量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容量,数量就是一堂课提多少问题,如果问题太多,那变成满堂灌是不合适的。容量是指教师提出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的价值,要把握适当的教学时机,提出带有分析、评价,创新型的问题,更多地吸引学生进行思考。 五、提出问题的策略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在课堂上问得好,才能像抛砖引玉一样,引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纠错”

教师的“纠错”行为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每个教师都能够碰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在课堂提问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话”是提问的延伸,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14

2.将提问和对话相结合

对话可分为主题性对话和随机性对话,主题性对话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对某一主题开展对话和讨论;而随机性对话就是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在教学进程中随机地抓住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对话。

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和挖掘对话的时机和话题,开展积极的对话,这种随机性对话实际上是对话的课堂中对话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话,通常,开放性的问题,涉及高级思维过程的问题容易和学生形成对话,尤其是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的时候,引导学生和教师对话。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四)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直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属于叙述性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时,常用直问法。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如:“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已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2.曲问

“曲问”也叫“迂回提问”,就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角度,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让思维拐个弯。它问在此而意在彼,是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回答,这种提问有助于澄清概念和规律,疏通思路。

如,在《清平乐村居》一文中,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3.反问

反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反问具有诱导性和隐涵性,反问是对学生言论行为的前提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诱导提问

诱导提问是教师的问题含有诱导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获得问题答案。诱引的方式可以是引起好奇,诱发兴趣;或设疑引导,诱发思考;或巧设情景,诱发想象和创造;或诱发情感,陶冶心灵;或提供思路、暗示结论,或者进行比喻、类比,诱导学生按正确的方向进行思维。 5.追问

追问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一步的引深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追问的策略。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教师也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 恰当地设计追问的问题和把握追问的时机。

于闪光点处追问,发现学生的回答有思考的独特视角,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为什么这样想。 于深入点处追问,发现学生的回答有待深入的很好的想法或视角,可以继续追寻问题答案。

于欠思处追问,学生由于这种或者那种原因,在思考问题时,借鉴别人的较多,缺乏自己的见解,可以继续进行启发提问。 于歧义处追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的歧义,巧妙地引发他们之间的争论,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 第二部分:讲解技能训练

【活动讨论一】在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形式下,课堂讲解技能是否仍需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请说明你的理由。

施良方在《学习论》中介绍“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时指出:多年来,人们往往把接受学习和讲解教学作为批评的对象,甚至作为“旧教育传统的残余”,但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它们仍然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奥苏贝尔反复强调,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讨论活动二】请考虑,对于下面摆火柴游戏的解题过程如何讲解?要求:只移动一根火柴使算式成立。

15

【思考】

1.对于摆火柴这道试题如何解,你能用三种不同的讲解方法吗? 2.请你对以上几位老师的讲解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给予评价。 如果我是教师,认为应该怎样讲? 如果我是学生,认为应该怎样讲? 如果我是评价人员,认为应该怎样讲? 一、讲解技能的概念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讲解技能的特点

1.讲解不同于“讲授”和“讲述”,重在“解”,是运用叙述、描述、解释、说明、分析、归纳、演绎等方式,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现象、发展变化,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2.讲解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是对教学内容的解释说明,讲清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的认识,澄清学生的认识。

3.教师通过语言直观和逻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想象、联想,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思维的方法。

4.传递教学情感。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互相用语言、表情、手势等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表达师生的情感,加强师生之间感情的联系。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讲解的类型既与知识类型有关又与学生的认知有关。我们经常说“隔行如隔山”,以说明不同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差异。在知识类型上各学科之间到底存在哪些差异,我们用画“约哈里窗户”活动进行探究。

我们将知识划分为以下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活动】讲自己的故事 在故事中请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你每天上班是如何从家到学校的?(叙述步行、骑车、乘车、开车的经过)

16

2.从你家到学校沿途有哪些优美的景色?(请详细地描述一两处) 3.你为什么步行、骑车、乘车或开车上班?(请解释说明你的理由) 4.为了使别人更好地理解,你需要强调什么?(因为‥‥‥所以) 【活动】语文《最后一课》(片断)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活动4】

在您所教的学科里有哪些概念性知识,应该如何讲解?比如,对“教师”这个概念如何讲解。 (1)归纳法

提供事实——分析事实——综合概括——巩固应用——分化泛化 (2)演绎法

提出概念——分析概念——举例论证——巩固应用——分化泛化 (3)类比法

选择简单概念——分析简单概念——类比复杂概念——巩固应用——分化泛化 四、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第三部分:媒体运用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媒体运用技能

媒体运用技能是教师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动画、声音等进行教学的教学行为方式

媒体运用技能的作用包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示规范的操作,指导观察。同时能够激发兴趣集中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媒体构成的要素 1.根据内容选择媒体

多媒体在老师的日常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选择媒体成为困扰各位老师的一个问题。在此处,给老师们提供一些选择的原则,指导各位老师更好地操作:

(1)分析媒体特征

可以根据媒体的特征来考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用什么媒体比较好。此处,我们可以从它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来考虑媒体的不同特征。

表现力:是在课堂环境下,超越时空,它所具有的表现程度。

重现力:比如说时间已经过去了,它能够再现,什么的重现力最好?教材、书本?大家肯定能够想出来,教材,书本。 接触面:运用媒体的时候,多少群体能够看到。 受控性:课堂上操作的便捷程度。 (2)教学条件

17

(3)学生认知条件 (4)遵循最简化原则 2.出示媒体,把握时机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出示教学媒体;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媒体运用;讲求出示的操作要领。 3.正确演示、提供示范

演示操作正确、流畅;演示指导语准确、简洁。 4.指导观察、教给方法

【案例】案例:小学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见视频)

模拟的媒体引导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支持学生进行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 注意模型和动画的运用。

抽象的媒体引导形成概念,支持学生对概念、规律、观点的概括。 三、媒体运用技能的类型 1.实物、模型演示 2.多媒体课件演示 3.小组活动中运用教学媒体 四、媒体运用技能的训练 1.媒体运用技能的微格训练; 2.与讲解技能结合的微格训练; 3.课前说课:重点针对媒体选择和运用

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 杨宣(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教师,讲师) 王凤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训练

请各位老师先听一个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如何设计它的第一个场景? 【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商人进了高利贷一大笔钱,这个高利贷的人又老又丑,但他却早已对商人美丽妙龄女儿垂涎三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易,他说只要让他得到商人的女儿就可以取消债务。商人和他的女儿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他们当时正站在高利贷后花园一条有黑白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狡猾的高利贷说,让上帝的旨意来决定这件事情。他说他想把这颗黑色和白色的卵石放进一个空袋里,让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如果她拿出的是黑色的卵石,她将嫁给高利贷,她父亲的债务也会被取消。如果她拿出的是白色鹅卵石,她可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债务也将被取消,但是如果她拒绝拿出鹅卵石,她父亲将会被关进监狱,她也会开始挨饿,商人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高利贷弯腰拾起了两颗鹅卵石,眼尖的少女吃惊的发现他拾起了两颗黑色的鹅卵石,并把它们放进了钱袋,接着高利贷要求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决定了她和她父亲命运的鹅卵石,少女将手伸进了钱袋,并拿出了一颗鹅卵石,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看上这颗石头一眼,他就不小心把它弄丢在地上,由于地上到处是黑白鹅卵石,所以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刚才掉在地上的鹅卵石了。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

18

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例如: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已知a+1/a=1,求a2+1/a2的值。 生:a2+1/a2=(a+1/a)2-2=-1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例如:《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19

(录像引入: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 师: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略。)

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师: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师: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板书课题: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 (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 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板书课题)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20

4.不做武断评论

对学生的回答一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不做武断的评论,安排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加以肯定,然后安排时间在课下与该生个别讨论,在下一次课上给出讨论结果,若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可由学生来详细阐述他的方法。这种强化对该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态度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二)意图明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或活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使学生知道强化的是他的哪些特殊行为,保证教师的强化意图被学生正确理解。 1.具体分析 2.明确强化的原因

说明强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受到赞赏和鼓励。简单笼统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能区分自己的反应和活动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错误的。在学生的反应中包含多种成分时,教师首先说明反应中各成分的性质,然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强化。 3.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强化意图绝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不一致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要同步发展,不能仅对少数几个学生。所以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能仅仅是一对一的形式,而应该将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结果及时地扩展到全班,使全体学生形成对当前问题的正确理解。

教师可以征求其他同学对该学生回答的态度,或将学生的正确回答鲜明得向全体学生重述一遍,然后进行正面强化。这是强化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学生个人了,而是对全班学生达到了正确认识状态的强化。 (四)把握时机 1.即时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通常是一些短小的问题,有时是全班学生的应答。在这一认识阶段,往往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连续的,并保持明确的认识方向。这时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也应该是短小的,简单明确的,而且是即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也应及时反馈强化。课堂练习应使学生当堂知道练习的结果,利用学生每人将练习写在投影片上的方法,及时对典型的问题和正确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进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的目的。对于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若时间拖长了,学生的关注点已脱离了作业中那些问题,作业发到手里顶多看看对错,不再进行认真思考了。 2.延时强化 四、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一)语言强化 1.理论基础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某种判断和态度,或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理解从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

?

具体形式

(1)短语

如:是的、好的、正确、对了、不错、做得好、好极了、噢、妙极了、哎呀真好、

你真行、超棒、佩服、帅、厉害、了不起、有见解、有进步、有思想,Goodjob,welldone,excellent,splendid,wonderful,great,quitegood。 (2)语句

如:做得对,继续努力。我们给他鼓励。讲得对,大胆些。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你学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我为你高兴。非常有意思。你进步的很快。看谁找的又对又快。你讲的意思对。同学们真聪明。补充的很好。他这个办法好。他分析的很好。这个问题提的棒。多好哇! (3)评语

教师在对学生的各种评语(如,期末评语)中,应撰写激励性评语。

如:某教师给班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离家那么远,可这学期没迟到过一次,这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可你做到了,体育成绩一开始没达标,经过刻苦锻炼,也达标了。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信,你试一试。你只要每天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改错,每天的事每天做完,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现在你太贪玩,长大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有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二)动作强化 1.理论基础

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无声语汇,教师的点头示意、微笑、期待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非语言行为,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言语行为的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

26

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

具体类型

(1)目光

通过目光可以传递多种信息:鼓励的目光、赞赏的目光、探询的目光、制止的目光。目光是最常用的强化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行为,通过目光就可以达到强化刺激的效果。 (2)手势

手势是很重要的非语言性强化物。手势的变化多、运用广泛、使用率高。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都可以用手势进行强化。如翘起拇指表示赞扬;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表示轻声;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强化作用。 (3)表情。

对于学生的行为,通过点头、摇头、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辅以相应的眼神,可以构成强化物。如:微笑。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许。 如:点头,摇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 如:惊奇。对学生出色的学习表示赞赏。 (4)接近

教师上身前倾聆听学生发言、走到学生中间、弯腰观看学生活动等,都可以产生强化作用。用躯体接近学生可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或演算习题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弯腰注视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学生回头看教师,教师可以回以微笑和鼓励的目光。这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鼓舞,产生极大的强化刺激作用。又如,有的同学在玩东西、做小动作或说小话,教师走到学生身旁,看一眼学生的手或眼睛,也会产生强化刺激作用,使学生停止小动作,把注意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5)接触

教师与学生的身体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握握手等动作,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强化刺激作用。被接触的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优越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或刚完成的行为会被强化,从而得到巩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强化方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效果很好,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该慎用。 (三)标志强化 1.理论基础

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标志、奖赏物,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强化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印象更深刻,激励的时效更长久。 2.具体形式

(1)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练习后,教师写上评语“好!”,用彩笔打勾;在作业上写评语、加盖印章图案(如:五星、小红花、红旗、优秀)等。 (2)实物奖励(如:邮票、五星、小红花、红旗)。

(3)制定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定期标出进步的幅度,激励学生努力奋进。 (4)象征性奖励(如戴博士帽、发奖杯等)。 (四)活动强化

理论基础:指教师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 (五)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1.外在强化

是指由于来自孩子/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举例,如果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会夸奖他,还可能会对他说:“你可以吃一块糖。”或是一些其它类似的话。就是说你给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2.内在强化

也被称做“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孩子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等等)。在通常的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奖励的刺激也会逐步由外部转向内部。所以教师在面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时,会逐步(或很快)地减少外在强化,因为他们觉得有些行为会得到学生的自我奖励。 (六)正强化和负强化 1.基本理论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

具体形式

(1)小组强化

27

(2)定向强化

五、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

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地基本保证。 (二)提供机会、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 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反应做出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这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他的哪些行为。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四)及时有效 1.及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即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 2.恰当、可靠

在采用动作强化时,要注意走动和接触学生的频率,不能过分频繁,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反感;采用标志强化时,标记的种类不宜太多,色彩不要过于斑斓,否则搞得学生眼花缭乱,重点不突出,达不到强化的目的。 3.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对短小、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应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些抽象、复杂问题的解答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则应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以使强化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1.区别 2.变化 3.多维

(六)促进内在强化 (七)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于认识性的反应错误,教师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埋怨学生笨,将自己对教学不成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所以,对于学习中的认识问题不应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方法,更不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讽刺和挖苦。 3.正负强化结合

例如,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读一段课文,给机会回答一些有可能胜任的问题等,比单纯批评惩罚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语言沟通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语言沟通技能

语言沟通技能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教学语言的八个要素 语言——规范; 吐字发音——清楚; 音量——适度; 语速——适当; 语调——达情; 节奏——适中; 表达——停连; 词汇——丰富。.

28

【播放录像】大家刚才看这段录像,可以发表发表自己的观感,就是看完这个录像以后,你觉得老师这个语言,利用得怎么样,有什么特色。 (二)运用教学语言沟通要点 1.有情感,与教学情境相适应; 2.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3.有条理、严密; 4.表达内容正确;

5.要善于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 (三)发生训练

1.抬头张口下巴放松,固定。尽量抬头、张口。(锻炼咽部肌肉) 2.伸舌,摇头。(放松咽部肌肉) 3.狗喘气。(打开横隔膜)

4.舌抵前齿,下凹成沟。(形成声管) 5.呼吸练习,想象自己的身体像个大气球 综合练习:风暴平地起,江海要翻腾。 二、语言沟通技能的功能 (一)使教与学的目标达成一致性

(二)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可以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态势 (三)有效地沟通,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言沟通技能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沟通根据沟通媒介不同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体态沟通,文字沟通,媒体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程度不同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以及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

课堂教学中的沟通方式很多,通常可以归纳为情感沟通、认知沟通、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等4种类型 我们重点介绍以上四类: (一)情感沟通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如下表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的感染中,特定情绪的撩拨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感悟、理解而获得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二)认知沟通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与学生进行认知沟通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取得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群体沟通

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教师与学生人际沟通的特点,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四)个人沟通

既然课堂教学是群体教学,它是由单个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们的态度、认知经验、水平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教师不但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在群体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与学生个人进行沟通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培育师生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语言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的情感

沟通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作基础,就失去了沟通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沟通情感有:尊重与接纳,真诚与信任,公平合理,理解与宽容等四个要点。 (二)沟通目标

明确的沟通目标标志着沟通的方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目标由教学任务决定,如认知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29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一般目标都是简单明确的,但是,虽然目标简单明确,教师锁定的目标一定要准确。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细致地观察。可以这样说:观察准确了,判断对了,确定什么目标,下定某种决心对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手段

沟通手段决定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手段主要有:说服,批评,表扬与鼓励,移情,谈心,幽默,体态,暗示,沉默等。 教师运用沟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手段与语言有机地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较好地实现沟通目标。 (四)沟通反馈

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沟通信息并不是线性单向传递的,它必须伴随着信息的反馈和矫正,然后达到教师对教学的预想目的。所以反馈是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反馈应对:①激将;②真情感化;③设置悬念;④迂回。

奖励与惩罚。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两种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有效地沟通。但是,惩罚要慎用,学生出现失误,不要“讥笑”、“讽刺”,适当的“责备”与“训斥”在私下里比当众的效果要好。 (五)沟通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沟通的手段如果达到了目标,就是有效的沟通,如果没有达到沟通目标则沟通无效。 五、语言沟通技能使用策略

策略1:真诚、爱心是实施沟通的前提条件。 策略2.: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

策略3: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实现沟通。 策略4:沟通要把握尺度和分寸。 策略5:沟通需要教育机智。 策略6:融情是沟通的灵魂。 策略7:沟通的语言要准确生动

课程学习指导

学习内容简介

本节内容讲述的是教学演示文稿的艺术化,包括演示文稿的艺术设计以及互动的演示文稿slideidea的功能介绍,另外PPT双屏显示不仅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便捷性,也给做演讲的老师们带来了好处。第一部分的内容讲了在做PPT时,我们常把PPT当作发言稿来撰写,稍不注意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会混为一体,并且会塞满各种图表、曲线,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做出学生愿意看的PPT?这一节的内容教你做漂亮、大方的PPT。在第二部分中,以slideidea讲述它的各项功能(slideidea目前只能用于WIN8系统以及苹果系统),以及它为教学带来的互动功能等。

学习建议

1.掌握演示文稿艺术设计部分的几大原则; 2.在教学中会操作PPT双屏显示的步骤;

3.会用slideidea中的各项功能,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c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