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更新时间:2024-02-01 13: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省长春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2.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春望》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6.事物的发展是向上的,但并不乏曲折。这一哲理和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阐释的道理不谋而合,这一句是: , 。

7.《渔家傲》中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描绘大漠风光的句子是: , 。

8.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这一观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释为: ,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课内文言文(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

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9.本文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人名)。(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弗之怠。 ( ) (2)缊袍敝衣。 ( ) ..(3)裘葛之遗。 ( ) (4)辞甚畅达。 ( ) ...

11.众多学生与作者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请简述。并且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2分)

12.作者被当时皇帝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在本篇文章中为何极言为学的艰难?(2分)

13.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乙)课外文言文(5 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脱口辄诵。 ( ) (2)农事不乏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16.曾巩任越州通判时,如何治理该地的?(2 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我所认识的许国璋先生

黄源深

2015年11月,许国璋先生100周年诞辰。先生所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外语文化界几代学人纷纷撰文缅怀。我们纪念他,怀念他,不仅因为他的学问,而且还在于他的为人。学问家,有真学问不容易,有真才实学又别具人格魅力,更不容易。许国璋教授,就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学问家,人们所崇敬的一代宗师。

许国璋教授尤因教材而名扬天下,但其学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大家,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大学问家。虽然他一生用力最勤、建树最丰的是人们所熟知的英语教学,但他探索的触角却伸展到了语言学、语言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且多有独特见解,深为学界所瞩目。他做学问,同别人不一样,总能见别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一个话题,一经他手,总会透出新意,几乎每篇论文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见解。

他晚年主攻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发表了一系列独具功力的文章。篇篇都是见解独特的文字,成为公认的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力作。这些,都是他对中国语言学建设的重大贡献。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提出了翻译学术论著时使用“阐译”法,并现身说法,以自己翻译罗素《西方哲学史》片段为例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读来明白易懂。尽管“阐译”法是否完美无缺,尚可讨论,但为学者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理论可以突破,学术是应该创新的,我们不能总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人后面,唯洋理论是从。

许国璋教授主编的《英语》(四册)一直受到普遍欢迎,广泛用作大学教材、自学教材、培训教材,经修订后,到1996年已重印四十余次,民间俗称为《许国璋英语》。

“文革”后的“外语热”中,《许国璋英语》独领风骚,街头巷尾,提起英语学习,言必称许国璋。许国璋英语教材前后印发几千万册,盛行中国达三四十年,对我国几代人的英语学习,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今,由于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轰动不再,但其倡导的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等原则,将惠泽后世,成为英语教材编写的圭臬。

许先生不但富有才情和创新精神,在很多方面为中国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操守,也为广大学人树立了榜样。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虽然教材的稿费不菲,但他大多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同仁。他甚至还把留在国外书店、当时显得非常金贵的一点外币,也给了在当地进修的学生拿去买书。外出讲学,他常拒收讲课费,说是各校都有困难,招待我们已经不容易了,不能再收费。他生活极其俭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厅堂里唯一的“摆设”,是一张陈旧的八仙桌和几条靠背椅。据他孙子回忆,他卧室的“双人床”也是学校宿舍楼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他在这张床上睡了数十年,直至去世。他安于清贫,精神上却非常充实,孜孜矻矻,专心治学,垂暮之年仍不断追求新知,自述“九时睡,四时起,读书到七时,稍进食,写文到十时,亦不甚倦。”还常以自身体验勉励青年,要“有做学问的欲望,有追求知识的志趣。我今年75岁了,仍兴致勃勃地看新书,每天都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享受智力增进的快乐。”他的经济状况,被宿舍楼旁摆摊的小皮匠注意到了,传来话说“大名鼎鼎的许国璋,每月的收入还不如我小皮匠。”他听了不以为然,说:“他小皮匠有小皮匠的人生哲学,我许国璋自有我许国璋的人生哲学,我才不在乎呢!”

许国璋教授那一代人,历经政治运动的冲击,尤其是“反右”和“文革”,不免都会有一种“惊弓之鸟”的心态,有意无意地构筑心里防线,说话过度谨慎,行动尤其小心,生怕不经意招祸。但这些,在许国璋教授身上,丝毫没有。他坦诚,真率、宽厚,与他交谈,你自己内心忽然纯朴明净了许多,人格也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第一次相遇时,他打招呼的方式就非常质朴。甫一见面,这位戴老式眼镜、穿中山装的老者,直截了当地说:“我叫许国璋”。我的感觉实实在在地“如雷贯耳”,顿时便紧张起来。但后来见他那么随和,那么坦率,全没有学界巨擘的架子,心里便踏实了许多,竟聊了一个多小时。谈话的内容,已为时间所湮没,但心中的温暖,至今犹存。

他为人如此朴实真挚,待人如此诚恳,与他接近,你不能不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去他家探访,刚一坐定,他就会从冰箱里取出两根雪糕(有时是两根香蕉),一人一根,边吃边谈。话头才接上,许师母出现了,把一个定好时的闹钟往桌上一放,便去了隔壁警戒。意图很清楚,为了许教授的健康,必须限制谈话时间。如若超时,闹铃就响,她会闻声而至。谁知,许先生等夫人一走,便把闹铃键摁掉,一面露出孩子似的天真笑容。谈话虽大多关于做

学问,但常常也海阔天空,什么都聊。不过多半是他讲我听。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突然间许师母站在面前了,正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接下来的话更不留情面:“给你上课上到现在,怎么还没上完?”原来我被当成北外的学生了。这话似乎

“一箭双雕”:一时我很尴尬,许先生好像也尴尬,我站起来要走,他却拉住我说:“你别走,话还没有说完呢!”他脸上露出的歉意,那种透明的真诚,令我感动,也让我至今难忘。和许先生相处,我始终能感受到他的殷切关爱之情。一次,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会,他特意让人捎来一封亲笔信,推荐我主编的教材。而在另一封信中,他却直言不讳地指出:“足下才学,尚以在澳洲文学史上发挥方为得所”,劝我不要在教材上耗费过多精力。这种赤裸裸的真诚,不是出于了解、关心和爱护,是不可能如此直率地表达的。后来,我听从他的告诫,集中精力,完成了《澳大利亚文学史》的写作。许先生的教诲,成了我学术追求的重要驱动力。

当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更能感受到许先生的真诚、热心和人格魅力。他对待年轻同事和学生,视同己出,常常拖着老迈的躯体,为他们四处奔走,大至学问政事,小到衣食住房,都关心到家,师生关系,非同一般。以致在他的追悼会上,不少学生对着灵柩痛哭失声,有的甚至长跪不起。这样的情景谁见了都会落泪。

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的何止是他的学生和我们小辈!年长如季羡林先生者,也深有感触。在《悼许国璋先生》一文中,季先生写道:“他待人接物,一片淳真,朴实,诚恳,谦逊……说话实事求是,决不忸怩作态…… (我们)一见倾心……成了朋友,成了知己的朋友……遗体告别的那一天,有人劝我不要去。我心里想的却是,即使我不能走,我爬也要爬到八宝山。这最后的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见的。当我看到国璋安详地躺在那里时,我泪如泉涌,真想放声痛哭一场。”老人撕心裂肺的倾诉,映现出了许国璋教授非凡的人格力量。

学者的人格魅力是学者的学识、操守、个性所透出的感染力,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同人,乃至学术界,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学术范围,衍生出修身、处世、待人等道德教育意义,起着树立标杆、净化学术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如今学界纠纷不断、师生屡屡失和的时代,尤其呼唤许国璋教授那样富有人格魅力的学者。

(摘自2016年4月28日《文汇报》,有删减)

17.给下面词语中划线字注音(2 分) (1)谦逊 ( ) (2)圭臬( ) (3)巨擘 ( ) (4)直言不讳 ( ) ....18.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他的经济状况,被宿舍楼旁摆摊的小皮匠注意到了,传来话说“大名鼎鼎的许国璋,每月的收入还不如我小皮匠。”

19.“许先生不但富有才情和创新精神,在很多方面为中国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操守,也为广大学人树立了榜样”具体分析这句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20.“他小皮匠有小皮匠的人生哲学,我许国璋自有我许国璋的人生哲学,我才不在乎呢!”不同的人生哲学分别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1.结合文章,列举许国璋先生在学问上所做的贡献。(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odw.html

Top